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的謊言

2020-12-23 凱迪貓眼看人

第一節 他為什麼要殺光十個侄兒?

我們上一回說到,虛弱的東突厥,還能打到長安城下,迫使李世民親自出城求和。為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說明讀者用心閱讀了本故事、並能夠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不盲從。我們現在就來解釋這個問題。

因為:唐朝將士不服李世民,痛恨這個卑鄙的篡位者,所以不抵抗突厥,有意縱容突厥人去滅李世民。

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和他的戰功一樣,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擁戴他的,只是少數幾個,級別較低、想要亡命搏一把的親信部下,例如房玄齡、程咬金、尉遲恭等,在唐朝創業時期只是三流的人物。(作者李永航)你不要被凌煙閣給騙了。李世民搞的凌煙閣24個功臣,主要是紀念幫助他篡位的。對唐朝創業有大功,但不服從他的,就是他的敵人,都沒有寫上去。

另有很多的證據。

1)諸將欲盡誅建成、元吉左右百餘人,籍沒其家,尉遲敬德固爭曰:「罪在二兇,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乃止。是日,下詔赦天下。

李世民的各個將領,想殺光建成、元吉的一百多個部下,沒收家產。尉遲敬德固執地爭辯說:「罪只在兩個兇犯的身上,他們已經被殺了,如果還要殺黨羽,這就不安全了。」於是停止殺戮,當天,下詔赦免天下。

奇怪啦!他不是天下歸心、受唐朝將士擁戴嗎?僅僅殺不得人心的「二兇」一百多個黨羽,怎麼會不安全呢?

2)他為什麼要殺大哥和四弟的十個兒子?

很多人知道這個事件,但沒有一個人去思考為什麼。篡位就必須斬草除根嗎?不一定。

曹丕篡漢,不僅沒有除根,就連已經坐上皇位31年的漢獻帝,沒有殺。趙匡胤篡奪了後周,是有很大風險的。後周世宗柴榮,有很大權威,他才死去一年,所以很多人是想保大周江山的。後周的太尉、侍衛親軍步軍都指使韓通,昭義軍節度使李筠(筠的讀音:雲),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李重進,就抗拒趙匡胤。而且,周恭帝柴宗訓,已經坐上皇位一年了,有較大的權威。可是,趙匡胤就沒有殺柴宗訓,還在大石上刻下誓言,保護柴家的根,要求後世子孫遵守。

你看看這個的戰績,唐軍將士是擁戴他?還是擁戴大哥?

第二節 他為什麼不立即坐上寶座?

只有自己的根基虛弱,篡位者才會想著,去斬草除根。

既然李世民是天下歸心、受唐朝將士擁戴,而且他又控制了老皇帝和幾個大臣。大哥和四弟的十個兒子,不過是毫無權威的兒童,對他就毫無威脅。他完全不必殺,不要為此破壞了名聲。從他篡改歷史可見,他是非常注重名聲的。可是,他甘冒千古罵名,也要把十個侄兒都殺光。為什麼?

因為,所謂天下歸心、唐朝將士都擁戴李世民,完全是謊言。

天下真正歸心、唐朝將士真正擁戴的,是他的大哥。

唐朝全體將士,都可以說是太子的「黨羽」。你今天殺這一百多人,那麼全體將士都會想到,你明天就殺我,那我肯定要和你拼了。這就是尉遲敬德說的,「不安全了。」所以,他只能是抑制自己的殘暴心,放過建成和元吉的「黨羽」。

所以,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後,顧不上名聲了,不得不殺光了大哥的五個兒子、四弟的五個兒子,不然,很可能,唐軍將士會以遺孤為號召,起來反抗。(作者李永航)

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沒有立即登基,而是等了2個月?

