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周樹立宗法制以來,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儒家確立學術上的統治地位後,這更成了一條鐵律,幾乎是每一個朝代的祖宗家法。
不過祖宗家法嘛,用得著的時候才抬出來,用不著的時候就是廢紙一堆。就像是朱元璋制定的《大誥》,文官勢力膨脹的時候,這玩意沒人理會,該撈銀子的還是撈。
但涉及到自個利益的時候,那祖宗家法就很重要了。比如宋代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黨人,在這方面玩得就很麻溜。
這皇位的繼承,也是如此。雖說法理上,嫡長子繼承制一直是擺在檯面上的制度。不過萬事就怕但是,變通的方式還是有的。
最常見的就是廢后再立後,這樣原本屬於嫡長子的皇子,那就失去了法理上的地位了。劉徹上位,就是這麼一個過程。薄皇后被廢,劉榮的太子之位不保。劉徹母親封后,他也成為合情合理的嫡長子。
不過,哪怕這麼搞,表面上合理合法,但實際上人們心裡都明白,這實質上還是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
自秦代以來,真正嫡長子繼承皇位的,還真不多。反而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繼承者都是後來居上。
我國歷史上,自秦始皇起,到溥儀退位,總共有422位帝王。這當中,只有24位皇帝,是由嫡長子即位的。
這也就引出了一個幾千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一個政治議題:到底是立長還是立賢,才能讓權力平穩過度的同時,又能保證選到明君?
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又或者說是一個答案眾多的問題。如今,帝王時代早已雨打風吹去,只留下這懸而未決的答案給人們。
不過,也許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到古代人們真正的選擇。所以,這裡就分析下到底有哪些皇帝是嫡長子,他們執政水平如何。
1兩漢十四位皇帝中,只有五位是嫡長子繼承的皇位。
先說說西漢的皇帝。
第一位是漢惠帝劉盈,他在位期間由他母親呂后當權,自己說了並不算。或許他值得關注的優點就是仁厚,多次庇護兄弟們。
但作為皇帝,他是不合格的。因為他無法取得實權,平衡功勳集團和外戚集團之間的矛盾。
第二位是漢景帝劉啟,他算是難得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後,有著出色表現的帝王。文景之治,給漢武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把西漢推到了歷史的巔峰。
圖解:漢景帝劉啟,最出色的嫡長子出身的帝王
第三位是漢元帝劉奭。他就不算是合格的皇帝了,在位期間,讓皇權喪失威嚴,浪費了他父親創造的良好條件。也就是這個時期,西漢正式走向衰弱。
第四位是漢成帝劉驁。他的表現更不咋地,還不如他老爹。他當政期間,無法解決激烈的社會矛盾,並且讓王莽崛起。
東漢皇帝中,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就一個人—漢明帝劉莊。應該說,他雖然比不上西漢的景帝劉啟,但在位期間政績還是可以的,也算是難得的明君。
可見,兩漢中的五位繼承了皇位的嫡長子,合格的也就兩個,並且還不是一般的合格,超越了後世許多帝王。
2 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嫡長子即位。
大唐氣象萬千,皇室之間的血腥鬥爭那也是排在歷代之首。不過奇怪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最容易發生奪位政變的朝代,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人數卻是最多的。
第一位是唐代宗李豫。因為戲劇的原因,人們更熟悉的是他的女兒,醉打金枝的主角嘛。
代宗當政期間,還算是合格。他通過仁政,慢慢的撫平了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
只是也僅限於此了,對內,他無法解決藩鎮節度使做大的難題,對外,也無力驅逐入侵的吐蕃。可以說,他只能算是勉強合格,做一個守成的君主還是可以的。
第二位是唐德宗李适。這位皇帝比他爹代宗差了好多。對內,由於性格問題,他無法和大臣緩和矛盾,御下的能力十分差勁。同時,在地方上對藩鎮由削弱變成妥協,留下巨大隱患。唯一的優點,或許就是繼承了老李家能打的傳統,帶兵作戰還算有那麼點水平。
第三位是唐順宗李誦。他在內政上,算是比父親厲害那麼一點點。即位後,任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這幾人組成著名的二王劉柳改革集團,對安史之亂以來的弊政進行了梳理,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時,他又帶來了宦官幹政的問題。最終,他被宦官發動的政變推翻,成為無權的太上皇。他的改革,也就此終止。
改革失敗,讓宦官正式登上大唐權力中心,怎麼說也不算是合格的帝王。特別是宦官問題,從此成為困擾中晚唐的政治難題。
第四位是唐憲宗李純。
圖解:唐憲宗
李純他就是由宦官政變而上位的皇帝,即位之初,他就迅速壓倒宦官取得了實際權力,然後積極削藩。可以說,他是中晚唐中難得的削藩取得重大成就的皇帝,其他內政上也頗有成就,創造了「元和中興」這麼一個難得的小繁榮時代。
