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2020-12-22 騰訊網

說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這話不對,看看雙方手下的厲害人物都有誰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厲害人物有: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馮立、馬三寶。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徵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大軍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是柴紹家丁,唐初創時,馬三寶隨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起兵反隋,馬三寶安撫數萬盜賊,後隨李世民平定長安,任太子監門率。

韋挺小時候與李建成關係不錯,李建成當太子期間,擔任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太子左衛率。武德七年,因楊文幹事件,與杜淹、王珪一起被流放。玄武門之變後,獲唐太宗重用。

王珪是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唐朝建立後,歷任世子府諮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貞觀年間,被唐太宗召回朝廷,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魏王老師,封永寧郡公。

魏徵是有名的諫臣,更是凌煙閣功臣。

李建成手下很多人才被李世民重用,一來體現了李世民的寬廣胸懷,二來也說明李建成作為大唐第一位皇帝的太子,手下有能人,不過與李世民相比,李建成手下的能臣猛將就不夠看。

李世民手下厲害人物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武有侯君集、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段志玄、張亮、屈突通。

李世民參與了唐高祖李淵從謀划起兵,到入長安、稱帝,掃清各路反王,敗突厥,平定天下的全過程,是武將集團、軍功勳貴集團的實際掌控人和精神領袖,李世民手下厲害人物主要有瓦崗軍首領和沒落的貴族,還有平民,即寒門。

李建成支持者除了上述厲害人物,還有齊王李元吉,李唐皇室宗親、後宮妃嬪張婕妤、尹德妃等,還有關隴貴族和文官集團,因為李建立成是太子,名正言順的大唐皇位第一繼承人,所以得到這些人的支持。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對立說白了就是貴族、士族與寒門、庶族的對立,也是文官集團與武將、功臣集團的對立。

李世民建議李淵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秦王府可以招納四方人才,也可以發布政令。

秦王李世民的政令,與太子李建成的政令、高祖皇帝李淵的詔令都有效,各級官員按收到的詔令、政令先後順序執行。

隨著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權勢越來越大,而李建成雖然有戰功,但是與李世民相比微不足道,有傳言說李淵打算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建成就勾結齊王李元吉,並巴結,奉承李淵後宮妃嬪。

李元吉是李淵第四子,是一員驍將,曾多次隨李世民徵戰天下,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而李元吉的光芒被李世民掩蓋,李元吉對李世民很不服氣,李建成拉攏李元吉,兩人一拍即合。

李建成向李元吉承諾,「一旦我登基稱帝,就封你為皇太弟」,從此李元吉為李建成效忠。

李淵寵愛的后妃跟隨李淵時間不長,兒子都年幼,都想在李淵的兒子之中尋找靠山,李淵寵妃尹德妃、張婕妤想要為自己的父兄謀官職,找到李世民,李世民不答應,說官職要封給功臣和真正有才能的人,對尹德妃、張婕妤一點情面都不給。

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巴結、奉承尹德妃、張婕妤,后妃就倒向了李建成,在李淵面前吹枕邊風,說李世民欺壓她們娘家人,使李淵對李世民的印象變差,打消了更換太子的想法。

但是李建成始終擔心唐高祖李淵會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在太子東宮明目張胆的擴充軍力,與秦王府對抗,太子東宮與秦王府對抗愈演愈烈。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隨行,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

李建成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就派人給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幹送去盔甲、軍械,密謀起兵造反,推翻李淵,自己當皇帝。

不料李建成派去給楊文幹送盔甲、軍械的爾朱煥和橋公山非常恐懼,主動向李淵報告了這件事情。

李淵又驚又怒,命人以其他事由召李建成前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心知事情敗露,非常驚恐。

李建成有部下勸他在長安起兵造反,也有部下勸他孤身一人前往仁智宮請罪。

李建成聽從了後者,孤身一人到仁智宮請罪,一見到李淵,就跪地求饒。李淵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同時派遣使者宇文穎下詔給楊文幹,召其覲見。

