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溝通是什麼方式?
長孫皇后做為李世民後宮的管理者,她對貞觀之治的貢獻,和李世民身邊的文武大臣們不同,既不是躍馬提槍,也不是改革弊政,更不是縱論天下,而是不失時機而巧妙的進諫。
對帝王進諫是個不容易的差事,百姓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且常常引起誤會,更何況對一國之君的規勸諫言?如果進諫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意,不僅不能達到進諫者想要的結果,反而要倒大黴。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這個原則讓李世民一度很惱火,因為李世民知道長孫皇后能給出正確意見,他一定要長孫皇后給,可是長孫皇后就是不發一言。
因為長孫皇后對李世民有言在先,自己是婦人,因此不敢參與朝政。
可是,李世民是一國之君,君主之事就是天下事,又哪裡可以分得那麼清楚?長孫皇后對這個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來自於她「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的素質,也就是因為長孫皇后喜歡讀書,因此行為非常符合禮儀規範。
有三件典型事例可以說明長孫皇后對李世民恰到好處的規勸。
第一件:嫁女事件
貞觀六年即公元632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要下嫁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由於長樂公主是李世民特別喜歡的女兒,因此李世民給這個女兒的嫁妝超過了當年唐高祖李淵的六女兒,也就是李世民的妹妹。魏徵表示了反對,他認為太宗的女兒,其嫁妝不應該超過高祖的女兒。
李世民很不高興,可是又說不出理由反對,他向長孫皇后發牢騷。長孫皇后不僅完全同意魏徵的意見,還在李世民面前大力表揚魏徵。李世民頓時豁然開朗。
第二件:殺養馬人事件
李世民一身徵戰沙場,乃是馬上將領,他最中意自己的騎射技術,曾對尉遲敬德說他用弓箭,尉遲敬德用長槊,兩人就可以包打天下。而李世民如此驕傲自己的騎射,自然對馬就有無限的熱愛。
李世民有一匹心愛的駿馬,無緣無故死了。李世民大怒,要殺養馬人。長孫皇后又出現了。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說,你現在遇到的這件事,春秋時期曾經發生過,當年齊景公也因為馬死了要殺養馬人,當著齊景公的面,上大夫晏子對養馬人說他犯了三重罪,養馬而使馬死,是一重罪;惹得齊景公因為馬死而殺你,使得百姓們對齊景公產生怨恨,這是犯的第二重罪;這件事傳到諸侯國那裡,讓諸侯看不起齊國,這是犯的第三重罪。
李世民是聰明人,聰明人之間一點就通,因此長孫皇后一說這個故事,李世民的憤怒立刻化解。
第三件:殺魏徵事件
魏徵在朝廷上對李世民頂撞得厲害,讓李世民下不來臺。李世民一路憋著氣回到後宮,感到這股氣實在難以下咽,憤恨地說:「遲早我要殺了這個田舍翁。」長孫皇后問李世民說的是誰?
李世民說就是魏徵,這個人總是在朝廷上侮辱他。長孫皇后一聽,立刻換了一身莊重的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不明所以,長孫皇后說主明臣直,魏徵這麼直言,說明你偉大,我必須向你祝賀。
長孫皇后的行為,使得氣鼓鼓的李世民頓時轉怒為喜。
以上三個事例,似乎可以總結出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的方式,不像魏徵一般的中直,而是曲折委婉,顯示了她的高情商。受諫的李世民雄才睿智,一點就通。因此自唐代以來的普遍看法,認為長孫皇后和李世民夫妻恩愛,溝通方式堪為後世表率。
可是,長孫皇后這樣的規勸溝通方式,並非在什麼情況下都合適,因為有效溝通是藝術,藝術就沒有定式。
二、長孫皇后和李世民溝通失敗的是什麼事?
