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為何戴面具衝殺?原因十人有九人猜錯,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2020-12-24 歷史小火鍋

從原始社會起,戰爭就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獵物,經常進行激烈的廝殺,戰爭的原始雛形就此出現。隨著金屬冶煉工藝的飛躍式提升,以及人類整體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發展,戰爭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也越來越高,逐漸成為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雖然戰爭帶來的殺戮和傷亡讓人們痛心疾首,無法面對,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愛好和平的人們也必須安不忘危,做好抵禦侵略和保衛自己祖國的準備。古代戰場上,沒有飛機大炮,更沒有航母飛彈等高精尖武器,有的只是戰馬、盔甲、刀矛弓箭等原始裝備,但古人在戰爭中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同樣孕育出很多令人拍案稱奇的奇思妙想。

古代戰爭中,將士們為了保護自己,往往會穿上厚厚的鐵盔鐵甲。但也有很多武將,會在盔甲基礎上,再戴上一副金屬面具。有這種習慣的人很多。比如南北朝時期,就有一個名將,幾乎每次上陣都會戴上面具衝殺,成為他的標誌性符號。

此人就是北齊大將高長恭,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蘭陵王。高長恭出身北齊皇族,是北齊文襄帝高澄第四子。高長恭身為天潢貴胄,卻與那些耽於逸樂的貴族子弟有著本質不同。他長相俊秀,但卻有一顆冷酷的心,是一員威震天下的虎將。

高長恭上陣打仗有一個特點,每次衝殺前都會戴上一張金屬面具,「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士兵跟著他勇氣百倍,動如風火,而且幾乎每戰必勝。

北宋的宋仁宗在位時期,宋朝與西夏的邊防形勢緊張,戰事日趨激烈。在宋夏戰爭中,出現了一位蓋世英雄:猛將狄青。狄青在打仗時,也喜歡戴上鐵面具,衝鋒陷陣一往無前,連赫赫有名的西夏鐵鷂子重騎兵,都被他打得潰不成軍,創造了宋朝對西北遊牧部族少有的戰績。

南宋時期,在激烈的抗金戰爭中出現了一位猛將扈再興。扈再興雖然不如嶽飛名氣大,但同樣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悍將。他打仗時也要戴面具,一往無前氣勢逼人,打得金兵狼狽不堪。

古代武將為什麼要戴面具打仗?原因十個有九個會猜錯。有人說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其實一張輕薄的金屬面具,面積極為有限,提供的防護力也極為有限,眼睛、鼻孔、嘴巴也必須露出來,同樣會受到傷害,如果遭受錘棍等重兵器砸擊,面具也基本毫無作用。

還有人認為,戴上面具可以威嚇敵兵。這種說法更是可笑。敵軍並非三歲孩子,而是身經百戰的粗獷大漢,怎麼會被一張面具嚇住。

明朝名將戚繼光,一語道破真實原因,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戚繼光在著作《練兵實紀》中之處,主將是「三軍之膽」。臨陣衝殺之際,「左右勇健,密密相隨,惟看將軍氣色」。手下將士們往往會注意觀察主帥的表情氣色。

如果主帥鎮定自若,沉著無畏,面對強敵毫無懼色,那麼大小三軍自然「人人膽壯」,奮不顧身衝殺向前。但如果主將心虛膽怯,表情慌亂驚惶,甚至面色蒼白冷汗直冒,那麼三軍將士看見後,會不由自主大受影響,「心氣萎靡」,毫無鬥志,進而導致全軍崩潰的嚴重後果。

為了避免這種弊端,主將作戰時戴上面具,顯然是一種萬全之策。主將畢竟是人不是神,偶爾也免不了會有畏懼惶恐之時,但戴上面具,則完全避免了這種弊端,主將的表情氣色被遮掩在面具之後,將士們只能死心塌地衝鋒向前。千百年前的古人,就懂得戰場心理學的奧秘,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參考資料:《練兵實紀》《北齊書》《宋史》

