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國:貞觀之治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2021-02-23 明清史研究

貞觀之治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吳宗國

1. 貞觀之治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貞觀時期是大家很熟悉的時代,那麼貞觀之治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貞觀初年經濟蕭條,到貞觀之治形成的時候經濟也就剛剛恢復。當時人口還不足300萬,手工業、商業根本談不上。那麼這樣的時期為什麼會令各個時代的人們嚮往呢?甚至於在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所謂盛唐時期,人們對貞觀之治也是百般地嚮往。我想這裡有一個治世和盛世的問題。儘管在歷史上大家都把貞觀稱為貞觀盛世,但是我覺得這是不確切的。因為盛世必須是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全面繁榮,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時期,而貞觀時期是不具備這些特點的。貞觀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剛剛恢復,政治很清明,民風很淳樸,社會很安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典型的治世。吳兢在《貞觀政要》卷一《君道》最後有一段話: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谷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帝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才得一鬥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鹹自歸鄉,竟無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複製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初,息隱、海陵之黨,同謀害太宗者數百千人,事寧後引居左右近侍,心術豁然,不有疑阻。時論以為能斷決大事,得帝王之體。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又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現在我們就根據吳兢的這一段話,來簡單地回顧一下貞觀之治形成的過程,以及貞觀之治一些具體情況。第一點是貞觀時期開始的時候,經濟是非常困難的。霜旱為災,米谷踴貴。年年遭遇災害,物價上漲,再加上突厥不斷地騷擾,這是擺在唐太宗面前的貞觀初年的情況。第二點是當時長安以及山西、河南這些地方都鬧饑荒,一匹絹才能買一鬥米,百姓雖然是東西逐食,到處尋覓食物,但是誰也沒有什麼怨言。到了貞觀三年,關中豐收了,大家都各自回到故裡,沒有一個逃散的,這說明唐太宗是非常得人心的。補充說明一下,當時關中大饑荒,政府有組織地把農民轉移到其他有食物的地方,等到關中豐收以後又組織他們回來。所以所謂東西逐食,不是災民自己被迫逃難,而是政府有組織的救災行動。再看一看貞觀之治時施政的具體特點,概括起來說,有四個方面:第一點,皇帝本人,「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儉,大布恩德」,「從諫如流,雅好儒術」,「改革舊弊,興複製度」。也就是說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勇於接受臣下意見,愛好學習,勇於革新的好皇帝。第二點,皇帝能夠虛心納諫,而大臣們都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形成了君臣相得,如同魚水,這樣一種在中國古代少有的政治風氣。第三點,廣任賢良,「孜孜求士,務在擇官……初息隱、海陵之黨,同謀害太宗者數百千人,事寧後引居左右近侍。心術豁然,不有疑阻」。不僅求賢若渴求,廣任賢良,而且信用原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下。也就是說他心胸很開闊,能夠決斷大事,有帝王之風度。

第四點,吏治清明,一是嚴懲貪官汙吏,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絕對不赦,所以「官吏多自清謹」,都很清廉謹慎,都很注意自己的行為。二是打擊豪強。制馭權貴豪猾,對於貴族勢力、權貴勢力、社會黑惡勢力加以控制,使他們「無敢侵欺細人」 ,不敢欺凌老百姓。

