自古帝王多無情 魏徵生前得到皇帝重用 死後墓碑直接被李世民砸掉

2020-12-22 騰訊網

說起李世民,那就必須提起魏徵。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胸懷較為寬廣的皇帝,他欣賞那些敢於犯言進諫的大臣。而魏徵就是這樣的大臣,他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君臣相得,共創了一段盛唐佳話。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魏徵去世後,他的結局似乎並不是很完美。魏徵死後,李世民悲痛萬分,下令廢朝五日,親自替魏徵撰寫碑文。

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絕對是莫大的榮耀。但是僅僅過了半年,李世民又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直接原因是太子李承乾的謀反,魏徵生前曾向李世民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認為他們有宰相之才。後來二人得到重用,成為了太子的心腹。

李承乾謀反事件發生後,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一個謀反情有可原,兩個都謀反,那魏徵肯定要對此事負責。

所以哪怕當時魏徵已經去世,但是李世民還是砸掉了他的墓碑,君臣佳話就此畫上了句號。

太子謀反是魏徵墓碑被砸的直接原因,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其實歷史上的魏徵並不完美,他還是不懂得低調。

按理說,君臣之間的談話屬於機密文件,一般史料不會對外公開的。但是魏徵把自己的底稿全部交給了史官褚遂良,意思是讓史官傳諸後世。

魏徵出名了,那李世民可要倒黴了。魏徵犯言直諫,都是指出了李世民的缺點,然後提出了改進意見。在別人看來,魏徵是一個好官,李世民並非是一個好皇帝。

魏徵的這種做法,就是想踩著皇帝的肩膀青史留名,這不僅是道德問題,還有個嚴肅的紀律問題。

魏徵長期的進諫,也讓李世民很不爽。每當自己想任性一下子的時候,魏徵就站出來阻止。換做誰都不會高興,更別說是皇帝了。

雖說魏徵意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讓李世民享受不了皇帝的特權。這種怨恨慢慢地積累,終究會爆發。所以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找到機會就立馬砸掉了他的墓碑,也許這就是古代皇帝的真實寫照吧。

