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要毀掉魏徵的墓碑?看似和諧的君臣,隱藏著大秘密

2020-12-25 浮生夜裡挑燈看史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跟魏徵這一對君臣,堪稱中國封建王朝君臣的典範。一個直言不諱、誓死勸諫,一個虛心接納、勵精圖治。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唐朝才出現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

此外李世民跟魏徵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融洽,李世民經常在眾人面前稱讚魏徵是可以正他的衣冠「銅鏡」。

在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更是傷心不已,直接廢朝五日,悼念魏徵。此外李世民還率領文武百官參加魏徵的葬禮,並且親自為魏徵寫下了碑文。

然而沒有過多久,李世民就厭惡起已經離世的魏徵,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甚至還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那麼李世民為什麼突然就厭惡起魏徵了呢?

一:魏徵舉薦的人犯了事

魏徵活著的時候向李世民舉薦了兩個人,他們是侯君集和杜正倫,魏徵對李世民說他們二人都有宰相之才,希望李世民能夠重用他們。

第一位侯君集

侯君集出身於上谷侯氏,在李淵起事之後,侯君集就跟隨李世民四處徵戰,多次立下戰功。在李世民跟李建成為了繼承人的問題大打出手的時候,侯君集為李世民積極策劃,並且主動參加了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登基的大功臣。

李世民即位之後,侯君集參加了滅亡東突厥跟討伐吐谷渾的戰爭,並且立下大功。

公元639年,李世民又讓侯君集擔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領軍攻打高昌。侯君集幹得很出色,順利滅亡了高昌。

從侯君集的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屢立戰功,並且深受李世民信任的大將。那麼他後來又犯了什麼事呢?

侯君集的問題就出在這次攻打高昌的戰爭上,侯君集打下高昌之後,他沒有請示李世民的情況下,就擅自將無辜的百姓充作官奴,又私自將高昌的財寶佔為己有。手底下的將士看主帥都這麼貪財,也開始從老百姓手中搶奪財物。

侯君集害怕自己的醜事被揭發,就任由將士們胡作非為,大大損害了唐軍在國際的形象。所以等到侯君集班師回朝之後,李世民就將侯君集關押了起來。不過後來李世民在大臣的勸諫下,感念侯君集的功勞,又把侯君集放了出來。

但是侯君集並沒有感恩李世民的寬容,反而是一肚子牢騷。就在侯君集對李世民不滿的時候,太子李承乾的地位也受到自己弟弟魏王李泰的威脅。為了消除李泰的威脅,李承乾就找到了對李世民不滿的侯君集。

侯君集擔心李承乾會步李建成的後塵,就勸李承乾學自己老爸,再來一次「玄武門政變」。不過政變這種事情,成功了叫政變,失敗了就叫謀反了。

很不幸,李承乾還沒有開始發動政變,就被李世民發現了。於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廢黜,並且流放到黔州。至於侯君集則是被李世民處死。

群臣爭進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太宗謂君集曰:「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因歔欷下泣。遂斬於四達之衢,籍沒其家。——《舊唐書·侯君集傳》

第二位杜正倫

杜正倫,出身於洹水杜氏,隋朝時考中秀才。後來他投靠了唐朝,擔任兵部員外郎、給事中、中書侍郎等官職,總的來說,他就是一個兢兢業業的文官,做事比較認真。

李世民看中他這一點,就讓他擔任太子左庶子,讓他教導太子李承乾,杜正倫就成了太子一黨。後來李承乾跟侯君集政變的事情失敗了,杜正倫也遭到牽連,被流放到驩州。

後承乾構逆,事與侯君集相連,稱遣君集將金帶遺正倫,由是配流驩州。——《舊唐書·杜正倫傳》

太子李承乾的案件告一段落之後,李世民就想起來侯君集跟杜正倫都是魏徵舉薦的人才。李世民就覺得魏徵生前跟這兩個人結黨營私,所以李世民越想越生氣,就開始對魏徵的墓碑下手。

二:魏徵的諫言外洩

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他虛心接納臣子們的勸諫。尤其是直言勸諫的魏徵,李世民更是虛心採納。

李世民再寬容、再大度,天天聽著逆耳的忠言,他也有厭煩的一天,尤其他得知魏徵將自己寫過的諫言,都拿給了史官褚遂良。那就意味著,後人都能看到魏徵的諫言。

李世民一心想要打造明君的形象,但是魏徵的諫言所敘說的事情都是李世民的負面評價,這讓李世民十分心虛。所以魏徵的行為就受到李世民的怨恨,李世民就想報復魏徵。

此時魏徵已經離世了,李世民只好把氣撒到魏徵的墓碑上了。

不過後來李世民親徵高句麗,雖說唐軍取得了大勝,但是李世民覺得沒有滅了高句麗,這次出徵也是失敗的。這個時候他就想起以前曾勸諫他不要攻打高句麗的魏徵,覺得魏徵是對的。

