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後,有人偷偷給隋朝皇帝寫信,李世民:就當我沒看見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有兩個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朝和隋朝。秦朝和隋朝雖然時間不長,但對後世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秦朝結束了東周以來的混亂時代,隋朝結束了自東晉以來的亂世,讓天下重歸大一統。

很多人認為,隋朝和秦朝一樣是二世而亡,實際上,隋朝並非只有楊堅(隋文帝)和楊廣(隋煬帝)兩個皇帝,算起來,隋朝一共有6位皇帝。如下圖:

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因楊廣的長子楊昭去世,李淵立即擁立楊昭的長子,也就是楊廣的長孫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這樣,楊侑就成了隋朝的第三位皇帝。

第二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變,楊廣被弒,宇文化及擁立秦王楊俊之子,也就是楊廣的侄子楊浩為帝。此時,隋朝有楊侑和楊浩兩位皇帝並存。

隨後,李淵接受楊侑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宇文化及稱帝,殺掉了楊浩,王世充在洛陽尊楊廣的孫子楊侗為帝,改元皇泰。之後隋朝滅亡,但是在楊侗之後,出現了一個「後隋」,同時還有一位皇帝。

隋朝滅亡後,楊氏子孫幾乎消亡殆盡,竇建德找到了楊堅的孫子、齊王楊暕的兒子楊政道,並且將他們保護起來。武德三年,楊政道和蕭太后(楊廣之妻)被接到突厥。在突厥的保護下,楊政道建立獨立的政權,史稱「後隋」,楊政道被稱為隋朝最後的皇帝。突厥為何願意保護楊政道,還同意楊政道建立獨立的政權呢?

因為突厥的處羅可汗是位知恩圖報之人,處羅可汗的父親名叫啟民可汗,啟民可汗當年受隋朝的恩惠才得以重奪汗位,因此,對處羅可汗來說,隋朝是他父親的恩人,楊政道又是隋朝宗室的遺孤,處羅可汗因此對楊政道照顧有加,還專門在突厥境內劃出一片區域,全權交給楊政道按照隋朝的制度來治理。因此,楊政道躲過了隋朝亂世的討伐,在突厥的勢力下得到了很好的庇護。

李淵在起兵反隋之前,和突厥締結盟約,因此李淵在位期間,雖然多次派人到突厥交涉,希望突厥能夠將楊政道和蕭太后送回中原,但突厥並不答應。一方面,隋朝對突厥有恩,突厥擔心楊政道回到唐朝後會遭遇不幸;另一方面,楊政道是隋朝宗室遺孤,有他在突厥,也可以掣肘唐朝。

李世民登基之後,突厥趁亂入侵唐朝,李世民被迫和突厥達成「渭水之盟」,從此之後,李世民暗下決心,打算滅掉突厥這個強敵。貞觀三年,啟民可汗的孫子突利可汗投降唐朝,突厥內部動蕩不安,之後陸續有突厥將領帶兵投降唐朝。楊政道也時刻關心唐朝和突厥的局勢。

貞觀四年正月,李世民派名將李靖率領三千騎兵,突襲定襄,突厥內部大驚失色,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派人暗暗和李世民通信,希望能夠投奔唐朝。李世民大喜,沒多久,蘇康果然前來投奔,還帶來了兩位重量級的人物——楊政道和蕭太后。

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楊政道和蕭太后前來投奔,親自出城迎接,以皇家禮儀迎接蕭太后(畢竟是李世民的長輩),給予榮養。而後,封楊政道為員外散騎侍郎。

李世民此舉,深得民心,特別隋朝遺留下來的門閥士族,對李世民禮遇蕭太后和楊政道,紛紛表示讚揚。

很快,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讓很多隋朝舊臣人心惶惶。陪同楊政道投降突厥胡人爆料:楊政道和蕭太后在突厥期間,有不少唐朝大臣偷偷和其有書信往來。

要知道,唐朝是反隋而立,很多隋朝大臣雖然投降了唐朝,但大多是權宜之計。若是有人還和隋朝皇帝有書信往來,往輕了說,是「不忘舊主」;往重了說,是「通敵」。

這件事被爆料出來後,很多隋朝舊臣內心不安,有人甚至想法設法求見蕭太后和楊政道,請求他們為舊臣保守秘密。有一位叫楊文的中書舍人上奏要求嚴查此事,把那些不忠之臣全部重重處罰。不曾想,李世民聽聞後,卻當眾表示:不必調查此事,就當朕不知道吧!

李世民為何不下旨徹查呢?

