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之後再無魏徵

2021-02-23 歷史崔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歷陽總管杜伏威,因為偷吃了一隻羊,十六歲落草為寇,憑藉聰明才智,敢作敢當,成了土匪老大,卻被張須陀的剿匪大軍,趕到了江蘇。

在江蘇,杜伏威先後吞併了,兩夥本地的起義軍,建立根據地。

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天,同樣來自山東的李子通,也看上了杜伏威的地盤,假裝投降之後,趁人不備,發動偷襲,杜伏威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就這樣被奪走了,不過還好,人沒事,流串到了江都。

剛好趕上楊廣率領十萬大軍,進駐江都,因為賦稅太重,老百姓大量逃亡,成了杜伏威的生力軍,打敗剿匪大軍後,杜伏威成長為江淮最大的勢力。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杜伏威卻突然宣布投降李淵,進入長安,被李淵封為太子太保,然而好兄弟輔公佑受不了寄人籬下,率軍出逃。

江淮軍鬧獨立,身為主帥的杜伏威,難辭其咎,被發現死在了長安,此後李靖和李孝恭出兵,平定輔公佑。

杜伏威和輔公佑的悲劇,難免會想起一句話:創業易守成難,這句出自魏徵回答李世民的問話,今天歷史崔要聊的,就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直諫之臣,魏徵。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杜伏威和輔公佑:一生人兩兄弟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1、

魏徵(應該是徵,帶有徵詢的意思),字玄成,公元580年出生,這一年,周宣帝宇文贇暴斃,楊堅進入內閣,執掌大權,第二年,接受禪讓,建立隋朝。

魏徵是河北巨鹿人,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當差,類似主簿的職位。

這個元寶藏本身不出名,在史冊上,只記載了,隋朝後期,大起義爆發,到處都是亂民,元寶藏招募自願者,組成民兵,眼看著李密的瓦崗軍,聲勢越來越大,就脫離組織,跟著李密打江山去了。

而魏徵呢,主要負責元寶藏的來往信件,一次李密在審閱文件的時候,看到了元寶藏的書信,覺得觀點條理清晰、切中要害,就打算認識下這個武陽郡丞,一番交流才發現,幕後主筆的是魏徵。

後來魏徵得到李密賞識,成為他的幕僚。

2、

在武陽郡,在元寶藏的手下,還誕生了另一位名人,屬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好官,青天大老爺,他的名字叫魏德深。

魏德深,祖籍也是在巨鹿,可能和魏徵還有點親戚關係,他爺爺魏衝是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走馬上任後,把家安在了弘農,就是弘農楊氏的地頭,父親叫魏毗,是鬱林縣令,魏德深呢,進入仕途後,官拜貴鄉縣縣長。

楊廣時期,因為大量的戰爭,老百姓的賦稅壓力很重,武陽郡半數以上的縣鄉交不起稅收,只有魏德深管轄的貴鄉縣,每年都是足額上繳,不僅如此,貴鄉還是武陽治安最好的區域,有專門的民兵團,對抗土匪。

魏德深政績突出,領導就希望,推廣到整個武陽郡,於是就把魏德深調到了,臨近的館陶。

貴鄉人民不幹了,集體出錢,找人投訴,領導一看,貴鄉人民這麼離不開魏德深,又把他調回去了,為此館陶還有幾百戶人家,專門搬到了貴鄉。

亂世之秋,能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的官吏,尤其難得,時間久了,魏德深成了整個武陽郡的名人。

可惜官老爺們,忘記了一件事,能做好官,不一定能打好仗,這是兩個體系,卻往往弄混,更以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為崇高目標,魏德深因為表現突出,被拉進了軍隊,不久之後,戰死沙場。


(天下第一寨,瓦崗寨)

3、

繼續說魏徵,老魏是讀書人,也希望建功立業,在和李密會面前,就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內容是瓦崗十策,主要就是以局外人的觀點,闡述瓦崗要發展、要壯大,需要做好的十件事。

