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貞觀之治:樂遊原上望昭陵

2021-03-03 頻果核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杜牧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寫下了這首《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當時年少的杜牧,一心想報效國家。但他在長安得到的職位不過是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

但是,他在外做官,真的有更好地施展才華嗎?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離開心心念念的長安,最後一眼,看的是昭陵。

也許,無數唐代仕子,最懷念的,便是昭陵主人執政之時,那個群臣相得的年代吧。

比起戲劇化的《貞觀長歌》,我更愛的是史料翔實的《貞觀之治》。

馬躍飾演的李世民,不同於唐老師的赫赫威儀,兩撇微微上卷的小鬍子,頗有點胡人的樣子。登極的時候才29歲,哪裡就成了唐老師那樣德高望重的樣子。那個愛馬、愛女人、生氣勃勃的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國開創者應該有的樣子。

剛開始看貞觀之治的同學,一定會有一點吃驚的。

我們熟讀的教科書,總是一遍一遍強調李世民的文治,卻完全忘記了李世民的武功。

當劇中的李淵心懷憂慮地說:二郎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國……熒幕外的我們總是不覺有些好笑。拜託,那是李世民誒,五千年來評價最高的皇帝誒。

但是,當我們回到貞觀元年,登極的皇子,最著名的卻是他赫赫戰功。那可是經過洛陽一役,一舉殲滅竇建德和王世充,以致封無可封的天策上將。一個以武立功的皇子,真的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嗎?

這是一部詳實忠誠的電視劇。

我們看見李靖身後跟著黝黑的崑崙奴;遣唐使口中華麗的長安不過是一片低矮的木房;房玄齡的長子寧願不要做駙馬,也要娶大姓的女兒。連他們的臺詞,都是古文翻譯的風格,頗有些況味。

這是一部細緻無聊又特別吸引人的電視劇。被網友們戲稱為李世民與小夥伴們無聊的治國日常。

我們就是一遍一遍看他們上朝,看他們爭論,為我們看起來無比瑣碎的事物爭論到面紅耳赤。唐時最初,國力不足。教科書上不過一句修養生息。具體到真實的環境中,連釋放宮女這樣的事情,居然也阻力重重。

我們就看著他們,一點一點構築大唐帝國的根基。

也許,我們真的看懂了《貞觀之治》,我們在討論改革、創新、體制的時候,會多一些謹慎。我們總以為,只要出現一個政治強人,使用霹靂手段,就能滌清世間的不平,換得一個太平人間。殊不知,當你真的面對盤根錯節的得利勢力,無處不在的道德綁架,真正成功的改革者,總是如履薄冰的。

