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最近看宋史的時候,發現宋朝整體是真的有點弱,骨子裡缺少了一股血性。靖康之恥,皇族被打包帶走,兩任皇帝被俘虜,縱觀中國歷史,能過成這樣的也只有宋朝了。唐宋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可以比肩,甚至宋朝的文化氣息要遠遠比唐朝時濃厚,但是就武力值來看,宋朝的武將與唐初的猛將相比,只能算是「戰五渣」了。
隋末唐初,猛將如雲,演繹小說裡面的李元霸,在我心中就是大唐的第一戰神,一對擂鼓甕金錘揮舞的虎虎生風,打起架來就和拍蒼蠅一樣。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存在,大唐將取得更高的成就。可惜李元霸僅僅生活在演繹中了。
即便如此,大唐武力平定四周,保國家安寧這一塊依舊錶現得遊刃有餘,為什麼?因為家底厚,就是名將眾多。大唐的名將都太厲害了,要說什麼勇冠三軍的,掰著手指都數不過來。當時的名將,一般都是滅國幾個國的才敢在圈子裡面混。沒有這樣的戰績,不好意思,只能往後面排一排了。
大唐的戰神——李靖,滅國如砍瓜切菜一般
要說大唐戰神級別的名將,李靖當之無愧的第一位。李靖出身名門,為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外甥,少年時就長得儀表堂堂,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李靖後來投到了李世民的門下,在公元620年東徵王世充時,嶄露頭角,以軍功升為開府。
在李世民東徵王世充之時,南梁的蕭銑感受到了大唐的強大,於是想趁機搞點事情,企圖攻取唐朝峽州,結果被大唐守將許紹擊退。李淵得知之後,勢必要滅掉南梁。在公元621年,李靖上書李淵「滅梁十策」,得到了李淵的重視。李淵雖然名義上委任李孝恭掛帥,但是實際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李靖,「三軍之任,一以委靖」,這是李淵對於李靖的囑託。
當時正處於秋季,南方的秋天總是陰雨連綿,三峽成了一道天險,水路湍急。蕭銑此時明顯低估了李靖滅梁的決心,認為這麼大的水,唐軍定不敢來,於是「浪了一波」。結果李靖卻不失時宜的率軍攻到了蕭銑的家門口。江陵城外被唐軍圍了個水洩不通,蕭銑見大勢已去,向唐臣服。
自此李靖就開啟了滅國之旅,有句話說的「」一隻羊也是牽,兩隻羊也是放。在李靖平定了蕭銑之後,輔公袥伺機又佔領了金陵。李淵照方抓藥,李靖又率軍攻打了一趟輔公袥,輔公袥逃跑後被部下殺死,南方徹底平定。
在公元629年,李靖跟隨李世民滅東突厥,當時在深冬,大雪紛紛,李靖直接三千精兵直插突厥王庭,俘虜了喆利可汗,東突厥由此滅亡。在滅亡了東突厥之後,李靖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在公元635年,已經65歲的李靖寶刀不老,率軍滅掉吐谷渾。
李績,演義中的徐茂公
李績原名徐世績,也就是演義中的徐茂公。他可並不像演義裡面說的,是一個老道士。歷史上的李績絕對是一個傑出的將領。李績當年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時就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唐建立之後,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與李世民數次北徵高句麗,完成了隋煬帝一直沒有完成的大事。期間,李績還攻滅了薛延陀,這和滅高句麗比起來顯得就有點不值得一提了。
白袍將軍薛仁貴
薛仁貴本是龍門縣人,最早投軍到張世貴麾下,當起了火頭軍。是金子總會發光,火頭營直接打出了成績,成了張世貴手下最驍勇的部隊,下面還有周青、姜興霸、李慶紅、bai薛賢徒、王新溪、王新鶴、周文、周武等八大總兵。
一桿方天畫戟,配上白袍、白馬簡直不要太帥。薛仁貴還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等耳熟能詳的典故,真乃大唐一員神將。
後記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幾位,滅國狂人蘇定方必然也在其中,因為我本人不太喜歡蘇定方,所以就沒有著重敘述。
除了唐初的這些名將,唐朝包括唐末還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名將真的是數不勝數,王忠嗣、李光弼、郭子儀、薛丁山、薛剛、李嗣源、李存孝等。如果大宋在文武之間能有所平衡,面對北方的金人,又何必會如此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