如果他真的是「天下歸心」,那他完全可以馬上登基,水到渠成。歷史上類似的,一家人之間的政變有:唐朝的神龍政變。唐中宗李顯,造媽媽武則天的反,武則天第二天就傳位給他。明朝的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後,過了4天就即位。明朝的南宮之變,明英宗造弟弟的反,當天就即位。

就是因為他不是「天下歸心」,是相反,唐朝的官民都不服他,對他的謀反是充滿了怒火,所以他不敢立即登基。他如果立即登基,唐朝官民的怒火就爆發。他必須利用老皇帝,穩定兩個月的局勢。他逐步用自己的親信接掌重要部門。讓天下人心中的怒火,隨著時間自動冷卻,給天下營造一種氛圍:這是既定事實了,改不了了,對新的環境已經習慣了。

這樣他才敢登基。

李世民逼得老父下詔書,正式禪位給他,合法的程序。到此為止,應該不會有人再想著,去造李世民的反了吧?已經完全沒有造反的依託了。

不是的。即便如此,仍然有5個唐朝高級將領,違抗聖旨,要誅殺逆賊。當時他們的地位遠比程咬金、尉遲恭要高。

第三節 誅殺逆賊的大將們

1)廬江王李瑗(讀音:援),李淵的侄兒,和李孝恭一樣。李瑗對建唐立下的戰功,可以排得上第二大,僅次於李建成。李淵剛入關中,就派李瑗南下,攻取巴蜀。巴蜀是隋末大戰亂中,唯一保持安定富庶的地區,所以,為唐朝爭霸天下提供了人力和物力基礎。李淵稱帝後,馬上封他為廬江郡王,一步到位,是他能達到的最高爵位。後人對李孝恭的功勞認識比較多,但是當時李孝恭的爵位還只是趙國公,低於李瑗。隨後,李瑗又參與滅王世充、滅蕭銑、滅劉黑闥、鎮守幽州抗擊突厥。李世民謀逆的當月,《資治通鑑唐紀七》:「辛巳(六月二十五日),幽州大都督廬江王瑗反,右領軍將軍王君廓殺之,傳首。」

2)王君廓是李瑗的副手,也是戰功赫赫。按照史書寫,他騙得李瑗的信任,李瑗把兵權託付給他,共同起兵。他卻殺了李瑗。但王君廓並不是真心擁戴李世民,他接任幽州大都督後,也是造李世民的反。第二年九月,《資治通鑑唐紀八》:「辛未,幽州都督王君廓謀叛,道死。」前後過程十分詭異,由於李世民的掩蓋,背後的具體情形,已經無法辨別了。

3)李藝,他原名羅藝,是割據幽州的諸侯,主動歸順唐朝,並且在抵禦竇建德、劉黑闥、突厥上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很受李淵的器重,封王,賜姓李。當時他統領天節軍,鎮守涇州(甘肅平涼市),是擋住突厥,保護關中的要塞,突厥這一次打到長安城外,就是經過他的防區,他完全沒有抵抗。(作者李永航)這是唐軍將士放縱突厥去滅李世民的直接證據。公元627年正月,他起兵誅逆,「辛丑,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 可惜失敗。

4)公元627年四月,在抗擊突厥立功的,涼州都督長樂王,即李淵的堂弟李幼良,也起兵誅逆。可惜失敗。「復有告其謀者,夏,四月,癸巳,賜幼良死。」

5)公元627年十二月,「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等謀反,伏誅。」李孝常當初佔據永豐倉,降唐,是助李淵順利入關中的一大功臣,並且和李淵有特別親近的私人關係,受封為王,名列宗籍,其身份、地位與羅藝相若。他平時是駐守利州,借著一次入朝的機會,聯絡了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及其外甥統軍元弘善、監門將軍長孫安業,想誅殺逆賊。可惜失敗。

另外,這一年,「青州有謀反者,州縣逮捕支黨,收系滿獄」,青州,就是現在山東省濰坊市,正是當年李建成滅劉黑闥時,以寬仁政策安撫百姓的地方。造他反的人,都抓滿了監獄。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少數見風使舵的人之外,例如李靖,大部分唐軍將士,哪裡有心情去抵擋突厥,甚至就希望,突厥打進長安,誅殺逆賊。所以,突厥能打到長安城下,也就理所應當了。突厥如果不是此前被削弱得太厲害,絕對可以攻進長安,殺掉李世民。