李世民檢討自己的錯誤,又再次將魏徵的墓碑豎了起來。李世民這麼做主要還是修復自己的面子,再次塑造自己善於納諫的明君形象。

大家對於李世民推倒墓碑一事又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而對於魏徵的直言進諫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有些惱怒,有一次甚至氣的揚言要殺掉魏徵,但是經過長孫皇后的開導之後,他終於能夠悉數聽取魏徵的諫言,從而成就了兩個人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和「諍臣」形象。《群書治要》被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集成」、「大唐貞觀之治的施政指南」,曾經是唐太宗之後歷代君王和官吏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級指導資料,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中外許多著名高道名家的重視。君臣齟齬魏徵的年齡比李世民大19歲,算起來屬於兩代人,所以兩個人相處的時候,並不像同齡人那樣愉快。公元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
  • 自古帝王多無情 魏徵生前得到皇帝重用 死後墓碑直接被李世民砸掉
    說起李世民,那就必須提起魏徵。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胸懷較為寬廣的皇帝,他欣賞那些敢於犯言進諫的大臣。而魏徵就是這樣的大臣,他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君臣相得,共創了一段盛唐佳話。
  • 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卻極其悽慘,連墓碑都被唐太宗砸了
    ,竟然還砸了他的墓碑。一個原本應該完美的結局,竟變成了慘劇,這翻臉程度之快、畫風轉變之大,令人咋舌。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還得從唐太宗與魏徵的相識相知說起。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當時的楊堅雖然位高權重,但接受北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還是第二年的事情。而這一年,魏徵出生了。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歷史的大幕在唐朝拉開時,唐太宗李世民的與長孫皇后的小女兒,當時九歲的衡山公主,被指婚給了忠臣魏徵的兒子。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最為英明睿智,從諫如流的帝王;魏徵在唐朝那是以直言勸諫聞名於天下!這一對君臣共同譜就了一曲臣忠君賢的讚歌,留名青史。然而,魏徵死前的一個舉動,使他與李世民之間產生了裂痕。
  • 唐太宗:魏徵,我要殺了你這個鄉巴佬......嗯,愛卿說的對!
    唐人劉悚在《隋唐嘉話》裡就記錄了一件關於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小故事:唐太宗曾經得到一隻十分俊美的鷂鷹,喜愛非常。一日,李世民正就把鷂鷹架在自己的胳膊上逗弄,結果遙遙就看見魏徵來了,害怕魏徵即興表演一段主題為「玩物喪志」的freestyle,李世民忙不迭把鷂鷹藏進了自己的袖袍裡。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在後來魏徵病重的時候,李世民想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的大兒子,以示對他的器重,並且想要藉此來給魏徵衝喜。衡山公主是李世民的嫡長女,將公主下嫁給臣子之家,這對魏徵一族是極大的恩寵,況且這門婚事還是在李世民看望魏徵時,在魏徵的床榻前親口允諾的,魏徵對於陛下的如此恩寵,自然是不枉多年輔佐忠君。
  •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人,後投靠李世民,為何沒人說他變節
    而早在很久之前的唐朝,魏徵本來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玄武門之變後,他卻選擇投靠了李世民。魏徵在為李建成效力時,曾不止一次建議他將李世民的兵權奪過來,還建議早點除掉李世民。只是李建成一直猶豫,才錯失了機會,反而讓李世民將他除掉了。之後,李世民重用魏徵,後者助其開創了「貞觀之治」。
  • 為什麼李世民喝下了太子的毒酒吐血沒死呢?魏徵說出了真相!
    歷史上有一個故事是非常的出名的,那就是玄武門之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李世民了。因為那次的政治改變,李世民當上了皇帝,自然也是李世民發動的,李世民是對他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動手了,其實他們兩人之間,不管什麼時候都會有一場對決,自然是有一方敗,有一方勝利當上皇上的。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李世民在發動兵變之前,還被他自己的大哥邀約到府上喝酒,李世民回到家後酒的毒性就發作了,差點就死了。
  • 魏徵之後再無魏徵
