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2021-01-12 金娃趣談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凌煙閣,讓當時的書畫名家,褚遂良和閻立本,共同在閣上描繪出24位開國功臣的畫像,其中鄭國公魏徵排在第四位。

可惜魏徵並沒有看到凌煙閣的建成,他於當年早些時候去世,諡號「文貞」。

賢君諍臣

歷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自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魏徵輔佐他達17年時間。

進諫圖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在這17年時間裡,向李世民當面直陳諫言達50次,呈送奏疏11件,進諫多達數十餘萬言。不僅次數多無人能及,而且他言辭激切、態度堅定,更是當時任何大臣都無法企及的。

而對於魏徵的直言進諫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有些惱怒,有一次甚至氣的揚言要殺掉魏徵,但是經過長孫皇后的開導之後,他終於能夠悉數聽取魏徵的諫言,從而成就了兩個人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和「諍臣」形象。

《諫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以儉樸的賢君形象留名後世,但是在他登基十幾年後,隨著大唐基業逐漸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繁榮,李世民也開始大肆修建宮殿,派人到各地搜求奇珍異寶,很有些前朝帝王驕奢無度的跡象。

魏徵注意到了這一變化,對此十分憂慮,於是在637年的3月-7月之間,接連上了四道奏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網絡圖

正沉醉於享受中的李世民看了這些奏疏之後,沒有像某些昏聵帝王那樣勃然大怒,而是難得地猛然警醒,全盤聽取意見之外,還親手回了一封《答魏徵手詔》,表示自己將聽從魏徵的進諫,改正之前無意之中所犯下的錯誤。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了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魏徵學問淵博,又很受道家思想影響,自然深知「知足不辱」的道理,在這份奏疏中他旁徵博引,雖然不大重視文採,但是言簡意賅,說理清晰透徹,感情真摯充沛,表現出憂國憂君的十分熱忱。

這一份奏疏對於正逐漸沉入溫柔鄉中的唐太宗無異於當頭棒喝,讓他頓時清醒過來,不僅全盤接受了魏徵的提醒,更將這篇文章放在自己案邊,以隨時起警醒作用。

難得的諍臣,又難得地遇到這樣仁義明達的君主,才能開一世之太平。

經典傳世

魏徵曾經擔任過秘書監的官職,主管國家藏書和編校工作,並負責兼修史書。

在此期間,他和虞世南、褚遂良、顏師古等當時的名儒主持編撰了《隋書》、《梁書》、《陳書》等歷史書籍,並主編完成了《群書治要》這本經典著作。

《群書治要》被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集成」、「大唐貞觀之治的施政指南」,曾經是唐太宗之後歷代君王和官吏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級指導資料,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中外許多著名高道名家的重視。

君臣齟齬

魏徵的年齡比李世民大19歲,算起來屬於兩代人,所以兩個人相處的時候,並不像同齡人那樣愉快。

公元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一直很好,所以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十分思念這位賢明的愛妻。

唐太宗像

為了能夠時時望得見昭陵,唐太宗就下令在宮裡建起了一個層觀,好方便自己能夠隨時登臨遠眺,以解相思之情。

有一天,唐太宗再一次登上層觀,陪同他的是魏徵。

只見唐太宗深情款款地望了昭陵許久之後,淚眼朦朧地問魏徵:「那就是昭陵,你看到了嗎?」

魏徵之前早就有耳聞,朝中同僚講述過他們陪同李世民眺望昭陵的情景,大家雖然都很感動於帝後之間的深情,但是又都覺得身為一代帝王,李世民實在不應該如此深情地追思自己的妻子。

雖然大家都是這樣的想法,可是誰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畢竟皇后新逝,李世民的人之常情也可以理解。

