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庚申,李世民帶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得力幹將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及十個侄子,從而在奪嫡之戰中取得勝利,並在兩個月之後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之後開啟了貞觀之治,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明君。
不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始終是李世民身上的一個汙點。
實際上,李世民也不願意走到這一步,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前,原本是想走另一條路的,但那條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堵死了,所以才釀成了這一人間慘劇。
晉陽起兵之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地位差不多,但當他們攻進長安尤其是李淵登基建國之後,他們之間的地位就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李建成是太子,主要待在長安做好他太子的本分,而秦王李世民則成為大唐平定天下的最主要統帥。
這一身份的變化,讓兩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路,隨著平定天下的步伐加快,李世民建立了不世戰功,更是在攻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被封為天策上將,可置官屬。
他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身邊本就聚集了不少能臣猛將,有了天策府之後,這些人就名正言順成為李世民的得力幹將。
再加上李世民設文學館,這就更增加了天策府的實力,真正算是一個小朝廷。李世民的地位僅在李淵和李建成之下,甚至有了和李建成叫板的實力,野心也就漸漸藏不住了。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爭鬥在李世民成為天策上將之後就開始漸漸顯露,且不斷擴大。尤其是武德七年的楊文幹事件,更是將兩人之間的爭鬥放在了明面上。
李建成開始逐步剷除李世民的勢力,步步緊逼,對李世民身邊的能臣猛將,採取拉攏、收買、暗殺、外放等等的策略,想將李世民變成長安城內的孤家寡人。
但李世民豈會坐以待斃,他身邊聚集的那些能臣猛將更不會輕易易主,易主的風險實際上比忠貞要大,跟著李世民要麼死要麼榮華富貴,再不濟就被排擠出朝廷。
而易主的話,即便李建成做了皇帝,他們也不可能被重用,所以誰都不傻,所以還不如跟著李世民,保李世民笑到最後。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已經是水火不容之勢,誰也容不下誰,所以擺在李世民身邊的路有兩條,其一就是離開長安城,到洛陽去經營;其二就是留在長安城,將李建成從那個位子上拉下來。
李建成做儲君多年,可謂滴水不漏,李世民想找他的錯處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拉下他的方式只能是除掉他,李世民不想走這條路,所以他想離開長安城。
李世民讓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又讓張亮領著王保等千餘人到了洛陽,在洛陽經營,結交山東的豪傑,試圖在洛陽建立一個大的根據地,一旦長安城有什麼意外,李世民就可以回到洛陽,再圖他事。
不過,李世民的圖謀,李建成和李元吉多少也知道一些,很快張亮就被李元吉舉報謀不軌之事,張亮被抓到長安,被嚴刑逼問,幸好他什麼都沒有說,最終又被放回了洛陽。
就在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事,李建成在府中設宴,邀請了不少李唐宗室人員,李元吉、李世民、李神通等都在其中。
宴會上,李世民突然心痛非常,捂住肚子,繼而倒地吐血,嚇壞了眾人,李神通趕緊將李世民扶著回了弘義宮,叫來了御醫為之診斷,還好沒有什麼大事。這件事在兩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這裡引《資治通鑑》中的記載說明:
「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李世民在李建成的家宴上喝酒中毒,這件事不算小,尤其是在當時的緊張局勢下, 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是對於這件事,李淵的反應卻顯得比較奇怪。
李淵在知道這件事後,迅速到了弘義宮去詢問李世民的情況,然後給李建成下了一道敕令:
「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復夜飲!」
李世民喝了毒酒,李淵卻僅僅是讓李建成不要再約李世民喝酒,這處罰是不是太輕了?難道李淵偏心?實際上並非如此。
雖然史籍中記載這毒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設計的李世民,約他喝酒就是要毒死他,但我們分析一下就知道未必,這下毒的最不可能的就是李建成。
李建成不傻,他是儲君,只要做好大唐的太子,提防李世民,就很有可能順利繼位,如果他一旦設計除掉李世民,基本他這個太子也就當到頭了,這也是為什麼他始終不肯除掉李世民的原因。
並不是他心軟,也不是不想除掉李世民,而是時機不對,他完全可以在登基之後尋個理由解決了李世民,而不是在太子之位上就除掉李世民。
況且,在他自己的家宴上,他下毒毒害李世民,這也太明顯了,他當了多年儲君,還不至於會做出這樣的蠢事,所以李建成不可能下毒害李世民。
從結果來看,無論李世民會不會被毒死,對李建成都沒有好處,沒有好處的事情為什麼要去做?那有沒有可能是李元吉呢?有這個可能。
李元吉也是有野心的,並不是單純的站在李建成這一邊,只不過他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因此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死了,他才有機會,他要做的就是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兩敗俱傷,這也是為什麼,李元吉屢次勸說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的原因。
不過,在李建成的府上,李元吉給李世民下毒也未必有機會,或者說李建成和李世民未必不會防著他。因此他可能會毒害李世民,但也僅僅是可能。
實際上,最可能給李世民下毒的就是李世民自己。這個我們看結果就知道,李世民只是吐血了,並沒有被毒死,這個結果對李世民相當有利。李世民想藉此達到什麼目的呢?離開長安城。
看著躺在床上的李世民,李淵對他說了一番話,其中最後一句很有意思,他是這樣說的:
「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李淵對宴會上的這一齣戲看的很明白,所以他並沒有責怪李建成,而只是讓他不要再約李世民喝酒,而對李世民,他心裡也很不是滋味,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說,李世民無緣太子之位,但他自晉陽起兵開始已經到天下大定,所立下的大功又是不能被忽視的。
對於李世民這個兒子,李淵向來是矛盾的,想補償他又不能給他太多,所以到這件事發生的時候,李淵決定讓李世民離開長安城,到洛陽去,等於是給了李世民劃地自治的權力。
這正是李世民想要的結果,等到了洛陽,他就可以依靠洛陽,一點點將天下據為己有。
但李淵真說出來了,李世民還是在面上以不孝為由拒絕了,李淵則表示,長安到洛陽並不遠,他想李世民了就可以去洛陽看他。李世民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但,正當他準備動身離開長安城的時候,被李建成和李元吉阻止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才不會傻到讓李世民去到洛陽,那不就是放虎歸山、魚入大海嗎?
洛陽本就是李世民攻下來的,那裡有他的勢力,一旦讓他回到洛陽,再想控制他比登天還難。而如果李世民在長安城,就不同了。
李世民縱然文武雙全,身邊能臣猛將眾多,但他的勢力自然無法與李淵和李建成相抗衡,而且,隨著李建成的謀劃,李世民身邊的很多得力乾淨被調離京城或者遣送回家。只要李世民還在長安城,他的手腳就會被束縛住。
「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複製;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阻止了李世民的離京,也正是因為這樣,李世民的團隊知道他們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不久之後就有了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