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有兩個嫡兄長,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的他被立為了太子?

2021-01-08 聽我說家常事

用兩句話形容李治做太子的過程,那一定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與「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李世民有三個嫡子,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這三人中,李治是小弟弟,也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大哥李承乾是這樣認為的,二哥李泰是這樣認為的,父皇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的。大哥李承乾為太子,卻不受李世民喜愛,二哥李泰為魏王,李世民卻對其寵愛有加。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令李泰產生了小心思。我不就是比李承乾晚出生那麼一小會嗎,我為什麼不能做太子?所以,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就產生了。

李世民的寵愛李泰,不僅僅使李泰產生了小心思,還使很多大小官員也產生了小心思,一些政治投機者紛紛投入李泰麾下,李泰對之也來者不拒。這可嚇壞了李世民,趕忙出來澄清,自己沒有廢太子之心,李承乾永遠是太子,李泰永遠是魏王,都不要有小心思。但是,奪嫡的火車已經在軌道上高速行駛,根本剎不住車。李世民的澄清反而使奪嫡之爭,越演越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李世民的態度搖擺不定,一會安撫太子,一會又寵愛魏王的。要知道,李世民就是次子,最後靠發動政變,奪得皇位的,而長子李建成則成了李世民的劍下亡魂。所以,身為太子的李承乾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

即便李泰不敢發動政變,砍殺自己,李世民不寵愛自己,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也不行啊。所以,李泰使用了一個昏招,想要同李世民一樣,發動政變,奪得皇位,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政變失敗,太子之位被廢。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太子李承乾被搬倒,最開心的一定是李泰,李泰認為,李承乾倒了,太子之位定然就是自己的了。不光李泰這樣認為,就連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的。於是,李泰向太子之位發起進攻。李泰如此著急,自然惹得李世民不高興,而更不高興的卻另有其人,他們就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手握重權的功臣集團。

因為,在李承乾、李泰的太子之爭中,這些人都是力保李承乾的,倘若那一日,李泰成為了皇帝,這些人輕則回家養老,重則性命不保。所以,這些人紛紛抗議李泰做太子,而力保李治為太子,李治此時方被推上政治的舞臺。此時的太子之爭,由李承乾與李泰,轉變為了李泰與李治。最後李世民權衡利弊,選擇了李治為儲君。李世民也有他的考慮,而主要原因有二:李治背後有一大批,說話分量很重的人支持,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而李泰背後的支持者雖然更多,卻都是一些官二代,沒什麼分量,而且李世民也並不喜歡這些官二代,甚至討厭他們。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沒什麼真才實學,只會誇誇其談,若讓他們掌權了,定會誤國。

李治仁孝,若李治成為了皇帝,一定會善待自己的兩個哥哥。而李泰瑕疵必報,倘若,李泰成為了皇帝,一定會斬草除根,殺害哥哥李承乾與弟弟李治,這是李世民最不願意看到的。綜上,最後李世民選擇了李治作為接班人。

