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公認的十大抗日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西北軍將領趙登禹。
以上十位國軍名將,都是在抗戰時期,殺敵最多,也是建功最多的國軍將領。他們不畏生死,殺敵雪恥、百般血戰、鍛造鋼軍、血灑疆場、揚我國威、勇敢參加重大正面戰役,轉戰大江南北,為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果。

然而在這十人中,只有三位抗日名將屬於黃埔生,他們分別是杜聿明,王耀武,戴安瀾三位黃埔生將領。要知道在整個抗戰時期,黃埔生也參加了許多重大戰役,犧牲的人數,不比川軍少。 抗戰中的表現也不比任何地方軍差,甚至還要超越。據戰後統計黃埔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1000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那麼,為何只有這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第一位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杜聿明,他在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曾經在崑崙關戰役中一戰成名。之後又遠徵緬甸,雖說失敗了,但是,他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而他能被列入十位抗日名將中,和他解放戰爭被俘後,積極改造,有很大的關係。還有就是為了宣傳需要,所以選中了杜聿明,這裡面的事就不多說,相信大家都明白。
要知道,在黃埔一期學生中,在抗戰中表現出色的不僅杜聿明一人,還有關麟徵,黃維,鄭洞國,尤其是關麟徵在抗戰中的表現,立下的戰功,恐怕不比杜聿明少。但是他後來逃到香港去了,所以關於他的抗戰事跡,並不是被大家熟知。
第二位是畢業於黃埔三期的王耀武,他在抗戰中的表現是國共雙方公認的(毛爺爺都說了,王耀武抗日有功)。可能大家都知道,王耀武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他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是戰績頗佳。這也是世人對他的認可,國民革命軍74軍,就是在他的帶領下,贏得了抗日虎賁軍的稱號。所以他能夠入選,相信大家也是無異議的。
第三位是畢業於黃埔三期的戴安瀾,他在抗戰時期擔任過200師的師長,也是軍長杜聿明心腹將領,因為200師前一任師長就是杜聿明。而且戴安瀾從軍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學長杜聿明南徵北戰,兩人在國軍中的關係也十分要好。然而在遠徵緬甸時,他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
後來由於杜聿明一味的聽從蔣介石的軍令,從野人山撤回國內。而作為杜聿明的心腹,戴安然誓死追隨學長。不幸的是在向杜聿明部隊靠攏時,遭到日寇的偷襲,他帶傷指揮,最終因條件惡劣,犧牲於異國他鄉。
戴安瀾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在抗戰中的表現並沒有被後人所遺忘。就連二戰時期的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史迪威,稱戴安瀾: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在新中國成立後,戴安瀾將軍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還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他能夠入選抗日十大名將,也是無異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