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2020-12-25 一騎煙塵論古今

一、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溝通是什麼方式?

長孫皇后做為李世民後宮的管理者,她對貞觀之治的貢獻,和李世民身邊的文武大臣們不同,既不是躍馬提槍,也不是改革弊政,更不是縱論天下,而是不失時機而巧妙的進諫。

對帝王進諫是個不容易的差事,百姓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且常常引起誤會,更何況對一國之君的規勸諫言?如果進諫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意,不僅不能達到進諫者想要的結果,反而要倒大黴。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這個原則讓李世民一度很惱火,因為李世民知道長孫皇后能給出正確意見,他一定要長孫皇后給,可是長孫皇后就是不發一言。

因為長孫皇后對李世民有言在先,自己是婦人,因此不敢參與朝政。

可是,李世民是一國之君,君主之事就是天下事,又哪裡可以分得那麼清楚?長孫皇后對這個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來自於她「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的素質,也就是因為長孫皇后喜歡讀書,因此行為非常符合禮儀規範。

有三件典型事例可以說明長孫皇后對李世民恰到好處的規勸。

第一件:嫁女事件

貞觀六年即公元632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要下嫁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由於長樂公主是李世民特別喜歡的女兒,因此李世民給這個女兒的嫁妝超過了當年唐高祖李淵的六女兒,也就是李世民的妹妹。魏徵表示了反對,他認為太宗的女兒,其嫁妝不應該超過高祖的女兒。

李世民很不高興,可是又說不出理由反對,他向長孫皇后發牢騷。長孫皇后不僅完全同意魏徵的意見,還在李世民面前大力表揚魏徵。李世民頓時豁然開朗。

第二件:殺養馬人事件

李世民一身徵戰沙場,乃是馬上將領,他最中意自己的騎射技術,曾對尉遲敬德說他用弓箭,尉遲敬德用長槊,兩人就可以包打天下。而李世民如此驕傲自己的騎射,自然對馬就有無限的熱愛。

李世民有一匹心愛的駿馬,無緣無故死了。李世民大怒,要殺養馬人。長孫皇后又出現了。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說,你現在遇到的這件事,春秋時期曾經發生過,當年齊景公也因為馬死了要殺養馬人,當著齊景公的面,上大夫晏子對養馬人說他犯了三重罪,養馬而使馬死,是一重罪;惹得齊景公因為馬死而殺你,使得百姓們對齊景公產生怨恨,這是犯的第二重罪;這件事傳到諸侯國那裡,讓諸侯看不起齊國,這是犯的第三重罪。

李世民是聰明人,聰明人之間一點就通,因此長孫皇后一說這個故事,李世民的憤怒立刻化解。

第三件:殺魏徵事件

魏徵在朝廷上對李世民頂撞得厲害,讓李世民下不來臺。李世民一路憋著氣回到後宮,感到這股氣實在難以下咽,憤恨地說:「遲早我要殺了這個田舍翁。」長孫皇后問李世民說的是誰?

李世民說就是魏徵,這個人總是在朝廷上侮辱他。長孫皇后一聽,立刻換了一身莊重的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不明所以,長孫皇后說主明臣直,魏徵這麼直言,說明你偉大,我必須向你祝賀。

長孫皇后的行為,使得氣鼓鼓的李世民頓時轉怒為喜。

以上三個事例,似乎可以總結出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的方式,不像魏徵一般的中直,而是曲折委婉,顯示了她的高情商。受諫的李世民雄才睿智,一點就通。因此自唐代以來的普遍看法,認為長孫皇后和李世民夫妻恩愛,溝通方式堪為後世表率。

可是,長孫皇后這樣的規勸溝通方式,並非在什麼情況下都合適,因為有效溝通是藝術,藝術就沒有定式。

二、長孫皇后和李世民溝通失敗的是什麼事?

