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歷陽總管杜伏威,因為偷吃了一隻羊,十六歲落草為寇,憑藉聰明才智,敢作敢當,成了土匪老大,卻被張須陀的剿匪大軍,趕到了江蘇。
在江蘇,杜伏威先後吞併了,兩夥本地的起義軍,建立根據地。
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天,同樣來自山東的李子通,也看上了杜伏威的地盤,假裝投降之後,趁人不備,發動偷襲,杜伏威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就這樣被奪走了,不過還好,人沒事,流串到了江都。
剛好趕上楊廣率領十萬大軍,進駐江都,因為賦稅太重,老百姓大量逃亡,成了杜伏威的生力軍,打敗剿匪大軍後,杜伏威成長為江淮最大的勢力。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杜伏威卻突然宣布投降李淵,進入長安,被李淵封為太子太保,然而好兄弟輔公佑受不了寄人籬下,率軍出逃。
江淮軍鬧獨立,身為主帥的杜伏威,難辭其咎,被發現死在了長安,此後李靖和李孝恭出兵,平定輔公佑。
杜伏威和輔公佑的悲劇,難免會想起一句話:創業易守成難,這句出自魏徵回答李世民的問話,今天歷史崔要聊的,就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直諫之臣,魏徵。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杜伏威和輔公佑:一生人兩兄弟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1、
魏徵(應該是徵,帶有徵詢的意思),字玄成,公元580年出生,這一年,周宣帝宇文贇暴斃,楊堅進入內閣,執掌大權,第二年,接受禪讓,建立隋朝。
魏徵是河北巨鹿人,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當差,類似主簿的職位。
這個元寶藏本身不出名,在史冊上,只記載了,隋朝後期,大起義爆發,到處都是亂民,元寶藏招募自願者,組成民兵,眼看著李密的瓦崗軍,聲勢越來越大,就脫離組織,跟著李密打江山去了。
而魏徵呢,主要負責元寶藏的來往信件,一次李密在審閱文件的時候,看到了元寶藏的書信,覺得觀點條理清晰、切中要害,就打算認識下這個武陽郡丞,一番交流才發現,幕後主筆的是魏徵。
後來魏徵得到李密賞識,成為他的幕僚。
2、
在武陽郡,在元寶藏的手下,還誕生了另一位名人,屬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好官,青天大老爺,他的名字叫魏德深。
魏德深,祖籍也是在巨鹿,可能和魏徵還有點親戚關係,他爺爺魏衝是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走馬上任後,把家安在了弘農,就是弘農楊氏的地頭,父親叫魏毗,是鬱林縣令,魏德深呢,進入仕途後,官拜貴鄉縣縣長。
楊廣時期,因為大量的戰爭,老百姓的賦稅壓力很重,武陽郡半數以上的縣鄉交不起稅收,只有魏德深管轄的貴鄉縣,每年都是足額上繳,不僅如此,貴鄉還是武陽治安最好的區域,有專門的民兵團,對抗土匪。
魏德深政績突出,領導就希望,推廣到整個武陽郡,於是就把魏德深調到了,臨近的館陶。
貴鄉人民不幹了,集體出錢,找人投訴,領導一看,貴鄉人民這麼離不開魏德深,又把他調回去了,為此館陶還有幾百戶人家,專門搬到了貴鄉。
亂世之秋,能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的官吏,尤其難得,時間久了,魏德深成了整個武陽郡的名人。
可惜官老爺們,忘記了一件事,能做好官,不一定能打好仗,這是兩個體系,卻往往弄混,更以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為崇高目標,魏德深因為表現突出,被拉進了軍隊,不久之後,戰死沙場。
(天下第一寨,瓦崗寨)
3、
繼續說魏徵,老魏是讀書人,也希望建功立業,在和李密會面前,就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內容是瓦崗十策,主要就是以局外人的觀點,闡述瓦崗要發展、要壯大,需要做好的十件事。
這時候的李密,剛滿三十五歲,身世顯貴,當過官、參過軍,也造過反,做過逃犯,在鄉下還當過老師,無論理論還是經歷,都比魏徵豐富的多,看過他的瓦崗十策,也沒說行還是不行,只是肯定了魏徵的態度,鼓勵他繼續為瓦崗出謀劃策。
這領導當的,有水平,既不傷害新員工的自尊,還提供了他繼續努力的動力。
武德元年,宇文化及斬殺楊廣,北上河南,在洛陽城外,和李密單挑,結果兩敗俱傷,此前被李密壓制的王世充,找到機會,偷襲得手,一舉打的瓦崗翻不了身,曾經席捲中原,最大的民間起義軍,宣告完蛋,戰後投降了李淵。
李密去了長安,身為幕僚的魏徵,當然也逃不到哪去,也成了投降大軍的一員。
對於李密這個當世第一豪傑,能摒棄前嫌,來投奔自己,給自己打工,李淵還是很高興的,也意味著,曾經瓦崗的勢力範圍,有機會成為自己的地盤。
李淵封李密為邢國公,還把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了他,但是給他的官位,就有點寒酸了,官名叫光祿卿,主要負責皇帝吃飯。
光祿卿下有四個衙門,分別為太官、珍羞、良醞、掌醢(讀hai,肉醬的意思),除了吃的,還有喝的,李淵的意思很明顯:給你個長期飯票,生活無憂,但是政治上的事就別插手了,順便還安插了一個間諜。
