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2021-01-08 青語清言聊歷史

01

封建王朝奉行家天下理念,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天子,是人皇。

皇帝死後誰來繼承皇位?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然是兒子最信任、最捨得。

但是兒子那麼多,給誰好呢?

新老皇帝更迭之際本就是國家政權最不穩定、中央權力最為薄弱的時刻,也是最容易引發叛亂或外敵入侵的時間點之一,如果兒子們爭鬥起來,被外人鑽了空子,那還了得?

所以,為了保證國家和平安定,權力平穩過渡,古人創出了一種基於血緣關係遠近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古人雖然會娶很多老婆,但真正的妻子只有一個,其餘都是妾室,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本家、大宗,是正統,正妻其餘的兒子,以及妾室的後代都是分家、小宗。

對應皇室,就是皇后的後代是嫡親,有繼承權,妃嬪的後代是庶出,原則上不會被考慮。

所以,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從字面上簡單理解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中,最大的那個繼承皇位。

當然,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情況還定了一些原則:如果嫡長子逝世,則按嫡次子、嫡三子順位;嫡子全部逝世,則從庶子中挑……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本質上還是血緣政治,體現了強烈的等級觀念。

這一制度起始於商朝末期,當時商朝正從「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向嫡長子繼承制轉變。西周初期,周公制定禮樂,正式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維繫了權力、財產世世代代有效傳承;

二是強有力地保障了大宗在家族中的地位,確保主幹繁茂;

三是防止權力、財產因分割而變小變弱,維護家族興旺發達。

四是相較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模稜兩可的概念,一個明確的規定,一套嚴格標準,極大減少了無意義的爭吵和爭鬥。尤其是在老皇帝突然駕崩,未立下遺詔的情況下,可以有效避免血腥的殺戮。

02

統治者期望利用這一制度,使權力和平過渡,國家長盛不衰;使後代相安無事,互相扶持;使家族世代興旺,綿延萬世。

但是,這一美好的設想,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碰到了太多操作上的問題,也由此引發了一些可怕的結果。

比如,商朝末代君主,與夏桀齊名的暴君商紂王,其實是老皇帝的嫡三子,他有兩個親哥哥,微子啟和宋微仲。微子啟作為嫡長子,理應是繼承人,但由於他和二弟宋微仲出生時,母親還只是個妾,後來母親成為正妻後,生下了紂王,因此只有紂王才算是正妻之子,微子啟和宋微仲都失去了繼承權。

如此機械執行的結果,最終毀了商湯數百年基業,害了天下千百萬百姓。

商紂王影視劇形象

比如,許多皇帝過早逝世,留下的子嗣非常年幼,明顯沒有擔當社稷重任的能力。但嫡長子繼承制下,年幼的孩子仍然是最正統的繼承人,因此誕生了娃娃皇帝。

據統計,封建歷史上不超過10歲就即位的娃娃皇帝有34人,包括10歲即位的宋哲宗、8歲的漢質帝、5歲的宋恭帝、2歲的漢衝帝等,甚至有個出生百日即位的漢殤帝。

傀儡皇帝伴隨的必然是後宮幹政、外戚專權、宦官把持,不出意外的話,這個朝代也基本進入倒計時了。

再比如,面對災民沒飯可吃,說出了那句震驚千古的「為什麼不吃肉」的晉惠帝,其實是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的嫡次子,是他哥哥兩歲時夭折,使他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嫡長子。

在明知是個白痴的情況下,他還是順利即位,任內爆發「八王之亂」,進而造成「五胡亂華」,引發了長達三百年的動亂,漢民族都差點滅亡。

如果說第一件事,繼任的紂王昏庸殘暴是個概率問題,君主好不好有賴於運氣的話,那後兩件事,就是人為地製造危機了。

娃娃皇帝、白痴皇帝即位,是對規章制度的盲目遵從,是典型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

同時,引出了嫡長子繼承制最大的一個問題:如果嫡長子不賢明仁孝、無才幹能力,或者實在太小無行事能力,甚至是個白痴,明顯會對國家發展不利,怎麼辦?

制度規定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也就是說,不管賢不賢能,只管是不是嫡子,且嫡子中長者為先;沒有嫡子的,按照母親貴賤確定庶子先後順序,子以母貴,反正還是不考慮賢能的事。

大不了,選幾個好的大臣來輔佐,幫助糾偏,努力實現天下大治。

可是,所有人都明白,依靠大臣是典型的理想化思維,是根本不可能的。

皇帝聽不進勸諫,不想改變自己,可以改變大臣啊,把老是管自己的大臣換掉不就行了?