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7月,李世民登基不到一年,長孫皇后對他說:「我已經成了皇后,家門富貴已極,我不願意再看到兄弟執掌國政,請陛下吸取漢朝時期呂氏和霍氏外戚幹政的教訓。」

長孫皇后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勸李世民不要給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太大的權力。

對長孫皇后的意見,李世民不聽,非但不聽,還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

又過了一年,不知誰上了一份密奏,說長孫無忌獲得的權力和寵愛有些過盛。這是字面意思,隱藏的意思則是長孫無忌存在濫用權力的現象。李世民雄才睿智,自然看得明白,他立刻把這份密奏給長孫無忌看:「我相信你。」又對百官說:「我的兒子們都年幼,長孫無忌就猶如我的兒子,我們的關係不是外人能離間得了的。」李世民此舉,無異對外界公開表示他對長孫無忌的信任。

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6月,長孫皇后臨終前對李世民說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要李世民用好房玄齡,另一件事又是要求李世民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做了最後一次強調,就是不要讓長孫無忌權力過大,即「慎勿處之權要」。可見,長孫皇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可是她的規勸對李世民卻沒有絲毫作用。

李世民不僅繼續重用長孫無忌,甚至在立太子時,正因為有長孫無忌的分量,才起用了李治為太子。

後來發生的事,果然應了長孫皇后的擔憂。

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獨攬朝綱,親手製造了永徽第一大冤案房遺愛謀反案,不僅藉機將自己的老同事房玄齡一門剷除,還將和房遺愛沒有任何關係的高宗李治的三哥吳王李恪冤殺。

房玄齡是李淵太原起兵後加入李世民陣營的,和長孫無忌一同經歷過艱難的創業,一同經歷過驚心動魄的玄武門之變,還一同走過貞觀之治,雖然他本人死在了李世民之前,可是短短四年後他的滿門就被長孫無忌冤害,可見長孫無忌站在權力頂端,已經沒有了起碼的道德和法制。

於是,唐高宗的永徽年和唐太宗的貞觀年相比,大臣們還是那幫大臣,不同的只是換了個皇帝,卻已經看不到貞觀時期君臣的和諧,看不到大臣的踴躍諫言,取而代之的是萬馬齊喑。

這一切都是因為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本人也是受害者,他最後並沒有得到善終,而是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死於被誣陷的謀反罪,家族成員被貶放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的作為和結局,是李世民根本想不到的,卻被長孫皇后看得很清楚。可是在這件事上,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溝通是失敗的。

三、長孫皇后為什麼和李世民溝通失敗?

最了解長孫無忌的,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后。

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兄妹的父親是隋朝名臣長孫晟。長孫晟死時,長孫無忌兩兄妹還很小,即被正妻所生的三兒子長孫安業趕出了家門,不得不寄生於舅舅門下。

寄人籬下的日子,兩兄妹自然不會像在自己父母家一樣的無憂無慮,他們小心翼翼相依為命。長孫無忌也因此發奮讀書,在感受世態炎涼的同時,他的心裡話只能向自己的親妹妹長孫皇后說,自然也就向妹妹袒露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志向。

從長孫皇后日後勸李世民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看,長孫無忌大有可能向她暴露出了自己對權力的渴望,也向她暴露了自己獲得權力後將如何為所欲為的心境。

也許長孫皇后當時並不在意,可是當她成了皇后,長孫無忌成了國舅之後,這就成了大問題。

從長孫兄妹兩人的兄長長孫安業一案,也許可以看出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不同。長孫安業參與謀反,這是死罪。長孫無忌沒有任何表態,他希望看到長孫安業死。可是長孫皇后卻為長孫安業求情,使得長孫安業得以保命。

長孫無忌是報復,長孫皇后則是化解,兩人截然相反。

可是,對長孫無忌的問題,長孫皇后始終沒有找到可以和李世民溝通的合適方式。長孫皇后對李世民通常使用的委婉曲折規勸方式,已經不起作用,她沒有對李世民直言說透長孫無忌當年心態以及言語。

當長孫皇后以歷史上外戚幹政的事例勸李世民時,李世民卻認為這是長孫皇后德行的體現。李世民並不認為長孫無忌會弄權。在李世民眼裡,長孫無忌非常乖巧,李世民說一他不會說二,從來沒有過反對,這樣的人不但不可能專權,反而由於國舅的關係,還值得信任。

李世民卻沒有想到,他死前和死後,長孫無忌的表現猶如兩重天。

長孫皇后極力想讓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太大的權力,她委婉迂迴,企圖對睿智的李世民一點就通,或者讓李世民觸類旁通的努力始終不得要領,結果導致她對李世民所進行的都是無效溝通。

前面所說的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規勸的成功案例,因為她本人是處於旁觀者的地位,因此和李世民的溝通顯得遊刃有餘。一旦牽扯到自己和自己的兄長,成了參與者,長孫皇后就有了顧忌,她始終沒有一語中的向李世民切中問題的要害。