楊文幹見事情敗露,便發動兵變。

為了平息楊文幹叛亂,李淵允諾李世民,只要李世民平息叛亂,就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領兵平叛,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已經大亂,楊文幹被部下殺死。

李淵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李建成回長安,只責兄弟不睦,而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

這是導致李世民與李建成從一般的鬥爭,走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的第一次導火索。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矛盾越來越深,擔心自己留在長安會有危險,就想去洛陽避禍,洛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可以說洛陽是李世民的地盤。

李世民讓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一千多人前往洛陽,暗中結交當地豪傑。

李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張亮被審訊。張亮從始至終一言不發,朝廷便釋放了他,讓他返回洛陽。

李淵覺得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難以調和,兩人都在長安,早晚會出事,同意李世民去洛陽。

可是李世民準備出發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議說:「如果秦王到了洛陽,擁有軍隊和土地,就能割據一方,以他的軍事才能和手下的精兵猛將,是我們的大禍患。不如將他留在長安,這樣他就只是拔了牙的老虎而已。」

於是,他們讓人上奏李淵說,「秦王身邊的人們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陽,無不歡欣。秦王到了洛陽,恐怕要割地稱王,再也不回長安」。

李淵就改變主意,秦王前往洛陽一事就此擱置。

有一天李淵和李世民一起來到太子東宮,李元吉也在,李元吉對李建成說他可以安排刀斧手躲在幕後,殺死李世民。

但是臨近動手時,李建成卻改變了主意,他覺得自己在與李世民的鬥爭中佔上風,沒有必要冒險,殺了李世民,雖然除去一個爭奪皇位的對手,但是卻會讓李淵討厭自己,只會白白便宜李元吉,李建成決定等待機會。

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可是也成為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成了李建成的催命符。

事情是這樣的,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數萬騎兵入侵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率軍抵抗突厥入侵。

高祖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命令李元吉率軍馳援烏城。

李元吉趁機請求徵調秦王府尉遲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瓊等將領和秦王帳下精兵隨軍出徵。

在太子東宮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王晊,被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王晊密報李世民說,太子和齊王打算殺死被徵調到齊王帳下的秦王親信將領,收編秦王精兵。

李世民超緊召集親信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恭、程咬金等人商議,這些人自然不幹,向李世民陳述利害,讓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奪權,表示他們不想等死,如果李世民不政變奪權,他們就回鄉下當個農夫。

李世民當機立斷,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

於是李世民向李淵告密說,李建成、李元吉私通后妃,淫亂後宮,這本是誣告,恰好后妃經常在李淵面前說李建成、李元吉好話,而說李世民的壞話,李淵就信了李世民的謊言,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宮,與李世民當面對質。

皇宮玄武門守將常何被李世民收賣,宮中禁衛也多是李世民舊部,心向李世民,李世民就率領一眾心腹將領和八百死士來到玄武門。

張婕妤聽到風聲,向李建成、李元吉告密,讓這二人不要入宮,李元吉也勸李建成不要去皇宮與李世民對質,但是李建成認為,如果不與李世民當面對質,就表明自己做賊心虛,沒有與后妃私通也會變成與后妃私通,再加上常何是李建成的親信,李建成不相信李世民在皇宮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來,就與李元吉兩人一齊進宮。

李建成、李元吉剛來到玄武門外,就察覺到氣氛與往常不同,立即掉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他們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緊張,沒有拉滿弓,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卻不慌不忙,搭弓射向李建成,一箭就射死李建成。

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

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趕來,大聲喝住李元吉。

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尉遲恭的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高祖庇護,但尉遲恭放箭射死了李元吉。

尉遲恭穿甲帶兵入宮,高祖李淵慌了,驚問何故。

尉遲恭回答說,「太子和齊王叛亂,已經被秦王處決,末將奉秦王之命入宮保護陛下。」

李淵心知大勢已去,非但沒有責怪李世民,還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禪讓皇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稱帝,開創「貞觀之治」。

