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張發奎:30歲當上軍長,麾下走出8位元帥,他結局如何?

2020-12-22 騰訊網

抗日名將張發奎:30歲當上軍長,麾下走出8位元帥,他結局如何?

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

上面這段話是葉劍英元帥在聽聞一人去世後的致電,而他致電的這位曾經是他的領導。不僅如此,在十大元帥中,僅有羅榮桓、徐向前沒在這位底下幹過,其餘八位皆是從他的麾下走出。他便是——中國鐵將軍張發奎。

張發奎生於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96年9月2日),是廣東人,年幼時曾讀過一段時間的書。1911年,跟同學外出遊玩時,同學不幸溺死。彼時的張發奎還不是後來的鐵將軍,見出了人命,恐懼之下出逃廣州。第二年加入同盟會,走上了從軍當兵的這條路,1925年成為革命軍的第四軍第12師師長。

1926年北伐戰爭拉開序幕,張發奎打響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戰爭,此後戎馬一生。鐵軍的稱號正是來自於北伐戰爭,每次張發奎都是親自上戰場,視死如歸。帶著自己的隊伍四次入湘,戰無不勝,寫下北伐戰爭最光輝的一頁。也因著這一戰,他立有較大功勞,1926年升任第四軍的軍長,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在他的一生之中,始終反對的只有日本人,對於同胞,他的接納性很強,當然,這是基於立戰時。

所以曾接納過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這一批人,而且張發奎其實不太喜歡蔣先生,在1927年,他曾擁護汪精衛。甚至於到1930年的蔣馮閻戰爭,依然是站馮、閻這一邊,但他也始終堅持民族大義重於私人恩怨。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張發奎立馬想要抗日,不過軍費沒著落。也正是這次,才選擇歸順,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爆發淞滬會戰。張發奎是第八集團軍簡右翼軍總司令,數十次在浦東擊敗日軍,還親自上戰場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出雲號,給敵人重大威脅。但是,這場持續了三個月的戰役沒法再打下去,我方投入最精銳的八十萬人,最終卻死傷三十萬。11月5日,張發奎所在部腹背受敵,奉命放棄上海。

上海淪陷後又馬不停蹄的參加武漢保衛戰,張發奎負責的是固守九江以西至蘄春長江兩岸各要點。戰鬥爆發後,張部損失慘重,但他始終沒放棄。後來撤退路上因為變換陣地,被斥責,認為他想要保存北伐第四軍的實力,也因此不得不交出指揮權。1939年,張發奎開始負責兩廣軍事,指揮第一次粵北會戰勝利。隨後相繼收復南寧、龍州、欽州,但沒多久,再次淪陷。

這位戎馬一生的鐵將軍處事很是分明,原先確實是汪精衛的追隨者,1939年汪成為漢奸後,張發奎立馬對他進行了譴責。這也是他依然將信心與希望寄托在蔣先生身上的緣故,抗戰勝利後,他一向認為不應該屈服英美的壓力。毅然逮捕日本間諜貝安加,此人還是法國領事的情人,為此張還派人包圍法國領事館,勒令那位法國領事當面籤字認錯。

走過了這些年,他的年紀也大了,大抵是不願意再折騰下去。1949年的7月,張發奎辭職,但他不願意離開祖國,便前往香港定居。他在香港的日子不再參與這些是非,倒也過得安穩又自由,算是那一代中比較幸福的一位了。但他的心裡還念著故鄉,晚年時常念叨的是,希望自己將來落葉歸根。1980年3月10日,八十五歲的張發奎病逝,十年後,在他的親屬以及舊部的安排下,張將軍的骨灰被送往故鄉安葬。