反過來,強勢的大臣,把皇帝掌控在手中,皇帝能不能保住自己都是個問題,還想著天下大治?

所以,立儲的問題不可死板,要根據實際情況做最優選擇。一旦選擇錯誤,不單是皇族不幸,還是民族不幸,社稷不幸。

03

「你的叔叔們兵強馬壯,在外面保護著你,外姓人不敢叛亂。」

「如果叔叔們叛亂,怎麼辦?」

六百多年前,面對皇爺爺朱元璋為自己精心打造的護身符,稚嫩的朱允炆發出了讓朱元璋沉默的一問。

沒幾年,朱允炆即位為明朝第二個皇帝,那個問題也變成了現實:叔叔中最強大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他趕下了臺……

朱允炆與朱棣(《穿越時空的愛戀》)

朱允炆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也是正式冊封的皇太子。

朱標英明神武,才幹突出,仁慈寬厚,是帝國皇位不二的繼承人,深得朱元璋信任與滿意。可惜天妒英才,朱標在外視察時受了風寒,英年早逝。

悲痛之餘,朱元璋還面臨著立兒子還是孫子為繼承人的兩難局面。這在嫡長子繼承制裡面可沒明確規定。

最終,可能是出於對亡子的偏愛,朱元璋繞開兒子們,立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並扶持其他兒子們做大,期待共同保護來之不易的朱家政權。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確實,一幫老謀深算的王爺,怎麼會那麼容易就服氣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夥子,怎麼會心甘情願放棄本應屬於自己的繼承權?

其實,不止王爺,面對權力的誘惑,那些有野心、自認為更有能力的非嫡長子,那些權力遮天、翻雲覆雨的權臣,以及自我意願強烈、個人喜好明顯的老皇帝,或是以鐵甲鮮血,或是以陰謀詭計,或是以權勢威壓,一次次地打破了遊戲規則,上演了子弒父、父殺子、臣弒君、手足相殘、家族內鬥的種種慘劇,染紅了歷史長河。

04

嫡長子繼承制有很多明顯的弊端,同時出於種種原因,千百年來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規則即位的皇帝,不多,而完全符合嫡長子身份的,更是寥寥無幾。

分析下原因,有這麼幾種情況導致制度無法順利實施。

一是嫡長子逝世

嫡長子都死了,當然無法即位了。

根據死因,又可以分為:①因疾病、戰爭或災難死亡的,如唐高宗李治嫡長子李弘死於肺結核,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死於風寒,晉武帝司馬炎的嫡長子兩歲夭折。

②被其他人殺害的,如「玄武門事變」,唐高祖李淵嫡長子李建成被嫡三子李世民殺害。

③自殺,如漢武帝嫡長子劉據,因「巫蠱之禍」造反,兵敗後自殺。

二是嫡長子被廢

皇帝不選你,要麼是你作,要麼是你命不好,反正沒辦法,出局。

其中,有①因母親失寵被廢,如漢景帝的長子劉榮為太子,但其生母慄姬因出言不遜而失寵,劉榮也接著被廢。

②因謀反被廢,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作為太子,怕位置不保而謀反,事情敗露後被貶為庶人。

③受誣陷被廢,如隋文帝嫡長子楊勇,受弟弟楊廣誣陷而被廢太子之位,後來更被弟弟害死。

三是嫡長子無勢

生不逢時,別人太強,我實在幹不過。

①其他皇子篡位,如秦始皇死後,嫡次子胡亥在丞相李斯、奸臣趙高擁護下政變上臺,嫡長子扶蘇未能即位。

②其他皇子過於強勢,如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即開元盛世唐玄宗)剿滅韋氏一族、匡扶李家王朝有功,威望甚高,導致嫡長子李憲主動讓賢,不願當太子。又如唐肅宗庶長子李豫在平叛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聲望遠超嫡長子李恫,登基為帝。

唐玄宗與楊貴妃

③後宮、官員、外戚、宦官等過於強勢,隨意選擇甚至廢黜皇帝,如東漢末年董卓廢漢少帝,立其弟為漢獻帝,武則天讓兒子李顯、李旦輪流做皇帝,唐朝宦官陸續擁立唐穆宗三個兒子為帝……這種案例實在太多,是破壞嫡長子繼承制最多的情況。

四是無嫡長子

沒嫡長子,真的沒法選。

包括:①皇帝無子,可能是死時過於年輕,如漢昭帝劉弗陵、宋哲宗趙煦英年早逝,無子,均由宗室子弟繼承;可能是過於任性,如千古最皮明武宗,無子,由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嘉靖皇帝;也有兒子均早亡的,如宋仁宗的三個兒子,因此他認了個宗室弟子為兒子,為後來的宋英宗。也有特殊的情況,如乾隆皇帝活太久了,嫡子都比他死得早,只能選庶子即位。

