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在萬分悲痛中說的一句話。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堪稱千古美談,兩人是老闆與員工齊心協力開創不朽業績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沒有魏徵的貞觀朝,是不完整的,至少是不耀眼的。得到魏徵,是唐太宗一生的幸運。
唐太宗(張豐毅飾)
可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魏徵死後沒多久,這個昔日信任他、包容他,視他為明鏡的唐太宗,不僅解除了衡山公主(也就是後來的新城公主)與他長子魏叔玉的婚約,竟然還砸了他的墓碑。一個原本應該完美的結局,竟變成了慘劇,這翻臉程度之快、畫風轉變之大,令人咋舌。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還得從唐太宗與魏徵的相識相知說起。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當時的楊堅雖然位高權重,但接受北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還是第二年的事情。而這一年,魏徵出生了。
魏徵註定不是個平凡人,在經歷了短暫的隋朝之後,他歸降唐朝,成了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謀士,出了很多對付秦王李世民的主意,對李世民構成了極大威脅。
玄武門事變後,對於魏徵這個多次置自己於危險境地的仇人,李世民非但不怪罪,反而還委以重用。而魏徵逝世之後的慘狀,也與此前的矛盾毫無關係。
魏徵(李光復飾)
千裡馬遇到伯樂,從此李世民與魏徵的傳奇經歷開始了。魏徵的經國濟世之才在貞觀朝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竭盡所能輔佐唐太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治國之策。
即使是他不熟悉的領域,也能儘快上手,從容應付。比如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魏徵擔任侍中,奉命處理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雖然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總能抓住主要矛盾,堅持根本原則,依法、依實際秉公辦事,周圍的人都心悅誠服。
最值得誇讚的,是他不惜觸怒龍顏也要直言進諫,多次惹得唐太宗想殺了他洩憤,但冷靜過後,唐太宗又覺得他說得有理,優秀的建議屢屢採納,不合理的做法及時停止,天下呈現出一派清明祥和的氣象。
而在唐太宗因為取得了一些成績而沾沾自滿時,魏徵及時上奏《十漸不克終疏》,指出近年來唐太宗沉迷於搜集奇珍異寶、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崇尚奢靡、驅使百姓服勞役等問題,提醒唐太宗不應驕傲自滿,而要始終保持勤勉作風,讓唐太宗瞬間清醒,表示將及時改過。
唐太宗是如此信任魏徵,以至於當太子李承乾暴露出一些問題,而魏王李泰則頗得人心,朝臣們紛紛議論李承乾是否能順利接班時,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即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以表示自己仍看重這個太子,要保他。魏徵儼然帶有了唐太宗化身的意味。
不過,正是與太子的接觸,為魏徵死後的慘狀埋下了伏筆。
在唐太宗與魏徵等一批能臣幹將的默契配合下,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而魏徵也成為「一代名相」,在他逝世後,唐太宗感慨頗深,親自挑選了二十四位功臣,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畫了畫像,放置在凌煙閣上,史稱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魏徵就排在第四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但是,魏徵怎麼也沒想到,他遇到了兩個豬隊友,把他坑得死後也不得安寧。
這兩個豬隊友,一個是手握重兵的侯君集,一個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杜正倫。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由魏徵推薦給唐太宗的。
杜正倫作為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李承乾在太子之位受到弟弟魏王李泰威脅的那段時間裡,做出了各種瘋狂的舉動。其失德的狀態,杜正倫難辭其咎,因此唐太宗對杜正倫非常不滿。
雖然魏徵僅僅是推薦了杜正倫,杜正倫表現不好還不能怪罪魏徵,但接下來侯君集所做的事情,則成功地把魏徵推向了火坑。
魏徵死後,李承乾對自己太子之位能否保全的焦慮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時魏徵推薦的侯君集則跳了出來,慫恿李承乾仿照宣武門事變,發動推翻唐太宗李世民的軍事政變。
可是行動還沒開展,陰謀就敗露了。唐太宗龍顏大怒,迅速消滅了這幫亂臣賊子。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或多或少也有參與的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這個舉薦侯君集與杜正倫的老實人,在唐太宗的心中有了些動搖——他會不會也是侯君集一夥的,來不及行動卻先死了?他是不是個野心家,平常的寬厚正直都是裝的?
而之後,唐太宗又得知,魏徵曾把自己的諫書拿給史官褚遂良看(《舊唐書》有記載,「前後諫諍言辭往復」)。這些不是普通的諫言,恰恰是引發魏徵與唐太宗激烈爭吵的諫言,結果也往往了魏徵吵贏了。
「他是不是想為自己留個美名?他是不是對我很怨恨,貶低我來突出他的高尚?」唐太宗又聯想到侯君集、杜正倫之事,就更加堅定地相信魏徵不是個好人,魏徵一直在欺騙自己。
一怒之下,他便下旨解除了小女兒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之後越想越生氣,還把魏徵的墓碑給砸了。
可嘆!後世津津樂道的君臣佳話,最終竟是這樣一個悽慘的結局。賢明之君唐太宗都如此,更別提其他的皇帝了,朝堂,果然是個是非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