可是剛直如魏徵,在這樣的場合卻沒有像別人一樣隨聲應和,他先是裝作沒看見,直到李世民急得一指再指:「你好好看看啊,昭陵就在那兒呢!」

這時候魏徵才不緊不慢地說道:「哦,臣子以為陛下在瞻仰獻陵呢,原來是在遠望昭陵啊!」

獻陵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和母親竇氏合葬的陵寢,魏徵這句話一說出來,頓時讓李世民羞愧無比,悔悟自己不應該只顧著思念亡妻卻忘記了父母,於是他雖然十分傷心,但是仍然下令讓人拆除了層觀。

兩個人在這件事上的觀點如此截然不同,其他大事可見一斑:和李世民的偶爾放縱、容易沉迷相比,魏徵始終有著和他年齡相符、非同尋常的冷靜與理智。

所以更多的時候,魏徵的進諫應該像是在李世民的熱情上迎面潑上一瓢冷水。

兜頭一瓢冷水潑上來,即使睿智、寬容如李世民,雖然當時以十二分的冷靜和理智去接受,心裏面總難免會殘存不快的情緒。

而年長李世民近20歲的魏徵,在面對李世民時,或許偶爾也會忘記君臣尊卑,只有急於教導後生晚輩的心思吧?

推倒墓碑

公元643年,魏徵病重,不久就去世了。

李世民傷心不已,為此廢朝5天,親自率領百官出城送別,並為魏徵書寫碑文。

然而半年之後,李世民又親手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事情的起因聽起來不複雜,是因為魏徵曾經推薦給唐太宗的侯君集和杜正倫,兩個人現在出事了:侯君集因為貪財而被囚禁,之後又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之中,被唐太宗下令處死。杜正倫也因為太子謀反事件受到牽連,被罷免官職發配流放。

李世民想起之前魏徵曾經鄭重地向自己推薦過這兩個人,還說這兩個人都是宰相之才,此時他對太子謀反一事怒氣未消,於是開始懷疑魏徵有朋黨嫌疑,經過一番調查之後,反倒查出魏徵曾經把進諫給自己的文章留給史官備用!

這讓一向十分重視身後之評的李世民更為惱火,一氣之下,他不僅推倒了魏徵的墓碑,更下詔取消在魏徵面前承諾的衡山公主和魏徵之子的婚約。

帝王也並非聖賢,所有這些,或許只不過是在發洩之前很長時間心中的積怨而已。

重建墓碑

大唐貞觀年間,周邊很多小國都紛紛臣服於強盛的唐朝,只有高句麗是個例外。

公元645年,在多次派人出使高句麗無效之後,李世民決定親自帶兵徵討。

戰爭前後歷時九個月,其中環境的艱苦惡劣和戰爭的殘酷自不必說,最後唐軍以極少的傷亡獲取了較好的戰果:攻佔城池十餘座,消滅了大量高句麗軍隊,繳獲牲畜、裝備和物資無數。

但是,一向戰無不勝的李世民對這次的戰績卻並不滿意,尤其讓他覺得十分遺憾的是,這次雖然自己御駕親徵,卻仍然沒能成功掃滅高句麗!

此時,他想起以往這樣需要做決策的重要時刻,魏徵一定會辨明利弊、直言規勸的情景,不由感慨萬分,嘆息說道:「如果魏徵還在,他一定會勸我不要親徵!」

一句話飽含著對魏徵的懷念之情,和如今自己再沒有那樣忠直敢言諍臣的遺憾!