相關焦點

  • 30歲就當軍長的張發奎,8大元帥曾是他的部下,晚年結局如何?
    三國時,魏、蜀、吳爭霸,出了多少名士猛將;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國混戰,更是人才輩出;遠的不說,近的如民國時期,我國也是人才濟濟,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抗日名將、戰場傳奇,比如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彭大將軍、用兵如神的粟裕大將,獨創「天爐戰法」、重創日軍的薛嶽將軍等等,不勝枚舉。
  • 張發奎30歲就當軍長,8位元帥曾是其部下,晚年生活過得如何呢?
    戰爭中更是誕生了眾多優秀將領,我國開國十大元帥中有八位是在這次戰役中脫穎而出的。有趣的是,這八位元帥曾經都是單打獨鬥的,這八位元帥後來還在南昌起義中和他們的老軍長一起發起了一場精彩的戰役。老將張發奎就是有「鐵軍長」之稱的張發奎。抗戰結束後,張發奎為了民族大義,選擇了辭職,從那以後就隱居了。
  • 張發奎小傳:他手下有8個新中國元帥,不抗日就當和尚的鐵軍英雄
    張發奎小傳:他手下有8個新中國元帥,不抗日就當和尚的鐵軍英雄1896年7月25日,張發奎出生於廣東北部毗鄰江西省的始興縣清化鄉矮嶺村,客家人。1912年(16歲),張發奎考入廣東陸軍小學,並加入同盟會。他聰敏好學,第二年,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1916年(20歲),張發奎畢業於武昌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回粵軍,曾任孫中山侍衛。
  • 上將張發奎,曾是孫中山「保鏢」,30歲當軍長,官至陸軍總司令
    在中國近代史上,孫中山是一個誰都不能忽視的人物,對後來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個身份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安危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張發奎此人追隨過孫中山先生,參與反清,當過孫中山先生的第三警衛營營長,可以說張發奎在當警衛營營長的時候,就是相當於孫中山的保鏢。
  • 他是國軍陸軍總司令,手下走出8位元帥,死後兩岸共同哀悼!
    1927年,南昌起義的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而在這次起義隊伍中,多年後走出我軍很多響噹噹的大人物,光是開國元帥就有六位之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起義隊伍主要來自於同一支部隊,那就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而方面軍總指揮就是今天所要講述的人物,他就是張發奎。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立場變換過多次的人物,比如著名的抗日將軍馮玉祥,他曾經數次變化立場,多次臨陣倒戈。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
  • 開國十大元帥,有7位曾是他的手下,晚年定居香港,未去臺灣
    受軍銜的10名解放軍元帥中,有7人曾經在其手下任職,此人便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張發奎,這段歷史發生在南昌起義前後。張發奎是廣東人,1896年9出生於市,8歲開始上學,幼時比較頑皮,頭腦靈活,常常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1911年和同學出去遊玩,因為天氣較熱,下河遊泳,其同學不幸被淹死。張發奎害怕因為這事受到牽連,遂出走廣州。
  • 紅一方面軍16位軍長,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在紅一方面軍建制變化的過程中,一共有16位將領擔任過軍長,他們都是誰呢?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仔細道來。 紅五軍團加入紅軍後,下轄13、14、15三個軍,軍長分別為董振堂(兼任)、趙博生(兼任)、黃中嶽。董振堂與季振同一起指揮了寧都起義,參加紅軍後成為人民軍隊中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尤其是長徵中,他作為紅五軍團軍團長,率領紅五軍團多次擔任阻擊敵人的任務,表現極為出色,可惜最後犧牲在西徵中。
  • 孫中山三大保鏢,一個共軍總司令,一個陸軍總司令,一個第一名將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同時也成立了大總統府警衛團,下設三個營,請注意,這三個營的營長在中國近代史上可都是如雷貫耳——抗戰第一名將薛嶽、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葉挺、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張發奎。看來,孫中山先生用人的眼光還是非常精準的。當然,除了汪某某。
  • 張發奎多次反對蔣介石,1949年沒有逃往臺灣,後來結局如何?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不服從武漢國民政府,這標誌著國民黨政府正式分裂,歷史上稱之為「寧漢分裂」。寧漢分裂時,有一個早期的國軍名將公開反對蔣介石,並且擁護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他還在以後的革命生涯中多次反對蔣介石,也多次依附蔣介石,但是蔣介石卻一直沒有對他趕盡殺絕,這個人就是北伐名將張發奎。
