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世民,那就必須提起魏徵。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胸懷較為寬廣的皇帝,他欣賞那些敢於犯言進諫的大臣。而魏徵就是這樣的大臣,他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君臣相得,共創了一段盛唐佳話。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魏徵去世後,他的結局似乎並不是很完美。魏徵死後,李世民悲痛萬分,下令廢朝五日,親自替魏徵撰寫碑文。
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絕對是莫大的榮耀。但是僅僅過了半年,李世民又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直接原因是太子李承乾的謀反,魏徵生前曾向李世民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認為他們有宰相之才。後來二人得到重用,成為了太子的心腹。
李承乾謀反事件發生後,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一個謀反情有可原,兩個都謀反,那魏徵肯定要對此事負責。
所以哪怕當時魏徵已經去世,但是李世民還是砸掉了他的墓碑,君臣佳話就此畫上了句號。
太子謀反是魏徵墓碑被砸的直接原因,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其實歷史上的魏徵並不完美,他還是不懂得低調。
按理說,君臣之間的談話屬於機密文件,一般史料不會對外公開的。但是魏徵把自己的底稿全部交給了史官褚遂良,意思是讓史官傳諸後世。
魏徵出名了,那李世民可要倒黴了。魏徵犯言直諫,都是指出了李世民的缺點,然後提出了改進意見。在別人看來,魏徵是一個好官,李世民並非是一個好皇帝。
魏徵的這種做法,就是想踩著皇帝的肩膀青史留名,這不僅是道德問題,還有個嚴肅的紀律問題。
魏徵長期的進諫,也讓李世民很不爽。每當自己想任性一下子的時候,魏徵就站出來阻止。換做誰都不會高興,更別說是皇帝了。
雖說魏徵意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讓李世民享受不了皇帝的特權。這種怨恨慢慢地積累,終究會爆發。所以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找到機會就立馬砸掉了他的墓碑,也許這就是古代皇帝的真實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