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是唐高宗舅舅,為什麼落個貶官自縊下場?一個字:貪

2020-12-25 老李聊管理

公元654年,有一天,唐高宗李治帶著武昭儀(即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喝酒。席間,唐高宗說:「舅舅,我能繼位,你功勞最大。」武昭儀插話:「陛下應該重賞舅舅。」長孫無忌心想:「你們這是給我演雙簧啊!」

長孫無忌猜對了,李治確實有求於他。原來,李治繼位後,被武媚娘(即武則天)迷的神魂顛倒,加上武則天城府極深,李治便想廢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

皇上換個老婆,哪有那麼簡單。王皇后可不是普通民女,而是家族顯赫,官宦之女,其父母兩族都是李唐皇室姻親。再者說,皇后又沒什麼錯,隨便把人家休了,於理不通嘛。

武則天明白,要想鵲巢鳩佔,繞不過長孫無忌這個皇上親舅舅兼託孤大臣。於是,就鼓動唐高宗來到長孫無忌府,走走感情路線。為了求得舅舅支持,李治下了血本,賞賜長孫無忌金銀絲帛十大車,而且,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出之子也封為朝散大夫。

長孫無忌都笑納了。

一看長孫無忌收了禮,李治說:「舅舅,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與皇后成婚十幾年,她始終未能給朕生下一兒半女,你說該怎麼辦呀?」

武則天也眼巴巴地看著長孫無忌,希望他能聽懂皇上的弦外之音。當然,更希望他能主動提出來「廢王立武」。

沒想到,長孫無忌卻揣著明白裝糊塗,說:「皇上無需焦慮,只要好好調養龍體,一定子嗣繁盛,我大唐江山萬世不絕。」說完,端起酒杯轉移話題。

乘興而去,掃興而歸,唐高宗悶悶不樂,武則天更是氣得咬牙切齒:「這個老東西,真不識抬舉!收了那麼多東西,一點事也不辦,可惡!」

武則天知道,長孫無忌權傾朝野,自己沒有實力跟他硬碰硬。於是,又派自己的母親楊氏到長孫無忌家請求,還讓禮部尚書許敬宗加以勸說,都被無忌倔了回來。

唐高宗火了:「我換個老婆,多大點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誰是皇上?我還非換不可了!」於是,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宮商議。

李勣是個老滑頭,開會那天泡了病號。果然,會開得火藥味十足,于志寧嚇得不敢說話,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武則天氣急,抓起茶杯就衝長孫無忌扔過去。

一邊是心愛的女人不依不饒,一邊是輔政的大臣寸步不讓,唐高宗很苦惱,一天,問李勣:「我想立武氏為後,舅舅他們死活不同意,應該怎麼辦呢?」

李勣雖是大唐勳臣,但是跟長孫無忌不一樣,不是李世民的腹心之臣,而且,他跟長孫無忌性尿不到一個壺裡。於是,點撥李治說:「這是陛下家事,何必問別人呢。」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李治一拍大腿,說:「對呀,這是我自己的私事,我跟他們商量幹什麼,真是吃飽了撐的。」於是,堅決廢掉王皇后,立了武則天為後。

長孫無忌接受賞賜卻不支持自己,武則天對他懷恨在心。公元659年,武則天的心腹許敬宗已升為中書令,倆人經過密謀,指使人向高宗密奏,誣告長孫無忌圖謀造反。

唐高宗便命許敬宗審查此案。許敬宗說:「無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馬懿之流也。如果他知道事情敗露,必然毀滅證據。陛下應果斷處理,儘快拘捕他。」

唐高宗假模假式地哭道:「他畢竟是我親舅舅,而且又是先帝託孤之臣,我怎麼忍心呢,後代史官的吐沫星子會淹死我的。」

許敬宗說:「昔日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都稱其為明主。」武則天也在一旁敲鑼邊:「許大人說得對!司馬懿也是託孤重臣,可是,他卻篡奪曹魏江山。」

於是,唐高宗不再猶豫,下詔削去長孫無忌的官職和封邑,流放黔州。後來,許敬宗命人到黔州,逼長孫無忌自縊。無忌死後,親屬被流放嶺南。

長孫無忌貴為國舅,且有功於李治(當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治立為太子。後李世民反悔,想改立吳王李恪,長孫無忌力爭,李治才得以繼位),但是為什麼落得一個貶官自縊的下場呢?因為貪!

