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千古明君,天下皆知。說來也著實英明仁厚,的確沒有漢高祖殺韓信彭越英布、明太祖幾個大獄殺得血流成河的故事。
但若細細論起來……當然也不是那麼風平浪靜。
《說唐》評書裡,有個大將叫王君可,正史裡叫做王君廓,跟著李世民平過王世充、劉黑闥。
在李世民登基的貞觀元年,王君廓被彈劾了各色不發事件,又被揭發說,曾煽動廬江王謀反的事,於是王君廓被唐太宗斬了。
當然,王君廓還不算李世民最頂尖的將領。
想想看,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武將,該算是李世民難得的幹臣了吧?
然而,後來的經歷,也大多曲折。
殷開山死在李世民登基之前的武德年間,屈突通於貞觀二年病故,早早地歿了,也罷。
在玄武門之變時,曾親自關上大門的神力張公謹,在貞觀六年逝世:這都算比較早的,沒趕上什麼亂子。
長孫無忌的族叔長孫順德,在貞觀元年,因為與謀反的李孝常有結交,就被削籍為民了。
這算是一種典型命運:
武將到了和平時期,地位就要尷尬起來。
與長孫順德一起,作為李唐太原起兵的元老,名將劉弘基也是多次被彈劾貪汙,於是被貶了。
終於劉弘基臨終前,只給幾個兒子每人留了十五個奴婢和五頃田,說:
你們如果賢明,不用留給你們多少錢;你們不賢的話,守著這個也可以免饑寒。
那也是戰戰兢兢,謹小慎微了。
李世民的兩個門神,秦瓊與尉遲恭,千古留名。
秦瓊於貞觀十三年病故,尉遲恭則複雜得多。
眾所周知,尉遲恭與李世民多次出生入死,救駕有功,玄武門之變,更是親手斬了李元吉,還拿了李元吉與李建成的首級,去嚇唬李淵這個老同志。
李世民這個帝位,尉遲恭實在是頭號打手。
但在貞觀朝,尉遲恭如此功臣,也遇到了問題:
某次宴會,尉遲恭仗著功勞,生氣了,一拳頭差點打瞎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被李世民訓斥了。
——題外話,這段子在《薛家將》裡,被說成李道宗坑害薛仁貴,尉遲恭仗義執言。其實李道宗歷史上倒是個優秀可靠的將領呢。
出事之後,尉遲恭頓首謝罪,從此就謝絕賓客,穿得花裡胡哨,搞煉丹術修仙去了。
這是古代典型的避禍術:王翦對秦始皇用過的「我就想當個富家翁」,張良對劉邦用過的「我就想當神仙」。
這就是尉遲恭的後來了:低調,避禍,做神仙了。
唐太宗麾下兩位戰神級的大將,一是衛公李靖,二是英公徐世績。
李靖在貞觀九年平吐谷渾後,回來就遭彈劾——雖然是誣告——從此閉門不出了。他多聰明啊,知道多少雙眼睛盯著自己。
至於徐世績——也就是評書裡的徐茂公——太宗自己駕崩前,還跟徐世績玩了個小花樣:
外放了他,還告訴兒子李治,如果徐世績有所遷延,殺了他;如果徐世績聽話走人,那就召回他,重用他。
徐世績也的確是人精,乖乖走了,被李治召回來了,委以重任,真是懂行。
後來李治還用徐世績平了高句麗,得以善終,與李靖一起名垂青史。
但大概也是知道了這行水太深,徐世績後來做官,一直明哲保身。
以至於李治問他該不該扶正武媚娘時,都一副「這是陛下家事」的樣子,不插嘴。
當然,比起因為與太子承乾串聯,被直接斬首的侯君集(他平了高昌國,就是《白馬嘯西風》裡那地方),比起貞觀二十年被人告說有五百個乾兒子隨即被斬首的張亮,徐世績已經算好了:
起碼命保住了,不是嗎?
哪位說了:凌煙閣的武將裡,有沒有一直不遭折騰,好好挺過整個貞觀朝的嗎?
有的。
比如柴紹,那是唐高祖的駙馬,李世民自己的姐夫(妹夫)?
再就是歷來評書裡的程咬金了。所以歷來都把程咬金說成幸運星有福之人,不是沒道理的。
所以咯:
縱使賢明仁德如唐太宗,麾下凌煙閣諸將功名赫赫,君臣相得,然而細推起來,依然有這樣那樣不如意事。
再想想歷朝名將,和平之后,能安度晚年,實在也各有各的不易吧。
李世民當初訓斥尉遲恭的那段話,大體意思是:
我讀漢史,很奇怪漢高祖時,功臣怎麼沒幾個活長久的;今天看你的所作所為,才懂得為什麼韓信、彭越要被殺掉了。你好好修持,免得將來後悔。
——這段話只是警告,但聽著,還是令人毛骨悚然。
李二可是殺伐決斷的能手,他說出來的威脅,是真能讓尉遲恭脖子發涼的。
大概這就是歷史的規律了。
再君臣相得的組合,再是擊退單雄信救駕的功勞,彼此信任,「你持矛我持弓雖百萬人不足懼」、單槍匹馬去挑竇建德的友誼,再是玄武門決定性的的忠誠,真到了那個位置上,許多事,就由不得彼此了吧?
畢竟,連魏徵跟唐太宗這樣千古佳話的君臣,都經歷了被立碑推倒又重立的過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