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幾成擺設

2020-12-27 騰訊網

自西周樹立宗法制以來,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儒家確立學術上的統治地位後,這更成了一條鐵律,幾乎是每一個朝代的祖宗家法。

不過祖宗家法嘛,用得著的時候才抬出來,用不著的時候就是廢紙一堆。就像是朱元璋制定的《大誥》,文官勢力膨脹的時候,這玩意沒人理會,該撈銀子的還是撈。

但涉及到自個利益的時候,那祖宗家法就很重要了。比如宋代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黨人,在這方面玩得就很麻溜。

這皇位的繼承,也是如此。雖說法理上,嫡長子繼承制一直是擺在檯面上的制度。不過萬事就怕但是,變通的方式還是有的。

最常見的就是廢后再立後,這樣原本屬於嫡長子的皇子,那就失去了法理上的地位了。劉徹上位,就是這麼一個過程。薄皇后被廢,劉榮的太子之位不保。劉徹母親封后,他也成為合情合理的嫡長子。

不過,哪怕這麼搞,表面上合理合法,但實際上人們心裡都明白,這實質上還是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

自秦代以來,真正嫡長子繼承皇位的,還真不多。反而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繼承者都是後來居上。

我國歷史上,自秦始皇起,到溥儀退位,總共有422位帝王。這當中,只有24位皇帝,是由嫡長子即位的。

這也就引出了一個幾千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一個政治議題:到底是立長還是立賢,才能讓權力平穩過度的同時,又能保證選到明君?

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又或者說是一個答案眾多的問題。如今,帝王時代早已雨打風吹去,只留下這懸而未決的答案給人們。

不過,也許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到古代人們真正的選擇。所以,這裡就分析下到底有哪些皇帝是嫡長子,他們執政水平如何。

1兩漢十四位皇帝中,只有五位是嫡長子繼承的皇位。

先說說西漢的皇帝。

第一位是漢惠帝劉盈,他在位期間由他母親呂后當權,自己說了並不算。或許他值得關注的優點就是仁厚,多次庇護兄弟們。

但作為皇帝,他是不合格的。因為他無法取得實權,平衡功勳集團和外戚集團之間的矛盾。

第二位是漢景帝劉啟,他算是難得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後,有著出色表現的帝王。文景之治,給漢武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把西漢推到了歷史的巔峰。

圖解:漢景帝劉啟,最出色的嫡長子出身的帝王

第三位是漢元帝劉奭。他就不算是合格的皇帝了,在位期間,讓皇權喪失威嚴,浪費了他父親創造的良好條件。也就是這個時期,西漢正式走向衰弱。

第四位是漢成帝劉驁。他的表現更不咋地,還不如他老爹。他當政期間,無法解決激烈的社會矛盾,並且讓王莽崛起。

東漢皇帝中,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就一個人—漢明帝劉莊。應該說,他雖然比不上西漢的景帝劉啟,但在位期間政績還是可以的,也算是難得的明君。

可見,兩漢中的五位繼承了皇位的嫡長子,合格的也就兩個,並且還不是一般的合格,超越了後世許多帝王。

2 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嫡長子即位。

大唐氣象萬千,皇室之間的血腥鬥爭那也是排在歷代之首。不過奇怪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最容易發生奪位政變的朝代,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人數卻是最多的。

第一位是唐代宗李豫。因為戲劇的原因,人們更熟悉的是他的女兒,醉打金枝的主角嘛。

代宗當政期間,還算是合格。他通過仁政,慢慢的撫平了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

只是也僅限於此了,對內,他無法解決藩鎮節度使做大的難題,對外,也無力驅逐入侵的吐蕃。可以說,他只能算是勉強合格,做一個守成的君主還是可以的。

第二位是唐德宗李适。這位皇帝比他爹代宗差了好多。對內,由於性格問題,他無法和大臣緩和矛盾,御下的能力十分差勁。同時,在地方上對藩鎮由削弱變成妥協,留下巨大隱患。唯一的優點,或許就是繼承了老李家能打的傳統,帶兵作戰還算有那麼點水平。

第三位是唐順宗李誦。他在內政上,算是比父親厲害那麼一點點。即位後,任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這幾人組成著名的二王劉柳改革集團,對安史之亂以來的弊政進行了梳理,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時,他又帶來了宦官幹政的問題。最終,他被宦官發動的政變推翻,成為無權的太上皇。他的改革,也就此終止。