這時候的李密,剛滿三十五歲,身世顯貴,當過官、參過軍,也造過反,做過逃犯,在鄉下還當過老師,無論理論還是經歷,都比魏徵豐富的多,看過他的瓦崗十策,也沒說行還是不行,只是肯定了魏徵的態度,鼓勵他繼續為瓦崗出謀劃策。

這領導當的,有水平,既不傷害新員工的自尊,還提供了他繼續努力的動力。

武德元年,宇文化及斬殺楊廣,北上河南,在洛陽城外,和李密單挑,結果兩敗俱傷,此前被李密壓制的王世充,找到機會,偷襲得手,一舉打的瓦崗翻不了身,曾經席捲中原,最大的民間起義軍,宣告完蛋,戰後投降了李淵。

李密去了長安,身為幕僚的魏徵,當然也逃不到哪去,也成了投降大軍的一員。

對於李密這個當世第一豪傑,能摒棄前嫌,來投奔自己,給自己打工,李淵還是很高興的,也意味著,曾經瓦崗的勢力範圍,有機會成為自己的地盤。

李淵封李密為邢國公,還把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了他,但是給他的官位,就有點寒酸了,官名叫光祿卿,主要負責皇帝吃飯。

光祿卿下有四個衙門,分別為太官、珍羞、良醞、掌醢(讀hai,肉醬的意思),除了吃的,還有喝的,李淵的意思很明顯:給你個長期飯票,生活無憂,但是政治上的事就別插手了,順便還安插了一個間諜。

4、

王世充打敗李密後,佔領了瓦崗的一半土地,其他的,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成了李績的地盤。

魏徵作為李密的幕僚,自告奮勇,向李淵提出,親自跑往黎陽,見李績,說服他,把那一半土地,併入唐朝。

李淵當然高興,派個人試試也好,萬一成功了,就是兵不血刃,白得了一大塊地盤。

上路前,魏徵給李績寫了封信,意思是:上任老闆李密,是人中豪傑,本來有希望成為一代霸主,沒想到失敗了,現在已經投降了李淵,你(李績),處在王世充、竇建德、李淵三大勢力中間,危險,還是跟著李密一起歸順李淵,才是最好的選擇。


(李績家裡有錢,但是從小喜歡軍事,十七歲就跑出來跟了翟讓)

李績是個很優秀的軍事家,仗打不錯,卻沒有當領袖的霸氣,所以成不了李密或者李淵,瓦崗解散後,李績一時不知道怎麼辦,一直在觀望,魏徵剛好給了他一個方向。

於是把地盤打了個包,寫信給李密,表示這土地還是瓦崗的,還是李密本人的,要怎麼樣處理,隨李密說了算。

對於信的內容,李淵第一時間得到了情報,於是允許李密去黎陽接收地盤,同時命令李績帶齊糧草,去援助被竇建德圍攻的李神通等人。

對於這個任務,李密一百個願意,終於可以離開長安了,但是在半路,李淵又反悔了:這不是放虎歸山麼,如果李密到了黎陽,不回來了,打算東山再起,那真是白忙活了。

這一次,李淵動了殺機,能追回來最好,不行的話,殺掉也可以。

李密也是擁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老手,聽說李淵派人來追他回去,他不幹了,這是他唯一的機會,也不打算去黎陽了,準備去襄陽,投奔昔日部將張善相,在半路,被盛彥師擒殺。

李密死後,接收地盤的工作,李淵交給了親妹妹同安公主。

同安和李績、魏徵,還有被竇建德攆著跑的李神通,在黎陽,沒來得及談接收地盤的事,外面竇建德的部隊就到了,發動猛攻後,黎陽陷落,這四個人,全都成了竇建德的俘虜。

這時候的魏徵,在兩家大公司中工作過,能力和名聲都不錯,竇建德也沒為難他,給了一個起居舍人的工作,類似於秘書,起居麼,就是記錄皇帝日常生活的,會見了什麼人,發布了什麼命令等等。

