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2020-12-27 流雲天下

廟號制度由來已久,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廟號,最初的廟號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儘管後世廟號泛濫,但這四大廟號一直是最尊榮的廟號。

周朝以諡號代替廟號,一直到西漢才恢復了廟號制度,兩漢時期廟號仍然是高不可攀的,西漢十一位皇帝有諡號,但是有廟號者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四位對國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連漢景帝都沒有;東漢也一樣只有光武帝、漢明帝和漢章帝三人才有,不過東漢開始廟號不再局限於「太高世中」了,比如漢明帝廟號顯宗、漢章帝廟號肅宗。

廟號的泛濫始於王莽和曹睿,簡單點說就是王莽玩壞了宗號,曹叡玩壞了祖號,因為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衡量的話,祖號一般只用於開國皇帝,之後的皇帝用的則是宗號,王莽篡漢後給漢元帝、漢成帝和漢平帝也上了廟號,比如漢元帝廟號高宗,後來被光武帝劉秀毫不客氣的廢止了,宗號就是王莽開始玩壞的。

曹操廟號太祖,按理來說曹丕廟號了不起是太宗,可是曹叡給他上的廟號是高祖,曹芳有樣學樣給曹叡上的廟號是烈祖,祖號就是被曹叡給玩壞的!自此廟號就逐漸開始泛濫了,一泛濫「太高世中」就遠遠不夠用了,所以才有了後世英宗、成祖、聖祖、武宗等等廟號。

歷代王朝中清朝前幾位皇帝廟號有點特殊: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皇太極廟號太宗、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有沒發現皇太極有點尷尬:父親、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號,為何自己卻是太宗?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來分析一下。

先說說康熙廟號為何是祖號的聖祖?說實話這個有點不倫不類,歷史上除了玩壞了祖號的曹魏和十六國、南北朝那些割據政權濫用祖號之外,比如後趙石勒廟號高祖、石虎廟號太祖;前涼張軌廟號太祖、張寔廟號高祖、張駿廟號世祖;劉宋王朝劉裕廟號高祖、劉義隆廟號太祖、劉駿廟號世祖等等,大一統王朝基本都遵循開國皇帝用祖號,後世皇帝用宗號的慣例和傳統(朱棣是個例外,他一開始的廟號是太宗而不是成祖)。

廟號是皇帝死後繼任者擬定的,按雍正的說法是:「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康熙功勞大沒錯,唐太宗李世民和漢武帝劉徹功勞不比康熙差吧,也沒見唐高宗李治和漢昭帝或漢宣帝給他們上祖號,雍正此舉或許是因為自己繼位登基有爭議,所以拔高康熙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1644年年清軍入關,清朝由一個地方政權入主中原意義非同一般。

開疆擴土謂之祖,守土建業謂之宗,皇太極雖然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但是大清和後金是一脈相承的,打下江山開疆的其實是努爾哈赤,他才是大清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既然努爾哈赤已經是太祖了,皇太極自然順理成章的就是太宗了。