第四節 他寧死也不想做李世民的官

甚至我們可以說,恰好是突厥的這次入侵,才挽救了李世民。

唐朝官兵們,都經歷過隋末唐初的大戰亂,體會百姓的痛苦。在隋朝大業二年,中國的戶數為八百九十餘萬戶。貞觀初期,只有不到三百萬戶,減少了2/3。好不容易安定了。現在突厥打進來,我們如果又造李世民的反,那不是幫助外敵入侵、百姓又受戰亂之苦嗎?官兵也是人啊!你千萬不要以為,官兵都是小說描寫的魚肉百姓、自私殘暴。

又想誅殺逆賊世民,又想保護華夏百姓不受胡人殺戮。類似的心情,在明末韃虜入侵時也有。許多華夏官兵,其實是有民族自尊心的,如果是我自己和韃虜作戰,我寧死不降,但看看身邊的百姓,心一軟。投降後,我保留此身,還可保護一方百姓,少受韃虜的踐踏。

上文介紹的:李瑗、王君廓、李藝、李幼良、李孝常,哪個不是徵戰多年、殺伐果斷的大將?可是,在他們起兵誅逆時,都變得優柔寡斷、進退失常,結果失敗,其實,就是這個複雜心情的影響。

在外敵入侵的局勢下,大部分的官兵們,放棄了起兵誅逆,默認這個皇帝,但根本就沒有心情,積極熱情為他工作。是消極對待,保一方平安即可。

盧祖尚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他此前擔任光州刺史等地方官,三十多歲,級別不高,但頗有能力,把地方治理得很好。(作者李永航)唐朝的一個州,相當於地級市。所以,貞觀初年,李世民委任他為,嶺南交州都督府的都督,下轄十幾個州,是大大地升官,而且山高皇帝遠,可不受拘束地施展才能。正常情況,人都是欣然赴任、對李世民感恩戴德。但是盧祖尚拒絕。更奇怪的是,他寧遠冒著殺頭的危險,也不去。李世民多次勸說,都被拒絕,最後惱羞成怒,殺了他。

盧祖尚難道是個傻瓜,不知道違抗皇帝的後果嗎?顯然不是。他只是堅持自己的操守。我默認了你這個逆賊皇帝,只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我就心情很難過了,絕不能再接受你的升官、施恩。

對李世民的篡位,李淵是什麼想法呢?談到這,可能唐太宗的粉絲們開始興奮起來了:就算唐朝江山不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就算將士們不擁戴李世民,也沒用。唐朝是皇帝說了算。他有太原首謀之功,李淵本來就想立他為太子。這是真的嗎?且聽下回分解。