這些措施達到了什麼效果呢?吳兢說當時的社會情況是,「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說明社會很安定。又年年豐收,米鬥三四錢。普通人從洛陽到嶺南去都不需要自帶乾糧,可以在路上得到供應。經過山東村落,行人一定會受到款待,有時還收到禮物。「此皆古昔未有也」,這都是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也就是說那時生產恢復,年年豐收,社會自然就安定下來了。外戶不閉,社會治安情況很好,監牢裡頭也經常是空著。吳兢的這一段話,現在看來還代表了開元時期人們對貞觀之治的看法,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追求。因此對於開元盛世的人來說,這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時代。貞觀之治的魅力大體是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和中國古代傳統的大同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在《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中所記載的實際上就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特別是原始社會後期的情況,經濟已經比較發達了,唐堯虞舜這個時期就是這樣。這樣的大同理想和對三代、對唐堯虞舜的認識,在中國是有很深厚的傳統的。大家都把這樣的大同世界作為一種理想的世界。2000年,八十高齡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枬森為《二十世紀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手跡》題詞:「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幹戈止息,四海弟兄。安居敬業,其樂融融,綠色大地,鬱鬱蔥蔥。科技發達,人壽年豐,精神高尚,禮讓成風。」仍然把大同世界作為理想與追求。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對《禮記·禮運》篇,對大同世界、對唐堯虞舜很嚮往,那麼對文景之治呢?文景之治也是一個治世,但是它和貞觀之治有很大的不同。文景之治是在漢朝建立以後二十年才開始的,其前經歷了漢高祖劉邦、呂后、惠帝的統治時期,它不是在全國統一以後很快地出現的。唐太宗即位的時候,離全國統一也才兩三年,而貞觀之治開始於貞觀三四年,它離這個國家的建立,離皇帝即位的時間都是很短的,這和漢朝很不一樣。另外,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已經開始出現了,農村的分化已經開始比較明顯了。從政治上來說,諸侯王的問題還沒有最後解決,所以說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貞觀之治和我們剛才所說的《禮記·禮運》篇在很多現象上確實是有相通的地方。「外戶不閉」在貞觀時期出現了。「老有所養,幼有所長」在貞觀時期也實現了。鰥寡孤獨要有人照顧,這個在貞觀時期也做到了。政治上選賢與能,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飯吃,社會上的矛盾不大,這是貞觀時期得天獨厚的地方。因為它剛剛統一,經濟剛剛恢復,商品貨幣關係還沒發展,所以農村分化還沒開始,或者剛剛有了一點苗頭,農村顯得很和諧。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一方面國家財力得到了補充,另外一方面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社會安定和諧。貞觀時期的君臣關係、君民關係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貞觀君臣一致希望把國家搞好,即所謂君臣一體,君臣相得。另外皇帝和老百姓之間也很和諧,老百姓對皇帝沒什麼怨言,覺得皇帝就是為了我們。再加上貞觀君臣的許多言論、許多政治理念,對後代的政治家、文人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貞觀時期這樣的情況,對於處在開元盛世的人們來說,會有什麼感覺呢?所謂盛世,必然是經濟已經很繁榮了,不僅僅是農業,而且手工業、商業都很繁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社會的分化就很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不光是在天寶時期,開元之前也是有的。社會已經不是那麼安定,那麼和諧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社會階層、新的地主、新的官僚力量越來越大,政治上官僚之間的鬥爭也開始激烈起來。所以對於處在盛世的開元年間的人來說,還是覺得貞觀年間好。這也就是為什麼開元年間的宰相源乾曜和張嘉貞覺得當時存在很多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貞觀年間,認為唐朝「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把貞觀年間看作是一個振古而來前所未有的時代。開元時候的人,不是把三代,不是把遙遠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王文、周武王作為楷模,而是把距他們還不到一百年的貞觀時代作為一個典範。《貞觀政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編纂出來的。

 

(內容節選自吳宗國《說不盡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講》第四章第四節)