相關焦點

  • 古代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比如「資、財、貨、貴、販」,我們看了它的字形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些字跟貨物、財產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作為一個大陸國家,海產品在中國一直是比較熱銷的商品,而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中一帶,周、秦都崛起於此地,對於當時的中國古人來說,無論是海裡的珍珠,還是貝殼,都是寶貝。也是出於這種原因,貝殼成為了貨幣。 那麼,為什麼古人不去海邊多撿一點兒貨幣拿回來讓自己脫貧呢?其實這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和「五服」制度了。
  •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歷史上的封建時代,凡事都講究一個面相,一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所表達的東西,基本上都能夠通過他的面部表情來分辨。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看面相都是一個常見的事情,一些迷信的人,看一個人的面相就能夠分辨對方是善良還是惡毒,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語,「相由心生」,心靈和長相一定是相符的,很多人交朋友也是先看面相的。
  • 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覷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並以俗語亦或者是諺語的形式表達出來,希望能夠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啟迪,比如「山管人丁,水管財」。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不少人常常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何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聰明有智慧呢?比如,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卻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語裡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 俗語「十女九溼,十男九痔」啥意思,後一句同樣精彩,真長見識!
    這樣一來,我國的國學文化就有一種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感覺,平時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還真不知道其中的出處在何方。那麼,有些讀不起書的人,每天只好下地幹活,這些辛勤的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總結經驗,發明出很多言簡意賅的語言,於是俗語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了。
  • 看古代武將的啤酒肚,你就明白什麼才是真勇猛
    不過在古代啤酒肚有著不同的概念。古代跟現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能夠擁有啤酒肚的要麼就是非富即貴的官員、富豪,要麼就是古代武將,在古人留下的一些繪畫當中,古代武將都是身強體壯,個個都是大力士,項羽、關羽、典韋個個揮動的武器都是幾十斤。
  • 古人的識人智慧,為啥「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真相原來如此
    古代由於科技的不發達,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會根據長期的經歷和規律來判斷事物的發展,並會總結出一些俗語流傳給後世。這些俗語大致可以分為農耕類、相人類等。通過幾代人的歸納總結出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可以說一些俗語放在今天依然是實用的。
  • 古人講:「食色性也」,其下半句更為精華,但可惜十人九不知!
    從古至今和「色」相關的論述非常多,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我們有越多揭露本性的言論,也進一步說明我們對自身有著深刻的認識。不過由於古代和現代的語境發生了一些變化,再加上部分言論在世代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所以本意被現代人所歪曲,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這句古話也正面臨著被曲解的困境。
  • 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覷
    古代的人們擅長觀人、識人,更擅長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他們把一些道理凝練成一句話,字裡行間通俗易懂、耐人尋味,這便是中國俗語的由來。俗語文化盛行在民間,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一種傳統文化。雖然字面意思粗糙且簡陋,和那些國學經典或者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詞文化不可相提並論,但是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實際,能幫助到人的話才是最重要的。而俗語文化蘊涵著很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這便是他歷經千百年而依舊被人們傳頌的原因所在。俗語文化蔚為大觀,而且包羅萬象,不僅僅有天文地理的科普常識,也有我們平時生活上的經驗總結。