改革失敗,讓宦官正式登上大唐權力中心,怎麼說也不算是合格的帝王。特別是宦官問題,從此成為困擾中晚唐的政治難題。

第四位是唐憲宗李純。

圖解:唐憲宗

李純他就是由宦官政變而上位的皇帝,即位之初,他就迅速壓倒宦官取得了實際權力,然後積極削藩。可以說,他是中晚唐中難得的削藩取得重大成就的皇帝,其他內政上也頗有成就,創造了「元和中興」這麼一個難得的小繁榮時代。

只是,他依然沒有解決老爹當政時開始崛起的宦官勢力,並且晚年也變得昏庸。人們熟悉他晚年的情況,還得益於韓愈那篇著名的《諫迎佛骨》奏章。

他就像是小一號的李隆基,一言難盡。

第五位是唐敬宗李湛。他就是自己爺爺和父親當政時期留下的宦官問題的受害者,即位一年就被宦官弒殺。也就是從他開始,中晚唐的宦官們把皇帝當傀儡對待,生殺予奪全看自己需要。

最後一位是唐懿宗李漼。他同樣是宦官擁立的,而且他自己對朝政也不怎麼感興趣,只顧著歌舞和遊玩。政治上,頻繁更換宰相,造成朝局不穩。怪不得司馬光評價他是昏君。

可見,大唐這幾位嫡長子帝王,水平最好的也不怎麼樣。他們在大唐逐漸衰落的過程中,作為不大,有的甚至催化了衰落進程。

3 宋代有二位嫡長子皇帝

按理說宋代這麼一個儒學繁榮,士大夫當政的朝代,嫡長子繼承制應該得到徹底的落實才行。

實際上並不是,整個宋代也只有兩位帝王是真正的嫡長子繼承皇位。

第一位是宋神宗趙頊。他當政時期,變法是主流,可以說也是宋代皇帝中難得的人。只是種種原因,變法失敗了。

應該說,他還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但也就限於此。

圖解:變法皇帝宋神宗

第二位是宋欽宗趙桓。這位就不用說了,登基的時候純屬老爹甩鍋。登基後的騷操作也挺迷幻,派人做法請神兵打金兵,最終落得個被俘的下場。

當然了,宋代嫡長子能夠繼承皇位只有倆人的原因,或許和皇家血脈單薄有關。幾乎每一代帝王的孩子,那都得夭折幾個,有的甚至絕嗣,只能把皇位讓給旁支。

4 元朝有四人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短短八十多年時間,總共有11位皇帝。可以說,這麼頻繁的換帝王,政局動蕩就沒停過。

十一位帝王中,有四位是嫡長子繼承的,這人數,也算是可以了。

這四位分別是元武宗海山、元英宗碩德八剌、元明宗和世、元順帝懽帖睦爾。

他們當政的時間都不長,也沒解決什麼問題。雖然元武宗也有過改革,但沒能成功。

圖解:元武宗,曾經試圖改革,抬高儒家,緩和矛盾

元順帝這位亡國之君,那已經算是善終了。前幾位,不是暴斃就是死於政變,估計中間充滿了陰謀。

5 明代有六位嫡長子繼承了皇位,和大唐持平。並且,明代算是執行嫡長子制度最為徹底的朝代。

宋明兩代,作為儒學最繁榮,文臣官僚集團最穩固的時代,是執行嫡長子制度最為徹底的朝代。

宋代之前提到,之所以只有兩位嫡長子繼承了皇位,是因為皇家血脈的問題。當然了,南宋那就一言難盡,不去提它。

明代呢,除了一個朱老四起兵奪得皇位,以及景泰帝朱祁鈺因兄長被俘而登上皇位之外,幾乎都是按照宗法制來繼承的。

除了他倆,其餘非嫡長子繼承了皇位,都是因為前代帝王絕後,所以才把帝位傳給最近的支系。

這六位以嫡長子繼承了帝位的帝王,表現各不相同,最好的,也就是算合格吧。

第一位明仁宗朱高熾,著名的胖子皇帝。雖說老爹朱棣對他不咋喜歡,但也沒考慮過換掉他。朱棣北徵的時候,他的監國生涯那也可圈可點。

第二位宣德帝朱瞻基,也算是合格的帝王。不說怎麼出色吧,至少也沒什麼差錯。當然了,也沒真正解決社會弊端,比如衛所崩壞,文臣勢力逐漸失去制約等問題,在這期間有了進一步發展。

第三位明英宗朱祁鎮那就大名鼎鼎了,不過卻是壞名聲。反正自古以來被俘的皇帝,還能復位的,也就他。土木堡讓明朝進入了轉折點,從此文官抬頭,軍方沉淪,給未來大明朝留下了許多漏洞。