順治不一樣,他有擴土之功,清朝在他手上入主中原完成事實上的統一,他有資格被他兒子康熙上祖號,而且世祖往往意味著開闢了一個王朝的全新歷史時期,這和順治也很吻合。

皇太極早死了一年,要不然世祖這個廟號就是他的而不是他兒子順治的了,不過這樣一來的話順治的廟號肯定是宗號了,康熙也就不可能有聖祖這個廟號了,聖宗的可能性更大。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皇帝,爺爺的廟號是太宗,兒子稱世祖,就連孫子都稱聖祖
    ,一般是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特定的廟號,也就是說,稱世祖的人必然是開創王朝新時代的人物,這樣說來,稱帝立國的皇太極和統一天下的順治都符合這個條件,但是皇太極卻稱太宗,而順治稱世祖,這就給後世留有很大的爭議性,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就連他的孫子康熙也稱聖祖,可見清朝時期皇帝的廟號確實有些抬高的成分,連敗家子乾隆也都稱高宗,清順治之所以得到了世祖的廟號私下認為大約有三個主要原因。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從漢代開始恢復了諡號和廟號,尤其是對廟號特別慎重,西漢14個皇帝,只有劉邦(太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和劉詢(中宗),東漢13個皇帝,也僅有劉秀(世祖)、劉莊(顯宗)和劉炟(肅宗),可見是非有大德者不能加廟號的。
  • 皇太極有開國之功,為何只能稱宗?但是康熙卻可以稱聖祖?
    只是漢朝時期的廟號評定較為嚴格,沒有太大的貢獻和德行是不能有廟號的,在西漢時期,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個,第一個皇帝是劉邦,他的廟號是太祖,第二個皇帝是劉恆,他的廟號是太宗,第三個皇帝是劉徹,他的廟號是世宗,第四個是皇帝劉洵,他的廟號是中宗。
  • 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然而,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康熙」,是清朝開國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而他的廟號卻是「清聖祖」。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清朝特別「不要臉」,非開國皇帝都稱為「祖」,而且還使用了比較尊貴的「聖」字。事實真的如此呢?就讓我帶你一窺究竟吧。首先,並不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會稱為「祖」,也不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皇太極猝死,位高權重的長子豪格為何輸給6歲的順治帝福臨?
    我在查看這幾位清朝開國皇帝資料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就是他們的廟號和其他開國皇帝不同。大家知道按照慣例,凡是開國皇帝廟號必是太祖,而第二位的繼承者必是太宗。老百姓所謂祖宗二字皆是由此而來。而滿清第一位建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這個沒有問題。第二個皇太極廟號清太宗也是應當。怪就怪在順治帝廟號清世祖,而大家熟知的康熙帝玄燁廟號也是祖,清聖祖。
  •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廟號卻是聖祖?
    康熙的廟號叫聖祖,很多人都會奇怪,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能夠稱祖?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稱祖,比如說太祖,高祖,康熙都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按理說怎麼都稱不上祖啊,康熙的聖祖是怎麼來的呢?
  • 清初三祖一宗,康熙獲聖祖廟號,究竟是守成還是開拓?
    並且劉啟存在冤殺晁錯、周亞夫的情況,武帝並沒有給他上廟號。廟號通行在唐朝,唐朝及以後的皇帝,一般情況下除了末代皇帝都有廟號。廟號可以體現一個帝王對於創立基業發揮的作用,尊崇地位。為了不忘祖宗,也要向前幾輩追尊。還出現改廟號的情況,比如大明王朝就沒有太宗,是因為朱棣曾經的廟號是太宗,被他的後世子孫改為成祖。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其中創基立業者曰「太」,例如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例如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者曰「世」,例如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另說祖乙)。 然而周朝和秦朝時期,廟號制度卻被廢止,直到漢朝時期才逐漸恢復廟號制度,並就此沿用兩年前之久。
  • 宋高宗廟號之爭——宋朝廟號這麼奇怪,為什麼趙構廟號這麼普通?
    社會地位越高,稱號就越多,上至皇帝除了諡號以外,還會有廟號。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太宗、仁宗、高祖。在皇帝駕崩以後,幾乎所有的繼位者都會給自己的哥哥、父親或者祖父上特別長讚美他的諡號,所以諡號一般無法體現這個皇帝平時的所作所為,廟號才能起到蓋棺定論的作用。
  • ——從朱棣廟號的「宗」與「祖」品中華文化
    那我們再來看明朝皇帝廟號的一個疑點。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為「明太祖」,而朱棣我們稱他為明成祖,那為什麼明朝會有兩個「祖」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一段歷史,一探究竟,看看「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遺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諡號、廟號、年號
    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皇帝或稱太宗,或稱世宗、仁宗等。因此許多不同朝代的皇帝卻有相同的廟號。年號年號實際並不是皇帝的稱號,而是一種紀年的方法。中國以年號開始自漢武帝劉徹。清康熙皇帝又是什麼號?如果說康熙是清聖祖的年號,自始至終就是康熙一個年號,明神宗也只有萬曆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就不然了,像漢元帝即位時年號本來是初元,5年後改為永光,5年後又改為建昭,昭君出塞就是在漢元帝建昭三年的事,可後來又改成竟寧。有的皇帝叫的是年號,有的是廟號,更有的是諡號,這讓我感到迷惑,又有很大的興趣。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既表明兩人是魏國的奠基開國之君,也是父子關係,追尊的廟號沒毛病。 在南北朝時期,廟號被玩壞了。石勒、劉裕、陳霸先等人均打了高祖的廟號,甚至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劉義隆被弒殺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這位皇二代,卻享用了開國皇帝的廟號,後世議論紛紛,指摘不斷。 與祖類似,宗的廟號同樣也有講究。一般來說第二任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宗。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年號,是用來紀年的,皇帝生前也可以叫,說的是年份,後人以此代指皇帝。
  • 中華帝王廟號的由來和探究
    廟號最初於商代創立時,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
  • 不是開國之君的康熙,憑什麼稱「祖」,還是「聖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隨即病逝。遺詔胤禛繼位,成為清王朝第五位皇帝,是為雍正帝。雍正帝即位以後,在與大臣討論康熙帝廟號之時,直接一錘定音,在太廟奉祀康熙為「聖祖」。
  • 康熙已經是清朝第三個皇帝了,為什麼還被稱為清聖祖
    最明顯的就是廟號中「祖」和「宗」的用法,不能亂來。開疆擴土謂之祖,守土建業謂之宗。也就是說,只有開國皇帝,變家為國,建立不朽基業,才能獲得「祖」的廟號。此後繼承江山的皇帝,無論貢獻多大,也只能是「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的李淵父子。李世民雖然功勞很大,幾乎是他一己之力打的天下,但因為開國皇帝是李淵,所以只能是李淵的廟號為「高祖」,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一開始並不是每一位君主都有廟號,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原則,這時期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只有有功於國家社稷,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君王,才會特別追封廟號,而整個西漢也僅有四位皇帝得到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