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杜牧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寫下了這首《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當時年少的杜牧,一心想報效國家。但他在長安得到的職位不過是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
但是,他在外做官,真的有更好地施展才華嗎?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離開心心念念的長安,最後一眼,看的是昭陵。
也許,無數唐代仕子,最懷念的,便是昭陵主人執政之時,那個群臣相得的年代吧。
比起戲劇化的《貞觀長歌》,我更愛的是史料翔實的《貞觀之治》。
馬躍飾演的李世民,不同於唐老師的赫赫威儀,兩撇微微上卷的小鬍子,頗有點胡人的樣子。登極的時候才29歲,哪裡就成了唐老師那樣德高望重的樣子。那個愛馬、愛女人、生氣勃勃的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國開創者應該有的樣子。
剛開始看貞觀之治的同學,一定會有一點吃驚的。
我們熟讀的教科書,總是一遍一遍強調李世民的文治,卻完全忘記了李世民的武功。
當劇中的李淵心懷憂慮地說:二郎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國……熒幕外的我們總是不覺有些好笑。拜託,那是李世民誒,五千年來評價最高的皇帝誒。
但是,當我們回到貞觀元年,登極的皇子,最著名的卻是他赫赫戰功。那可是經過洛陽一役,一舉殲滅竇建德和王世充,以致封無可封的天策上將。一個以武立功的皇子,真的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嗎?
這是一部詳實忠誠的電視劇。
我們看見李靖身後跟著黝黑的崑崙奴;遣唐使口中華麗的長安不過是一片低矮的木房;房玄齡的長子寧願不要做駙馬,也要娶大姓的女兒。連他們的臺詞,都是古文翻譯的風格,頗有些況味。
這是一部細緻無聊又特別吸引人的電視劇。被網友們戲稱為李世民與小夥伴們無聊的治國日常。
我們就是一遍一遍看他們上朝,看他們爭論,為我們看起來無比瑣碎的事物爭論到面紅耳赤。唐時最初,國力不足。教科書上不過一句修養生息。具體到真實的環境中,連釋放宮女這樣的事情,居然也阻力重重。
我們就看著他們,一點一點構築大唐帝國的根基。
也許,我們真的看懂了《貞觀之治》,我們在討論改革、創新、體制的時候,會多一些謹慎。我們總以為,只要出現一個政治強人,使用霹靂手段,就能滌清世間的不平,換得一個太平人間。殊不知,當你真的面對盤根錯節的得利勢力,無處不在的道德綁架,真正成功的改革者,總是如履薄冰的。
所以,趁著時光漫漫,去看一下杜牧回不去的時光,究竟是怎樣的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