作品信息

本文來自凱迪社區原創作者:李永航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相關焦點

  • 100多戰士被俘,僅一人生還,投奔李世民,捍衛唐朝百萬國土
    李大亮也算出身名門,他祖籍乃隴西李氏,和唐高祖李淵是近支。 李淵曾派李世民視察北境,李世民經過李大亮治理的土門縣時,看到百姓們豐衣足食,李世民大為驚嘆,史曰: 「聞而嗟嘆,下書勞之,賜馬一匹。」——《舊唐書》 李世民對李大亮另眼相看,還親自賞了李大亮一匹馬。
  • 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李建成外另一威脅,此人險些攻滅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甚至還是詩人,被人們稱為「天可汗」,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在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
  • 李世民建立唐朝功勞 虎牢關一戰滅兩國
    若問唐朝統一天下的功勞主要在誰?一多半都是歸功於秦王李世民。歷來演義小說諸如《說唐》《隋唐演義》都把李世民塑造成一個白面小生,完全是在秦瓊、尉遲恭等人輔佐之下,才打下的江山。實則不然,李世民不論是智計謀略,還是個人勇武,都是當世之佼佼者,在天下諸雄之中,沒有哪路諸侯像李世民一樣,兼具統帥和猛將的氣質。
  • 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說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這話不對,看看雙方手下的厲害人物都有誰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厲害人物有: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馮立、馬三寶。
  • 尉遲敬德初入唐營時,眾多將士主張殺了他,李世民為何非要保住他
    人才亦是同理,唯有遇見賞識之人,方可一顯才華,諸如劉備於諸葛亮,又如李世民於唐名將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投奔李世民,從此有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列前茅的名將,有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此二人的君臣相遇,可謂是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話。
  • 唐朝皇帝李世民名字的由來,竟然是早年一個書生給他算命得來的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稱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帝君,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統一天下時立下顯赫的戰功,深得其父李淵的喜愛。經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了太子,之後就登上了皇位,在位之間國家繁榮,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還創建了(貞觀之治),這為以後的盛唐打定了重要的根基。李世民稱帝之後不忘創業時的艱辛,決心勵精圖治絕不貪圖安逸享樂,對內他任用賢能,倡導勤儉節約,致力恢復國家經濟,使天下太平安寧。對外他多次派武將對外族用兵,平定了唐朝四方。
  • 曾逼迫李世民籤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得知唐朝權力變更的頡利可汗,率領十萬人馬,南下進攻涇州,又挺進武功,唐朝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長安城戒嚴。頡利可汗又向高陵發起進攻,尉遲敬德在涇陽迎敵,擒獲俟斤烏沒啜,殺敵一千多人。
  • 唐朝以前朝廷沒有戶部,李世民上位後,戶部持續了一千多年
    但是唐朝這一點卻沒有遵從禮記,就算是兩個字的名字也會拆開來避諱。在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後,很多機構都需要更改自己的名稱,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世」字和「民」字,就像從三國時期就有的民部,就被改名為了戶部,這個稱呼一直持續到了光緒年間才從戶部改成了度支部。
  • 一代賢相房玄齡,為何能受到李世民如此倚重?
    房玄齡是一代名臣,不僅見證了唐朝的建立,也見證了唐朝的鼎盛。他是唐朝有名望的宰相,是唐朝有地位的重臣。他的一生以天下為己任,忠心耿耿保衛國家。房玄齡原本是隋朝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文採出眾,賦有才華。
  • 唐朝開國功臣長孫順德,如何追隨李世民南徵北戰,造福一方百姓
    長孫順德,唐朝時期的開國將領,也是李唐王朝的外戚。他出生在極為顯赫的官宦之家,家族歷史還要追溯到北魏時期,因此他從小便接受了較為良好的教育,思想見識皆不同許常士子,有匡扶天下,造福百姓之志。李淵便趁著這個機會命令李世民等人打著突厥入侵的旗號,招攬了大量的士兵,很快便超過數萬人。李淵將這些士兵交給李世民和長孫順德來管理,希望他們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士兵,為將來大計早做準備。而當時的太原副留守是隋煬帝的親信,名義上是來幫助李淵處理事物,實際上是來監視李淵的行動。
  • 李世民斬殺罪臣,徐懋功卻私下照顧其妻兒,不料給唐朝埋下大禍
    李世民也是一代聖君,雖然他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自己的地位,但登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盛極一時的場景。唐朝在當時是發達的,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是世界一流,經濟上排名第一,文化上影響東南亞很多國家,其中日本到現在還稱我們為唐土。唐朝的疆土空前擴大,李世民率兵東徵西討,使得四海之內穩定。在功績方面,李世民皇帝是合格的。