相關焦點

  • 「貞觀之治」到底有沒有摻水
    「貞觀之治」應該說是中國古代治世中名號最響的一個,後世的帝王往往以此為準繩,來衡量自己的治國理政水平。李世民作為最直接的參與者,不僅身兼導演、編劇、策劃,而且還時不時客串一把,讓不少花錢僱來的大腕顯得無所適從。唐朝建立伊始,問題很多,高祖李淵在統治後期,寵妃怠政,做了不少糊塗事,比如在武德二年(619),就因聽信裴寂讒言而錯殺元功謀臣劉文靜。
  • 大唐,長安與《貞觀之治》
    幸運的是,他的思路很快就從打天下變成了治天下。 ——這是《貞觀之治》劇本裡描述李世民登基前那個晚上的相關文字。 《貞觀之治》是十多年前一部展現貞觀朝風貌的國產影視劇,向來為歷史愛好者所推崇,趁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這部劇也再一次被大家提及。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貞觀之治》
    這是一個說出來的貞觀之治。  二、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貞觀皇帝李世民,作為一個除了徵討外幾乎不直面對抗對手的君王,他在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是沒有主動性的。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還是那句話,這是說出來的貞觀之治。  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會有貞觀之治?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要複製貞觀之治?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目光放到魏晉南北朝,東漢以降,在這幾百年亂世裡,除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外,一直是各個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割據狀態,這是兼併戰爭。  兼併戰爭和農民戰爭是不一樣的。
  • 許平:貞觀之治,盛世之最!
    貞觀之治,盛世之最!排得上號的,也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明太祖之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之治(又稱康乾盛世)等少數幾個所謂的「治世」,其中貞觀之治為最,可謂封建盛世之極。 對於貞觀年間的唐朝經濟和社會情況,《貞觀政要》有如下記載: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欺侵細民。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尚空。
  •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貞觀之治》根據《唐書》、反映唐太宗貞觀之治編劇的歷史劇。「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 《天下長安》:貞觀之治與天命攸歸
    連奕名導演的《天下長安》,就是對於英特邁往的貞觀之治的再現,以張涵予飾演的魏徵、秦俊傑飾演的李世民、李雪健飾演的李淵、韓棟飾演的李建成、何中華飾演的房玄齡、杜源飾演的裴寂、連奕名飾演的李密等角色在隋末唐初的政治選擇、人生際遇為經緯,深刻探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天命攸歸的必然。
  • 貞觀之治,為什麼不叫貞觀盛世,但李世民仍是盛唐的奠基者
    李世民統治時期叫「貞觀之治」,這裡要糾正一個誤區,不叫「貞觀盛世」。有人拿土地人口、和人均糧食產量等驗證,拿經濟水平的指標去比,總結出貞觀時期的經濟水平一般的「結論」,以此來「證明」貞觀之治是假的,這是一種偷換概念!
  • 說一說貞觀之治持續了多少年,開元之治呢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部《貞觀之治》
    幸運的是,他的思路很快就從打天下變成了治天下。——這是《貞觀之治》劇本裡描述李世民登基前那個晚上的相關文字。張建亞導演,孟憲實、阿城編劇的50集《貞觀之治》是十多年前一部展現貞觀朝風貌的國產影視劇,向來為歷史愛好者所推崇,趁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這部劇也再一次被大家提及。
  • 劇集|貞觀之治:樂遊原上望昭陵
    也許,無數唐代仕子,最懷念的,便是昭陵主人執政之時,那個群臣相得的年代吧。比起戲劇化的《貞觀長歌》,我更愛的是史料翔實的《貞觀之治》。馬躍飾演的李世民,不同於唐老師的赫赫威儀,兩撇微微上卷的小鬍子,頗有點胡人的樣子。登極的時候才29歲,哪裡就成了唐老師那樣德高望重的樣子。那個愛馬、愛女人、生氣勃勃的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國開創者應該有的樣子。
  • 誰才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雨果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 通過電視劇《貞觀之治》來了解歷史中的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一部還原度很高的戲,目前為止所有以初唐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包括紀錄片),這可能是最貼近正史記載的事件和精神的。我們的歷史課本太簡略了,以至於在上歷史課的時候給唐太宗的主要是個善於納諫的文治形象,這是很遺憾的。
  • 一代賢相房玄齡,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唐代「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究竟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我認為賢相房玄齡居功甚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賢相。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其中,才能最突出的就是杜如晦了,房玄齡善於謀劃,而杜如晦則善於判斷,兩人配合無間,有「房謀杜斷」之說,他們都成了李世民打天下和治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臣。李世民曾說:「漢光武帝因為有了鄧禹,他手下的人才互相親密團結,如今我得到了房玄齡,就好像是漢光武帝得到了鄧禹一樣啊!」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 貞觀之治並非好大喜功,靠的是眾人力量,才得以盛世
    舉報   明代嘉靖年間的史評家李卓吾,在其所著《史綱評要》中,並未把中國史上盛道的唐代「貞觀之治
  •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七
    柏楊《中國人史綱》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治世,它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貞觀」為唐太宗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隋朝是唐太宗的一面寶鏡,大隋朝的盛衰興亡,給了他深刻的印象。
  • 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證明
    縱觀歷史,唐朝時期曾經盛極一時,還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景象,但是最近有一種說法,「貞觀之治」不過是「虛假的盛世」罷了,這又從何說起呢? 不過,李世民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高宗沒想過立最有能力的他為太子,最後李世民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兩個月之後繼承皇位,年號為貞觀。可以說,唐太宗的皇位,是靠自己奪得的。
  • 不是貞觀之治,而是這個短命王朝
    如果以知名度為評判標準,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無疑是封建盛世的代表。並且後世的「開元盛世」和「永樂盛世」,都要在它的面前黯然失色。 明朝的「永樂盛世」和之後的「仁宣之治」也與之類似,朱元璋在位期間除了忙著鳥盡弓藏,也積極興修水利,為後世之君留下了一副大好局面。清朝的「康乾盛世」就更不必說了,雖然這個所謂的盛世延續了上百年,然而細究下來能不能稱做盛世都還不一定。 「貞觀之治」之所以最具知名度,一方面是因為其開創者李世民本身的傳奇程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出現在亂世結束伊始。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同時,在我們傳統的史論中,唐太宗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
  • (多圖慎點)國劇遺珠:那一場綺麗的貞觀夢——《貞觀之治》
    那就,拿出我的心頭好,與君共享之,若安利成功,也算我自己的成就一樁。若欣賞不來覺得不好看,請千萬別來留言,七姑面對這部劇,做不到客觀公正冷靜,唯有一顆誓死維護的玻璃心了。這顆遺珠到底好在哪裡?容七姑努力解析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