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兒子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殺。

最後總結一下,無論軍事才能、獲取情報的能力,對情報的重視程度、收買人心、領袖的人格魅力,還有手下文臣武將的質量和數量,還有處事之果決,李建成都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相關焦點

  • 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的謊言
    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和他的戰功一樣,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擁戴他的,只是少數幾個,級別較低、想要亡命搏一把的親信部下,例如房玄齡、程咬金、尉遲恭等,在唐朝創業時期只是三流的人物。(作者李永航)你不要被凌煙閣給騙了。李世民搞的凌煙閣24個功臣,主要是紀念幫助他篡位的。對唐朝創業有大功,但不服從他的,就是他的敵人,都沒有寫上去。
  • 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李建成外另一威脅,此人險些攻滅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甚至還是詩人,被人們稱為「天可汗」,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在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
  • 唐朝皇帝李世民名字的由來,竟然是早年一個書生給他算命得來的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稱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帝君,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統一天下時立下顯赫的戰功,深得其父李淵的喜愛。經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了太子,之後就登上了皇位,在位之間國家繁榮,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還創建了(貞觀之治),這為以後的盛唐打定了重要的根基。李世民稱帝之後不忘創業時的艱辛,決心勵精圖治絕不貪圖安逸享樂,對內他任用賢能,倡導勤儉節約,致力恢復國家經濟,使天下太平安寧。對外他多次派武將對外族用兵,平定了唐朝四方。
  • 一代賢相房玄齡,為何能受到李世民如此倚重?
    兩人生逢亂世卻能互相輔佐互相支撐,這也是將來李世民能夠繼續重用房玄齡的原因。就連後來的玄武門之變,房玄齡也是參與者和主謀人之一。後來李淵稱帝,唐朝開始了它的故事。李世民當時只是秦王,房玄齡依然跟隨左右。為了鞏固李世民的地位,房玄齡會時不時地選拔人才,讓他們只效忠於秦王,全心全意的支持李世民。
  • 為何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兵變?淺析玄武門兵變的原因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王朝存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貞觀之治,所謂的盛唐說在他手裡最為強盛也不為過。從唐太宗這個稱號來看,容易跟宋太祖進行對應,從而認為太宗是開國皇帝。
  • 李世民登基後,有人偷偷給隋朝皇帝寫信,李世民:就當我沒看見
    隨後,李淵接受楊侑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宇文化及稱帝,殺掉了楊浩,王世充在洛陽尊楊廣的孫子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在突厥的保護下,楊政道建立獨立的政權,史稱「後隋」,楊政道被稱為隋朝最後的皇帝。突厥為何願意保護楊政道,還同意楊政道建立獨立的政權呢?
  • 在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中,為何秦瓊排在最後,第一又是誰?
    ——唐·李賀《南園十三首》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富傳奇的王朝。 不說別的,單單說這時期出了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這就是最為傳奇的,當然還有其它的傳奇,比如說唐朝的開放程度,再比如說唐朝的古詩等等,都是其它朝代望塵莫及的。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注重家教的李世民,給李承乾選擇的師傅,都是李綱、李百藥、杜正倫、于志寧、房玄齡、孔穎達、張玄素等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為人所稱道的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之人,李承乾人也聰慧,當初唐高祖李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居喪期間,讓17歲的李承乾監國裁決政事,李承乾就「頗識大體」,讓李世民非常滿意,此後李世民每次外出,都要讓李承乾留在首都監國處理政務
  • 李世民的兒子李恪很厲害?千百年來,為何後人一直懷念他?