  • 古代為何沒人敢去製造聖旨?與一個字有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皇帝所說的話,即便是有一些錯的,但是也沒有人敢去反駁。皇帝在傳達自己的命令的時候,都會去下聖旨,而皇帝的聖旨是需要專門有人去宣讀的,又加上在當時有著特別不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所以有一些人便覺得如果製造一個假聖旨,應該會特別的簡單吧,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既然我們能夠想像到去製作假聖旨,那麼皇帝也能夠想像到會有人去製作假聖旨,所以說皇帝會有著一定的對策,去防止人們製作假聖旨。
  • 皇帝為何都自稱九五之尊?其實古代數字「九」、「五」皆有文化
    如古代裝飾得到了青少年的喜愛,模仿者古人的行徑表現對古風的熱愛,另如成年人間流行起來的詩詞格律,以古代《平水韻》及現代的《中華新韻》為主模仿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並加以創作。其次則是那些仿照如《甄嬛傳》《大秦帝國》宮廷古裝劇的勾心鬥角、權謀捭闔的各個群體在網上所體驗出來比如「政界」等社區交流。但是這些仿古的人可知古人的文化內涵?比如古代九的含義或為什麼皇帝自稱九五之尊?
  • 是口罩還是面具,為什麼日本人熱衷戴口罩?
    戴口罩的女生更美 然而,在花粉症也很普遍的歐洲國家、在流感感染近2000萬人的美國,戴口罩的人也不多,為什麼光日本人全民戴口罩呢?其實,相當一部分日本人戴口罩的原因與疾病無關。有個叫「社會人的教科書」的網站總結了口罩的以下作用: 一、防止喉嚨或皮膚乾燥。
  • 古代雙方交戰,武將為何卻不敢身騎白馬?原因只有一句話
    正因為如此,古代特別重視戰馬,草料什麼的都是最好的,而且還會派專門的人去飼養馬,而且人必須是皇帝很信賴的人才可以。戰馬是如此重要,然而如果仔細看正史的話,你就會發現很厲害的武將卻很少有身騎白馬的。當然你一定會說,你說的不對,你看電視劇上趙雲,薛仁貴,還有羅成不是個個身騎白馬?要知道,電視劇上邊的全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且為了突出人物才讓主角騎白馬,如果是現實中交戰,他們還真不敢騎白馬。
  • 古代攻城戰爭,守城士兵為何不推雲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或者,可以讓人放出謠言,打擊守城人員的士氣。再有就是想辦法把城內的敵人引出城外,在野外與之交戰。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減少傷亡。畢竟,攻城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強攻要付出巨大的傷亡。雖然有投石車和弓弩可以使用,但對城牆造成的傷害畢竟有限,尤其投石車使用很不方便,且沒什麼準頭可言。為什麼不推雲梯?
  • 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文/行走天涯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相比較西方的科技快速發展而言,我國的文明雖然歷經了5000年的時間,但是科技發展卻是頗為落後的。但這也是無數人汗水和努力奠定的成果。其實古人是非常機智聰慧的,只可惜,我國古代一直實行的都是君主制度,皇權是最至高無上的。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人的發展。畢竟我國古代就擁有了四大發明,像是火藥,造紙金屬以及指南針等等。雖說後現代比較落魄,但是古人也是相當會享受生活的,就比如每年夏天的時候,古人也會將冰塊磨成碎冰放入飲料中來解暑。
  • 為何古人說:有院不栽荼蘼花?原因有2個,感覺是「強詞奪理」
    古人在院子裡種花種草,都比較慎重,不像今天的我們,喜歡什麼種什麼。所以在古人流傳下來的說法中,很多花草樹木都不適合栽種在院子中,其中荼蘼花就是其中之一!為何古人說:有院不栽荼蘼花?原因有2個,感覺是「強詞奪理」,你覺得呢?
  • 為何十人九痔?啥原因造成
    有句俗語叫「十人九痔」,為啥我們患痔瘡的人這麼多呢?從前,上罷廁所用啥擦屁股你知道嗎?農民是土坷垃、石子、雜草;城市人條件好的用廢報紙、廢紙、紙菸盒和土坷垃等。由於衛生條件極差,患痔瘡的人比比皆是,造成了十人九痔。還有人說十人十痔的。改革開放後,我們終於知道啥叫衛生紙,從前沒有這個名詞。我們文明了,進不了,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樓房有了衛生間(從前樓房是公用衛生間)有了水衝廁所,還可以洗澡。
  • 古代重犯為何不判死刑而發配邊疆?究其原因竟是如此,古人套路深
    從很多的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重犯被發配邊疆的場景,他們的罪名大都非常的中,但為何判死刑而發配邊疆呢?這樣的情況在明朝非常的普遍。他們經常把一些重犯送到很是遠的地方,讓他們在那兒那裡勞動。宋朝更甚,他們直接會把重犯給關到一個島上,讓他們在那裡勞作,可是朝廷為何要如許做呢?
  • 古人常說「守身如玉」,為何不是「守身如金」?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
    有恰到好處的透光度,這種半透不透的含蓄正好符合了中國人內斂的特質,深得國人的喜愛。古人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意思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稱之為玉。玉在人手心,人在玉心裡,玉戴久了,成色會越來越油亮,越來越滋潤。
  • 老祖宗說過壽「忌九,逢九說十」,很多人不懂,壽文化不能忘
    過去大多數農村都相對落後,人們生活質量很一般,年復一日的進行著勞作,那時的農民,走出家鄉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夢。後來農村交通逐漸暢通了,越來越多的農民來到了城市,雖然幹的活比較累,但農民的收入也在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女去往城市學習工作,生活質量和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那為何說農村對很多農民有著複雜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