②皇后無子,如漢安帝的閻皇后無子,為把持朝政,閻皇后立漢安帝年幼的兄弟劉懿為帝。

③無皇后,因而無嫡子,如唐穆宗未立皇后,三個庶子分別即位為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人的生母先後被追封為皇太后。又比如被譽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未立皇后,妃嬪晁氏所生庶長子李漼[cuǐ]即位後,立晁氏為元昭皇太后。

因為沒有嫡長子而無法履行嫡長子繼承制,倒也能理解,要是能由庶長子即位,也算符合制度要求,還是能歸入遵守一列的。

但其他明明有嫡長子,卻因種種原因未能繼承的,只能說一聲「誒」了。世事難料,也非他所能左右,只怪命不好。

最後,對秦、漢、唐、宋、明幾朝嫡長子繼承制履行情況進行了梳理,經不完全統計,情況如下:

註:1.唐朝未計算武則天與唐殤帝;

2.無嫡長子情況下,嫡次子、嫡三子、庶長子等後續皇子即位仍算作符合制度;

3.養子等同親子對待;

4.皇帝追諡生母為皇太后的,仍按庶子算。

如上,秦朝太短,不具有代表性,漢唐比例約三分之一,宋明比例約三分之二,倒也有趣。

可見,嫡長子想安心繼承皇位,真的不容易啊。

相關焦點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何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司馬炎的繼位也是由於他謀略高且有大臣賈充等的支持所致。」 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廢長立幼,隋煬帝楊廣繼承皇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使隋朝僅兩代就滅亡了。唐朝,包括武則天在內,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順宗是按嫡長子繼承制度即位的。 宋朝18個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長子即位。
  • 古代中國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何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不僅僅是皇室,民間很多大家族都在遵循這一原則,可以仔細研究一下,中國歷代皇帝,除了皇子外,幾乎沒有什麼繼承人,到底是為什麼?理由一:根本沒有嫡長子第一個要說的是,在皇室的嫡長子必須是皇后所生,可生男子漢都是老天賜予的,即使是貴為皇后,也不敢保證自己能生出兒子,即使是生出兒子,在醫學條件極為落後的古代,再加上後宮裡激烈的爭鬥,嫡長子想要平平安安長大成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背後的政治密碼和權力邏輯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充滿著古人的政治智慧在封建禮法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皇帝選擇接班人的政治規則。許多皇帝不止有一個兒子,太子未必是最賢明、最能幹、最優秀的,那麼皇帝及群臣,為什麼不擇賢而繼呢?
  • 我國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幾成擺設
    這皇位的繼承,也是如此。雖說法理上,嫡長子繼承制一直是擺在檯面上的制度。不過萬事就怕但是,變通的方式還是有的。 最常見的就是廢后再立後,這樣原本屬於嫡長子的皇子,那就失去了法理上的地位了。劉徹上位,就是這麼一個過程。薄皇后被廢,劉榮的太子之位不保。劉徹母親封后,他也成為合情合理的嫡長子。
  • 一代英主北周武帝,堅守嫡長子繼承制,讓北周失去了大一統的機會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長期盛行的一種傳承制度,最早出現於商朝後期,在西周正式確立,此後一直沿用到了明朝。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一共傳承了大約3000年。該制度的出臺,有利於預防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問題。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生了雙胞胎咋辦?古人的做法很聰明
    既然要維護嫡長子的家庭地位的話,那麼也就說明了在家庭當中所有的財產最終還是歸嫡長子所有,那麼在古代什麼樣的才算是嫡長子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家之主和正妻生下來的長子,這樣的才算是嫡長子,而一家之主因為納妾而產下來的兒子在家中是繼承不到遺產的。
  • 繼承皇位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諷刺重男輕女,蔑視女性的行為
    繼承皇位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諷刺重男輕女,蔑視女性的行為時間:2019-12-03 15:3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繼承皇位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諷刺重男輕女,蔑視女性的行為 意為家裡有皇位要繼承,用於諷刺重男輕女,蔑視女性的行為。
  • 朱元璋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孫子?
    問題是元朝承襲蒙古部落祖制,繼承制經歷了幼子守灶,庫裡臺大會推舉,嫡長子繼承等多種傳位繼承方式,尤其是到了元成宗以後,元帝王的繼承已經完全失去了制度的牽絆,變得隨意不已,所以,元制沒法遵循。二是恢復漢化循周制。
  • 周朝發明的繼承制度,是唐朝長壽的重要原因,卻被李世民破壞了
    嫡長子繼承制度,創始於周代,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經久不衰,這是為什麼呢? 《左傳》之中,有對於嫡長子繼承制度的粗略解釋,即:「太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擇賢,義鈞則卜。」
  • 從電影「白幽靈傳奇之絕命逃亡」談中國古代皇位繼承
