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張發奎:30歲當上軍長,麾下走出8位元帥,他結局如何?
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
上面這段話是葉劍英元帥在聽聞一人去世後的致電,而他致電的這位曾經是他的領導。不僅如此,在十大元帥中,僅有羅榮桓、徐向前沒在這位底下幹過,其餘八位皆是從他的麾下走出。他便是——中國鐵將軍張發奎。
張發奎生於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96年9月2日),是廣東人,年幼時曾讀過一段時間的書。1911年,跟同學外出遊玩時,同學不幸溺死。彼時的張發奎還不是後來的鐵將軍,見出了人命,恐懼之下出逃廣州。第二年加入同盟會,走上了從軍當兵的這條路,1925年成為革命軍的第四軍第12師師長。
1926年北伐戰爭拉開序幕,張發奎打響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戰爭,此後戎馬一生。鐵軍的稱號正是來自於北伐戰爭,每次張發奎都是親自上戰場,視死如歸。帶著自己的隊伍四次入湘,戰無不勝,寫下北伐戰爭最光輝的一頁。也因著這一戰,他立有較大功勞,1926年升任第四軍的軍長,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在他的一生之中,始終反對的只有日本人,對於同胞,他的接納性很強,當然,這是基於立戰時。
所以曾接納過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這一批人,而且張發奎其實不太喜歡蔣先生,在1927年,他曾擁護汪精衛。甚至於到1930年的蔣馮閻戰爭,依然是站馮、閻這一邊,但他也始終堅持民族大義重於私人恩怨。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張發奎立馬想要抗日,不過軍費沒著落。也正是這次,才選擇歸順,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爆發淞滬會戰。張發奎是第八集團軍簡右翼軍總司令,數十次在浦東擊敗日軍,還親自上戰場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出雲號,給敵人重大威脅。但是,這場持續了三個月的戰役沒法再打下去,我方投入最精銳的八十萬人,最終卻死傷三十萬。11月5日,張發奎所在部腹背受敵,奉命放棄上海。
上海淪陷後又馬不停蹄的參加武漢保衛戰,張發奎負責的是固守九江以西至蘄春長江兩岸各要點。戰鬥爆發後,張部損失慘重,但他始終沒放棄。後來撤退路上因為變換陣地,被斥責,認為他想要保存北伐第四軍的實力,也因此不得不交出指揮權。1939年,張發奎開始負責兩廣軍事,指揮第一次粵北會戰勝利。隨後相繼收復南寧、龍州、欽州,但沒多久,再次淪陷。
這位戎馬一生的鐵將軍處事很是分明,原先確實是汪精衛的追隨者,1939年汪成為漢奸後,張發奎立馬對他進行了譴責。這也是他依然將信心與希望寄托在蔣先生身上的緣故,抗戰勝利後,他一向認為不應該屈服英美的壓力。毅然逮捕日本間諜貝安加,此人還是法國領事的情人,為此張還派人包圍法國領事館,勒令那位法國領事當面籤字認錯。
走過了這些年,他的年紀也大了,大抵是不願意再折騰下去。1949年的7月,張發奎辭職,但他不願意離開祖國,便前往香港定居。他在香港的日子不再參與這些是非,倒也過得安穩又自由,算是那一代中比較幸福的一位了。但他的心裡還念著故鄉,晚年時常念叨的是,希望自己將來落葉歸根。1980年3月10日,八十五歲的張發奎病逝,十年後,在他的親屬以及舊部的安排下,張將軍的骨灰被送往故鄉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