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卻極其悽慘,連墓碑都被唐太宗砸了

2020-12-23 騰訊網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在萬分悲痛中說的一句話。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堪稱千古美談,兩人是老闆與員工齊心協力開創不朽業績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沒有魏徵的貞觀朝,是不完整的,至少是不耀眼的。得到魏徵,是唐太宗一生的幸運。

唐太宗(張豐毅飾)

可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魏徵死後沒多久,這個昔日信任他、包容他,視他為明鏡的唐太宗,不僅解除了衡山公主(也就是後來的新城公主)與他長子魏叔玉的婚約,竟然還砸了他的墓碑。一個原本應該完美的結局,竟變成了慘劇,這翻臉程度之快、畫風轉變之大,令人咋舌。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還得從唐太宗與魏徵的相識相知說起。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當時的楊堅雖然位高權重,但接受北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還是第二年的事情。而這一年,魏徵出生了。

魏徵註定不是個平凡人,在經歷了短暫的隋朝之後,他歸降唐朝,成了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謀士,出了很多對付秦王李世民的主意,對李世民構成了極大威脅。

玄武門事變後,對於魏徵這個多次置自己於危險境地的仇人,李世民非但不怪罪,反而還委以重用。而魏徵逝世之後的慘狀,也與此前的矛盾毫無關係。

魏徵(李光復飾)

千裡馬遇到伯樂,從此李世民與魏徵的傳奇經歷開始了。魏徵的經國濟世之才在貞觀朝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竭盡所能輔佐唐太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治國之策。

即使是他不熟悉的領域,也能儘快上手,從容應付。比如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魏徵擔任侍中,奉命處理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雖然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總能抓住主要矛盾,堅持根本原則,依法、依實際秉公辦事,周圍的人都心悅誠服。

最值得誇讚的,是他不惜觸怒龍顏也要直言進諫,多次惹得唐太宗想殺了他洩憤,但冷靜過後,唐太宗又覺得他說得有理,優秀的建議屢屢採納,不合理的做法及時停止,天下呈現出一派清明祥和的氣象。

而在唐太宗因為取得了一些成績而沾沾自滿時,魏徵及時上奏《十漸不克終疏》,指出近年來唐太宗沉迷於搜集奇珍異寶、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崇尚奢靡、驅使百姓服勞役等問題,提醒唐太宗不應驕傲自滿,而要始終保持勤勉作風,讓唐太宗瞬間清醒,表示將及時改過。

唐太宗是如此信任魏徵,以至於當太子李承乾暴露出一些問題,而魏王李泰則頗得人心,朝臣們紛紛議論李承乾是否能順利接班時,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即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以表示自己仍看重這個太子,要保他。魏徵儼然帶有了唐太宗化身的意味。

不過,正是與太子的接觸,為魏徵死後的慘狀埋下了伏筆。

在唐太宗與魏徵等一批能臣幹將的默契配合下,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而魏徵也成為「一代名相」,在他逝世後,唐太宗感慨頗深,親自挑選了二十四位功臣,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畫了畫像,放置在凌煙閣上,史稱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魏徵就排在第四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但是,魏徵怎麼也沒想到,他遇到了兩個豬隊友,把他坑得死後也不得安寧。

這兩個豬隊友,一個是手握重兵的侯君集,一個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杜正倫。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由魏徵推薦給唐太宗的。

杜正倫作為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李承乾在太子之位受到弟弟魏王李泰威脅的那段時間裡,做出了各種瘋狂的舉動。其失德的狀態,杜正倫難辭其咎,因此唐太宗對杜正倫非常不滿。

雖然魏徵僅僅是推薦了杜正倫,杜正倫表現不好還不能怪罪魏徵,但接下來侯君集所做的事情,則成功地把魏徵推向了火坑。

魏徵死後,李承乾對自己太子之位能否保全的焦慮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時魏徵推薦的侯君集則跳了出來,慫恿李承乾仿照宣武門事變,發動推翻唐太宗李世民的軍事政變。

可是行動還沒開展,陰謀就敗露了。唐太宗龍顏大怒,迅速消滅了這幫亂臣賊子。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或多或少也有參與的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這個舉薦侯君集與杜正倫的老實人,在唐太宗的心中有了些動搖——他會不會也是侯君集一夥的,來不及行動卻先死了?他是不是個野心家,平常的寬厚正直都是裝的?