  •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但到了唐朝貞觀年僅,東突厥被李世民所滅,薛延陀猛然強盛起來,並且對唐朝產生較大威脅。《資治通鑑》記載曰:初,突厥頡利既亡,北方空虛,薛延陀真珠可汗帥其部落建庭於都尉犍山北、獨邏水南,勝兵二十萬。原來,薛延陀原本投靠東突厥,因為東突厥的處羅可汗多次欺辱薛延陀,薛延陀對東突厥仇恨日深,唐朝和東突厥對峙期間,為了結合更多的力量來對付東突厥,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封薛延陀的首領乙失夷男為真珠可汗,允許他建立薛延陀汗國,幫唐朝共同攻打東突厥。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領六路大軍徵討匈奴,李靖冒險夜襲陰山,成功滅掉了東突厥,並且俘虜了頡利可汗。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為了紀念當初與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唐朝知名畫師閻立本,在凌煙閣依照功臣的官職排名,依次繪製了24幅畫像,歷史上稱之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些畫像形同真人大小,面朝北面而立。凌煙閣畫像分為三層,最內一層為官職上至宰相,中間為各路王侯,最外則是其它功臣。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創造了「永徽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人口最多300萬戶,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曾一度增長到380萬戶。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如此評價: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 李世民為什麼要毀掉魏徵的墓碑?看似和諧的君臣,隱藏著大秘密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跟魏徵這一對君臣,堪稱中國封建王朝君臣的典範。一個直言不諱、誓死勸諫,一個虛心接納、勵精圖治。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唐朝才出現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此外李世民跟魏徵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融洽,李世民經常在眾人面前稱讚魏徵是可以正他的衣冠「銅鏡」。
  • 李世民廣攬天下英雄,卻漏掉了一人,結果此人兩次把唐朝逼上絕路
    著名的直臣魏徵,原來也是太子建成的嫡系人馬,多次出謀劃策陷害李世民,李世民也不咎既往,慨然接納。名相馬周,原先是一介布衣,在武將常何家裡擔任家教,李世民見到他寫的文章後,立即毫不猶豫破格提拔。有一個人才他就沒有注意到,在他的人才招攬名單中漏掉了此人,結果此人被他人所用,施展妙策奇謀,兩次把唐朝逼上絕路,差點讓唐朝開國大業毀於一旦。隋末唐初亂世中,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眼看天下將亂,於是也乘機起兵,他們搶先下手,佔領了沃野千裡、山河表裡的關中,作為創業之基。不過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不光李淵李世民看中了這裡,另一個軍閥也看中了這塊寶地。他就是當時盤踞隴右的「西秦霸王」薛舉。
  • 周朝發明的繼承制度,是唐朝長壽的重要原因,卻被李世民破壞了
    唐朝如此長壽,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很好地堅持了「嫡長子繼承制」。 一、唐太宗並沒開好頭 有人會說,這不對啊。唐朝第一次皇權交接,就開了一個惡頭。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退居二線,成功奪得皇位。
  • 李世民與朱棣差距在哪?一個在父親在位時篡權,一個只敢默默等待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關於他掀起的玄武門之變,也一直是後人談論的焦點。唐高祖還在世時,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設了伏兵,發動政變。同時,令人震驚的事情也接二連三地發生。李世民射死了李建成,也就是那個時候的當朝太子。 同時,當時的齊王――李元吉,也被李世民的手下射箭殺死。最重要的是,李世民還派手下大將尉遲恭,就是殺死李元吉的人,前去報告李淵。但李淵也並沒有做出什麼驚人的舉動,因為當時整個長安城都被李世民所控制。
  • 唐朝鄭州那些事兒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朝代。有唐一朝,鄭州雖不像長安、洛陽兩都那樣耀眼奪目,卻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今借《唐宮夜宴》之東風,向您講述唐朝鄭州那些事兒。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但此時天下仍在大亂之中。秦王李世民平定西北、河東後,於621年在虎牢關(今滎陽市汜水鎮)以少勝多,大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不但鞏固了新生的唐朝政權,為統一天下掃清了最強力的對手,也因立此大功為自己日後奪位打下了基礎。
  • 唐朝真正的霸王,打的李世民不敢出城!雖勇武無敵,但終究敗給了上天!
    武德元年(618年),薛舉與唐軍交戰,在淺水原大敗秦王李世民,俘虜其大將慕容羅睺、劉弘基等,正欲乘勝直取長安,突然病逝。 617年,薛舉興兵進犯陝西,侵入唐朝的勢力範圍。李世民率軍迎戰,雙方多次發生衝突摩擦。但最終的接過卻是由於薛舉無法擊敗李世民,不得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