溝通的藝術,不僅僅有委婉,也不僅僅有迂迴曲折,有時需要直接指出問題的實質,方法是隨情景和環境而變,其目的,就是要達到雙方真正理解並接受的結果。

從李世民的一身來看,他是願意接受納諫的人。貞觀元年,在李世民剛剛登基組閣之初,長孫皇后就提醒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太大的官職,如果這時候長孫皇后向李世民說透長孫無忌的為人,李世民在後來的人事安排中就會酌情考慮,就不會有後來長孫無忌獨攬朝政,不會有房玄齡子女一門的冤案,不會有李世民的三兒子李恪的冤死,也不會有長孫無忌謀反的冤案。

長孫皇后只活了三十六歲,她臨終時還念念不忘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可是最終都沒有向李世民說透箇中原因。不知道長孫皇后的早逝是否和長孫無忌有關;長孫無忌又是否是壓在長孫皇后心上的心病;長孫皇后屢次向李世民溝通未果,又是否讓長孫皇后遺憾終生?

或許,都會有一些。

相關焦點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受到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玄武門之變前夕,高士廉、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密謀,高士廉率獄卒釋放囚犯,發放盔甲兵器,到芳林門助戰,玄武門之變後,秦王當上皇太子,高士廉當上太子右庶子,進封侍中,封義興郡公。
  • 長孫無忌沒聽懂李世民的話,給長孫家族帶來了大災禍
    李世民再次改判徒刑,然後將草詔發往門下省。門下省再次將草詔駁回,送到中書省。中書省再次決策,草詔判李元昌死刑。李世民用璽,同意判李元昌死刑。草詔送達門下省,門下籤章通過,草詔就成了詔書了。  門下省把賜李元昌死刑的詔書,送到尚書省。尚書省兩個宰相籤章通過,交給刑部辦理。刑部接過詔書,負責執行對李元昌的死刑。  唐朝的生殺予奪,都是中書省決策,門下省駁正,尚書省執行。
  • 長孫皇后為何頻頻打壓自己的親哥哥、凌煙閣功臣長孫無忌呢?
    長孫皇后作為李世民的妻子,在歷史上可以算作賢淑良德的皇后。她很早就嫁給了李世民,在李世民平定各路諸侯的時候,助力不少。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很倚重的一個臣子。 但在李世民登基後,他多次給長孫無忌的封賞,都被長孫皇后阻攔了,這是為什麼呢?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李淵在位期間,先立李建成為太子,緊接著又開始重用二小子李世民。結果釀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以後,又開始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結果造成了魏王李泰想要學習李世民,走上了奪嫡之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李世民的這倆兒子也開始走到了兵戈相向的那一步了。
  • 李恪的最後一天: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忽然間,門開了,御史中丞帶著風雪走了進來,後面跟著一個皂吏,手裡端著一個託盤,託盤裡放著三尺白綾。他來到中年人身邊,面無表情,說道,聲音也無喜怒之色,吳王,你大喜的時候到了,天恩浩蕩,賜你自縊。這位中年人正是李世民的次子,吳王李恪。李恪聽了,面如死灰,忽然間仰天長嘯,聲振屋瓦,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時,身邊有兩大智囊,分別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人直接幫李世民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可謂居功至偉。李世民登基時,封賞眾臣時,封杜如晦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多年,是李世民的「張良」,在唐朝凌煙閣功臣榜上排名第三,才食邑一千三百戶。再如長孫無忌,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舊唐書》曰:「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戶。」
  • 同樣是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支持李治,而反對李泰做繼承人?
    有李世民的保證,李泰本來以為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卻沒想到出現了阻力。儲位之爭向來關乎國本,並非單單是皇家的事,外廷的臣子們也會牽扯其中,李泰最為最熱門的太子人選,自然是有不少人支持的,比如岑文本、劉洎等勸李世民立李泰為太子。但在當時存在感還不強的晉王李治也有支持者,而且支持者還比較強悍,那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淵還是唐國公時,長孫無忌就與李世民相交莫逆,後來還與李世民成為「郎舅」,李淵起義後,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後來又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深受李世民信任。
  •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被誰從權勢的高位拉了下來?
    位列凌煙閣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卻在唐高宗時期被扳倒,扳倒他的人不是唐高宗,而是唐朝最博學的小人李敬宗。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舅舅,因為所獲的功勞和聲望被李世民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首位,還是李世明指定的「託孤」功臣。
  • 長孫皇后是真的沒有心機嗎?