李世民當即派人飛速趕往魏徵墓前,對他進行隆重的祭祀,並重新為他樹立起了墓碑。

君臣感情就是如此深厚,雖然其中也經歷了許多齟齬和不快,可是此時兩個人的真實關係才算是「蓋棺定論」,再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任何改變了。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為什麼要毀掉魏徵的墓碑?看似和諧的君臣,隱藏著大秘密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跟魏徵這一對君臣,堪稱中國封建王朝君臣的典範。一個直言不諱、誓死勸諫,一個虛心接納、勵精圖治。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唐朝才出現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此外李世民跟魏徵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融洽,李世民經常在眾人面前稱讚魏徵是可以正他的衣冠「銅鏡」。
  • 自古帝王多無情 魏徵生前得到皇帝重用 死後墓碑直接被李世民砸掉
    說起李世民,那就必須提起魏徵。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胸懷較為寬廣的皇帝,他欣賞那些敢於犯言進諫的大臣。而魏徵就是這樣的大臣,他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君臣相得,共創了一段盛唐佳話。
  • 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卻極其悽慘,連墓碑都被唐太宗砸了
    ,竟然還砸了他的墓碑。這還得從唐太宗與魏徵的相識相知說起。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當時的楊堅雖然位高權重,但接受北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還是第二年的事情。而這一年,魏徵出生了。 魏徵註定不是個平凡人,在經歷了短暫的隋朝之後,他歸降唐朝,成了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謀士,出了很多對付秦王李世民的主意,對李世民構成了極大威脅。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歷史的大幕在唐朝拉開時,唐太宗李世民的與長孫皇后的小女兒,當時九歲的衡山公主,被指婚給了忠臣魏徵的兒子。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最為英明睿智,從諫如流的帝王;魏徵在唐朝那是以直言勸諫聞名於天下!這一對君臣共同譜就了一曲臣忠君賢的讚歌,留名青史。然而,魏徵死前的一個舉動,使他與李世民之間產生了裂痕。
  • 唐太宗:魏徵,我要殺了你這個鄉巴佬......嗯,愛卿說的對!
    史書上君主和諫臣之間的恩怨情仇,大多都是以be結尾(悲劇結束),像是比幹進諫商紂王被挖心、屈原進諫楚懷王被流放、伍子胥進諫吳王夫差被賜自殺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魏徵則可以說是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幹將之一了,魏徵作為朝臣的時候給李世民提了不少建議,隨時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並且加以修正,這足矣看出魏徵的剛正不阿,直面諫言。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世民如何排名選人?不僅與玄武門之變有關
    作為名流千古的皇帝之一,李世民的功勞自有人評說,除去他那數不盡的歷史貢獻之外,其設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令後人議論紛紛。這24個功臣是李世民根據他們對於唐朝的貢獻所評選出來的,當然,李世民設立凌煙閣的初衷,絕對不僅僅只是為了懷念這些同他打下天下的功臣,這其中還蘊含了他的多層政治目的。
  •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凌煙閣」入手,談李世民的皇權之術
    "凌煙閣上清風起,留得將軍卷世名"。貞觀二十七年,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起出生入死、共治天下的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描繪24位功臣畫像,北向陳列,時常前往懷舊。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李世民如此英明仁厚,麾下名將是什麼結局?
    想想看,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武將,該算是李世民難得的幹臣了吧? 然而,後來的經歷,也大多曲折。 哪位說了:凌煙閣的武將裡,有沒有一直不遭折騰,好好挺過整個貞觀朝的嗎? 有的。 比如柴紹,那是唐高祖的駙馬,李世民自己的姐夫(妹夫)? 再就是歷來評書裡的程咬金了。所以歷來都把程咬金說成幸運星有福之人,不是沒道理的。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公元613年(隋朝大業九年),唐國公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大婚,新娘子是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這位長孫氏是名將長孫晟的女兒,因為父母雙亡,被異母兄弟所不容,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當年,新郎李世民只有16歲,新娘長孫氏僅有13歲。誰也沒想到,這對年輕的小夫妻,在13年後,會成為大唐帝國的皇帝和皇后。