第四位是正德帝朱厚照。這位帝王,原諒他放誕不羈,一生追求自由的精神吧!至少,他比他太爺爺強點兒,只是時代束縛了他。

圖解:正德帝朱厚照

第五位光宗朱常洛和第六位天啟帝朱由校,怎麼說吧,都不算什麼合格的帝王。比起萬曆,權術方面就不像是帝王作為。

總體而言,由於穩固的官僚體系,明代的這幾位帝王介乎於合格與不合格之間,但也沒有一個能稱得上是明君。

6 清代只有一位是嫡長子繼承了帝位

清代作為我國君主集權巔峰的時代,自有一套繼承的制度。雍正之前,皇位繼承都得通過一些鬥爭。當然,康熙除外,他繼位沒多大波瀾。

整個清代,只有鹹豐帝,是唯一由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帝王。

圖解:鹹豐帝

雍正之後,正式搞秘密建儲制度,不立太子。所以鹹豐帝能繼承皇位,從那時候的制度上來講,和他是嫡長子沒多大關係。

這位帝王吧,你也不能說他有多昏庸,當然也不能說他多大能耐。

要不是遇上千年變局,遭到英國侵略,他還是能安穩的當個太平天子,頂多也就是各地有點兒民亂。

當然了,你也別指望他能做出多大的改革,解決當時國內存在的各種矛盾。清朝還是會繼續昏睡沉淪下去的。

這是整個時代的原因,就算道光沒選他,選了鬼子六繼承皇位,也不見得會好到哪兒去。反正第二次鴉片戰爭總會爆發,沒了太平天國,其他農民該起義還是會起義。

總結:

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真正按照儒家提倡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位的帝王只是少部分。而這部分人中,算得上優秀的帝王,更是少之又少。

拋開那些因為絕嗣原因,更多的還是統治者的變通。這也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者的特點,他們只是會執行有利於自己的制度。如果不利於自己,那就想辦法繞開。