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7月,李世民登基不到一年,長孫皇后對他說:「我已經成了皇后,家門富貴已極,我不願意再看到兄弟執掌國政,請陛下吸取漢朝時期呂氏和霍氏外戚幹政的教訓。」
長孫皇后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勸李世民不要給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太大的權力。
對長孫皇后的意見,李世民不聽,非但不聽,還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
又過了一年,不知誰上了一份密奏,說長孫無忌獲得的權力和寵愛有些過盛。這是字面意思,隱藏的意思則是長孫無忌存在濫用權力的現象。李世民雄才睿智,自然看得明白,他立刻把這份密奏給長孫無忌看:「我相信你。」又對百官說:「我的兒子們都年幼,長孫無忌就猶如我的兒子,我們的關係不是外人能離間得了的。」李世民此舉,無異對外界公開表示他對長孫無忌的信任。
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6月,長孫皇后臨終前對李世民說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要李世民用好房玄齡,另一件事又是要求李世民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做了最後一次強調,就是不要讓長孫無忌權力過大,即「慎勿處之權要」。可見,長孫皇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可是她的規勸對李世民卻沒有絲毫作用。
李世民不僅繼續重用長孫無忌,甚至在立太子時,正因為有長孫無忌的分量,才起用了李治為太子。
後來發生的事,果然應了長孫皇后的擔憂。
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獨攬朝綱,親手製造了永徽第一大冤案房遺愛謀反案,不僅藉機將自己的老同事房玄齡一門剷除,還將和房遺愛沒有任何關係的高宗李治的三哥吳王李恪冤殺。
房玄齡是李淵太原起兵後加入李世民陣營的,和長孫無忌一同經歷過艱難的創業,一同經歷過驚心動魄的玄武門之變,還一同走過貞觀之治,雖然他本人死在了李世民之前,可是短短四年後他的滿門就被長孫無忌冤害,可見長孫無忌站在權力頂端,已經沒有了起碼的道德和法制。
於是,唐高宗的永徽年和唐太宗的貞觀年相比,大臣們還是那幫大臣,不同的只是換了個皇帝,卻已經看不到貞觀時期君臣的和諧,看不到大臣的踴躍諫言,取而代之的是萬馬齊喑。
這一切都是因為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本人也是受害者,他最後並沒有得到善終,而是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死於被誣陷的謀反罪,家族成員被貶放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的作為和結局,是李世民根本想不到的,卻被長孫皇后看得很清楚。可是在這件事上,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溝通是失敗的。
三、長孫皇后為什麼和李世民溝通失敗?
最了解長孫無忌的,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后。
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兄妹的父親是隋朝名臣長孫晟。長孫晟死時,長孫無忌兩兄妹還很小,即被正妻所生的三兒子長孫安業趕出了家門,不得不寄生於舅舅門下。
寄人籬下的日子,兩兄妹自然不會像在自己父母家一樣的無憂無慮,他們小心翼翼相依為命。長孫無忌也因此發奮讀書,在感受世態炎涼的同時,他的心裡話只能向自己的親妹妹長孫皇后說,自然也就向妹妹袒露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志向。
從長孫皇后日後勸李世民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看,長孫無忌大有可能向她暴露出了自己對權力的渴望,也向她暴露了自己獲得權力後將如何為所欲為的心境。
也許長孫皇后當時並不在意,可是當她成了皇后,長孫無忌成了國舅之後,這就成了大問題。
從長孫兄妹兩人的兄長長孫安業一案,也許可以看出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不同。長孫安業參與謀反,這是死罪。長孫無忌沒有任何表態,他希望看到長孫安業死。可是長孫皇后卻為長孫安業求情,使得長孫安業得以保命。
長孫無忌是報復,長孫皇后則是化解,兩人截然相反。
可是,對長孫無忌的問題,長孫皇后始終沒有找到可以和李世民溝通的合適方式。長孫皇后對李世民通常使用的委婉曲折規勸方式,已經不起作用,她沒有對李世民直言說透長孫無忌當年心態以及言語。
當長孫皇后以歷史上外戚幹政的事例勸李世民時,李世民卻認為這是長孫皇后德行的體現。李世民並不認為長孫無忌會弄權。在李世民眼裡,長孫無忌非常乖巧,李世民說一他不會說二,從來沒有過反對,這樣的人不但不可能專權,反而由於國舅的關係,還值得信任。
李世民卻沒有想到,他死前和死後,長孫無忌的表現猶如兩重天。
長孫皇后極力想讓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太大的權力,她委婉迂迴,企圖對睿智的李世民一點就通,或者讓李世民觸類旁通的努力始終不得要領,結果導致她對李世民所進行的都是無效溝通。
前面所說的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規勸的成功案例,因為她本人是處於旁觀者的地位,因此和李世民的溝通顯得遊刃有餘。一旦牽扯到自己和自己的兄長,成了參與者,長孫皇后就有了顧忌,她始終沒有一語中的向李世民切中問題的要害。
溝通的藝術,不僅僅有委婉,也不僅僅有迂迴曲折,有時需要直接指出問題的實質,方法是隨情景和環境而變,其目的,就是要達到雙方真正理解並接受的結果。
從李世民的一身來看,他是願意接受納諫的人。貞觀元年,在李世民剛剛登基組閣之初,長孫皇后就提醒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太大的官職,如果這時候長孫皇后向李世民說透長孫無忌的為人,李世民在後來的人事安排中就會酌情考慮,就不會有後來長孫無忌獨攬朝政,不會有房玄齡子女一門的冤案,不會有李世民的三兒子李恪的冤死,也不會有長孫無忌謀反的冤案。
長孫皇后只活了三十六歲,她臨終時還念念不忘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可是最終都沒有向李世民說透箇中原因。不知道長孫皇后的早逝是否和長孫無忌有關;長孫無忌又是否是壓在長孫皇后心上的心病;長孫皇后屢次向李世民溝通未果,又是否讓長孫皇后遺憾終生?
或許,都會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