唐高宗想立妾為後,所以才把無忌的三個妾生子封官,而且「重賂以悅之,厚利以誘之」,這都不是無忌應該得的封賞,所謂「非德賞也」,說通俗點,就是不義之財!對這些錢財封賞,長孫無忌沒有推卻,這就德行有虧了。

我們經常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醉短,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長孫無忌在這方面犯了大忌,「欲以義正君,而先沒於利」,天天給別人講大道理,而自己又不遵循天道,所以,武氏怨恨,奸臣得道,高宗不滿,說白了,長孫無忌不學無術啊。

相關焦點

  •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被誰從權勢的高位拉了下來?
    雖然長孫無忌的權勢很大,但他確實對李唐忠心耿耿,他聯合褚遂良輔佐唐高宗,延續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德政,讓唐高宗也開創了一個盛世——「永徽之治」。當然,長孫無忌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也做過一些以權謀私的事,比如假借謀逆的罪名殺了高陽公主,還陷害了吳王李恪、流放了能徵善戰的江夏王李道宗,都是為了排除異己、以絕後患。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或忠或奸,最終卻自縊而亡
    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位中首屈一指,他也是唐朝最大的權臣,還是唐高宗李治的親舅舅,輔助他登基稱帝,但為何到頭來卻落得個自縊而亡的結局呢?長孫無忌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世了,為了維持生計,母親帶著他和妹妹一起投靠了舅舅高士廉。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各個功勳卓著,為何長孫無忌能排名首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早年經歷當長孫無忌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早早離開了人世,走投無路的母親帶著他和妹妹投奔了舅舅高士廉。在這期間,長孫無忌認識了李世民,並迅速發展成了摯友。長孫無忌早在幼年被舅舅高士廉收養時,便與李世民關係甚好,在之後多年輔佐李世民南徵北戰的過程中,更是忠心耿耿,為李家的霸業立下汗馬功勞。而譬如魏徵、尉遲恭、程咬金等唐朝名臣名將,都是從中途加入李世民的陣營。因此,論資歷,長孫無忌無疑是靠前的。其二,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有親戚關係。
  • 一手遮天的代價: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麼?
    太宗皇帝駕崩後,大權在握的長孫無忌便一手安排,先令翠微宮密不發喪,太子李治在飛騎的護送下返回長安城後,才在太極宮宣布太宗皇帝的死訊,宣讀由李治繼位的遺詔。依靠舅舅長孫無忌的傾力扶持,李治順利登基,這就是歷史上的大唐第三位皇帝唐高宗。由此可見,長孫無忌在貞觀朝,實力與運氣都很爆棚。
  • 凌煙閣功臣長孫無忌,他算忠臣還是權臣?看他最後下場就知道了
    而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則排在了凌煙閣首位,他在太宗一朝可謂是恩寵已極。隱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後期成水火之勢,正是長孫無忌第一個向李世民提出先發制人。鼓動親王與太子兵戈相見,這是要冒極大風險的,可是長孫無忌賭贏了。靠著玄武門之變的功績,長孫無忌排到了凌煙閣第一的位置。
  • 唐高宗為何默許武則天要清洗朝廷,而且還允許她屠殺自己的親舅舅
    但是,長孫無忌畢竟是皇帝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權傾朝野,威震天下。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武則天是一個果斷的人,但是她並不急躁。在需要耐心的時候,她非常有耐心。在重拳出擊長孫無忌之前,她還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出於這種考慮,長孫無忌的老戰友褚遂良、韓瑗、來濟先行被掃出朝廷;與此同時,長孫無忌的親戚也難逃噩運。
  • 長孫皇后為何頻頻打壓自己的親哥哥、凌煙閣功臣長孫無忌呢?
    長孫皇后作為李世民的妻子,在歷史上可以算作賢淑良德的皇后。她很早就嫁給了李世民,在李世民平定各路諸侯的時候,助力不少。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很倚重的一個臣子。 但在李世民登基後,他多次給長孫無忌的封賞,都被長孫皇后阻攔了,這是為什麼呢?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下,李世民立年僅15歲,成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為了快速培養李治,李世民先後把自己最信任的幾位文臣武將都派到東宮輔佐太子,讓長孫無忌任太子太師、房玄齡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蕭瑀任太子太保。又讓李大亮、于志寧、馬周、褚遂良等人分別到東宮兼職。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議事,還是下朝批閱奏摺,都讓李治待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對帝王進諫是個不容易的差事,百姓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且常常引起誤會,更何況對一國之君的規勸諫言?如果進諫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意,不僅不能達到進諫者想要的結果,反而要倒大黴。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
