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問尉遲恭:你可知韓信?尉遲恭立刻交出兵權,隨後潛心修道

2020-12-23 小宋古事匯

韓信的死可以說為中國歷史上的君臣關係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尤其是那些戰功卓著的功臣,在此後的諸多朝代中,功臣極少有保全自己的。

歷史上與漢高祖劉邦出身相似的皇帝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了,但明朝初年的功臣在他的手中幾乎被屠戮殆盡,這與劉邦當年大肆屠殺異姓諸王是何其相似?大將藍玉、常遇春、徐達等人都或明或暗地為朱元璋所害,明朝開國的文武群臣中除了湯和之外,其他的都沒有逃過朱元璋的屠刀。

在歷史上其他的朝代,這樣的事情也不少,只是沒有西漢和明朝這樣誇張罷了,「兔死狗烹」是人類欲望到達極致的本質表現。

在諸多的王朝之中,唐朝算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王朝了,唐朝的帝王對於大臣是相當好的,他們一般都是「自家人」打「自家人」。高祖李淵反隋朝的本質就是家庭內部的矛盾,隋煬帝楊廣與李淵是名副其實的表兄弟,他們的母親都是北周「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

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更不必說了,當年在玄武門大開殺戒可以說是他一生的汙點,唐朝其他的皇帝如唐玄宗對自己的兒子也相當不好,好幾個兒子都被他逼迫而死。但就是這樣的唐朝,卻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君臣之間的佳話,比如李世民和魏徵、武則天和狄仁傑等等。

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唐朝的皇帝與其他朝代的皇帝不同,他們似乎能夠打破西漢初年「兔死狗烹」的魔咒。但事實並非如此,帝王之心深不可測,豈是我們這樣的一般人能夠揣摩的?李世民對大臣的良善,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克制與當時政治形勢的博弈,而並非是他打破了千年以來的魔咒。

唐朝著名的將領尉遲敬德,曾經就因誤信了唐太宗的假面,而差點落得個身死人手的下場

貞觀六年(632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邀請群臣赴宴。宴會上本來歌舞昇平,大家其樂融融,可尉遲恭因為不滿有人能坐在他的前面,於是向其挑釁。這個時候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的堂兄)來當和事佬,反而被尉遲恭不分青紅皂白的打了一拳。

李世民看到這件事後很不高興,不過他也並未發作,而是講了一個西漢時期的故事。

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鼓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

尉遲恭聽聞這句話之後立刻被嚇得冷汗淋漓,為何?因為李世民的這段話殺機太重了!他列舉了劉邦誅殺韓信等西漢功臣的典故,意思就是:世人都說漢高祖誅殺功臣的錯,不能與大臣們共享榮華,李世民不願意這麼做,想讓追隨自己的大臣們子孫不絕。

然而今天的事發生後,李世民覺得劉邦的做法似乎是對的,國要有國家的威嚴、賞罰!

尉遲恭雖然脾氣暴躁,可不是個傻子。李世民的這番話是在給他敲警鐘:李世民再也不是那個與他朝夕相處的秦王了,他至始至終不過是人家的一枚棋子罷了。

這件事之後,尉遲恭低調了很多,並且交出兵權,回到家中潛心修道。

將尉遲恭列為李世民手下的頭號功臣,這是一點都不為過的,雖然尉遲恭是半路才投靠李世民的,但他的功績是其他武將所不能比的。而李世民本人對於尉遲恭也是相當看重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大的事情,尉遲恭不僅是重要的謀劃者,還是活躍在其中的執行者。尉遲恭誅殺李元吉,和當年許褚殺許攸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公做了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

而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持利劍去面見李淵,實際上也是代表李世民而去的,如此重要的任務被交到了尉遲恭的手中,可見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與尉遲恭相比,同為開國大將的秦瓊就不太受李世民待見,他也是最先一個看到李世民真實面目的人。

秦瓊是李淵的愛將,論武藝他在尉遲恭之上,但無奈的是他後面被李世民裹挾著幹了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李淵曾經對他說:「就是你要我身上的肉,我也毫不猶豫地割給你。」可見秦瓊在李淵心目中的地位。