5、

工作做了一年,魏徵又跳槽了,老闆竇建德被李世民打敗,魏徵被安排給了李建成,擔任太子洗馬,相當於太子的老師,三品官。

太子對魏徵倒是很客氣。

當時在李淵的幾個兒子當中,李世民因為打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聲望如日中天,擁有的人望已經超過了太子,魏徵就建議李建成,別待在後方了,走出去,也立點軍功,漲漲人氣。


(多出去走走,會更有創造力)

於是就有了,鎮壓劉黑閥和徐圓朗之行。

隨著李建成不斷的出兵,李世民的日子就難過了,千辛萬苦聚集起來的天策府,也快被太子洗劫的差不多了,中原平定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繼續出兵邊境,對抗突厥。

為了太子能順利登基,魏徵建議,幹掉李世民,要不始終是個威脅。

李建成猶豫了:一方面已經大權在握,老爹李淵也表達了全力支持,大臣們也都看好太子繼位;另一方面,李世民畢竟是兄弟,為了奪權而擅殺,對名聲不大好,也就遲遲沒動手。

然後有了玄武門之變。

魏徵曾經感慨:「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6、

雖然有不甘,但是現在老闆已經換了,還是要做好本職工作,李世民封他為詹事主簿。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也就是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正式將帝位傳給了李世民,同時改年號貞觀。

從接受禪讓的那一刻起,李世民就立志做一個史無前例的好皇帝,而首要解決的,就是太子同黨的問題,在河北,李建成因為討伐劉黑閥,已經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班底。

為了防止叛亂,也為了昭示天下,李世民派遣魏徵,前往河北招降,成功完成任務後,被提拔為秘書監,允許參與朝政。

從好皇帝的標準起,需要接受各種不同的聲音,而要求最嚴格的,就是魏徵,幾乎達到了鐵面無私的境地,把言官的活,全乾了:

皇帝嫁女兒,想辦豪華婚禮,魏徵上奏反對;

大臣上書,言辭激進,皇帝很生氣,想懲罰,魏徵上奏表示反對;

老婆去世,皇帝表示思念,魏徵還是要上書;

最後,李世民巡遊洛陽,魏徵上書,浪費;

貴為皇帝,李世民對魏徵,算是一種縱容,原因無非是兩個:第一,魏徵的建議,出發點都是好皇帝的標準;第二,李世民想要做一代明君的強烈願望。

貞觀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徵病逝。

關於魏徵,歷史上,還有一個魏徵斬龍的故事,有興趣的童鞋,可以關注歷史崔的公眾號,回復魏徵斬龍查看。

另外,關於魏徵的墓碑,故事也很精彩,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給魏徵,題詞,並製作的墓碑,在幾個月後,就被唐太宗給推倒了,其中原因,涉及的是,來自宮廷的一場政變,歡迎繼續關注歷史崔,故事我們下集再說。

---完

謝謝轉載、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關注「中國歷史名人」公眾號:lishi_cui

