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能夠開創貞觀之治,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2020-11-18 騰訊網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一位非常優秀的帝王,在位期間創造了很多豐功偉績,讓原本非常破敗的國家擁有了繁榮的景象,那麼李世民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受到後世如此積極的評價呢?

建立唐朝

隋朝末年的時候,隋煬帝更加的驕奢,不體恤民生疾苦,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在這種情況之下,隋煬帝竟然決定發兵攻打高麗,讓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了,這個時候很多人開始覺醒,不甘於繼續被隋煬帝統治,有很多人開始起義反對隋煬帝的統治。

李淵原本只是隋朝的一個官員,但是一直都沒有得到隋煬帝的重用,在李世民的勸導下,他把握時機和兒子李世民一起帶兵起義,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就籌備了一支有20萬人的軍隊。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就在長安登基為帝,建立了唐朝。在李淵起義的過程當中,李世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卻並沒有成為太子。

玄武門之變

沒有成為太子的李世民依然野心勃勃,他在玄武門附近安排了十幾個士兵,等待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出現,李建成和李元吉剛一出現,就察覺到了環境的異常,李元吉試圖射殺李世民,但是他嘗試了三次,都沒有順利將箭射出去,反而是李世民搶先一步用箭射死了李建成,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李元吉中箭了。兩個月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新一任皇帝,開始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重用人才

當時的唐王朝百廢待興,李世民眼前的景象既然如同一片廢墟,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組建一個核心領導團體,讓唐朝儘快恢復繁榮的景象。李世民是一個愛才之人,在他還只是秦王的時候就已經有所體現了,李世民擁有一個由十八個學士組成的智囊團,也是這些才子幫助他成功取得了帝位,在李世民成為皇帝之後,這些人依然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才有了貞觀之治。

對於李世民來說,剛登基時他面臨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朝臣都信服於他,當時朝堂上的大臣主要分為三個陣營,一部分是思想較為保守的高祖時期的舊臣,另外一部分是較為熟悉山東情況、來自民間的參加過隋末起義的官員,還有一部分就是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已經跟隨他的人。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想到辦法充分利用這三種官員的才能。李世民召見了曾經非常支持李建成的魏徵,李世民不僅沒有處罰他,反而非常欣賞他,這讓魏徵覺得非常欣慰,從此之後,魏徵就衷心的為李世民獻計獻被。

尋找出路

李世民為了找出治理國家的好辦法,開展了一場朝堂辯論,辯論的主題是自古理政得失,在這場辯論當中,出現了兩個完全相反的觀點,部分人認為應該繼續採用高壓政策,壓制住百姓,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百姓渴望安定。李世民試圖從隋王朝衰敗的原因當中找出治國的辦法,他認為隋王朝滅亡,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生活過奢靡,花費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建宮殿,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帝王沉迷於享樂,整日美女相伴,第三個原因就是長期打仗,當時的人們在建設國家的時候,貢獻了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也是他們讓隋朝滅亡的,因此李世民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應該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前面,軍民一體,休戚與共。從此之後,李世民就定下了撫民以靜的策略,在那之後,唐朝才越來越繁榮,有了貞觀之治的景象。

以法治國

唐玄宗意識到,應該用法律來治理這個國家,法治是一切美好安寧的前提,並且法律一旦制定,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都不能夠被特殊對待,李世民登基沒有多久就讓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一起修訂了武德律,制定貞觀律,貞觀時期的唐律疏議三十卷對以後的法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法律制定完成之後,李世民就宣布任何人犯罪都嚴格按照法律執行,不管他的身份是有多麼貴重,事實上李世民也是這麼做的,不僅自己帶頭遵守法律,並且也不給任何人逃過法律制裁的機會。鹽澤道行軍總管高適生就曾經違反了軍令,按照法律被發配至邊疆,很多人都認為他曾經是秦王府的舊臣,立下過一些功勞,希望可以對他的處罰輕一些,但是李世民完全不聽這些話,他認為法律既然制定,就應該按照法律執行,如果今天放過他,那麼以後其他人也會抱有僥倖心理,以後那些有過功勞的人都會不把法律看在眼裡,那麼法律就失去了價值。在封建時代,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夠向李世民這樣不仰仗自己的權利為所欲為,制定了法律之後,自己也嚴格地遵守。