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秦瓊實際上受到了李世民的打壓,他被列為凌煙閣功臣最後一位,還要感恩戴德地感謝李世民。而反觀尉遲恭,即便是在凌煙閣被排在了第七位,依舊能夠光明正大地表示自己的不滿,並且在酒席上公然打罵他看不上的皇親國戚。

秦瓊自玄武門之變以後,早就厭倦了這套君臣之間的把戲,為此他在此後的十餘年都稱病不出,創造了唐朝大臣連續不上朝的記錄。而反觀與李世民最為親近的尉遲恭,在驕縱和放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忍無可忍的李世民終於爆發了,他直接對尉遲恭說:「你知道韓信嗎?」

坐在朝堂之上的李世民已經不再是秦王了。尉遲恭在這件事發生後性情大變,他不僅交出了自己的一切兵權,對於爭寵以及名利之事也淡泊了許多,以修道這種方式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除了先知先覺的秦瓊和後知後覺的尉遲恭外,李世民手中的一位文臣也陪李世民演了一輩子的戲,但可惜的是李世民最終還是露出來自己的馬腳,這位臣子就是歷史上相當著名的諫臣魏徵。

魏徵和唐太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詳,他們倆幾乎被儒生美化成為了君臣的楷模,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魏徵生前雖然沒有遭受到李世民的打擊,但李世民在魏徵死後馬上就表露出了他的刻薄:侯君集叛亂之後,魏徵的墳墓被李世民推倒,並且「暴屍三日」。

魏徵死前確實推薦了侯君集等人,但侯君集等人的叛亂是否與魏徵直接有關,這是不得而知的。魏徵生前的所有言論與故事,都不過是李世民沽名釣譽的把戲,而魏徵一旦真的出現了對李世民不利的事情,馬上就遭到了慘無人道的對待,這樣所謂的「君臣楷模」實在是過於塑料。

孟子曰:「天下交徵利而國危矣」,這句話確實佔據了孔孟道德的制高點,但現實的世界卻與之截然不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才是現實的本質,無論是韓信與劉邦也好,尉遲恭與李世民也好,抑或是藍玉與朱重八也好,他們之間的真情實感又能有多少?只不過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罷了。

古往今來的大臣中,還是張良與範蠡最為明智,他們知道劉邦殺韓信並不是劉邦的錯,而是人性的使然。就好比當年李世民為秦王時,他自然能夠與尉遲恭等人稱兄道弟把酒言歡,但假設整個天下都是你的了,難道你不怕別人來搶嗎?我們大家都怕,李世民也怕,這便是人性!