相關焦點

  • 魏徵:魏徵到底有多少重身份
    時有魏徵在旁道:「列位且住,不可,不可!假若驚動州縣,恐生不測。且再按候一日,我主必還魂也。」下邊閃上許敬宗道:「魏丞相言之甚謬。自古雲潑水難收,人逝不返,你怎麼還說這等虛言,惑亂人心,是何道理!」魏徵道:「不瞞許先生說,下官自幼得授仙術,推算最明,管取陛下不死。」《西遊記》裡,算卦可是一門法術。那麼教魏徵法術的師父是誰?
  • 孝歌歌詞:《魏徵斬老龍》
    點上方藍色字民間孝歌,再點【關注】
  • 魏徵憑什麼斬了涇河龍王?魏徵:我的背景你不懂
    涇河龍王為了贏得與袁守城的賭注,私自篡改了下雨的時辰和雨量,最終被魏徵斬首。在民間傳說中,龍是具有莫大神通的動物,為何被一介凡人斬首呢?很顯然,涇河龍王是被人算計了!而魏徵呢?他並不是普通的凡人,他是在天宮有編制的人員,到人間掛職鍛鍊的,遲早是要回天宮的。天宮有什麼事,如果方便的話,也就讓魏徵順手幹了!有地位、有背景、有人脈!斬一個小小的涇河龍王有何不可?
  • 《舊唐書·魏徵列傳》節選閱讀及答案翻譯
    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徵至磁州,遇前宮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錮送詣京師。徵謂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
  • 晚年窮兵黷武的李世民,患有心理疾病,可惜醫生魏徵去世
    心理想法即使李世民再合適做唐朝帝國的皇帝,文治武功再初衷,終歸不能改變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他不可能改變後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已經坐上皇帝的位置,李世民已經不能下來了。儘管李世民的一生都在努力的扮演一個皇帝的角色,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一個普通的皇帝,而不能改變世人對他的看法,唯有古往今外的最大成就,才能與秦皇漢武同列!世事艱難奈何,唐朝初建,人民的生活依然比較艱難,民間的財富抗擊風險的能力實在是薄弱。
  • 為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只有魏徵正色說,沒人敢輕視越王。按照儒家思想,大臣是為國家服務的,即使做的不對,也不允許親王侮辱。隋朝的事情能當經驗嗎?那些親王后來都怎麼樣了?不都沒有好結果嗎?魏徵的聲音比唐太宗還大。他頓了頓接著說,如果我們生活在無道的時代,別說親王,誰都可以橫行霸道,可現在是開明時代,是有道明君在指揮我們,怎麼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而對於魏徵的直言進諫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有些惱怒,有一次甚至氣的揚言要殺掉魏徵,但是經過長孫皇后的開導之後,他終於能夠悉數聽取魏徵的諫言,從而成就了兩個人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和「諍臣」形象。有一天,唐太宗再一次登上層觀,陪同他的是魏徵。只見唐太宗深情款款地望了昭陵許久之後,淚眼朦朧地問魏徵:「那就是昭陵,你看到了嗎?」魏徵之前早就有耳聞,朝中同僚講述過他們陪同李世民眺望昭陵的情景,大家雖然都很感動於帝後之間的深情,但是又都覺得身為一代帝王,李世民實在不應該如此深情地追思自己的妻子。
  • 李世民為什麼要毀掉魏徵的墓碑?看似和諧的君臣,隱藏著大秘密
    第一位侯君集侯君集出身於上谷侯氏,在李淵起事之後,侯君集就跟隨李世民四處徵戰,多次立下戰功。在李世民跟李建成為了繼承人的問題大打出手的時候,侯君集為李世民積極策劃,並且主動參加了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登基的大功臣。
  • 魏徵曾經叛主,憑什麼還能獲得文人第一諡號?司馬光:他確實配
    程先生說:「能使天下大治者,無他術,善惡明而勸懲之道至焉爾。」首先程頤的中心論點是,能使天下大治者,最根本的原因是以名善懲惡。接著又說:「刑雖嚴酷,而能使人警覺於一時;爵雖重,而不能使人警覺於後世」,即現行的獎罰制度都只有一時之效,而「惟美惡之諡,則名垂千古」。於是程頤提出需要用君主嚴格的諡號。在宋代,人們普遍認為榮譽比官爵更重要。
  • 魏徵是個怎樣的人?他和唐太宗的關係如何?
    那個害得得太宗到地府走了一遭的魏徵到底是誰呢?  在歷史上,魏徵是以敢於直諫而出名的耿直大臣,《貞觀政要》曾做了一個統計,魏徵這輩子僅僅是當著唐太宗的面,就直諫了50次,還說魏徵一生當中說的諫言恐怕有「數十餘萬言」那麼多!
  • 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卻極其悽慘,連墓碑都被唐太宗砸了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在萬分悲痛中說的一句話。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堪稱千古美談,兩人是老闆與員工齊心協力開創不朽業績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沒有魏徵的貞觀朝,是不完整的,至少是不耀眼的。得到魏徵,是唐太宗一生的幸運。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魏徵,歷史上有名的宰相,進諫無數,卻曾說過不想做忠臣