所以,趁著時光漫漫,去看一下杜牧回不去的時光,究竟是怎樣的風貌吧。

相關焦點

  •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賞析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晚唐牛李黨爭激烈,為遠禍全身,詩人請求外任。得到批准後,將赴吳興(浙江湖州)任刺史,臨行時而寫作此詩。惟其如此,才有下面後兩句: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走馬上任之前,我登上樂遊原,再看一眼唐太宗的昭陵。
  • 大唐,長安與《貞觀之治》
    李世民回憶起了九年前李淵登基前的那個晚上,真到了他自己坐在那個位置上時,他有些茫然。幸運的是,他的思路很快就從打天下變成了治天下。 ——這是《貞觀之治》劇本裡描述李世民登基前那個晚上的相關文字。 《貞觀之治》是十多年前一部展現貞觀朝風貌的國產影視劇,向來為歷史愛好者所推崇,趁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這部劇也再一次被大家提及。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貞觀之治》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貞觀之治》 原標題:   編者按:這裡是一個懷舊劇場。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晚,二十九歲的李世民,坐在太極殿的御塌席上,雖然第二天就要登基成為皇帝了,但他神色不安,心不在焉,對房玄齡的招呼仿佛一驚。
  • 許平:貞觀之治,盛世之最!
    貞觀之治,盛世之最!排得上號的,也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明太祖之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之治(又稱康乾盛世)等少數幾個所謂的「治世」,其中貞觀之治為最,可謂封建盛世之極。 對於貞觀年間的唐朝經濟和社會情況,《貞觀政要》有如下記載: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欺侵細民。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尚空。
  •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貞觀之治》根據《唐書》、反映唐太宗貞觀之治編劇的歷史劇。「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 吳宗國:貞觀之治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貞觀之治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貞觀時期是大家很熟悉的時代,那麼貞觀之治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貞觀初年經濟蕭條,到貞觀之治形成的時候經濟也就剛剛恢復。當時人口還不足300萬,手工業、商業根本談不上。那麼這樣的時期為什麼會令各個時代的人們嚮往呢?甚至於在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所謂盛唐時期,人們對貞觀之治也是百般地嚮往。我想這裡有一個治世和盛世的問題。
  • 貞觀之治,為什麼不叫貞觀盛世,但李世民仍是盛唐的奠基者
    李世民統治時期叫「貞觀之治」,這裡要糾正一個誤區,不叫「貞觀盛世」。有人拿土地人口、和人均糧食產量等驗證,拿經濟水平的指標去比,總結出貞觀時期的經濟水平一般的「結論」,以此來「證明」貞觀之治是假的,這是一種偷換概念!
  • 《天下長安》:貞觀之治與天命攸歸
    連奕名導演的《天下長安》,就是對於英特邁往的貞觀之治的再現,以張涵予飾演的魏徵、秦俊傑飾演的李世民、李雪健飾演的李淵、韓棟飾演的李建成、何中華飾演的房玄齡、杜源飾演的裴寂、連奕名飾演的李密等角色在隋末唐初的政治選擇、人生際遇為經緯,深刻探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天命攸歸的必然。
  • 說一說貞觀之治持續了多少年,開元之治呢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
  • 「貞觀之治」到底有沒有摻水
    「貞觀之治」應該說是中國古代治世中名號最響的一個,後世的帝王往往以此為準繩,來衡量自己的治國理政水平。李世民作為最直接的參與者,不僅身兼導演、編劇、策劃,而且還時不時客串一把,讓不少花錢僱來的大腕顯得無所適從。唐朝建立伊始,問題很多,高祖李淵在統治後期,寵妃怠政,做了不少糊塗事,比如在武德二年(619),就因聽信裴寂讒言而錯殺元功謀臣劉文靜。
  • 歷史上有多少個「假盛世」?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證明
    歷史上的每個朝代,走的道路大致都是都是:建國-盛世-衰落-滅亡。縱觀歷史,唐朝時期曾經盛極一時,還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景象,但是最近有一種說法,「貞觀之治」不過是「虛假的盛世」罷了,這又從何說起呢?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部《貞觀之治》
    李世民回憶起了九年前李淵登基前的那個晚上,真到了他自己坐在那個位置上時,他有些茫然。幸運的是,他的思路很快就從打天下變成了治天下。——這是《貞觀之治》劇本裡描述李世民登基前那個晚上的相關文字。這是一個說出來的貞觀之治。二、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觀皇帝李世民,作為一個除了徵討外幾乎不直面對抗對手的君王,他在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是沒有主動性的。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 誰才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雨果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七
    柏楊《中國人史綱》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治世,它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貞觀」為唐太宗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隋朝是唐太宗的一面寶鏡,大隋朝的盛衰興亡,給了他深刻的印象。
  • 被誇大的貞觀之治摻水的仁義透視光環背後李世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原創 張秀玉 嶽麓書社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以明君形象而深入人心的皇帝之一。雖然唐朝開國皇帝是高祖李淵,但開國之初平定天下以及之後迅速恢復生產,實現「貞觀之治」,則主要是太宗的功勞。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次年改元,年號貞觀。李世民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首先,寬厚愛民與窮兵黷武並行。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後就將後宮及掖庭的宮人放出,任其婚配。他執政期間,力行輕徭薄賦,十三次減免農民賦役。
  • 通過電視劇《貞觀之治》來了解歷史中的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一部還原度很高的戲,目前為止所有以初唐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包括紀錄片),這可能是最貼近正史記載的事件和精神的。我們的歷史課本太簡略了,以至於在上歷史課的時候給唐太宗的主要是個善於納諫的文治形象,這是很遺憾的。
  • 一代賢相房玄齡,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唐代「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究竟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我認為賢相房玄齡居功甚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賢相。房玄齡,名喬,字玄齡。貞觀之治,是後世想有所作為的帝王們追求的目標,也是後來百姓們嚮往和期盼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難得的明君,而房玄齡輔佐李世民,長期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高位,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容低估。房玄齡為官,從來不以功臣自居。對皇上,他始終恭謹有加,處處小心謹慎,時時如履薄冰。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導致人口銳減,使得武德年間、貞觀初只有200萬戶,李世民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 貞觀之治並非好大喜功,靠的是眾人力量,才得以盛世
    舉報   明代嘉靖年間的史評家李卓吾,在其所著《史綱評要》中,並未把中國史上盛道的唐代「貞觀之治
  • 不是貞觀之治,而是這個短命王朝
    如果以知名度為評判標準,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無疑是封建盛世的代表。並且後世的「開元盛世」和「永樂盛世」,都要在它的面前黯然失色。 明朝的「永樂盛世」和之後的「仁宣之治」也與之類似,朱元璋在位期間除了忙著鳥盡弓藏,也積極興修水利,為後世之君留下了一副大好局面。清朝的「康乾盛世」就更不必說了,雖然這個所謂的盛世延續了上百年,然而細究下來能不能稱做盛世都還不一定。 「貞觀之治」之所以最具知名度,一方面是因為其開創者李世民本身的傳奇程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出現在亂世結束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