而之後,唐太宗又得知,魏徵曾把自己的諫書拿給史官褚遂良看(《舊唐書》有記載,「前後諫諍言辭往復」)。這些不是普通的諫言,恰恰是引發魏徵與唐太宗激烈爭吵的諫言,結果也往往了魏徵吵贏了。

「他是不是想為自己留個美名?他是不是對我很怨恨,貶低我來突出他的高尚?」唐太宗又聯想到侯君集、杜正倫之事,就更加堅定地相信魏徵不是個好人,魏徵一直在欺騙自己。

一怒之下,他便下旨解除了小女兒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之後越想越生氣,還把魏徵的墓碑給砸了。

可嘆!後世津津樂道的君臣佳話,最終竟是這樣一個悽慘的結局。賢明之君唐太宗都如此,更別提其他的皇帝了,朝堂,果然是個是非之地啊。

相關焦點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魏徵則可以說是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幹將之一了,魏徵作為朝臣的時候給李世民提了不少建議,隨時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並且加以修正,這足矣看出魏徵的剛正不阿,直面諫言。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 自古帝王多無情 魏徵生前得到皇帝重用 死後墓碑直接被李世民砸掉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魏徵去世後,他的結局似乎並不是很完美。魏徵死後,李世民悲痛萬分,下令廢朝五日,親自替魏徵撰寫碑文。但是僅僅過了半年,李世民又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直接原因是太子李承乾的謀反,魏徵生前曾向李世民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二人,認為他們有宰相之才。後來二人得到重用,成為了太子的心腹。
  • 唐太宗:魏徵,我要殺了你這個鄉巴佬......嗯,愛卿說的對!
    ……可見,不管是提意見還是接受別人的意見,都需要向梁靜茹借得巨大的勇氣,一不小心,就是相看兩厭,諫官丟了性命,君主誤了家國。唐人劉悚在《隋唐嘉話》裡就記錄了一件關於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小故事:唐太宗曾經得到一隻十分俊美的鷂鷹,喜愛非常。一日,李世民正就把鷂鷹架在自己的胳膊上逗弄,結果遙遙就看見魏徵來了,害怕魏徵即興表演一段主題為「玩物喪志」的freestyle,李世民忙不迭把鷂鷹藏進了自己的袖袍裡。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了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 為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皇帝震怒到如此地步,房玄齡等大臣雖然一頭霧水卻還是磕頭認錯。只有魏徵正色說,沒人敢輕視越王。那些親王后來都怎麼樣了?不都沒有好結果嗎?魏徵的聲音比唐太宗還大。他頓了頓接著說,如果我們生活在無道的時代,別說親王,誰都可以橫行霸道,可現在是開明時代,是有道明君在指揮我們,怎麼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 史上著名諫臣魏徵,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試當謀臣屢遭敗績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但他心裡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說過:「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有了這句話就好辦了,聰明的魏徵在日後的進諫中就經常拿堯、舜來做比較,自然屢試不爽。比如,有一次太宗實在被魏徵惹煩了,就指責他說:「以後我說話的時候你能不能別老插嘴?有問題不能下朝再說嗎?我好歹也是個皇帝,當著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給我點面子嗎?」
  • 李世民為什麼要毀掉魏徵的墓碑?看似和諧的君臣,隱藏著大秘密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跟魏徵這一對君臣,堪稱中國封建王朝君臣的典範。一個直言不諱、誓死勸諫,一個虛心接納、勵精圖治。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唐朝才出現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此外李世民跟魏徵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融洽,李世民經常在眾人面前稱讚魏徵是可以正他的衣冠「銅鏡」。
  • 魏徵之後再無魏徵
    上路前,魏徵給李績寫了封信,意思是:上任老闆李密,是人中豪傑,本來有希望成為一代霸主,沒想到失敗了,現在已經投降了李淵,你(李績),處在王世充、竇建德、李淵三大勢力中間,危險,還是跟著李密一起歸順李淵,才是最好的選擇。
  • 魏徵:魏徵到底有多少重身份
    而李淵被唐太宗弄死後,遲遲不能投胎。就是崔判官暗中修改生死簿,進行報復。這期趁熱打鐵,說說崔判官的好友魏徵。歷史上,唐太宗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