    權且認為是西夏好了。 【二】故事起源於一個「弒君弒父」的醜聞。電影中的老皇帝,一輩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老皇帝年紀大了,自知時日不多,需要從兩個兒子中選擇一個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大兒子能徵慣戰,總管天下兵馬,而小兒子尚未成人,除了那位公主姐姐,基本上就是孤家寡人了。
  • 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為什麼把皇位傳給孫子?他的兒子們服嗎?
    在古代歷史上,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在權力面前,殺兄弒父的慘案都很常見。著名的有李世民殺掉親哥哥奪取皇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雖然有了無數爭奪皇位的血淚教訓,但是後人對皇位的爭奪並不會停止下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孫子,在他有26個兒子的背景下,那麼這的權力交接肯定是不會順利的,註定要血流成河。朱元璋是非常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農民出生,卻做到了一國之君,他的皇位可以說是他一手搭建起來的。他推翻蒙元統治,恢復了民族平等,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創了洪武之治。而他的子孫後人都享受在他打下的江山,在他的蔭庇之下坐享其成。
  • 乾隆有17個兒子,嘉慶只是第15子,為何乾隆會選他做儲君
    我國的封建王朝,他的皇位繼承大多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清朝是個例外,因為清朝是個女真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在皇位(汗位)繼承方面,並沒有遵循漢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皇太極去世後,也沒有確定繼承人,所以引發了大清內部的鬥爭,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都想繼承皇位,因此兩人之間爆發了內鬥,差點兵戎相見。關鍵時刻,多爾袞選擇了退讓,扶持皇太極第九子,七歲的福臨做了皇帝,他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做了攝政王,讓大清避免了內戰。順治選擇了康熙做皇帝,康熙是順治的第3子,但也是順治的嫡長子,所以康熙繼承皇位符合漢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就避免靖難之役?
    不管是於情還是於理,在朱標死後,朱允炆繼承皇位都是合乎禮法、名正言順的,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真的沒想到,朱老四還真的敢造反!洪武二十五年(1392),剛剛從陝西巡視歸來的太子朱標,突然因病去世,這讓已近古稀之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大受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讓朱元璋不得不放棄原本遷都的打算。
  • 漢武帝有6個兒子,劉弗陵是最小的,為何是他繼承帝位
    雖然中國古代社會的繼承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但在西漢初期,好幾任皇帝都不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比如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還有漢景帝劉啟,是劉恆的的第五個兒子,前面四個兒子去世之後,劉啟才成為嫡子繼位,還有漢武帝劉徹,是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只因為他的母親與長公主聯合起來扳倒了慄姬與太子,劉徹才被立為太子。
  • 朱元璋為什麼把皇位傳給孫子?為了國家穩定,這是最好的選擇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在中國歷史上,皇室成員為了爭奪皇位大打出手的事情屢屢發生。比如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唐朝初年的玄武門政變,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
  • 他是乾隆嫡子,為何沒能繼承皇位,25歲便悽涼去世
    身為皇子,就必須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將來會不會繼承皇位。一般來說,皇帝都不可能只有一個兒子,這時往往會造成兄弟相殘,為皇位爭個頭破血流。按理來說,嫡子是最有機會的,畢竟古代嫡庶觀念很重,嫡子的地位就要高一大截。就比如明朝,朱元璋在《皇明祖訓》就明確規定,明朝必須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能夠「立長」。
  • 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沒人跟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
    繼續推行嫡長子繼承制,朱標地位難撼動 在封建時代,無論民間還是皇室,沒有極其特殊的原因,都必須遵循古制、古訓。一是出於孝道,二是封建時代為維護皇室統治而推行的儒家思想等文化思想也造就了這一現象。 而自商朝起,或者更準確說自周朝起便橫貫了整個封建年代的一項宗法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它真的明智嗎?
  • 這之間又有何區別?
    就比如在古代時期,在任何一個家族,不管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人家,都是有嫡庶之分的。而這嫡庶是怎麼區分的呢?而這嫡庶之分是如何由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在古代時期,不論在哪朝哪代都是以正妻為嫡,所以正妻所生的兒子當然就是嫡生、嫡子,即也是為正宗的意思。因此在古代不管身處何時,通常都是只有嫡出的孩子才有繼位和繼承絕大部份財產的的資格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