    ,他的強大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並且,唐朝時期的文人墨客更是十分的多,所以,唐朝時期的詩詞歌賦也是非常有名,但是可惜的是,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卻並沒有選好接班人,這也終於造成了武則天之亂,並且將唐朝的攪得血雨腥風的。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創造了「永徽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人口最多300萬戶,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曾一度增長到380萬戶。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如此評價: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李世民甚至想讓李泰住進東宮西邊的武德殿,這幾乎在政治上引起軒然大波。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元吉便是住在武德殿的,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聽政,也是在武德殿進行。武德殿在唐朝有著非常敏感的政治含義,僅次於大朝會的太極殿。此時雖因魏徵的阻止而擱置,但卻也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脅。李世民不僅在政治上給予了李泰很高的地位,在生活上也讓李泰所享受的規格直逼李承乾。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唐高宗李治在眾人眼中好似軟弱無能、平平庸庸,事實上並非如此,可以說李治將唐朝帶入了盛極之際。在唐高宗年間,唐朝滅掉了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唐朝版圖到達最大值,如果李治是個軟弱無能的皇帝,那麼也無法成就這麼大的功績。
  • 李世民的三皇子,處斬前喊出9個字,揭穿李世民一生最大的失誤
    眾所周知,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兼頭號親信,凌煙閣排名第一的功臣。而李恪為何要如此痛恨長孫無忌,甚至詛咒其族滅呢?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之長孫皇后的長兄,「與太宗友善」。在隋末內戰中,常從秦王李世民徵討,立下了很多戰功。天下平定後,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爭奪皇嗣之位,而長孫無忌也始終站在李世民一邊。
  • 貞觀長歌下李世民的表裡不一
    然而論個人成就誰都比不過今天本文要說的這位皇帝。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想必沒有人會不知道他的生平事跡,他最為著名的事跡就是他在還是秦王的時候,在玄武門這個地方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然而在史上卻並沒有人說過李世民的一點壞話,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筆者將從李世民的生平來講述一下,為何李世民殺兄屠弟奪取皇位,卻並沒有人說過他悖逆人倫的事情。
  • 唐朝真正的霸王,打的李世民不敢出城!雖勇武無敵,但終究敗給了上天!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薛舉稱帝,遷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舉與唐軍交戰,在淺水原大敗秦王李世民,俘虜其大將慕容羅睺、劉弘基等,正欲乘勝直取長安,突然病逝。 薛舉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薛舉在蘭州稱帝,封妻子鞠氏為皇后,兒子薛仁杲為太子,尊母親為皇太后。
  • 李世民後宮佳麗三千,為何要霸佔李元吉的妻子齊王妃?
    在古代封建社會,勝利者「收納」失敗者妻妾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這還算是比較「優待」的,一般來說,都是將其貶到教坊司,也就是官方妓院,和前一個相比,這是比較慘的。就題主所說,李元吉的妻子齊王妃楊氏,如果你了解的話,就知道她不是一般的家庭出身,她是初唐宰相楊恭仁之女,楊恭仁是何許人也?
  • 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李世民公平的愛是最大的傷害
    貞觀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可以說,既有李承乾本人的原因,比如個人性格暴虐,心理素質太差,不能承受太子這個職位所受的壓力有關;同樣也與外部的環境有關,比如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過於寵愛,以及大臣們對太子的嚴格要求,機械式教育有關。
  • 李世民建立唐朝功勞 虎牢關一戰滅兩國
    若問唐朝統一天下的功勞主要在誰?一多半都是歸功於秦王李世民。歷來演義小說諸如《說唐》《隋唐演義》都把李世民塑造成一個白面小生,完全是在秦瓊、尉遲恭等人輔佐之下,才打下的江山。實則不然,李世民不論是智計謀略,還是個人勇武,都是當世之佼佼者,在天下諸雄之中,沒有哪路諸侯像李世民一樣,兼具統帥和猛將的氣質。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距離2021年還有106天 「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李世民少年從軍,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
  • 李世民和楊廣都是弒兄奪位,為什麼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這兩人說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從兩位皇帝的出身說起。公元581年楊堅接受北周小皇帝宇文闡的禪位,登基稱帝,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攻陳,俘獲陳後主,南陳滅亡。這標明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華夏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亂世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