4、
王世充打敗李密後,佔領了瓦崗的一半土地,其他的,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成了李績的地盤。
魏徵作為李密的幕僚,自告奮勇,向李淵提出,親自跑往黎陽,見李績,說服他,把那一半土地,併入唐朝。
李淵當然高興,派個人試試也好,萬一成功了,就是兵不血刃,白得了一大塊地盤。
上路前,魏徵給李績寫了封信,意思是:上任老闆李密,是人中豪傑,本來有希望成為一代霸主,沒想到失敗了,現在已經投降了李淵,你(李績),處在王世充、竇建德、李淵三大勢力中間,危險,還是跟著李密一起歸順李淵,才是最好的選擇。
(李績家裡有錢,但是從小喜歡軍事,十七歲就跑出來跟了翟讓)
李績是個很優秀的軍事家,仗打不錯,卻沒有當領袖的霸氣,所以成不了李密或者李淵,瓦崗解散後,李績一時不知道怎麼辦,一直在觀望,魏徵剛好給了他一個方向。
於是把地盤打了個包,寫信給李密,表示這土地還是瓦崗的,還是李密本人的,要怎麼樣處理,隨李密說了算。
對於信的內容,李淵第一時間得到了情報,於是允許李密去黎陽接收地盤,同時命令李績帶齊糧草,去援助被竇建德圍攻的李神通等人。
對於這個任務,李密一百個願意,終於可以離開長安了,但是在半路,李淵又反悔了:這不是放虎歸山麼,如果李密到了黎陽,不回來了,打算東山再起,那真是白忙活了。
這一次,李淵動了殺機,能追回來最好,不行的話,殺掉也可以。
李密也是擁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老手,聽說李淵派人來追他回去,他不幹了,這是他唯一的機會,也不打算去黎陽了,準備去襄陽,投奔昔日部將張善相,在半路,被盛彥師擒殺。
李密死後,接收地盤的工作,李淵交給了親妹妹同安公主。
同安和李績、魏徵,還有被竇建德攆著跑的李神通,在黎陽,沒來得及談接收地盤的事,外面竇建德的部隊就到了,發動猛攻後,黎陽陷落,這四個人,全都成了竇建德的俘虜。
這時候的魏徵,在兩家大公司中工作過,能力和名聲都不錯,竇建德也沒為難他,給了一個起居舍人的工作,類似於秘書,起居麼,就是記錄皇帝日常生活的,會見了什麼人,發布了什麼命令等等。
5、
工作做了一年,魏徵又跳槽了,老闆竇建德被李世民打敗,魏徵被安排給了李建成,擔任太子洗馬,相當於太子的老師,三品官。
太子對魏徵倒是很客氣。
當時在李淵的幾個兒子當中,李世民因為打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聲望如日中天,擁有的人望已經超過了太子,魏徵就建議李建成,別待在後方了,走出去,也立點軍功,漲漲人氣。
(多出去走走,會更有創造力)
於是就有了,鎮壓劉黑閥和徐圓朗之行。
隨著李建成不斷的出兵,李世民的日子就難過了,千辛萬苦聚集起來的天策府,也快被太子洗劫的差不多了,中原平定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繼續出兵邊境,對抗突厥。
為了太子能順利登基,魏徵建議,幹掉李世民,要不始終是個威脅。
李建成猶豫了:一方面已經大權在握,老爹李淵也表達了全力支持,大臣們也都看好太子繼位;另一方面,李世民畢竟是兄弟,為了奪權而擅殺,對名聲不大好,也就遲遲沒動手。
然後有了玄武門之變。
魏徵曾經感慨:「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6、
雖然有不甘,但是現在老闆已經換了,還是要做好本職工作,李世民封他為詹事主簿。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也就是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正式將帝位傳給了李世民,同時改年號貞觀。
從接受禪讓的那一刻起,李世民就立志做一個史無前例的好皇帝,而首要解決的,就是太子同黨的問題,在河北,李建成因為討伐劉黑閥,已經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班底。
為了防止叛亂,也為了昭示天下,李世民派遣魏徵,前往河北招降,成功完成任務後,被提拔為秘書監,允許參與朝政。
從好皇帝的標準起,需要接受各種不同的聲音,而要求最嚴格的,就是魏徵,幾乎達到了鐵面無私的境地,把言官的活,全乾了:
皇帝嫁女兒,想辦豪華婚禮,魏徵上奏反對;
大臣上書,言辭激進,皇帝很生氣,想懲罰,魏徵上奏表示反對;
老婆去世,皇帝表示思念,魏徵還是要上書;
最後,李世民巡遊洛陽,魏徵上書,浪費;
貴為皇帝,李世民對魏徵,算是一種縱容,原因無非是兩個:第一,魏徵的建議,出發點都是好皇帝的標準;第二,李世民想要做一代明君的強烈願望。
貞觀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徵病逝。
關於魏徵,歷史上,還有一個魏徵斬龍的故事,有興趣的童鞋,可以關注歷史崔的公眾號,回復魏徵斬龍查看。
另外,關於魏徵的墓碑,故事也很精彩,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給魏徵,題詞,並製作的墓碑,在幾個月後,就被唐太宗給推倒了,其中原因,涉及的是,來自宮廷的一場政變,歡迎繼續關注歷史崔,故事我們下集再說。
---完
謝謝轉載、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關注「中國歷史名人」公眾號:lishi_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