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一百年
1955年,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受軍銜的10名解放軍元帥中,有7人曾經在其手下任職,此人便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張發奎,這段歷史發生在南昌起義前後。
張發奎是廣東人,1896年9出生於市,8歲開始上學,幼時比較頑皮,頭腦靈活,常常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1911年和同學出去遊玩,因為天氣較熱,下河遊泳,其同學不幸被淹死。張發奎害怕因為這事受到牽連,遂出走廣州。生活所迫,在廣州經同鄉介紹學習染布,次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因為思想進步,加入了同盟會。他學習十分刻苦,經常是夜以繼日,次年又以優異的成績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在那裡接受了良好的軍事訓練。
1916年畢業後,回到廣州,和同學一起加入了粵軍,先擔任排長,經過自己的努力,29歲時就擔任了師長,經人介紹認識了孫中山,並推薦給孫中山的當侍衛,成為了孫忠實追隨者,同時也得到了孫的重用。次年張發奎因作戰有勇有謀,所向無敵晉升為第四軍軍長。同時得到了「鐵軍」盾牌一塊,以此來紀念第四軍功績。
數月後,國民革命軍委任張發奎兼任11軍軍長,接下來,在國民黨召開二屆三中全會後,在這個會上,因為張戰功赫赫,被當選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同時,第四方面軍第一縱隊司令官空缺,經提議張擔任此職。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武漢國民政府與蔣氏產生矛盾,下令討伐蔣氏。4月下旬,張率領他的部隊到河南,在上蔡擊敗張學良的軍隊,進一步進擊臨潁。張學良此時集中了20多萬部隊來對付北伐軍。雙方展開激戰,名將,共產黨員蔣先雲在此戰中戰死,張並不放棄,頑強指揮戰役,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東北軍懼其勇,最終取得勝利,佔領臨潁、開封。第二期北伐,鐵軍逐鹿中原,威震全國。班師回到武昌,張發奎因為戰功卓著,國民政府讓其擔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7月15日,國民黨黨內鬥爭不斷,元老汪精衛叛變,寧、漢合流實行清共,張發奎的部下有不少共產黨員而且大多數為骨幹,共產黨在其部隊的影響不小,在他的部隊裡反共很難執行下雲,所以他並不熱心反共,反而接納郭沫若、張雲逸等一批共產黨員,安排他們到二方面軍任職,所以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時,第二方面軍總指揮是張發奎,而參加南昌起義的主要武裝力量大多為紅二方面軍,手下賀龍、朱德、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彪。葉劍英等都參加了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後,葉劍英建議不要和共產黨交惡,張發奎認為很有道理,就沒有雲追擊葉挺、賀龍,而是讓第四軍南下廣東,一面休整,等待時機與李濟深爭奪地盤。9月下旬第四軍開進了廣州。2個月後,張發奎、黃琪翔發動廣州政變,擁護汪精衛反對南京特別委員會,驅逐黃桂系部隊,史稱張黃事變。此時共產黨在廣東逐漸發展起來,廣州起義爆發後,國民政府令張發奎從肇慶回師鎮壓。國民黨反汪各派乘機指責張有異動,張被迫離開四軍赴日本。第四軍亦被迫離開廣州,向東江轉移,在五華接連與陳銘樞、陳濟棠、徐景唐的粵軍和黃紹竑的桂軍作戰,失敗後撤往江西,參加中原大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張負責守衛上海;張誓死保衛國土,在浦東地區,他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日軍旗艦「出雲號」,給敵人造成重大威脅,因此被人們譽為神炮。後來蔣改讓張統領所有部隊。這樣一個爛推子,實在是很難搞,就一團亂麻,但張仍表示:「盡最後一分力,流最後一滴血」,指揮部多次讓張撤退,但張決意不撤。2個月後,日軍巧妙的從杭州灣登陸,這時張部已是腹背受敵,不得不奉命放棄上海。
1938年,張發奎以第二兵團總司令的身份,參加了武漢保衛戰。他指揮部隊負責確保贛鄂門戶。戰鬥開始後,張發奎所部二十九軍團主力在姑塘的守軍損失慘重。他「下達變換陣地的決心」,以預備隊第一八七兩個師佔領獅子山、兩臺嶺等為第二抵抗線,掩護主力轉移。但這一撤退遭到蔣介石的斥責,認為他想保存的實力,這一著確有保存實力之嫌。回漢被蔣氏痛罵,後又讓張發奎到瑞昌以西地區及馬頭鎮、羅東鎮等要塞進行守備,均被日軍以優勢兵力襲取。總是獨力難撐,。
1939年張指揮第一次粵北會戰獲勝,表現可圈可點。
1944年10月,日軍進攻廣西,桂林、柳州、南寧相繼失陷。張部敗退至百色。冬,張發奎改任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1945年二方面軍奪回南寧,7月攻克龍州、憑祥,進軍梧州。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張發奎以任廣州地區受降官的身份,主張嚴懲日酋田中久一。
1949年7月,辭職陸軍總司令到香港定居。
1980年3月,一代名將張發奎在香港家中病逝,終年85歲。
結語張發奎為北伐名將,抗日名將,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卻選擇不隨蔣去臺灣,最後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