相關焦點

  • 尉遲恭是個打鐵的大老粗?不,他的保命手法堪稱一絕
    而且從尉遲恭晚年的「保命謀略」來看,他也不像是個頭腦簡單的莽夫。 說到保命一般是得罪了主子,可是尉遲恭不僅是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而且早年曾有大功於李世民,但就是因為有大功才麻煩。
  • 忠勇無敵的大唐名將——「門神」尉遲恭的彪悍人生
    突厥人相信了謠言,就把劉武周殺了,李世勣把劉武周的首級買回來,對尉遲恭說:「因為唐軍非常佩服你的忠心,所以沒有攻打介休,現在劉周武不幸已經死了,你就沒有必要再為他盡忠了,秦王李世民很欣賞你,希望你能同我們一起為大唐建功立業!」尉遲恭看到劉武周的首級,非常傷心地哭了起來,然後為劉武周發喪。
  • 漢武帝的李夫人和唐太宗的尉遲恭,二人拌和到一起什麼味道?
    尉遲恭是李世民老班底的人,也是大唐的開國功臣,但平時脾氣不小。有一次,他前往慶善宮參加唐太宗李世民舉行的酒宴。他到場時,一看自己的位置被別人佔了,勃然大怒,竟不顧君臣歡宴的場面,指著那個人吼了起來:「你有什麼功勞,竟敢坐在我的上首?」任城王李道宗見尉遲恭為此小事,發這麼大的火,有點太過分了,便走過來勸解。
  • 兩大門神秦瓊和尉遲恭多次換老闆,最終李世民是怎麼收服他們呢?
    其中,劉文靜為李淵起事策劃者之一,長孫無忌不用說了是李世民的髮小,武將殷開山,李孝恭都是親戚,這個馬三寶本是山,後被李世民的姐姐李婉娘(這是個女中豪傑)收服,屬於秀才中會武藝的。秦王集團後來文臣武將數不勝數,咱們就先來看看秦瓊和尉遲恭是怎麼被李世民收服的。
  • 尉遲恭和秦叔寶,究竟誰的武功更高?答案令很多人意外
    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徵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據新舊唐書記載,秦瓊每次隨李世民徵伐,敵陣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強馬壯的武將,李世民就讓秦瓊前去,單槍匹馬常將敵將斬殺於萬眾之中。李淵聞訊後,立即派李世民帶兵北上,與宋金剛所部決戰。在這場戰爭中,秦瓊與尉遲恭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殺。「太宗遣殷開山、秦叔寶邀之於美良川,斬首二千餘級,」,打的尉遲敬德「僅以身免」。此戰秦瓊功勞最高, 李淵賜給秦瓊金瓶,並慰勞秦瓊說:「你不顧妻兒遠道而來投奔我,如今又立下這樣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來給你吃,更何況是賞賜一些僕婢和財帛呢。」
  • 為什麼大唐的尉遲恭和秦叔寶能被封為門神?他們誰更厲害?
    小時候,不知道你是否會跟小編有同樣的疑問:門神是真實存在的嗎?那麼,你知道尉遲恭與秦叔寶為什麼會被封為門神嗎?他們之間誰更厲害呢?公元619年,李世民奉命回擊山西,後來來到霍邑,劉武周命令宋金剛死守霍邑,而宋金剛命令尉遲恭鎮守白壁關,以防止李世民進攻。於是,李世民派秦瓊與尉遲恭對戰,兩人難分高低,於是李世民想收服尉遲恭。
  • 尉遲恭實戰測評 | 單槍匹馬挑三軍 龍吟虎嘯破敵營
    因此從技能描述中不難看出,想要將尉遲恭的技能效果最大化:「疊暴擊率」是最好的選擇。武將白起的20%暴擊和新技能玄甲騎1.5%的暴擊都能讓尉遲恭的暴擊、爆傷、吸血效果提升。進攻方:「白起+曹丕」近戰騎組合防守方:「羋月+韓信」騎射手進攻方:「尉遲恭+白起」近戰騎組合
  • 名將尉遲恭介紹!
    今日(12月14日)光榮特庫摩遊戲官方公布了《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特典武將——初唐名將「吳國公·尉遲恭」介紹。  尉遲敬德(585-658年),本名尉遲融 (《新唐書》作尉遲恭),字敬德,朔州鄯陽縣(今山西省朔州市)人,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壽陽縣),鮮卑族。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秦瓊、尉遲恭徵戰沙場慣用武器是什麼,鐧和鞭嗎?非也,且聽道來
    《唐太宗李世民》等。文學作品當中的秦瓊、尉遲恭形象更為人大眾熟知,秦瓊的綽號為「馬踏黃河兩岸、鐧打山東九州六府一百單八縣、威震山東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神拳太保、金鐧大將秦叔寶」,而尉遲恭的綽號為:「黑碳團煙燻太歲,黑面神,皂袍大將、雙鞭尉遲恭」,從他們的綽號可知他們的慣用武器為:一個是雙鐧,一個是單鞭(本為雌雄一對,一個交給了尉遲寶林),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徵戰沙場常用武器是雙鐧和單鞭。
  • 兩大門神,尉遲恭與秦瓊誰更厲害?歷史上倆人幹過一架高下立判
    秦瓊與尉遲恭的起源發家史秦瓊的工作經驗豐富,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好些年,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手下任職,隨著秦二哥工作能力的提高,找的僱主名氣也越來越大,最終投身到李世民的帳下。之後追隨李世民南徵北戰,那時候比較流行雙方大將開戰前陣前幹一架,秦瓊經常為李世民單槍匹馬獨闖敵陣,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 介休故事 尉遲恭為什麼死了一時三刻
