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將星如雲,猶如繁星璀璨,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芒,他們利用自己的兵法和謀略,在戰爭中保家衛國、英勇殺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赫赫戰功。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神,我們中華民族才能一直屹立不倒,不會為外族欺辱;才能為華夏文明數千年文明的延續保駕護航。以下試列出華夏民族十位每戰必勝的千古名將:
第十:徐達
元末明初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雖是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1363年鄱陽湖之戰以少勝多全殲陳友諒65萬大軍。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率軍20萬北伐中原拔洛陽後分兵山東山西,四面出擊收復華北、中原,攻克通州包圍大都、滅亡元朝。
徐達深通謀略,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僅沈兒峪之戰就斬獲元軍首級10餘萬,俘獲元朝官吏1865人,將校士卒84500餘人,北元第一名將擴廓帖木兒僅與其妻子數人逃竄至黃河時得流木以渡。
徐達北伐不僅推翻了元朝黑暗殘暴的統治,使燕雲十六州時隔430年再次回歸漢人的手中,更是打破了歷史上由北向南統一的公式,可謂千古奇功。
以上十位名將,幾乎都是常勝將軍,他們要麼以弱勝強,要麼以少勝多,他們指揮的戰役幾乎都是經典。孫武和吳起是中國兵家之祖,白起和韓信協助明君在統一國家進程中奠定基礎,衛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貴、嶽飛、徐達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在抗擊外族入侵或開疆闢土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第九:嶽飛
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
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嶽家軍」的由衷敬畏。
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第八:薛仁貴
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在貞觀末年投軍,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第七:李靖
隋末唐初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唐初第一名將。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
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羅馬帝國的滅亡。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第六:霍去病
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徵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第五:衛青
西漢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中國古代三大騎兵戰天才之一。他是西漢時期能徵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
衛青的首次出徵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第四:韓信
秦末漢初淮陰(今江蘇淮安市)人,西漢開國功臣,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夜襲魏國,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此後,劉邦立韓信為齊王。
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烏江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第三:白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闕之戰,採取先弱後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因功晉升國尉。
此後30餘年,攻取韓、魏、趙、楚等國70餘城。三十六年,領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國華陽,白起率軍救韓,大敗聯軍,斬魏軍13萬人,淹死趙軍2萬餘人。
五十五年,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坑殺趙俘40多萬人,為秦國最終一掃六合消除最大的障礙。後為相國範雎所妒忌,於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殺。
第二:吳起
戰國初期魏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人,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第一:孫武
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
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柏舉之戰後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