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襲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李世民《贈蕭瑀》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其實並不開心,以囚父殺兄的方式,踏著滿是鮮血的道路,登上皇位!
心理想法
即使李世民再合適做唐朝帝國的皇帝,文治武功再初衷,終歸不能改變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他不可能改變後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
已經坐上皇帝的位置,李世民已經不能下來了。
儘管李世民的一生都在努力的扮演一個皇帝的角色,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一個普通的皇帝,而不能改變世人對他的看法,唯有古往今外的最大成就,才能與秦皇漢武同列!
世事艱難
奈何,唐朝初建,人民的生活依然比較艱難,民間的財富抗擊風險的能力實在是薄弱。而大唐的疆土之外,總有一些外勢力圍在對帝國虎視眈眈。朝堂之內,各個門閥集團的利益又極難平衡。
李世民唯一的優勢,就是他手下的武將,軍隊在手的李世民不懼世間任何挑戰!
雖然比較政事艱難,但李世民仍然咋各方之間尋找平衡,讓政令能夠上通下達,民間開始受到影響。
勵精圖治的李世民快速的讓民間開始穩定下來,恢復了隋朝盛世的時期。無農不穩,無兵不安,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士不興。
魏徵為醫
在李世民治國的過程中,李世民經常回犯一些常見皇帝的錯誤,但他只能在心中想想,並不能付之於行動。
原因就是因為魏徵!
魏徵是李建成的屬下,但玄武之變後,歸附李世民,是一個孤臣,也是一個敢於諫言的大臣。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的很多政令,都有魏徵參與其中。
為了做得更好,李世民的政令都會仔細斟酌之後再下發出去,而魏徵則扮演一個查漏補缺和批判改正的角色。
可謂是李世民的良醫。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臣逆耳利於行。
魏徵便是扮演這樣一個角色。
魏徵去世
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李世民說了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
魏徵死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勸說李世民了,畢竟李世民的醫生已經去世了,而此時李世民的心理疾病癒發嚴重了。
在初期,尚有魏徵這一劑良藥,而現在良藥已經沒有了。
而其他的醫生,已經無法抑制李世民的心理疾病了。
李世民開始變得愈發放縱了,在思想、作風和心理上變得不是曾經的李世民了。東徵高麗、西討龜茲,更是在後期御駕親徵高句麗,窮兵黷武,濫用人力,導致部分農民開始造反,部分州縣已經淪落到「賣田宅、鬻子女而不能供」的地步。
這也為後繼之君李治開局就埋下了隱患,少數民族和農民起義頻發,階級矛盾突出。
雖然,李世民晚期變得怠於朝政、窮兵黷武,何嘗不是因為魏徵在貞觀前期屢次諫言,而死後又無法約束李世民的結果。
李世民晚年的過失,並不能影響他給大唐帶來的貞觀雄風!
而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雖然在歷史上大書特書,但其最重要是被稱為「天才的軍事家」。有偉人曾這樣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