春秋時期,楚莊王夜宴群臣,讓王妃陪同,大家都喝醉了,突然一陣風將蠟燭吹滅,有人趁著醉意拉了一下王妃的手。王妃大驚失色,趁亂將此人帽纓拽掉了。為了查明此時,大家建議把蠟燭點起來,看誰沒有帽纓,誰就是非禮王妃之人。沒想到楚莊王卻讓大家都把帽纓取下,然後才點起蠟燭,重新飲宴。歷史上稱之為「絕纓之宴」。

李世民不追究大臣和隋朝皇帝暗中通款,和「絕纓之宴」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李世民的話說:

天下未定,突厥方強,愚民無知,或有斯事。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須問也!——《資治通鑑》

李世民認為,自己剛剛登基的時候,突厥還比較強盛,當時天下未定,很多人腳踏兩隻船,也情有可原。如果現在徹查,畢竟滿朝震蕩,既然蕭太后和楊政道已經回到長安,再查這些人,沒什麼意義了。

做大事,就要有王者的胸懷。

相關焦點

  • 隋朝一位皇后,迷倒六位皇帝卻得善終,李世民卻以皇后之儀對她
    後來,梁朝被隋朝取代,隋文帝楊堅當上皇帝的第二年開始為晉王楊廣選妃。因為佔卜顯示梁國所有公主的卦象均是不吉,蕭皇后就被接入了宮中進行佔卜。在顯示卦象大吉後,蕭皇后很快就被冊立為了晉王妃。因為蕭皇后美貌聰慧,知書達理,成婚後,楊廣對她非常寵愛,兩人先後生下了三子一女。
  • 28歲登基的李世民,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很多的明君,李世民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跟著自己的父親一起南徵北戰,所以說唐朝的大部分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立下了無數的戰功。在唐朝的建立過程當中,他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站在他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一生「以少敗多」,大唐當年尚紛亂,他都能理順整個中原和半個亞洲,而貞觀十九年的唐朝已經很強了,但卻拿不下隋朝時就一直在砍的高句麗。李世民離開高句麗後,高句麗王族鬆了一口氣,高句麗人民依依不捨...。在高句麗以低戰損打得敵方哭爹喊娘,但李世民卻說了一句,如果魏徵還在,就不會讓我來打這戰了。
  • 唐朝皇帝李世民名字的由來,竟然是早年一個書生給他算命得來的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稱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帝君,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統一天下時立下顯赫的戰功,深得其父李淵的喜愛。似乎每一個雄才英主出生時都總會帶一些異象,而李世民也不例外,據說他出生時有兩條龍在宮門外遊戲,足足三天才離開。仿佛預示著他的人生將會非同凡響。唐太宗李世民做到了濟世安民,這句話與他的名字有關,這是在李世民取名字時已經想到了他會做到這一步,為什麼以前就有人會認為他會做皇帝,還會做到濟世安民呢?這裡面就有故事了。
  • 李世民納嫂子入宮,洋洋得意,大臣委婉提醒,李世民:快送她回家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兄長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誅殺,李淵被迫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杜絕後患,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誅殺。當清理二人的家眷時,李世民想到了他的四弟妹、李元吉之妻楊氏。最終,李世民公開將楊納入後宮,史稱楊妃,後來還為李世民生下第十四子李明。
  • 李世民和楊廣都是弒兄奪位,為什麼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這兩人說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從兩位皇帝的出身說起。公元581年楊堅接受北周小皇帝宇文闡的禪位,登基稱帝,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攻陳,俘獲陳後主,南陳滅亡。這標明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華夏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亂世分裂局面。
  • 李世民為了隋煬帝的皇后,出兵滅了東突厥,真的嗎
    開玩笑,評書中都是騙人的,人家蕭後根本沒死。於是有了另一個傳說,六位皇帝爭搶蕭後,李世民甚至為了蕭後不惜動用大軍徵討突厥,接回蕭後。和她發生不可描述的故事。李世民接蕭後回家這事兒,有。說李世民和蕭後有點曖昧的故事,沒有。長期以來流傳一個說法是李世民是蕭後最後一個男人。
  • 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的謊言
    你今天殺這一百多人,那麼全體將士都會想到,你明天就殺我,那我肯定要和你拼了。這就是尉遲敬德說的,「不安全了。」所以,他只能是抑制自己的殘暴心,放過建成和元吉的「黨羽」。所以,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後,顧不上名聲了,不得不殺光了大哥的五個兒子、四弟的五個兒子,不然,很可能,唐軍將士會以遺孤為號召,起來反抗。
  • 為何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兵變?淺析玄武門兵變的原因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王朝存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貞觀之治,所謂的盛唐說在他手裡最為強盛也不為過。從唐太宗這個稱號來看,容易跟宋太祖進行對應,從而認為太宗是開國皇帝。
  • 李世民低調做人,為何能登基帝位?
    在這個故事中,年少才子賈誼才高八鬥,得到皇帝的賞識也理所當然。但是,賈誼畢竟太年輕,成功之時看不到周圍的巨大威脅,也不知道少而舉高已成眾矢之的,不僅不預設保護,反更強求,致使自己力盡而寡助,落得少年悲哀。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勾結,多次迫害立有戰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間一場生死拼殺勢及難免。