相關焦點

  • 唐高宗李治有何作為
    李唐宗室是被搞了很多,但武則天之後掌權的,還是他和李治生的那幾個娃。這不,到五王鬧神龍後,武則天還不是要去跟李治合葬,國號歸唐?看看高宗在位時的唐朝疆域,看看他那麼多狠辣手腕卻不沾一點血腥的名聲,明明坑殺了舅舅按了關隴派系自己組門戶,還一臉都怪老婆太兇呀我其實是好孩子嚶嚶嚶。他只是很懂得悶聲發大財,不像孫子李隆基晚年那麼愛熱鬧罷了。
  • 李成器是嫡長子,為何卻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庶出的李隆基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旦第一次當皇帝的時候,他就被立為太子。李旦第二次當皇帝後,他理所當然也應該是太子。
  • 朱標有5個兒子,朱允炆只是庶長子,為何朱元璋要立他為太子
    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是馬皇后,她為朱元璋生了5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打算在嫡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但他心儀的是四子朱棣,而沒有了朱標,次子朱樉就成了嫡長子,朱元璋應該立他為太子,但朱樉能力平庸,朱元璋不願將大明交給他,所以他決定將皇位傳給嫡長孫。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何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可見從商朝後期起,王位繼承發展的趨勢是向嫡長子繼承制轉變。 西周王朝承襲了商朝的繼承制,並在此基礎上使嫡長子繼承制確立起來。 那麼,為什麼到周公時會確立起嫡長子繼承制呢?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基於商朝的教 訓。商朝前期王位繼承制度以兄弟相繼為主,然而自中丁以 後,弟子爭相代立,政局十分混亂。相反,商朝後期自康丁以下,四世傳子,王室則比較安定。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歐陽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溺愛衽席」,說白了,就是唐高宗過於軟弱,寵出來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最終導致「貽禍邦家」,唐朝江山差點斷送在武氏手裡。歷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軟弱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
  • 唐高宗丨娶了「小媽」,搞死舅舅,但他可真的不是軟弱無能
    一、脫「穎」而出唐朝一直貫徹嫡長子繼承制,唐高祖李淵立了李建成,唐太宗起初也立了身為嫡長子的李承乾,不過他們都沒有順利登上皇位:李建成死在了「玄武門之變」,而李承乾則是意圖謀反被流放。所以別說想要當上唐朝的皇帝,就是當好一個太子都不太簡單!
  • 重慶掌故丨唐太宗的太子,為什麼死在重慶
    他的男寵叫稱心——估計把太子爺伺候得稱心如意吧——這下玩過了界,被他老爸曉得了,派人把小美男稱心抓來殺了。痴心的太子痛苦不堪,甚至在東宮為男伴專門留了個房間祭祀,並豎一像,命令宮人早晚祭拜。唉,看這德性,這傢伙就算當了皇帝,也不是只什麼好鳥。李承乾懷疑是他兄弟李泰為了奪嫡而去告的刁狀。李泰,也是長孫皇后所生。
  •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李旦傳為給他?
    其實在睿宗復位後,已經立了太子的,太子是睿宗的嫡長子李成器,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講,只要不出什麼意外,將來的皇帝就是李成器了。可當時的局面,卻由不得人。李隆基在協助李旦政變登基時立了大功,從李唐王朝的穩定看,這是好事;可從貴為太子的角度來說,這稱得上是一個不安定因素。
  • 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所以,為了保證國家和平安定,權力平穩過渡,古人創出了一種基於血緣關係遠近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古人雖然會娶很多老婆,但真正的妻子只有一個,其餘都是妾室,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本家、大宗,是正統,正妻其餘的兒子,以及妾室的後代都是分家、小宗。
  • 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
    當然提出的交換條件是自己做太子(李隆基並不是嫡長子)。所以李旦和李隆基這對父子的關係很微妙,本身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很微妙,皇帝的天下還是太子政變打下來送給他的,李旦的處境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成了處處聽兒子的太上皇,那麼就會變得像李淵那樣晚景悽涼,要麼還不如不做這個皇位,但是既然當了這個皇帝就要對立過大功的兒子有牽制和約束力,這個力量從哪裡來,只能從太平公主那裡來。
  • 唐朝太子當儲君26年,為繼位等到癱瘓中風,父皇去世馬上站了起來
    當然,傳給子孫後代也有講究,需傳給自己的嫡長子。今天子淵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嫡長子的故事,此人足足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了。這位皇帝便是唐順宗李誦。 為了爭奪皇位,手足相殘、兄弟鬩牆更是見怪不怪。儘管皇位繼承制度要求皇位需傳給嫡長子,如果沒有嫡長子則立嫡子,但實際上,歷史上很多皇帝並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嫡子。比如唐朝最為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高宗第二個兒子,雖是嫡子,但卻不是嫡長子,而他的哥哥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才得以隆登大寶。此後,唐朝後代子孫效仿李世民,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即位的更是不多。
  • 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背後的政治密碼和權力邏輯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充滿著古人的政治智慧在封建禮法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皇帝選擇接班人的政治規則。許多皇帝不止有一個兒子,太子未必是最賢明、最能幹、最優秀的,那麼皇帝及群臣,為什麼不擇賢而繼呢?
  • 漢武帝劉徹開始並不是太子,為何漢景帝卻廢了之前的太子而選他呢?
    劉榮是漢景帝庶長子,本來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制度,劉榮是沒有資格被選為皇太子的,可是他運氣好了些,當時景帝的嫡妻薄氏無寵無子,最後這個太子的位置只能落在他的身上。不過該他倒黴,劉榮這個太子的位置並沒有坐穩,因為他母親的緣故,劉榮太子的身份被廢了。 劉榮太子之位被廢這件事,我們還要從竇太后的長公主劉嫖說起。
  • 嘉慶被立為太子之後,乾隆為什麼帶他祭拜一個九歲去世的孩子呢?
    乾隆六十年(1795年),為實現曾經說過「在位之年不超過其皇祖康熙帝之六十一年的諾言」,乾隆皇帝準備退位,而他親自宣讀了自己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傳位詔書,立他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為皇太子,並將皇位禪位於他,這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 唐太宗廢掉太子後,為何不立最能幹的李泰,卻立廢物李治為太子?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卻在廢掉太子後,將皇位傳給了最為軟弱的兒子李治,而非其生前最寵愛的李泰,這不禁讓人疑惑。李泰乃是唐太宗的第四子,也是長孫皇后的嫡次子,與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是親兄弟。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既敬佩又喜歡的妻子,而李泰自然子憑母貴,得到皇帝的寵愛。
  • 嘉慶成為太子後,乾隆為什麼要求他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
    1795年的九月,顒琰被公開冊立為皇太子,而乾隆也已經決定1796年的正月退位,也就是說,顒琰是板上釘釘的未來皇帝,他的身份在兄弟中是最高的,完全不需要去祭拜任何一個兄弟。然而,乾隆卻要求已經成為皇太子的顒琰去祭拜一個九歲就夭折了的哥哥,這又是為什麼呢?作為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其實挺可憐的。
  • 朱元璋為什麼把皇位傳給孫子?為了國家穩定,這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對於太子的選擇,朱元璋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在他登基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就將他的嫡長子朱標立為太子,並且選拔德高望重的人輔導太子,自己也悉心栽培太子。那到底是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自己的孫子,朱元璋就犯了難了。 首先要先找年長的兒子,二兒子秦王朱樉、三兒子晉王朱棡是兩個不成器的傢伙,三兒子燕王朱棣倒是有點像自己,可以立為繼承人。
  • 《鶴唳華亭》中太子蕭定權為何這麼悲催?歷史裡他並不是特例
    那麼,為什麼太子的處境往往很兇險,是超高危職業呢?第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要是趕上個父皇是個大明君,那對於太子的要求和培養就會更加嚴格,跟如今的父親望子成龍基本一個德行。中國古代除了極個別的君主,一般都有可能生出一個班甚至是一個排編制的兒子來,問題是太子只能有一個啊,這麼多兒子應該選誰啊,還好嫡長子繼承制被很好的流傳下來了,歷朝歷代只要沒有太大的變動,君主的嫡長子一般都會被立為太子,但問題是太子之位實在是太誘人了。原先的太子僅僅依靠「嫡長子」這個商標還不足以震懾野心勃勃,妄圖奪嫡的兄弟們的。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就讓我們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有著20多個兒子,卻偏偏選擇了最傻的司馬衷,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結果司馬衷登基後,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導致八王之亂,引發了中原百年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