  • 李世民問尉遲恭:你可知韓信?尉遲恭立刻交出兵權,隨後潛心修道
    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更不必說了,當年在玄武門大開殺戒可以說是他一生的汙點,唐朝其他的皇帝如唐玄宗對自己的兒子也相當不好,好幾個兒子都被他逼迫而死。但就是這樣的唐朝,卻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君臣之間的佳話,比如李世民和魏徵、武則天和狄仁傑等等。
  • 徐茂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來為什麼被李世民流放外地?
    徐茂公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二十三名。李世民病重臨終前將這位功臣流放到了疊州,這是為什麼呢?莫非,徐茂公犯了什麼過錯?公元649年,已做了23年皇帝的李世民患重病臥床,也許是知道自己已時日無多了,便召太子李治並對他說:「你對李勣(徐茂公)沒有什麼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再召他回來給以重用,這樣他受了你的恩惠,日後必定會為你誓死效忠。」於是,李世民便把徐茂公貶到了疊州任都督。接下來事情發展,果然如李世民所預料一樣。
  • 長孫無忌憑何排在凌煙閣第一位?李世民在排位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凌煙閣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褒獎與其一同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而在高閣內懸掛按照真人比例描繪的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畫像的地方。 唐太宗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類似現在國家授予的最高榮譽稱號。能把自己畫像掛進凌煙閣,不僅是莫大的榮譽,更是一種保障。
  • 秦瓊這麼有名氣,為什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被排在了倒數第一
    1、按官職排名李世民評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時候是貞觀十七年,這時候很多功臣都已經去世了,像李孝恭、杜如晦、魏徵等人。所以李世民對於活著的人是按其最高官職計算的,死後的人是按追贈的官職算的,並且一般追贈的官職都比生前的大,所以很多死後的功臣排名並不低。
  • 按照乾隆皇帝的標準,魏徵和秦叔寶、程咬金都不是忠臣義士
    李世民也希望「忠臣不事二主」,但是不得不依靠降將降臣。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例,裡面大部分的人就是貳臣。魏徵原本是隋朝官員,在元寶藏部下效力。魏徵為隋朝寫了一篇討伐瓦崗軍的檄文,寫得實在是太好了。李密十分賞識魏徵,派人召魏徵加入瓦崗軍。魏徵毫不猶豫,就投奔瓦崗軍成了李密的秘書(記室)。
  • 魏徵之後再無魏徵
    江淮軍鬧獨立,身為主帥的杜伏威,難辭其咎,被發現死在了長安,此後李靖和李孝恭出兵,平定輔公佑。杜伏威和輔公佑的悲劇,難免會想起一句話:創業易守成難,這句出自魏徵回答李世民的問話,今天歷史崔要聊的,就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直諫之臣,魏徵。
  • 他一生直言上諫被皇帝看重,死後卻被推倒墳墓,兒子婚約也被毀去
    但在唐朝時候,卻有這樣一位官員,他一生直言覲見,還因此被皇帝看重,結果在死去之後卻被推倒墳墓,連兒子的婚約也被皇帝毀去,此人就是魏徵。隨著李世民四處徵戰,在唐朝勢力中權力越來越大,魏徵看到了還建議太子也到外去徵戰,建立軍功,太子聽從了他的意見後。到了公元626年,李世民起兵將他的兄弟都殺死了,當時他聽說魏徵這個人曾經勸誡太子:將李世民安排到其他地方,防止他篡奪皇位。李世民就讓人將他帶來,指責他: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人,後投靠李世民,為何沒人說他變節
    而早在很久之前的唐朝,魏徵本來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玄武門之變後,他卻選擇投靠了李世民。魏徵在為李建成效力時,曾不止一次建議他將李世民的兵權奪過來,還建議早點除掉李世民。只是李建成一直猶豫,才錯失了機會,反而讓李世民將他除掉了。之後,李世民重用魏徵,後者助其開創了「貞觀之治」。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各個功勳卓著,為何長孫無忌能排名首位?
    導語詩人李賀著的《南園十三首其五》一詩中寫道: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中所提到的凌煙閣,有著二十四位唐朝主要開國元勳和其他功臣的畫像。在那個時候,能夠將自己的畫像、功名留在凌煙閣裡,那就是是身為人臣最最想達到、最高的榮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