    所以在後宮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鬥爭技巧,就是以賢惠著稱的長孫皇后也不能免俗,那就讓我們看看一代賢后都通過怎樣的鬥爭藝術,以維護自己、兒子、以及家族的利益的。通過了解長孫皇后在處理外戚事情上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就能體會到長孫皇后的處世藝術。我們知道長孫皇后出生於名門,再加上長孫氏本人知書達禮,才華出眾,所以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特別的信任,對於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尤其對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尤為器重。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皇后的親哥哥,在玄武門事件中,可謂功不可沒。
  • 長孫無忌和歐陽詢作詩調侃對方,歐陽詢說完,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如果說前面的是在說長孫無忌的樣貌的話,後面的就算是人身攻擊了,說長孫無忌心是渾濁的,有汙穢,所以反映在臉上,就是麵團團,說明長孫無忌臉圓圓滾滾的,可能是一個胖子。這兩個人是一個比一個狠,都沒有給對方留情面。聽歐陽詢說完,李世民看不下去了,面色一變說:「歐陽詢豈不畏皇后聞?」
  • 長孫皇后: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從何而來?
    而提及女性的德、賢二字,歷史上這樣的一個人應有一席之地,那就是有才德更有賢名的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何許人也?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字史上並無記載,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身份尊貴,稱其為古代名媛一點也不為過。
  • 長孫皇后家門不幸,因為兩個哥哥,差點毀一世「英名」
    按律當斬,可是長孫皇后畢竟念及親情,所以就向太宗求情了,而長孫無忌置之不理,不表態,最後太宗免了長孫安業一死。 從這件事,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她看出了哥哥的心狠,有些冷血無情,這樣的人一旦總攬大權,必會生事端,於是長孫皇后把自己的意思委婉地向李世民表達了,這個女人陪伴自己一路走來
  • 兩位馬氏美女:一位是長孫皇后的偶像,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
    ,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李世民能當上皇帝,大舅子長孫無忌立了大功。李世民對大舅子很器重,可謂是賞賜頗豐。但凡是李世民犒賞功臣,長孫無忌得到的賞賜總是名列前茅。李世民為了犒賞大舅子,提拔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知道之後,向李世民提出意見,希望罷免長孫無忌的宰相職位。李世民不肯聽老婆的話,依然堅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沒辦法,只好找到哥哥長孫無忌。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並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登基為帝。李世民登基後,最先安排了三個人的位置,即:尊父親李淵為太上皇,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封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帝王之妻的標杆:長孫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的結髮妻子長孫皇后,在大唐而言,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她以近乎完美的姿態,與唐太宗共築大唐霸業、貞觀盛世。也因此,被當時後世,視為是帝王之妻的不二楷模。 守本分 不幹政 長孫皇后出身尊貴,其家門人才輩出,可謂「門傳中鼎,家世山河」。13歲時,嫁給李世民。幾十年,二人感情甚厚。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各個功勳卓著,為何長孫無忌能排名首位?
    再後來,高士廉將自己的外甥女,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了李世民(也就是後來的文德皇后),長孫無忌也由此和李世民結成為郎舅。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山西晉陽起兵,一路上戰無不勝勢如破竹。在攻入長安之後,李淵建立了唐朝,定都於長安。從這個時候起,長孫無忌作為重要的輔臣之一,開始為秦王李世民出謀劃策,開啟了一段廣為人傳的君臣佳話。
  • 長孫無忌是唐高宗舅舅,為什麼落個貶官自縊下場?一個字:貪
    原來,李治繼位後,被武媚娘(即武則天)迷的神魂顛倒,加上武則天城府極深,李治便想廢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皇上換個老婆,哪有那麼簡單。王皇后可不是普通民女,而是家族顯赫,官宦之女,其父母兩族都是李唐皇室姻親。再者說,皇后又沒什麼錯,隨便把人家休了,於理不通嘛。
  • 一手遮天的代價: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麼?
    李淵率子太原起兵後,長孫無忌便投軍於李世民,從此追隨李世民徵戰四方,為其"智囊",心腹謀臣,立下赫赫功勞。後封上黨縣公,成為秦王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氏在舅父高士廉作主下,後來嫁給李世民為妻(即後來很有賢名的長孫文德皇后)。此後,長孫無忌便與李世民的關係更進了一層,成了姻親、郎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