相關焦點

  • 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卻極其悽慘,連墓碑都被唐太宗砸了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在萬分悲痛中說的一句話。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堪稱千古美談,兩人是老闆與員工齊心協力開創不朽業績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沒有魏徵的貞觀朝,是不完整的,至少是不耀眼的。得到魏徵,是唐太宗一生的幸運。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最是無情帝王家,巨大的利益,讓生於這裡的每一個皇子都眼紅。基於秦王李世民的覬覦皇位的野心,他與他的跟隨者發動了歷史上駭人聽聞的「玄武門」之變,以武力血腥殺害了兄長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踩踏著親人的鮮血走上了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寶座。得位不正的唐太宗李世民,坐上皇帝的寶座以後,急需耀眼的政績和賢德的名聲來彰顯自己是位明君。
  • 李世民為什麼要毀掉魏徵的墓碑?看似和諧的君臣,隱藏著大秘密
    在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更是傷心不已,直接廢朝五日,悼念魏徵。此外李世民還率領文武百官參加魏徵的葬禮,並且親自為魏徵寫下了碑文。然而沒有過多久,李世民就厭惡起已經離世的魏徵,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甚至還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那麼李世民為什麼突然就厭惡起魏徵了呢?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了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 他一生直言上諫被皇帝看重,死後卻被推倒墳墓,兒子婚約也被毀去
    古代有御史大夫這一官職,他們在朝堂上主要負責的內容就是檢舉揭發其他官員,當看到朝堂中有人行事不端或者出現錯誤的時候,他們就會上書進諫秉明皇帝。除此外,甚至皇帝做了什麼錯的事情,他們也敢直接提出,但能做到這一點的還是比較少的,主要是害怕被皇帝厭惡,官場無望。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在後來魏徵病重的時候,李世民想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的大兒子,以示對他的器重,並且想要藉此來給魏徵衝喜。衡山公主是李世民的嫡長女,將公主下嫁給臣子之家,這對魏徵一族是極大的恩寵,況且這門婚事還是在李世民看望魏徵時,在魏徵的床榻前親口允諾的,魏徵對於陛下的如此恩寵,自然是不枉多年輔佐忠君。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唐太宗:魏徵,我要殺了你這個鄉巴佬......嗯,愛卿說的對!
    唐人劉悚在《隋唐嘉話》裡就記錄了一件關於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小故事:唐太宗曾經得到一隻十分俊美的鷂鷹,喜愛非常。一日,李世民正就把鷂鷹架在自己的胳膊上逗弄,結果遙遙就看見魏徵來了,害怕魏徵即興表演一段主題為「玩物喪志」的freestyle,李世民忙不迭把鷂鷹藏進了自己的袖袍裡。
  • 晚年窮兵黷武的李世民,患有心理疾病,可惜醫生魏徵去世
    已經坐上皇帝的位置,李世民已經不能下來了。儘管李世民的一生都在努力的扮演一個皇帝的角色,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一個普通的皇帝,而不能改變世人對他的看法,唯有古往今外的最大成就,才能與秦皇漢武同列!魏徵為醫在李世民治國的過程中,李世民經常回犯一些常見皇帝的錯誤,但他只能在心中想想,並不能付之於行動。原因就是因為魏徵!魏徵是李建成的屬下,但玄武之變後,歸附李世民,是一個孤臣,也是一個敢於諫言的大臣。
  • 史上著名諫臣魏徵,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試當謀臣屢遭敗績
    然而,魏徵卻能受到皇上的受到推崇與重用,究其原因除了遇到唐太宗這樣「善納雅言」的明君因素外,魏徵還有他的獨到之處:第一,讓皇上明白什麼是明君和昏君,什麼是良臣和忠臣。魏徵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明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意見;而昏君的共同特點則是閉塞言路,偏聽偏信。即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人,後投靠李世民,為何沒人說他變節
    而早在很久之前的唐朝,魏徵本來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玄武門之變後,他卻選擇投靠了李世民。魏徵在為李建成效力時,曾不止一次建議他將李世民的兵權奪過來,還建議早點除掉李世民。只是李建成一直猶豫,才錯失了機會,反而讓李世民將他除掉了。之後,李世民重用魏徵,後者助其開創了「貞觀之治」。
  • 魏徵之後再無魏徵
    李密死後,接收地盤的工作,李淵交給了親妹妹同安公主。同安和李績、魏徵,還有被竇建德攆著跑的李神通,在黎陽,沒來得及談接收地盤的事,外面竇建德的部隊就到了,發動猛攻後,黎陽陷落,這四個人,全都成了竇建德的俘虜。
  • 魏瓔珞的歷史原型,專家驗屍才發覺其真正死因,自古無情帝王家!
    魏瓔珞的歷史原型,專家驗屍才發覺其真正死因,自古無情帝王家文丨讀史二十釐很多人都一直很嚮往宮廷的生活,覺得生活在宮廷裡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很多為了滿足觀眾這個心理的宮廷劇也應運而生。在她死後的百年之後,考古學家們發現了魏瓔珞的原型的屍體,也揭開了她真正的死因。眾所周知,劇中魏瓔珞的原型是乾隆的一個妃子,被稱為令妃。
  • 李世民為何能夠開創貞觀之治,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李淵原本只是隋朝的一個官員,但是一直都沒有得到隋煬帝的重用,在李世民的勸導下,他把握時機和兒子李世民一起帶兵起義兩個月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新一任皇帝,開始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重用人才 當時的唐王朝百廢待興,李世民眼前的景象既然如同一片廢墟,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組建一個核心領導團體,讓唐朝儘快恢復繁榮的景象。
  •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凌煙閣」入手,談李世民的皇權之術
    太宗還重用文臣,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等一批出謀劃策之人,使其得以發揮重要作用,太宗亦把一些功臣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 在此期間,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百姓得到相對安寧,勞動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從而促進了社會迅速發展。出現"米鬥四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遍野),人行數千裡不齎糧"的昇平現象。
  • 李淵晚年有多悽涼?死後魏徵指著一個地方讓李世民看,相當尷尬
    蘇世常回答說:「我實在不知道,但見傾宮、鹿臺(紂王所造)琉璃之瓦,並非受命帝王愛民節用之所為也。」緊接著蘇世常對李淵列舉了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又指出「今初有天下,而於隋宮之內,又加雕飾,欲撥其亂,寧可得乎?」蘇世長是在王世充失敗後歸降李淵,他居然當面把李淵建造宮殿比喻成紂王、隋煬帝,真可謂膽大矣,沒想到李淵聽完後沒有任何不高興,反而「深然之」【7】在李淵的努力下,大唐帝國開始逐漸走向元氣的恢復。
  • 李世民晚年的淫亂生活
    唐太宗李世民始終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賢才,廣施仁政,尤為著名的是善於納諫――這種「從諫如流」的品質,現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備,何況「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已成為千秋功業的代名詞。李世民,在史冊裡就是光輝燦爛的「正面形象」。「貞觀之治」的強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局限性。
  • 李世民召見魏徵,身後的鸚鵡突然開口說話,李世民放鸚鵡回家
    公元626年,李淵退居太上皇,其次子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渭水之盟後,李世民內修政德,外御強敵,百姓得到良好的休養,唐朝開始走上了一條繁盛之路,史稱「貞觀之治」。
  • 李世民問尉遲恭:你可知韓信?尉遲恭立刻交出兵權,隨後潛心修道
    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更不必說了,當年在玄武門大開殺戒可以說是他一生的汙點,唐朝其他的皇帝如唐玄宗對自己的兒子也相當不好,好幾個兒子都被他逼迫而死。但就是這樣的唐朝,卻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君臣之間的佳話,比如李世民和魏徵、武則天和狄仁傑等等。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對帝王進諫是個不容易的差事,百姓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且常常引起誤會,更何況對一國之君的規勸諫言?如果進諫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意,不僅不能達到進諫者想要的結果,反而要倒大黴。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