只是,他依然沒有解決老爹當政時開始崛起的宦官勢力,並且晚年也變得昏庸。人們熟悉他晚年的情況,還得益於韓愈那篇著名的《諫迎佛骨》奏章。
他就像是小一號的李隆基,一言難盡。
第五位是唐敬宗李湛。他就是自己爺爺和父親當政時期留下的宦官問題的受害者,即位一年就被宦官弒殺。也就是從他開始,中晚唐的宦官們把皇帝當傀儡對待,生殺予奪全看自己需要。
最後一位是唐懿宗李漼。他同樣是宦官擁立的,而且他自己對朝政也不怎麼感興趣,只顧著歌舞和遊玩。政治上,頻繁更換宰相,造成朝局不穩。怪不得司馬光評價他是昏君。
可見,大唐這幾位嫡長子帝王,水平最好的也不怎麼樣。他們在大唐逐漸衰落的過程中,作為不大,有的甚至催化了衰落進程。
3 宋代有二位嫡長子皇帝
按理說宋代這麼一個儒學繁榮,士大夫當政的朝代,嫡長子繼承制應該得到徹底的落實才行。
實際上並不是,整個宋代也只有兩位帝王是真正的嫡長子繼承皇位。
第一位是宋神宗趙頊。他當政時期,變法是主流,可以說也是宋代皇帝中難得的人。只是種種原因,變法失敗了。
應該說,他還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但也就限於此。
圖解:變法皇帝宋神宗
第二位是宋欽宗趙桓。這位就不用說了,登基的時候純屬老爹甩鍋。登基後的騷操作也挺迷幻,派人做法請神兵打金兵,最終落得個被俘的下場。
當然了,宋代嫡長子能夠繼承皇位只有倆人的原因,或許和皇家血脈單薄有關。幾乎每一代帝王的孩子,那都得夭折幾個,有的甚至絕嗣,只能把皇位讓給旁支。
4 元朝有四人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短短八十多年時間,總共有11位皇帝。可以說,這麼頻繁的換帝王,政局動蕩就沒停過。
十一位帝王中,有四位是嫡長子繼承的,這人數,也算是可以了。
這四位分別是元武宗海山、元英宗碩德八剌、元明宗和世、元順帝懽帖睦爾。
他們當政的時間都不長,也沒解決什麼問題。雖然元武宗也有過改革,但沒能成功。
圖解:元武宗,曾經試圖改革,抬高儒家,緩和矛盾
元順帝這位亡國之君,那已經算是善終了。前幾位,不是暴斃就是死於政變,估計中間充滿了陰謀。
5 明代有六位嫡長子繼承了皇位,和大唐持平。並且,明代算是執行嫡長子制度最為徹底的朝代。
宋明兩代,作為儒學最繁榮,文臣官僚集團最穩固的時代,是執行嫡長子制度最為徹底的朝代。
宋代之前提到,之所以只有兩位嫡長子繼承了皇位,是因為皇家血脈的問題。當然了,南宋那就一言難盡,不去提它。
明代呢,除了一個朱老四起兵奪得皇位,以及景泰帝朱祁鈺因兄長被俘而登上皇位之外,幾乎都是按照宗法制來繼承的。
除了他倆,其餘非嫡長子繼承了皇位,都是因為前代帝王絕後,所以才把帝位傳給最近的支系。
這六位以嫡長子繼承了帝位的帝王,表現各不相同,最好的,也就是算合格吧。
第一位明仁宗朱高熾,著名的胖子皇帝。雖說老爹朱棣對他不咋喜歡,但也沒考慮過換掉他。朱棣北徵的時候,他的監國生涯那也可圈可點。
第二位宣德帝朱瞻基,也算是合格的帝王。不說怎麼出色吧,至少也沒什麼差錯。當然了,也沒真正解決社會弊端,比如衛所崩壞,文臣勢力逐漸失去制約等問題,在這期間有了進一步發展。
第三位明英宗朱祁鎮那就大名鼎鼎了,不過卻是壞名聲。反正自古以來被俘的皇帝,還能復位的,也就他。土木堡讓明朝進入了轉折點,從此文官抬頭,軍方沉淪,給未來大明朝留下了許多漏洞。
第四位是正德帝朱厚照。這位帝王,原諒他放誕不羈,一生追求自由的精神吧!至少,他比他太爺爺強點兒,只是時代束縛了他。
圖解:正德帝朱厚照
第五位光宗朱常洛和第六位天啟帝朱由校,怎麼說吧,都不算什麼合格的帝王。比起萬曆,權術方面就不像是帝王作為。
總體而言,由於穩固的官僚體系,明代的這幾位帝王介乎於合格與不合格之間,但也沒有一個能稱得上是明君。
6 清代只有一位是嫡長子繼承了帝位
清代作為我國君主集權巔峰的時代,自有一套繼承的制度。雍正之前,皇位繼承都得通過一些鬥爭。當然,康熙除外,他繼位沒多大波瀾。
整個清代,只有鹹豐帝,是唯一由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帝王。
圖解:鹹豐帝
雍正之後,正式搞秘密建儲制度,不立太子。所以鹹豐帝能繼承皇位,從那時候的制度上來講,和他是嫡長子沒多大關係。
這位帝王吧,你也不能說他有多昏庸,當然也不能說他多大能耐。
要不是遇上千年變局,遭到英國侵略,他還是能安穩的當個太平天子,頂多也就是各地有點兒民亂。
當然了,你也別指望他能做出多大的改革,解決當時國內存在的各種矛盾。清朝還是會繼續昏睡沉淪下去的。
這是整個時代的原因,就算道光沒選他,選了鬼子六繼承皇位,也不見得會好到哪兒去。反正第二次鴉片戰爭總會爆發,沒了太平天國,其他農民該起義還是會起義。
總結:
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真正按照儒家提倡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位的帝王只是少部分。而這部分人中,算得上優秀的帝王,更是少之又少。
拋開那些因為絕嗣原因,更多的還是統治者的變通。這也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者的特點,他們只是會執行有利於自己的制度。如果不利於自己,那就想辦法繞開。
至於立長還是立賢,根本不是問題,只是藉口。
關注億點歷史,讀史,知文明,觀天下。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歷史。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