    尉遲恭為什麼死了一時三刻傳說孫思藐給唐朝西宮娘娘走線診脈,看好病後,皇王給他多少金銀他也不要,叫他做官他也不做,唐王就把皇袍賜給他。孫思藐謝罷唐王,穿上皇袍就走,被元帥尉遲恭看見,尉遲恭想:我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也不能穿皇袍,怎麼一個看病先生,唐王就賜給他皇袍?越想越惱火,準備趕上前去打死這個老頭,消消胸中的悶氣。於是他騎馬去追孫思藐。孫思藐遠遠聽見馬蹄聲,知是尉遲恭前來尋事,急忙把皇袍翻穿上,裡子是大紅的,就成了大紅袍。(傳說孫當時已是半仙之體,後來成仙)尉遲恭急急趕來一看,黃袍怎麼變成大紅袍了?
  • 李世民如此英明仁厚,麾下名將是什麼結局?
    說來也著實英明仁厚,的確沒有漢高祖殺韓信彭越英布、明太祖幾個大獄殺得血流成河的故事。 但若細細論起來……當然也不是那麼風平浪靜。 《說唐》評書裡,有個大將叫王君可,正史裡叫做王君廓,跟著李世民平過王世充、劉黑闥。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韓信畫像那為何韓信功高勞苦,而劉邦為何還要默許別人殺之?我想唐太宗李世民能解答這個問題。唐太宗有一屬下叫尉遲恭,此人對唐太宗登上大殿是有不可忽視的功勞的,而他也因此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行事誇張。終於,在一次宴會上,尉遲恭因為其座位排在皇親國戚李道宗的後面,因而不服氣且與李道宗起了爭執,還攻擊了他!這位李道宗也是有軍功在身的人物,即便他功不在助李世民登基,但是他在李世民登位前為大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尉遲敬德初入唐營時,眾多將士主張殺了他,李世民為何非要保住他
    其一是於公元620年,在討伐王世充的戰事中,李世民曾率幾百騎兵到榆窠打獵,卻不想被王世充的數萬士兵包圍。如此緊要關頭,優劣勢立顯,王世充驍將單雄信更是直逼李世民,幸而有勇猛的尉遲敬德奮勇衝上,救下了李世民。 亦是趁此時機,尉遲敬德護衛著李世民殺出了敵軍的重圍,隨後又孤身突入敵軍,在唐軍趕到後,大敗了王世充軍。
  • 薛萬徹:為救李建成差點殺了李世民全家?
    唐朝初年,名將如雲,如李靖、李績、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牛進達、羅士信、侯君集、李孝恭、李道宗等,那都是一時豪傑。  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李東恆飾唐朝大將薛萬徹,但是電視劇裡關於薛萬徹的劇情,和史實相差甚遠  薛萬徹出生於將門世家,父親是隋左御衛大將軍薛世雄,隋末為涿郡(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太守。
  • 尉遲敬德的最後一天:握著第二個老婆的手哭著說,你姐命真苦
    當年元旦,李世民請大家吃飯,尉遲敬德一看,好多人坐在自己上首,很生氣,就問,你立過啥功勞,為啥比我還靠前。李道宗看見尉遲敬德怒了,就上前勸解,被尉遲敬德一拳差點打瞎眼睛。散席後,李世民把他留住,語重心長的說,我看漢朝史書,很不理解劉邦為啥要屠戮功臣,為啥要殺韓信彭越。現在從你所作所為我明白了,韓信彭越死不足惜啊。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脩飭,悔可及乎!
  • 他兩次救過李世民性命,被唐僧賞賜一個法名,死後成了門神
    話說唐僧拜別李世民,朝廷諸將俱來灞橋相送,尉遲恭本不想來,因為身上舊傷復發,不能行動。奈何李世民下了聖旨,不敢違抗,只好帶病前往。恰值煙花三月,桃紅柳綠,真正好景色。唐僧問尉遲恭,老將軍高姓大名。尉遲恭說,你不認識我,我是十六軍大總管尉遲敬德。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仁慈留給了誰?看這10個人就明白了
    在玄武門之變中,雖然有小插曲(太子和齊王覺察掉頭想逃跑),但整體上是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結束。在玄武門,李世民射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李世民命尉遲恭帶兵保衛唐高祖李淵的宮殿。唐高祖李淵傳出聖旨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主動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自己安心做太上皇。
  • 老朋友10年不見,李世民想給他個官做,誕生一個著名典故
    可見,如果皇帝真心拿你當朋友,即使你犯了錯,皇帝依然會偏袒你。 一年後,貞觀四年,李世民正要去大安宮給太上皇李淵問安,有人來稟,說襄州都督尉遲恭求見,李世民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