    杜伏威和輔公佑的悲劇,難免會想起一句話:創業易守成難,這句出自魏徵回答李世民的問話,今天歷史崔要聊的,就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直諫之臣,魏徵。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杜伏威和輔公佑:一生人兩兄弟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 為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錚臣,他和唐太宗一個善於勸諫一個善於納諫,成了搭檔最好的一對君臣
  • 李世民召見魏徵,身後的鸚鵡突然開口說話,李世民放鸚鵡回家
    長孫無忌身為國舅,在軍國大事和諸位皇子的問題上,一直幫李世民謀劃。馬周雖然是後起之秀,但在糾正唐朝社會風氣、朝廷弊政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在糾正李世民的日常言行方面,魏徵則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 魏徵是個怎樣的人?他和唐太宗的關係如何?
    即使魏徵多次觸怒太宗,但是太宗知道他的臭脾氣,一般都不會怪罪於他的,也會冷靜下來想一想魏徵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有就採納,沒有就不管,他倆堪稱是封建王朝的一對模範君臣。  實際上,唐太宗和魏徵的初次相見其實並不愉快,因為魏徵一開始並不是太宗的人,而是太宗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的幕僚。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由於長樂公主是李世民特別喜歡的女兒,因此李世民給這個女兒的嫁妝超過了當年唐高祖李淵的六女兒,也就是李世民的妹妹。魏徵表示了反對,他認為太宗的女兒,其嫁妝不應該超過高祖的女兒。李世民很不高興,可是又說不出理由反對,他向長孫皇后發牢騷。長孫皇后不僅完全同意魏徵的意見,還在李世民面前大力表揚魏徵。李世民頓時豁然開朗。
  • 旅法油畫家王俊英為魏徵紀念館作大型壁畫(圖)
    旅法油畫家王俊英由我國著名旅法油畫家王俊英為魏徵紀念館所作的大型壁畫昨日正式殺青,整個創作工作歷時6個月,過程極為複雜,且為保證壁畫壽命,沒有直接在牆體上進行創作,而是先將防水的某材質刷在牆體上唐代著名諫臣魏徵是儒家知識分子中以民為本、仁政治國、忠孝節義的最傑出代表之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正是我國歷史上開創了「貞觀之治」,締造大唐盛世景象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逝世後的感嘆,為自己失去這麼一位忠君愛民、直言敢諫的賢臣而深感惋惜,壁畫畫的正是李世民與魏徵兩君臣一同出遊的情形。
  • 晚年窮兵黷武的李世民,患有心理疾病,可惜醫生魏徵去世
    魏徵為醫在李世民治國的過程中,李世民經常回犯一些常見皇帝的錯誤,但他只能在心中想想,並不能付之於行動。原因就是因為魏徵!魏徵是李建成的屬下,但玄武之變後,歸附李世民,是一個孤臣,也是一個敢於諫言的大臣。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時,身邊有兩大智囊,分別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人直接幫李世民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可謂居功至偉。李世民登基時,封賞眾臣時,封杜如晦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多年,是李世民的「張良」,在唐朝凌煙閣功臣榜上排名第三,才食邑一千三百戶。再如長孫無忌,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舊唐書》曰:「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戶。」
  • 西遊記: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背後是一個圈套!冤大頭就是李世民!
    第2天,涇河龍王去算命先生袁守誠欲掀攤子,沒想到人家一聲冷笑說:「掀我攤子事小,恐怕有人要在剮龍臺挨刀」。到了這個時候,涇河龍王才明白過來中人家圈套了,為了活命他也顧不得臉面了,馬上跪下磕頭如搗蒜,求先生救命。袁守城不救,只告訴他一條路,你可以去求唐王李世民,他的丞相魏徵要斬你。
  • 李世民問尉遲恭:你可知韓信?尉遲恭立刻交出兵權,隨後潛心修道
    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更不必說了,當年在玄武門大開殺戒可以說是他一生的汙點,唐朝其他的皇帝如唐玄宗對自己的兒子也相當不好,好幾個兒子都被他逼迫而死。但就是這樣的唐朝,卻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君臣之間的佳話,比如李世民和魏徵、武則天和狄仁傑等等。
  • 死後魏徵指著一個地方讓李世民看,相當尷尬
    歷代由於對其子李世民評價過高,在光芒上遮蓋住了這位開拓性的人物地位,甚至頗有貶低李淵,抬高李世民的傾向。李淵本是「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的人,是一個老成持重,富於策略。在那個群雄並起,卻能夠最終獲得天下,創立大唐,絕非平庸人物。清代王夫之對李淵給予了高度客觀的評價:「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非秦王之所可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