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身邊有那麼多賢臣良將,千古賢君的用人之道是什麼?

2021-01-09 夜讀史書

古往今來,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或是社會團體,對優秀人才的渴求都極為迫切。許多團隊領導者儘管抱著求賢若渴的態度,但最終結果卻能是只能感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千裡馬」難覓,還是「伯樂」眼光不行呢?其實一個團隊之所以總找不到合適的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後者身上。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為什麼有那麼多賢臣良將,這位千古賢君的用人之道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認為,李世民是皇帝,自然可以輕鬆網羅天下英才為我所用。這種觀點其實大錯特錯。李世民雖然能讓「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但要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卻需要一雙慧眼。而且李世民在成為皇帝前,身邊就已經是人才濟濟,反觀當時的太子李建成身邊就沒有那麼多有才之士。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原則:「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機,儘其所有。」這段話的大體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英明的君主應該懂得量才適用,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則每個人都可以為我所用。

唐太宗身邊英才輩出,這裡面就充分體現了他「割政分機,儘其所有」的用人之道。宰相房玄齡善於謀略,在處理國家大事方面總能想出精闢的見解,但他的缺點是考慮事情總瞻前顧後,難以下定決心。於是,唐太宗就讓另一位宰相杜如晦與房玄齡搭班協作。杜如晦雖然在考慮事情上沒有房玄齡那樣精闢的見解,但他為人果斷,在處理事務上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的根本。因此,安排房玄齡出計謀,安排杜如晦作決斷,充分發揮了兩人的特長,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房謀杜斷」也成為了千古美談。

唐太宗身邊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徵。此人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誅殺後,魏徵因為敢於當面頂撞李世民而獲得重用。魏徵不僅擁有極高的道德品質,而且他在進諫時往往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勇氣,常常把唐太宗頂撞得面色發紫。即便如此,唐太宗還是給予魏徵在朝廷中極高的地位。因為魏徵的清廉剛正和直言進諫對打造一個廉潔高效的朝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正是唐太宗奉行了這一用人之道,才出現了貞觀時期人才濟濟的盛況。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人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才是成功的關鍵,也是一個優秀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品質。