  • 唐高宗李治,一個「騙」了我們一千多年的偉大帝王
    唐高宗李治,一個騙了我們一千多年的偉大帝王唐高宗李治,一般一提到他應該是這樣:唐太宗那個不成器的兒子,或者是那個讓老婆篡奪了自家天下的窩囊男人
  • 唐高宗丨娶了「小媽」,搞死舅舅,但他可真的不是軟弱無能
    而且李治能當上太子,他舅舅長孫無忌也出了不少力,所以一開始高宗很感激舅舅,各種權利、職位雙手奉上。但是長孫無忌並不滿足,他假借高陽公主謀反案,大肆清除異己,皇室宗族勢力也遭到了打擊,唐高宗的叔叔李元景、哥哥李恪及妹妹高陽公主被賜死,宗室親王李道宗被流放。
  • 揭秘李世民14個皇子的下場,可憐生在帝王家!
    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長子太子李承乾、次子楚王李寬、第三子吳王李恪、第四子魏王李泰、第五子齊王李佑、第六子蜀王李愔、第七子蔣王李惲、第八子越王李貞、第九子唐高宗李治、第十子紀王李慎、第十一子江殤王李囂、第十二子代王李簡、第十三子趙王李福,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 唐高宗丨娶了「小媽」,搞死舅舅,你不會真的以為他軟弱無能吧?
    唐高宗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其實是一場政治博弈,武則天充其量只是一個工具人而已。唐太宗駕崩時,曾託孤於長孫無忌、李勣和褚遂良,其中以孫無忌一派的實力最為強大,掌控著朝堂大局。而且李治能當上太子,他舅舅長孫無忌也出了不少力,所以一開始高宗很感激舅舅,各種權利、職位雙手奉上。
  • 唐高宗李治有何作為
    一個懦弱的人,敢不到三十歲,就將舅舅長孫無忌與關隴集團,一網打盡,自己提拔一堆人?說李治懦弱,是太小看他了。太宗與長孫無忌都曾以李治為仁懦。歐陽修後來《新唐書》裡,說太宗沒看準李治——當然他對李治很有意見,是因為以結果論,武氏得國。依李治的作為,若要概括,則可說是悶騷,是雞賊,是外柔內剛。
  • 長孫無忌,為何非死不可?——《武媚娘傳奇》觀劇札記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當然,李勣一眼就識破了太宗的小伎倆,於是連家都沒回,直接去疊州報到,算是撿了一條命。而高宗李治也遵乃父遺囑,甫一即位就將之召回,委以重任。李世民敢於對李勣這樣一個功勳雖著,但畢竟是從瓦崗寨投奔過來、入夥也晚的加盟者使用這種不說齷齪至少很令人不齒的手段,卻絕不敢對長孫無忌這樣。
  • 同樣是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支持李治,而反對李泰做繼承人?
    對於立李治為太子這件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舉雙手贊成的,緊接著李世民留下長孫無忌、褚遂良、房玄齡和開會,李世民「抽佩刀欲自刺」,目的就是要越過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趕緊說:「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看到李世民居然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其他的人自然也沒有異議,而李世民又丟給他們一個難題,那就是說服外廷的臣子接受這個事實。
  • 長孫無忌沒聽懂李世民的話,給長孫家族帶來了大災禍
    長孫無忌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朝的宰相那麼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防備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另一個是防備拍腦袋決策。有的時候,皇帝頭腦一發熱,就會犯錯誤。  實行三省六部制之後,朝廷至少有六個宰相互相制衡。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基本上消除了。到了唐高宗當朝的時候,又發生了相權威脅皇權的事情。長孫無忌一人身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省事」的職務。  決策、駁正、執行三大權力,都被長孫無忌抓在手裡,根本就沒有能制衡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要殺誰,就殺誰,李治都制止不了。
  • 李恪的最後一天: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神情憂鬱,萬千愁怨凝集眉心,背著雙手來回踱步,腳步凌亂急促。忽然間,門開了,御史中丞帶著風雪走了進來,後面跟著一個皂吏,手裡端著一個託盤,託盤裡放著三尺白綾。他來到中年人身邊,面無表情,說道,聲音也無喜怒之色,吳王,你大喜的時候到了,天恩浩蕩,賜你自縊。這位中年人正是李世民的次子,吳王李恪。
  • 長孫無忌和歐陽詢作詩調侃對方,歐陽詢說完,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這個時候,長孫無忌就對歐陽詢說:「歐陽率更,我為了作了一首詩,你仔細聽好了: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長孫無忌剛說完,宴會上就響起鬨笑聲,就連李世民也忍不住笑了。說起來,這個長孫無忌也真的是沒給歐陽詢留什麼情面,直接說歐陽旭瘦的和個猴子似的,而且還是個在哪個地方的麟閣上畫的一隻獼猴,這是上不得臺面啊。歐陽詢聽著滿堂鬨笑聲,又看了看得意洋洋的長孫無忌,忍不下去了,誰還不會寫詩啊,你會我就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