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一位非常優秀的帝王,在位期間創造了很多豐功偉績,讓原本非常破敗的國家擁有了繁榮的景象,那麼李世民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受到後世如此積極的評價呢?
建立唐朝
隋朝末年的時候,隋煬帝更加的驕奢,不體恤民生疾苦,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在這種情況之下,隋煬帝竟然決定發兵攻打高麗,讓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了,這個時候很多人開始覺醒,不甘於繼續被隋煬帝統治,有很多人開始起義反對隋煬帝的統治。
李淵原本只是隋朝的一個官員,但是一直都沒有得到隋煬帝的重用,在李世民的勸導下,他把握時機和兒子李世民一起帶兵起義,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就籌備了一支有20萬人的軍隊。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就在長安登基為帝,建立了唐朝。在李淵起義的過程當中,李世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卻並沒有成為太子。
玄武門之變
沒有成為太子的李世民依然野心勃勃,他在玄武門附近安排了十幾個士兵,等待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出現,李建成和李元吉剛一出現,就察覺到了環境的異常,李元吉試圖射殺李世民,但是他嘗試了三次,都沒有順利將箭射出去,反而是李世民搶先一步用箭射死了李建成,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李元吉中箭了。兩個月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新一任皇帝,開始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重用人才
當時的唐王朝百廢待興,李世民眼前的景象既然如同一片廢墟,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組建一個核心領導團體,讓唐朝儘快恢復繁榮的景象。李世民是一個愛才之人,在他還只是秦王的時候就已經有所體現了,李世民擁有一個由十八個學士組成的智囊團,也是這些才子幫助他成功取得了帝位,在李世民成為皇帝之後,這些人依然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才有了貞觀之治。
對於李世民來說,剛登基時他面臨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朝臣都信服於他,當時朝堂上的大臣主要分為三個陣營,一部分是思想較為保守的高祖時期的舊臣,另外一部分是較為熟悉山東情況、來自民間的參加過隋末起義的官員,還有一部分就是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已經跟隨他的人。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想到辦法充分利用這三種官員的才能。李世民召見了曾經非常支持李建成的魏徵,李世民不僅沒有處罰他,反而非常欣賞他,這讓魏徵覺得非常欣慰,從此之後,魏徵就衷心的為李世民獻計獻被。
尋找出路
李世民為了找出治理國家的好辦法,開展了一場朝堂辯論,辯論的主題是自古理政得失,在這場辯論當中,出現了兩個完全相反的觀點,部分人認為應該繼續採用高壓政策,壓制住百姓,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百姓渴望安定。李世民試圖從隋王朝衰敗的原因當中找出治國的辦法,他認為隋王朝滅亡,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生活過奢靡,花費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建宮殿,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帝王沉迷於享樂,整日美女相伴,第三個原因就是長期打仗,當時的人們在建設國家的時候,貢獻了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也是他們讓隋朝滅亡的,因此李世民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應該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前面,軍民一體,休戚與共。從此之後,李世民就定下了撫民以靜的策略,在那之後,唐朝才越來越繁榮,有了貞觀之治的景象。
以法治國
唐玄宗意識到,應該用法律來治理這個國家,法治是一切美好安寧的前提,並且法律一旦制定,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都不能夠被特殊對待,李世民登基沒有多久就讓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一起修訂了武德律,制定貞觀律,貞觀時期的唐律疏議三十卷對以後的法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法律制定完成之後,李世民就宣布任何人犯罪都嚴格按照法律執行,不管他的身份是有多麼貴重,事實上李世民也是這麼做的,不僅自己帶頭遵守法律,並且也不給任何人逃過法律制裁的機會。鹽澤道行軍總管高適生就曾經違反了軍令,按照法律被發配至邊疆,很多人都認為他曾經是秦王府的舊臣,立下過一些功勞,希望可以對他的處罰輕一些,但是李世民完全不聽這些話,他認為法律既然制定,就應該按照法律執行,如果今天放過他,那麼以後其他人也會抱有僥倖心理,以後那些有過功勞的人都會不把法律看在眼裡,那麼法律就失去了價值。在封建時代,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夠向李世民這樣不仰仗自己的權利為所欲為,制定了法律之後,自己也嚴格地遵守。
結語
李世民確實是一個優秀的皇帝,儘管自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依然擁有清醒的頭腦,一直都在思考怎樣可以把國家治理的更好,虛心接納好的建議,重用有才能的人,並且永遠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己身為皇帝,生活依然勤儉,他擁有許多對於皇上來說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開創貞觀盛世。
參考資料:李世民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