  • 李世民召見魏徵,身後的鸚鵡突然開口說話,李世民放鸚鵡回家
    公元626年,李淵退居太上皇,其次子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渭水之盟後,李世民內修政德,外御強敵,百姓得到良好的休養,唐朝開始走上了一條繁盛之路,史稱「貞觀之治」。
  • 李世民親手把李治託付武媚娘照顧,親筆寫信說想你想的要死
    但是有一次李世民收到大內奏表都兩次了,卻不見兒子來信,萬分著急,終於等到李治來信後立即回信表達了自己擔憂之心並告知他遼東戰場狀況。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李世民就是魯迅所說的大丈夫。這封信內容如下: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
  • 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開創盛世,為何51歲突然暴斃?受傷太深
    李世民能力突出,對建立唐朝貢獻巨大。 在李世民十七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的軍旅生涯,第二年就輔助父親李淵反抗隋朝統治。在李淵的兒子中,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是最為突出的一個,這在反抗隋朝建立新唐朝的動亂年代是非常有用武之地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李世民在父親李淵從晉陽起兵一直到唐朝建立的過程中貢獻非常大。
  • 李世民為何能夠開創貞觀之治,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就在長安登基為帝,建立了唐朝。在李淵起義的過程當中,李世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卻並沒有成為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新一任皇帝,開始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重用人才 當時的唐王朝百廢待興,李世民眼前的景象既然如同一片廢墟,對於李世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組建一個核心領導團體,讓唐朝儘快恢復繁榮的景象。
  • 李世民加官進爵,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同是皇帝,差距怎麼就這麼大
    發現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出生於官宦世家;他們都是家中的老二;他們都領過兵,打過仗;他們都是用非常規手段當上的皇帝;他們在登基之後,表現得也都可圈可點……但是在他們在處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夥計時,卻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李世民在登基後,對於登基後,對於曾經跟隨自己的文臣武將,都給予了極高的禮遇,除了封官進爵之外,還給他們立了個集體牌坊(凌煙閣),讓他們名流千古
  • 功在千秋的楊廣與李世民,憑什麼一個千夫所指,一個卻人人敬仰?
    在成為九五之尊之前,自古英雄出少年,二人在沙場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楊廣十三歲就成為了將軍,滅掉了陳國,二十歲的時候,又以大隋朝元帥身份發兵南下,平定江南,幫助父親一統天下;而李世民,單槍匹馬救過隋煬帝,公元616年,平定山西內突厥人的入侵,之後公元617年,以右元帥身份,率兵攻打隋朝首都洛陽成功,為父親李淵建唐朝立下赫赫軍功。
  • 被誇大的貞觀之治摻水的仁義透視光環背後李世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原創 張秀玉 嶽麓書社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以明君形象而深入人心的皇帝之一。雖然唐朝開國皇帝是高祖李淵,但開國之初平定天下以及之後迅速恢復生產,實現「貞觀之治」,則主要是太宗的功勞。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後就將後宮及掖庭的宮人放出,任其婚配。他執政期間,力行輕徭薄賦,十三次減免農民賦役。然而,他發動的對高麗的戰爭,並不是很有必要,李大亮、褚遂良、房玄齡都極力反對。他的親徵耗費了大量國帑,犧牲了許多將士,卻未完全制服高麗。而貞觀末的三百多萬戶人口,比起隋朝鼎盛時期的九百萬戶,還差得很遠。
  • 武則天伺候李世民11年都未孕,為何李治登基後就生下6個孩子呢?
    關於武則天,我不需要多說什麼。關於她的傳說太多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在官方歷史中很少記錄,但在野史中非常有趣的故事。面對這匹兇猛的馬,武則天向李世民吐露說她能馴服它,並要了三個道具,「鐵鞭、鐵棍和匕首」。其中鐵鞭是馴服的第一方式。如果你還是不讓我馴服,用鐵棒戳它的頭。如果還是不服從,那就用匕首割斷你的喉嚨。這也叫李世民非常寵愛與她,這是李世民不可能不臨幸他的主要推論。
  • 唐朝開國功臣長孫順德,如何追隨李世民南徵北戰,造福一方百姓
    天下時局大變,隨李淵南徵北戰大業十三年,劉武周突然殺害馬邑太守發兵攻打隋朝,並且暗中勾結突厥兵軍隊圍攻太原。李淵便趁著這個機會命令李世民等人打著突厥入侵的旗號,招攬了大量的士兵,很快便超過數萬人。唐朝建立,得以重用武德元年,李淵正式登基為帝建立了唐朝,歷史上將他稱為唐高祖,長孫順德也因功被任命為左驍衛大將軍。唐建立後,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公元613年(隋朝大業九年),唐國公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大婚,新娘子是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這位長孫氏是名將長孫晟的女兒,因為父母雙亡,被異母兄弟所不容,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當年,新郎李世民只有16歲,新娘長孫氏僅有13歲。誰也沒想到,這對年輕的小夫妻,在13年後,會成為大唐帝國的皇帝和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