至於立長還是立賢,根本不是問題,只是藉口。

關注億點歷史,讀史,知文明,觀天下。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歷史。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何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然而,就其具體執行情況看,由於條件不具備或人為的因素,嫡長子繼承制在實施過程中不得不大打折扣。 現就歷朝歷代的皇位繼承情況簡要分析一下:西周時期從成王之後都推行固定的嫡長子繼承制。 由於戰爭不斷,嫡長子繼承制並沒有得到很好地施行,各諸候國採取了不同的王位繼承方式。如魯國實行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
  • 周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麼關係?進來漲知識了
    分封制是對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完善和君權的強化,實際上從其本質上來說,分封制是對利益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和措施。世襲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奠定了君主的權力地位和特權,國家的最高權力僅限在君主的嫡系或庶出之間交接,這一最高權力無可撼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
  • 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所以,為了保證國家和平安定,權力平穩過渡,古人創出了一種基於血緣關係遠近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古人雖然會娶很多老婆,但真正的妻子只有一個,其餘都是妾室,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本家、大宗,是正統,正妻其餘的兒子,以及妾室的後代都是分家、小宗。
  • 古代中國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何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不僅僅是皇室,民間很多大家族都在遵循這一原則,可以仔細研究一下,中國歷代皇帝,除了皇子外,幾乎沒有什麼繼承人,到底是為什麼?理由2:皇帝命太長,要熬死太子!太子早於皇帝而死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比如曾經勸諫朱元璋少殺太子,本來朱元璋在朱標的勸諫下,已決定不殺功臣,結果在朱元璋64歲時,30歲的朱標卻得病而死,朱元璋白髮蒼蒼,肝腸寸斷,痛哭流涕,決定將皇位傳給他15歲的嫡長孫朱允文!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生了雙胞胎咋辦?古人的做法很聰明
    像公元236年出生的晉國時期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他就擁有後宮粉黛近萬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嬪妃最多的一個皇帝了。原本子女多是一件好事情的,但是就連普通老百姓家裡都可能有十來個兒女,這樣因為子女引起的問題就會有很多了,於是在這個時候古人的只會就展現出來了。古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的子女過多,當他過世的時候,那麼家裡的財產應該如何分?
  • 李成器是嫡長子,為何卻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庶出的李隆基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旦第一次當皇帝的時候,他就被立為太子。李旦第二次當皇帝後,他理所當然也應該是太子。
  • 嫡長子再無能,古人也要把財產讓其繼承,這樣處置其實充滿智慧
    我們知道孔子是「周禮」的頭號粉絲,一生都在研究周禮的「克己復禮」,而在周禮裡面,不管是爵位還是財產等都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庶出的是沒有資格繼承的,這種禮法從上朝後期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差不多影響了中國歷史3000年。
  • 中國歷史上共有422位皇帝,只有這幾位稱得上千古一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帝以後,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這漫長的2132時光裡,中國共出現了422位皇帝。這些皇帝有的雄才偉略、氣吞山河『有的中興之治、開疆拓土,當然更多的是守成之君,碌碌無為。那麼在這422位皇帝中,哪些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呢?
  • 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背後的政治密碼和權力邏輯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充滿著古人的政治智慧在封建禮法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皇帝選擇接班人的政治規則。許多皇帝不止有一個兒子,太子未必是最賢明、最能幹、最優秀的,那麼皇帝及群臣,為什麼不擇賢而繼呢?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就讓我們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有著20多個兒子,卻偏偏選擇了最傻的司馬衷,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結果司馬衷登基後,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導致八王之亂,引發了中原百年的浩劫。
  • 一代英主北周武帝,堅守嫡長子繼承制,讓北周失去了大一統的機會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長期盛行的一種傳承制度,最早出現於商朝後期,在西周正式確立,此後一直沿用到了明朝。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一共傳承了大約3000年。該制度的出臺,有利於預防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問題。
  • 中國422位皇帝被拉到一個微信群裡,你猜他們在聊些什麼呢?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封建王朝綿延兩千多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皇帝一直是我國地位最高的人。從嬴政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以來,到清朝溥儀退位為止,我國一共有422位皇帝。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他們都拉進一個微信群,他們會聊些什麼呢?
  • 古人平均壽命短,可這位明朝皇帝在位時,見到了活著的祖宗
    對於中國人來說,輩分是很重要的,如今人們將幾世同堂看作是幸福的事,而古代人均壽命短,很難可以看到幾世同堂的畫面。可有位明朝皇帝在位時,卻見到了活著的祖宗,實在是罕見。弘治十八年,年僅15歲的朱厚照繼承皇位,是為明武宗。同年韓王向朱厚照上奏,稱本府襄陵王朱範址「讀書守禮,篤於孝愛,足為宗室楷模」,請皇帝予以褒獎。
  • 清朝經歷296年,在位十二位皇帝,為何只公開冊立過一個皇太子
    ▲滿清皇帝列表但是在整個大清,只有康熙一位皇帝公開冊立過皇太子胤礽,其他皇帝從來沒有冊立過皇太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時的繼承方法是由滿清貴族共同商議,說白了就是八旗旗主這幾個人說了算。皇太極便是由八旗推舉而繼承「汗位」的。
  • 古代皇帝如何選擇繼承人?清朝能延續三百年,這一點非常重要
    但是,我們都知道,皇帝的妻妾嬪妃眾多,子女自然少不到哪裡去。可是,皇位就那麼一個,每一個子女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這時候,該傳位給誰呢?於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子制度,由此誕生。然而,這種制度,卻有它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弊端。
  • 【文化】我國古今繼承制度的文化基因
    我國古代繼承制度融合了禮法傳統,不僅涉及身份地位、物質財富繼承的世俗性規則,更體現出中華法系的特質,濃縮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民法典繼承編中的規定雖然添加了更多的現代法治精神,但也不乏我國古代繼承制度的文化基因。
  • 史上最慘的4位太子,儲君做了數十年,最後竟然沒當成皇帝
    太子是古代封建王朝競爭力最激烈的一個崗位,因為一旦某位皇子被立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老皇帝死後,太子就登基為帝,成為新一任皇帝。對於太子來說,最悲慘的,莫過於辛辛苦苦做了太子後,最終卻沒有登基為帝。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歷史上最慘的4位太子,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太子,到頭來卻沒有登上皇帝的寶座,讓人惋惜至極。
  • 清朝運氣最好的四位皇帝,順治上榜,第二位堪稱運氣王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女真族建立的大清王朝在皇帝的繼承方面不搞嫡長子繼承制,而是保留有濃厚的氏族民族色彩,每一位皇子都是有機會的,所以帝王的爭奪相當激烈。清朝一共經歷267年,有12為帝王,其中有四位運氣最好,有一位可以說是撿來的,還有一位則是千古少有的運氣王!第四位、撿來寶座——順治帝。皇太極死後,按照滿洲的習俗,新皇帝的人選要看實力,而不是所謂的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