參考文獻:《帝範》、《舊唐書》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點評司馬懿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為《晉史●宣帝紀》寫史論時,既嘆服西晉宣帝司馬懿的軍事政治才能,又對其多疑的性格、殘忍的手段進行了可觀的論述,全面道出了司馬懿的矛盾的性格特點。
  • 「房謀杜斷」的真實來歷,唐太宗李世民用人高明
    當時王府的幕僚很多都被迫調到了別的地方當官,李世民為了這件事十分憂慮。房玄齡說,現在局勢已經是這樣了,其他人走了就走了,沒有什麼可惜的,但是杜如晦是將相之材,你現在是個藩王,以後想要管理四方天下,他將會給你帶來最大的幫助。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先說橋,是因為鎮周圍橋多之緣故。據《薊州志》載,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這裡還有十幾座石橋。「馬伸」又是何意呢?這就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關係了。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麗失敗,逃至今馬伸橋一帶。李世民叫人在河上搭了許多浮橋,誘敵深入。敵兵追到,見橋對面唐軍狼狽不堪,沒有鬥志,特別是唐太宗騎的御馬更是彎腰散胯,疲憊至極。敵軍統帥下令進攻。將士們擠上浮橋,結果紛紛落水。唐軍反撲大勝。
  • 宰相多看了幾眼唐太宗身邊的美女,唐太宗心虛,宰相:放她出宮
    唐太宗李世民身邊多了一個陌生的美女,宰相王珪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唐太宗不知道心虛還是什麼,就主動對王珪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妾,是李瑗殺了她前任丈夫搶來的,我看她可憐,就把她收進宮裡。廬江王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因為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被殺。他的妾因為長得漂亮,被唐太宗收入囊中。
  • 從天策上將到九五之尊,唐太宗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在太原起兵,此時的他已經是五十一歲,長子李建成28歲,次子李世民19歲,三子李元吉14歲,真叫個上陣父子兵。李氏父子起病後,先是「廢昏立明,擁立代王」,一鼓作氣就打下了隋朝的大本營長安,緊接著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遇害,楊侑禪位給李淵,唐朝建立,李淵立建成為太子,所以李建成更多的是留在京城處理政務,雖然也有軍功,但是並不多。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對於這一點,唐太宗雖然表面上收斂了很多,且有意吸取隋煬帝的教訓。但皇帝畢竟是皇帝,有錢不花我等什麼?實際上,其也曾因修建洛陽宮而勞民傷財,還縱容自己的兒子享樂,下詔說「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於是太子發取無度……」。從以上種種史實可以略見,李世民較之楊廣,該做的事真沒少幹幾件,站在天子之位,人性之貪婪與自私並無過多收斂。
  • 了解這場大戰之後,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瞧不起司馬懿了?
    貞觀二十三年(648年),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編撰完成,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為《晉書》四個重要傳記寫了史論。但在為《晉書·宣帝(司馬懿)紀》寫的史論中,唐太宗李世民卻狠狠吐槽了司馬懿。
  • 李世民駕崩前,交給程咬金一個秘密任務,讓大唐江山延續200餘年
    在唐朝的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可謂是一個對於用人方面極度擅長的賢明之君了。從615年起他就已經奔跑在了反隋的沙場上,在起義的過程裡積累了很大一股力量。 大唐開國的奮鬥中,李世民麾下的智者良將是最多的。程咬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出生於589年,身強體壯勇武無雙。610年他在家鄉濟州組織了護衛鄰裡的武裝力量,直接獲得了李密的賞識,並在619年加入了李世民的麾下。
  • 唐太宗的「房謀杜斷」你知道多少?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並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 《唐太宗李世民》最端莊賢惠的長孫無垢,李世民卻最愛吉兒
    《唐太宗李世民》是在1993年拍的一部古裝電視劇,是一部經典老劇。該劇講述了大唐開國史的歷史,也講述了一代英主李世明的豐功偉成績和感情經歷。劇裡面最經典的是李世明與長孫皇后、楊吉兒、阿史那燕的感情糾葛。
  • 誰才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李世民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
  • 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但皇帝也是人,不是端水大師,更別說五指尚有長短,人心天生長得就是偏的,所以就算是唐太宗這位明君,也難免在處理事情時出現雙重標準的情況。而說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標事件,最典型的莫過於貞觀十七年齊王李祐、太子李承乾先後謀反,唐太宗面對兩個兒子的謀反,給出的判決卻大不一樣。
  • 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的結局有多慘?
    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君。可惜,無情最是帝王家,說到他的兒子,這些貴胄的人生結局甚為悽慘:其中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爾後又被流放淪落而死。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朝最興盛的時候當屬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少數部族對大唐的朝貢也是最多的。並且還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句供後世人欣賞。於是就建立了相關的建築來看妻子的陵墓,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是否看見什麼,魏徵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在這裡看不到昭陵麼?"魏徵回復到"原來是昭陵,臣還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這一句話就讓李世民清醒過來,自己不應該沉溺於妻子離世的痛苦之中,不能忘記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大業,江山社稷才是更為重要的,經此一談之後,李世民在政要上面更加努力研習。
  • 寵妃就是個好聽的詞,徐惠一生只是唐太宗後宮的擺設
    有人說名分這東西有什麼要緊的,只要兩個人感情好就行了,這話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徐惠和唐太宗真的很親密嗎?兩人怎麼親密,史書肯定不會大書特書,但是可以從其他的事情上得到驗證。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親自撫養晉陽公主,而對於李治,也同樣是關懷倍至,始終把他放在身邊,直到立為太子,仍然捨不得讓他搬出自己的寢殿住到東宮去。
  • 從大唐貞觀之治看,盛世都需要哪些基礎?唐太宗打造的治世究竟有多強?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淵傳大唐皇帝位於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此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屬於唐人的盛世,於627年改年號叫「貞觀」。貞觀這個年號一直沿用到了649年,一共歷經23年多。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易·繫辭下》
  • 昭陵六駿——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大坐騎
    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4年時被盜,輾轉於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唐昭陵六駿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所乘過的六匹駿馬。唐太宗在隋唐之際南徵北戰,馳騁疆場,衝鋒陷陣,與戰馬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實死因,死法太丟人,怪不得史官不敢記載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的明君典範,他文韜武略、英明蓋世,又善於納諫,從善如流,所以在他的治下實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 唐太宗李世民攻打高句麗真被射瞎一隻眼?
    其中最著名的段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攻打高句麗的安市城之戰中,竟然被安市城的守將射瞎了一隻眼睛。這個在中國史書中完全不見所聞的段子,不僅在韓國民間大行其道,甚至被宣傳到國內,一些國人還真信了。那麼李世民被射瞎一隻眼睛的故事,究竟是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