  • 張發奎點評民國的眾位政要,尤其對蔣介石和汪精衛是入木三分
    張發奎是粵軍三大名將之一,其他兩位則是薛嶽和葉挺。他們仨都是孫中山的警衛營出身,同時期分任三個警衛營的營長,張發奎的發展相比薛葉兩人更為順利,軍銜也升得更快一些,後來升任大名鼎鼎的第四軍軍長,第四軍也被稱為鐵軍,而葉挺獨立團就隸屬第四軍。
  • 他是葉挺麾下的第一悍將,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孫中山「鐵甲車隊」的副隊長;他是葉挺麾下第一悍將,協助賀龍、聶榮臻發動黃士嶺戰鬥擊斃日軍中將;他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的指揮官,他的名字雖然不是很響亮,但資歷深厚。他就是開國上將周士第。
  • 孫中山的「貼身保鏢」們:有洪門大佬、抗日「戰神」、共和國元帥……
    葉挺,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名將。毛澤東曾當面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孫中山一共有三個警衛營,一營長是薛嶽,三營長是張發奎,二營長便是大名鼎鼎的葉挺將軍。作為警衛團的營長,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的時候,是葉挺守衛了總統府的前院,讓宋慶齡等人可以順利的離開險境。1924年,葉挺加入了共產黨,他的信仰也從三民主義轉到了共產主義。 葉挺是北伐名將,1925年,成立了葉挺獨立團,即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
  • 這位國軍軍長是抗日名將,反對內戰逃到延安,解放後任副國級職務
    其中有一人曾是國軍軍長,也是一位抗日名將,因為反對內戰逃到延安,解放後成為了副國級的幹部。此人的名字叫張衝。張衝,1901年1月25日出生,彝族人,雲南省瀘西縣永寧鄉小布坎(現彌勒縣)人,幼年的張衝讀過私塾,後入鄉和縣城小學讀書,1918年他赴昆明讀書。後來,他組織農民反抗貪官汙吏,不久加入滇軍。
  • 抗日名將關麟徵,1949年定居在了香港,他後來的結局如何?
    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關麟徵先後參加了兩次東徵和北伐戰爭,立下了很多戰功,從排長一路當上了團長。後來,中原軍閥大戰爆發,關麟徵率領部隊先後參加了高辛集、柳河車站、南宮城等戰鬥,多次化解己方不利的戰局,在得到老蔣稱讚和賞識的同時,他的職務也不斷得到了升遷,當上了國民黨第四師第11旅的旅長。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全國公認的十大抗日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西北軍將領趙登禹。
  • 保定軍校第六期的名將,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黃埔一期和四期
    那麼,保定軍校第六期都出了哪些名將呢?下面就來看看。首先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葉挺將軍,21歲考入了保定軍校第六期,表現非常積極,還給《新青年》雜誌寫過信,探討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後來,葉挺擔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團長,成為北伐名將,後來又參加了南昌起義,全面抗戰爆發後,又成為新四軍軍長,連毛主席都說他是「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 這位中將「偽造」元帥手令,「誘騙」國民黨軍長起義
    解放軍名將如雲,稱虎將者不在少數,但被稱為黑虎將軍的只有一位,那就是開國中將,擔任過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聶鳳智將軍。聶鳳智隸屬於華東野戰軍(三野),是開國元帥陳毅的愛將。陳毅的脾氣,大家都知道,是不允許部下在他面前亂彈琴的。而聶鳳智卻有一次「膽大包天」,竟然「偽造」陳毅的手令和印章,成功「誘騙」駐守上海的國民黨51軍軍長劉昌義率部起義,為解放上海立下大功。
  • 羅卓英,鮮為人知的抗日第一名將
    7歲入鄉私塾讀書,1914年畢業於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羅卓英早年參加東徵、北伐及中原大戰等役,由下級軍官累升至國軍第11師師長及第18軍軍長,並積極參與江西剿共。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等重大戰役。
  • 抗日名將薛嶽,103歲去世,他的3位妻子,都有怎樣的結局?
    想想上個世紀的革命先輩們,他們是戰爭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更是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我黨的革命戰士自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實在國軍的隊伍中,也有很多抗日名將。他們在抗日的戰場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薛嶽將軍就是其中一位,只是薛嶽將軍的晚年生活很是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