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注: 開元之治-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
1.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
2.確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3.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用人唯才(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古代集權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開元之治又稱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開元年初,唐玄宗還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華物品。同時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頗思有所作為,能夠任用賢能,進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自然是唐朝百餘年來社會發展所積累的成果,並不是唐玄宗君臣一時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蹟,但這與唐玄宗君臣的孜孜求治,政治比較清明,也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