  • 魏徵是個怎樣的人?他和唐太宗的關係如何?
    在《西遊記》的開篇,就是唐太宗、龍王、魏徵三人的局,涇河龍王違背了天命要被天庭斬首,然而在臨死前這龍王卻找到唐太宗,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歷史的大幕在唐朝拉開時,唐太宗李世民的與長孫皇后的小女兒,當時九歲的衡山公主,被指婚給了忠臣魏徵的兒子。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最為英明睿智,從諫如流的帝王;魏徵在唐朝那是以直言勸諫聞名於天下!這一對君臣共同譜就了一曲臣忠君賢的讚歌,留名青史。然而,魏徵死前的一個舉動,使他與李世民之間產生了裂痕。
  • 冥府四大判官:魏徵、鍾馗、陸之道、崔珏,他們的傳說你知多少?
    01賞善司判官:魏徵魏徵字玄成,今河北省巨鹿縣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世稱為「一代名相」。傳說魏徵曾得天神授權,夢斬涇河龍王,其為人剛正果直,縱然面對唐王大怒,亦敢犯顏直諫。他面折廷真,從不退讓,死後被閻羅王收入麾下,司長「賞善」一任。據說魏徵執掌善薄,身著綠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魏徵根據他們生前行善的程度大小予以獎賞。
  • 唐太宗最愛的嫡女,先後許配給三個人,死後以皇后之禮入葬
    而除了朱元璋和乾隆以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同樣偏愛自己的小女兒,衡山公主。《唐六典》中記載:「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可唐太宗卻將愛女封為「衡山公主」,可見他對其的喜愛之情。衡山公主之所以得寵,不僅僅因為她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兒,還有她是長孫皇后所生,名正言順的嫡公主。而她不只是得到父母的疼愛,就連哥哥唐高宗李治,也是將她捧在手心裡護著。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唐太宗最愛的嫡女,衡山公主。衡山公主出生於貞觀八年,一生先後許配給三個人,死後還以皇后之禮入葬,足見她有多受寵。
  • 我國歷史上的十大丞相,秦朝名相李斯僅位列第3
    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他是一代名相,更是一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首位名臣」「洋務運動領頭人」「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許多偉大人物的偶像。
  • 古代皇帝的偶像都是哪些皇帝?
    唐太宗不僅佩服,更把對漢高祖的學習成果運用到了實踐中:王珪早年鞍前馬後地跟在李建成身邊,好幾次把唐太宗算計得生不如死,後來王珪被唐太宗委以重任,成為一代名相;魏徵昔日也是李建成的跟班,後來被唐太宗重用了一輩子。如此不計前嫌致使唐太宗身邊的很多老部下都看得心塞,唐太宗卻不管這些,照樣重用王珪、魏徵。
  • 她是賭王最美的女兒,曾身價上百億,死後卻連墓碑都沒有
    這兩天最熱門的話題便是"賭王離世",而他5000億的家產也不由令人垂涎,估計有不少人都羨慕何鴻燊的兒女,能有這麼一個豪門老爹。儘管我們並不一定貪圖富貴,但誰不期待銀行卡裡能多出幾個零來傍身,畢竟這是一個沒有錢就寸步難行的時代。可是作為賭王的兒女,他們含著金湯匙出生,真的就是幸福榮耀的一生嗎?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宋仁宗唐代以前對死後之事,出於尊重一般都給好詞,至少是中意詞,比如西漢平帝任內下面暴動不斷,又發生了王莽篡漢之事,但依舊給他「平」字,這要真按事跡來說,該給他「亂」字才對啊。一方面是好詞以示尊重,另一方面就涉及了對諡號的另一種解釋,即缺啥補啥,他活著的時候缺平安,死後給他補上。這是宋代以前,不輕易用惡諡的主要原因,只有太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人,才會給他一個直白的罵名,比如隋煬帝。
  • 魏徵為何敢在睡夢中斬了龍王?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他的本尊是誰?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魏徵睡夢中斬涇河龍王的故事小夥伴們在電視劇中應該都看到過,但是他一個唐朝的宰相為何敢親自操刀斬了掌管雷雨的涇河龍王呢?而且還是元神出竅睡著的時候斬的,難道說魏徵不是凡人?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個有關魏徵斬龍王的小故事了,且魏徵本就不是凡人!那麼他的本尊到底是誰?讓我們一步一步慢慢看下去…話說唐朝時期貞觀年間,都城長安連年旱災,赤地千裡,到處都是乾枯旱澇,莊稼地荒涼了,河水也乾枯了…於是黎民百姓開始天天祈求下雨,把希望寄予給神靈但就是盼不到一星半點雨水。
  • 傳說沒有這東西,死後閻王都不收,封建迷信不可取
    傳說在人死之後,去往陰間的第一道大門就是鬼門關,鬼門關也是所有鬼魂和其他生靈死後的必經之路。也有傳說,鬼門關是陰曹地府報到的第二個關卡。鬼門關前有18個鬼王和小鬼們把守,對來往的每一個鬼魂都進行嚴格的搜身,並且只有通往陰曹地府的通行證的鬼魂才能從這裡通過這個通行證,在當時這個通行證被稱為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