結語

李世民確實是一個優秀的皇帝,儘管自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依然擁有清醒的頭腦,一直都在思考怎樣可以把國家治理的更好,虛心接納好的建議,重用有才能的人,並且永遠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己身為皇帝,生活依然勤儉,他擁有許多對於皇上來說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開創貞觀盛世。

參考資料: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相關焦點

  • 房玄齡:唐代的第一賢相,輔佐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的明君,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從而開創了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但實際上,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番偉大的成就,離不開一位賢相的輔佐,他就是房玄齡。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 貞觀之治,為什麼不叫貞觀盛世,但李世民仍是盛唐的奠基者
    李唐最優秀的騎兵部隊玄甲軍,就是李世民一手組建並且親自訓練出來的,玄甲軍在軍事史上是冷兵器時代濃墨重彩的一筆。初唐名將輩出,李世民、李靖、李績、尉遲恭,程知節、秦瓊、侯君集、裴行儉,還有蘇定方、張公瑾、屈突通、柴紹等等。 李世民統治時期叫「貞觀之治」,這裡要糾正一個誤區,不叫「貞觀盛世」。
  • 為何說李世民登基之初的一場「王霸之辯」,拉開了貞觀之治的序幕
    究竟選擇「王道」還是「霸道」,選擇一種怎樣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成了擺在貞觀君臣眼前的一道難題。為此,登基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就未來的施政方式與臣子們展開了一場至關重要的討論,因為這場討論將決定唐王朝未來的施政方式。「王霸之辯」,李世民究竟選擇了哪一個?
  • 大唐,長安與《貞觀之治》
    李世民回憶起了九年前李淵登基前的那個晚上,真到了他自己坐在那個位置上時,他有些茫然。幸運的是,他的思路很快就從打天下變成了治天下。 ——這是《貞觀之治》劇本裡描述李世民登基前那個晚上的相關文字。 《貞觀之治》是十多年前一部展現貞觀朝風貌的國產影視劇,向來為歷史愛好者所推崇,趁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這部劇也再一次被大家提及。
  •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貞觀之治》根據《唐書》、反映唐太宗貞觀之治編劇的歷史劇。「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 許平:貞觀之治,盛世之最!
    貞觀之治,盛世之最!排得上號的,也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明太祖之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之治(又稱康乾盛世)等少數幾個所謂的「治世」,其中貞觀之治為最,可謂封建盛世之極。 對於貞觀年間的唐朝經濟和社會情況,《貞觀政要》有如下記載: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欺侵細民。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尚空。
  • 「貞觀之治」到底有沒有摻水
    「貞觀之治」應該說是中國古代治世中名號最響的一個,後世的帝王往往以此為準繩,來衡量自己的治國理政水平。李世民作為最直接的參與者,不僅身兼導演、編劇、策劃,而且還時不時客串一把,讓不少花錢僱來的大腕顯得無所適從。唐朝建立伊始,問題很多,高祖李淵在統治後期,寵妃怠政,做了不少糊塗事,比如在武德二年(619),就因聽信裴寂讒言而錯殺元功謀臣劉文靜。
  • 貞觀之治開創者,唐朝最牛皇帝,有哪些過人之處?
    每當說到大唐王朝皇帝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向我們展現出一個帝王應該有的風採,掩蓋了其他人的光芒。據說在李世民四歲的時候,就曾經有人說過這個孩子有龍象,日後一定能夠成就大業。在李世民二十歲的時候,李淵把他的名字改為了李世民,意思是希望這個孩子未來能夠做出一番事業,解救天下蒼生。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貞觀之治》
    劇中沒有交代,觀眾如果不了解歷史大背景,那是斷然不會清楚李世民的動機和願景,只會覺得格格不入,始終無法對這個人物共情。  這些都是可以做戲的,但它沒有做,它只是把史書上的內容原封不動搬了過來。  還是那句話,這是說出來的貞觀之治。  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會有貞觀之治?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要複製貞觀之治?
  • 歷史上有多少個「假盛世」?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證明
    縱觀歷史,唐朝時期曾經盛極一時,還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景象,但是最近有一種說法,「貞觀之治」不過是「虛假的盛世」罷了,這又從何說起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淵的嫡次子,年少的時候就英武過人,擅長騎射,參軍之後還曾解救過隋煬帝。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部《貞觀之治》
