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中,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大一統王朝。幾乎可以斷言,每一個大一統王朝,都創造了名垂青史的盛世。除了二世而亡的秦朝,從漢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哪一個大一統王朝開創的盛世最具「含金量」呢?
首先來看看漢朝的「文景之治」,因為其開創者為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父子,故而得名。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對民力的巨大消耗,再加上開國之後剪除異姓王的內戰,漢朝早已經是一個民生凋敝、國力孱弱的王朝。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被迫送公主去匈奴和親。以「黃老無為」為指導思想的「文景之治」處於國力的恢復期,朝廷的各項惠民政策使得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對外戰爭長期處於被動狀態也是必須承認的短板。作為帝制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並不能算作最具「含金量」的。
不可否認的是,「文景之治」的出現為後世帝王開創盛世提供了參考和借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漢武帝之後的「昭宣中興」。毫無疑問漢武帝是一位雄主,他大規模的對外用兵為大漢開闢了大片疆土,但同時也嚴重消耗了大漢的國力,繼任者漢昭帝和漢宣帝仿佛回到了文帝、景帝時期。
作為一個中興盛世,「昭宣中興」可以算是兩漢幾個盛世中最具含金量的,史家贊曰:「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文帝)之時」。
但即便如此,「昭宣中興」也僅僅只是兩漢最具含金量的盛世,而不是整個帝制時代的第一。如果以知名度為評判標準,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無疑是封建盛世的代表。並且後世的「開元盛世」和「永樂盛世」,都要在它的面前黯然失色。
就唐朝時期而言,「開元盛世」由於有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鋪墊,從各個方面來講,都應該算是唐朝最具含金量的盛世。然而上百年的鋪墊,也讓唐玄宗享受到了太多的紅利,反而成為了「開元盛世」出現的減分項。明朝的「永樂盛世」和之後的「仁宣之治」也與之類似,朱元璋在位期間除了忙著鳥盡弓藏,也積極興修水利,為後世之君留下了一副大好局面。清朝的「康乾盛世」就更不必說了,雖然這個所謂的盛世延續了上百年,然而細究下來能不能稱做盛世都還不一定。
「貞觀之治」之所以最具知名度,一方面是因為其開創者李世民本身的傳奇程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出現在亂世結束伊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唐朝一統天下到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天下只太平了4年便進入到了貞觀年間。
據《舊唐書》所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時,唐朝人口僅有219萬戶。而到了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人口已經驟增至360萬戶,「貞觀之治」的成果可見一斑。然而史書還提供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數據:隋朝開皇年間,全國人口數量為870萬戶!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丞相楊堅逼靜帝禪讓,隋朝建立。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楊堅發兵50餘萬南下滅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天下重歸一統。相比起李世民這位「帝二代」,楊堅這位開國皇帝開創盛世的困難程度更為困難。如果未能成功滅陳,隋朝連個大一統王朝都不算。
那麼隋朝的「開皇盛世」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最有可能且最需要抹黑隋朝的唐朝,在編纂《隋書》時是這樣評價「開皇之治」的:「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
值得一提的是,被歷代王朝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也起源於開皇年間。無論是人口數量、經濟水平、繁榮程度、國際地位、困難程度,「開皇之治」下的隋朝都不輸「貞觀之治」下的唐朝。只可惜,繼任者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空有一顆千古一帝的心,卻邁大了步子成了後世眼中的暴君。隋朝的「二世而亡」,也讓「開皇之治」被淡忘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但即便如此,「開皇之治」依舊可以算是封建盛世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