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皇五帝時期採用的是「公天下」,王位讓有德者居之,直到夏禹時期才開啟了「家天下」,王位變成了自家的私有財產,只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當然,傳給子孫後代也有講究,需傳給自己的嫡長子。今天子淵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嫡長子的故事,此人足足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了。這位皇帝便是唐順宗李誦。
▲秦王李世民劇照
古人對權力的嚮往仿佛已經達到魔怔,特別是皇位對他們的吸引力,就不言而喻了。為了爭奪皇位,手足相殘、兄弟鬩牆更是見怪不怪。儘管皇位繼承制度要求皇位需傳給嫡長子,如果沒有嫡長子則立嫡子,但實際上,歷史上很多皇帝並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嫡子。比如唐朝最為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高宗第二個兒子,雖是嫡子,但卻不是嫡長子,而他的哥哥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才得以隆登大寶。此後,唐朝後代子孫效仿李世民,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即位的更是不多。實際上,李誦在太子期間,其父皇唐德宗曾多次想廢黜他。
▲唐朝風格建築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李誦因郜國公主事件差點被廢,德宗想廢黜李誦改立自己特別寵愛的侄子李誼為太子,舒王李誼是其弟李邈的兒子,因弟弟早死,德宗便將李誼收養,視如己出。最後還是謀臣李泌認為廢嫡長子改立侄子有失妥當,還為德宗列舉了自貞觀以來太子被廢的經驗教訓,如太宗時期對廢立太子的謹慎以及肅宗冤殺建寧王時的悔恨,才得以讓李誦保存太子之位。可以說,李誦的一生完全能用「幸運」二字形容,雖然等待了二十六年才登基為帝,但相對於唐朝大多數太子而言,好歹還當過接近一年的皇帝。
▲唐德宗李适劇照
不過,這二十六年的辛酸與艱難,想必只有李誦一人知曉。唐德宗李适登基不久便立李誦為皇太子,那時德宗正值壯年,才三十八歲,李誦也完全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二十六年,而自己的父皇竟活到了六十四歲,成為唐朝最長壽的皇帝。好不容易要熬出頭時,奈何天不遂人願,在唐德宗駕崩的前一年,李誦的身體狀況卻突然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突發中風,完全失去了言語功能,只得臥病在床。德宗得知此事,傷心過度,不久便病倒在床。
▲唐朝官員劇照
對於唐朝未來影響巨大的父子二人同時病倒,唐朝政治變得緊張起來。唐德宗因年邁再也無力重立新儲君,而李誦擔任太子已久,早已是唐朝百姓大臣心中最合適的皇帝繼承人選。無數人都期盼著李誦的身體能好轉起來,特別是他的父親唐德宗。在此期間,德宗曾數次親臨探視,還派人四處尋訪名醫為李誦診治。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新春朝會上,唐德宗沒有看見兒子李誦的身影,心中已然知曉李誦身體未曾有所好轉,一時竟悲痛不已,病情也隨之惡化。在唐德宗臨終前,除了李誦無法侍疾,朝中重臣及宗室皇族都在其床前侍奉,並且在其彌留之際,也不能見到李誦一面,就連大唐江山也無法親自交付,最後在悲痛之中離開人世。
▲坐在輪椅上的李誦(塑像)
不知道是二十六年的等待終有結果,還是受父喪的刺激,李誦竟然奇蹟般地站了起來。不僅主持父皇葬禮時精神煥發,還正式舉行了登基大典。然而終究是命運弄人,等待二十六年所渴望得到的帝位也不能治癒李誦的身體。長年累月的臥病在床,李誦的身體完全無法承受繁重的政務,一年不到就不得不選擇退位。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其退位一年李誦就不幸病逝。回顧李誦的一生,無疑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和短短一年的草草體驗,實在是充滿了命運的諷刺。
參考資料:
《舊唐書》《資治通鑑·唐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