    這是一個說出來的貞觀之治。二、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觀皇帝李世民,作為一個除了徵討外幾乎不直面對抗對手的君王,他在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是沒有主動性的。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劇中沒有交代,觀眾如果不了解歷史大背景,那是斷然不會清楚李世民的動機和願景,只會覺得格格不入,始終無法對這個人物共情。這些都是可以做戲的,但它沒有做,它只是把史書上的內容原封不動搬了過來。還是那句話,這是說出來的貞觀之治。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會有貞觀之治?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要複製貞觀之治?
  • 從大唐貞觀之治看,盛世都需要哪些基礎?唐太宗打造的治世究竟有多強?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淵傳大唐皇帝位於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此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屬於唐人的盛世,於627年改年號叫「貞觀」。貞觀這個年號一直沿用到了649年,一共歷經23年多。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易·繫辭下》
  • 被誇大的貞觀之治摻水的仁義透視光環背後李世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原創 張秀玉 嶽麓書社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以明君形象而深入人心的皇帝之一。雖然唐朝開國皇帝是高祖李淵,但開國之初平定天下以及之後迅速恢復生產,實現「貞觀之治」,則主要是太宗的功勞。自武德元年至武德五年,李世民先後戰勝了薛舉與薛仁杲父子、劉武周與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勢力,基本完成對內的武力收服。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次年改元,年號貞觀。李世民的一生充滿了矛盾。
  • 《天下長安》:貞觀之治與天命攸歸
    以秦皇漢武為代表的中華第一帝國、以唐宗宋祖為代表的第二帝國,尤其是以劉徹和李世民兩代英明卓越的領袖為典型象徵的文治武功。連奕名導演的《天下長安》,就是對於英特邁往的貞觀之治的再現,以張涵予飾演的魏徵、秦俊傑飾演的李世民、李雪健飾演的李淵、韓棟飾演的李建成、何中華飾演的房玄齡、杜源飾演的裴寂、連奕名飾演的李密等角色在隋末唐初的政治選擇、人生際遇為經緯,深刻探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天命攸歸的必然。
  • 長孫皇后:大唐「貞觀之治」最大的幕後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親,與初唐名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司空長孫無忌是嫡親兄妹。十三歲,嫁給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為秦王(李世民)正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冊封為皇后,誕下三子四女。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病逝,終年三十六歲,諡號文德皇后,葬於昭陵,史稱 「千古賢后」,著有《女則》、《史論東漢明德馬後》、《春遊曲》。
  • 劇集|貞觀之治:樂遊原上望昭陵
    但他在長安得到的職位不過是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但是,他在外做官,真的有更好地施展才華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離開心心念念的長安,最後一眼,看的是昭陵。也許,無數唐代仕子,最懷念的,便是昭陵主人執政之時,那個群臣相得的年代吧。
  • 一代賢相房玄齡,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唐代「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究竟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我認為賢相房玄齡居功甚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賢相。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其中,才能最突出的就是杜如晦了,房玄齡善於謀劃,而杜如晦則善於判斷,兩人配合無間,有「房謀杜斷」之說,他們都成了李世民打天下和治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臣。李世民曾說:「漢光武帝因為有了鄧禹,他手下的人才互相親密團結,如今我得到了房玄齡,就好像是漢光武帝得到了鄧禹一樣啊!」
  • 誰才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雨果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 李世民的高明之處,讓唐朝走向繁榮,他做了哪些事
    盛世大唐的貞觀之治是一直被人們傳頌的一個時代,而在這個時代裡,百姓安居樂業。各地歌舞昇平,官員盡職,人民安康,皇帝負責,一個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由此在我們我面前展開了。李世民作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在玄武門事件以後,他成為了大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