    那麼提到進諫,就不得不說到魏徵了,他可是進諫無數,是唐太宗的「鏡子」。魏徵無疑是個難得的忠臣,但他自己卻說過不想要做忠臣。這話是何意呢?其實這並不是說魏徵想做奸臣,他自己也解釋過,自己想做的是良臣。唐太宗很疑惑,問他良臣和忠臣有什麼不同之處,魏徵回答做良臣可以獲得美名,福祿無疆,但是忠臣就不一樣了,忠臣是會招來殺身之禍的,這區別可就大了。唐太宗聽完覺得很在理,便當場賞賜了魏徵。
  • 唐太宗:魏徵,我要殺了你這個鄉巴佬......嗯,愛卿說的對!
    唐人劉悚在《隋唐嘉話》裡就記錄了一件關於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小故事:唐太宗曾經得到一隻十分俊美的鷂鷹,喜愛非常。一日,李世民正就把鷂鷹架在自己的胳膊上逗弄,結果遙遙就看見魏徵來了,害怕魏徵即興表演一段主題為「玩物喪志」的freestyle,李世民忙不迭把鷂鷹藏進了自己的袖袍裡。
  • 李世民召見魏徵,身後的鸚鵡突然開口說話,李世民放鸚鵡回家
    魏徵在輔佐李世民的時候,也曾用過類似的方法。貞觀五年,魏徵用兩隻鸚鵡來勸說李世民,李世民深受啟發,還主動向魏徵道歉。 這兩隻鸚鵡羽毛上有多種顏色,又提前一年進行漢語(唐話)訓練,等到了長安之後,林邑使者親手獻給李世民,李世民提著鳥籠,喜歡的不得了。不僅重賞了林邑使者,還把這兩隻鸚鵡掛在太極宮的屋簷下。 五色鸚鵡長得漂亮,聲音也好聽,李世民既然喜歡,大臣們也都沒出言反對。但十天之後,也李世民又收到一份禮物,大臣們卻反對起來。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基於秦王李世民的覬覦皇位的野心,他與他的跟隨者發動了歷史上駭人聽聞的「玄武門」之變,以武力血腥殺害了兄長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踩踏著親人的鮮血走上了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寶座。得位不正的唐太宗李世民,坐上皇帝的寶座以後,急需耀眼的政績和賢德的名聲來彰顯自己是位明君。
  • 大型古裝劇《魏徵傳》劇本研討會在中共中央黨校隆重召開
    ,顯示做人一身正氣,做事堅持真理,做官盡職盡責,將魏徵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即時下語境所常說的「正能量」通過電視劇傳達給每一位觀眾,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對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於是就建立了相關的建築來看妻子的陵墓,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是否看見什麼,魏徵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在這裡看不到昭陵麼?"魏徵回復到"原來是昭陵,臣還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這一句話就讓李世民清醒過來,自己不應該沉溺於妻子離世的痛苦之中,不能忘記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大業,江山社稷才是更為重要的,經此一談之後,李世民在政要上面更加努力研習。
  • 史上著名諫臣魏徵,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試當謀臣屢遭敗績
    魏徵(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字玄成 ,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他是我國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徵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上著名的諫臣,他直言向唐太宗進諫,督促其推行王道,讓皇上從諫如流、言聽計從,做得非常成功;但是,魏徵曾幾次試圖充當謀臣的角色,卻每次都遭遇失敗。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再如長孫無忌,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舊唐書》曰:「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戶。」而李麗質身為李世民的嫡長女,年僅8歲,就被封「食邑三千戶」。比房、杜、長孫無忌要高得多,可見李世民有多疼愛此女,給她的恩賜實在有些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