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每個朝代,走的道路大致都是都是:建國-盛世-衰落-滅亡。縱觀歷史,唐朝時期曾經盛極一時,還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景象,但是最近有一種說法,「貞觀之治」不過是「虛假的盛世」罷了,這又從何說起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淵的嫡次子,年少的時候就英武過人,擅長騎射,參軍之後還曾解救過隋煬帝。在艱難的起義中,李世民作為上將,率領自己的部隊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可以說,唐高宗能夠坐上寶座,兒子李世民功不可沒。
不過,李世民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高宗沒想過立最有能力的他為太子,最後李世民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兩個月之後繼承皇位,年號為貞觀。可以說,唐太宗的皇位,是靠自己奪得的。
隋朝的末期,國內遺留了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口銳減,高宗在位的時期這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李世民即位之後,充分汲取了隋朝的教訓,減少賦稅,修生養息,政治上鼓勵進諫,廣泛聽取民意,重視思想文化教育,一段時間之後,國內的情況穩定了下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唐朝的經濟復甦、社會安定,國內人口數也增長了一百多萬戶,史稱「貞觀之治」,那麼,為什麼要將貞觀之治說為「虛假的盛世」呢?
其實這種說法是將貞觀年間的情況和隋朝最繁盛的時期對比所得的。在隋朝並未走向衰落的時候,國內的人口達到了八百多萬之多,這樣來看,唐太宗努力了許久,人口數還只達到了那時的一半。
另一個方面,貞觀時期糧食產量雖然很多,但是運到長安十分困難,因此長安的米價很貴,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能力囤上幾個月的糧食。
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從人口數和糧食的價格兩個方面來衡量社會的穩定性和發展程度,還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隋朝末期,君王荒淫度日,整個國家一片亂象,常年的戰爭對普通百姓的打擊是最大的。
短短幾年,人口便遭到了銳減,經濟也受到重創。到了唐朝建立初期,國內的人口已經只有兩百多萬戶了,短短幾十年,唐太宗將人口數翻了倍已經實屬不易了,社會穩定也想必唐朝建立初期好了很多,所以才有「貞觀之治」這個說法。
不過,「貞觀之治」的確不是唐朝最盛大的時候,到了「開元盛世」時期,唐朝的發展才到達了頂峰。但也正因為貞觀年間的韜光養晦,才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