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廟號之爭——宋朝廟號這麼奇怪,為什麼趙構廟號這麼普通?

2020-12-22 尋菡探史

中國古代的人的稱謂比較多,有地位的人除了名字以外還會有各種稱號。比如我們知道的範仲淹,他的字為希文,諡號為文正,爵位為楚國公。社會地位越高,稱號就越多,上至皇帝除了諡號以外,還會有廟號。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太宗、仁宗、高祖。

在皇帝駕崩以後,幾乎所有的繼位者都會給自己的哥哥、父親或者祖父上特別長讚美他的諡號,所以諡號一般無法體現這個皇帝平時的所作所為,廟號才能起到蓋棺定論的作用。

但是北宋滅亡以後,趙構建立南宋,為宋朝續命了一百多年,按理來說,他的廟號應該不會很差,但也只得了高宗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廟號?這又作何解釋呢?

一、 皇帝為啥都要有個廟號?

廟號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它起源於重視敬拜父祖的商朝,最初的廟號特別少,只有對國家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君王才有資格享有廟號,一般創立基業的稱為"太"、對國家有大功的稱為"高"、後代都很懷念的稱為"世"、使國家中興的稱為"中",創立者稱祖,守成者稱宗。

趙構

商朝500多年歷史只有七個君主有廟號。周滅商後周公創立《諡法表》用諡號來代替廟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稱皇帝,認為皇帝這兩個字大於任何諡號,所以諡號也沒有了。也就是說從周朝到秦朝這近千年來並沒有廟號。

漢朝又恢復了廟號和諡號制度,但是兩漢皇帝有廟號的人還是很少:西漢只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四人有廟號,東漢也只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三人有廟號,可見當時想得一個廟號有多難,成為了很多皇帝的一個夢想。

二、 趙構的廟號是怎麼來的?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趙構駕崩,享年81年,如何給趙構上廟號和諡號就擺上了議事日程,對此宋孝宗和群臣探討了很長時間,先後想了七個廟號,那為何最終還是選定了高宗這個廟號呢?我們來看一下其中原因。

宋孝宗畫像

備選一:世祖

有人率先提議廟號為世祖,雖然趙構使宋朝(一半面積)又延續了一百多年,但是整個宋朝到趙構只有趙匡胤稱祖,其他都是宗,南宋的疆土低於北宋,趙構的成就肯定不能和趙匡胤相匹配啊,再說趙構他爸趙佶的廟號是徽宗,他哥是欽宗。總不能他稱祖,他爸和他哥的輩分稱宗吧。肯定直接就pass了。

備選二:聖宗

稱祖不行,宗號牛一點宗沒問題吧,所以朝臣建議上聖宗,按諡法的解釋:"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這個廟號已經很高了,但是之前被讓宋真宗訂下屈辱的澶淵之盟的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用過,趙構再用聖宗好像有點看不起他祖先的意思,還是算了吧。

備選三:堯宗

接著有人說要不上個堯宗吧。按諡法說:"翼善傳聖為堯。"意思是做好事,傳給下一個好皇帝,和堯一樣。這個廟號相對而言也算不錯。對趙構來說,他的下一個繼任者宋孝宗是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構把皇位給孝宗,使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宋太祖的後代裡,正好對應了趙構的做法。

問題是趙構的德行也比不上堯,用堯宗似乎說不過去;還有就是金朝有一位王爺(皇帝完顏雍的父親)叫完顏宗堯,此人是滅亡北宋的主將,這肯定不好使。

遼聖宗耶律隆緒

備選四:光宗

那光宗總可以了吧,功勞比上下的繼任者都高為光;能紹前業為光;地位很高但是很謙虛為光;功烈耿著曰光。按說光宗這個廟號也比較適合趙構(能紹前業),但是宋孝宗覺得不夠強,還是放棄了。有趣的是,南宋後來還真有一位宋光宗,但是作為卻很平常。

備選五:藝宗

要不上個藝宗?按說宋朝這些大臣也真是夠了,不按常理出牌,老找一些冷門廟號來讓這位已經故去的人與眾不同,不就是個代號嗎?問題是趙構也並不多才多藝啊。

有記載稱趙匡胤也被尊為為宋藝祖:藝祖是《尚書》裡的說法,沒有人用過,一般把開國很多有才有藝的古帝王稱為"藝祖",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把這個廟號作為別稱,不少史冊中都有稱趙匡胤為藝祖的記載,但是宋徽宗簡直就是藝術的天才,他都沒叫藝祖,你叫藝祖不太合適吧。

再者別稱是別稱,正式用來作廟號有些草率,而且《尚書》也只提到藝祖並未提到藝宗,你又不能叫藝宗,又不是真正意義的開國皇帝,權衡之下也只能棄用藝宗這個廟號了。

宋太祖趙匡胤,也被稱為宋藝祖

備選六:大宗

這個廟號也不知道哪個大臣提出的,一提大家都懵了。因為這個大是真的很大:首先,只有三分天下的孫權自稱大帝,其他沒人敢用大來作諡號和廟號的,趙構也無法"妄自尊大"啊!這個大臣自己就在妄自尊大啊,據說大通太也通泰,宋大宗?就類似於宋太宗了而且那個時候國家也不太平。不算國泰民安,也不能算"宋泰宗"。

宋太宗趙光義,一生文治武功都高於趙構

備選七:高宗

那到底叫什麼宗好呢?趙構沒有想到大臣想個廟號比生前國家大事決策都難。群臣為了趙構的廟號絞盡了腦汁、傷透了腦筋,可把這些飽學之士給累壞了。

有人說,高宗好像就挺合適的,給出的理由也讓人無法拒絕:太宗定國號為宋,原因之一就是後周的最後一任皇帝柴宗訓加封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中樞在宋州(宋州今商丘),宋州正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宋國很接近,宋國的開國之君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七大諸侯國之一),宋國是商朝的延續,宋國的國都就是商丘。

微子啟,封於宋,延續商朝血脈

正好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宋州。現在來看最適合趙構的廟號要麼是高宗,要麼是中宗相對而言趙構再建大宋比中興大宋功勞更大。群臣和孝宗都很嘆服。宋孝宗決定為趙構上廟號高宗,諡號則定為"聖神武文憲孝皇帝"。

宋州,今商丘

結語

蓋棺定論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北宋的高宗趙構算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一方面他為宋朝繼續下去奠定了基業。而且把地位送還給了太祖一支,另一方面他又和侵略疆土,帶走父兄的大金籤訂合議劃江而治,冤殺嶽飛不思進取。

有功也有過。而且功和過的界限大小很難去劃分。但是,至少他不是祖。但是也不能地位太低。在幾番爭執下,稱他為高,也很妥帖。在我國歷史上,還有兩個人也被稱為高宗。一個是唐高宗李治,另一個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但是這兩個人,一個人被自己的妻子武則天的光芒所掩蓋,另一個他的年號的知名度要遠遠高於他這個廟號高宗。所以,趙構的廟號某種意義講也算是獨一無二,可以概括自己的一生了。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01下面說一下明朝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成了「成祖」,這是為什麼?周代時主廟供奉王朝始祖(后稷),左右各供奉當今天子的六代先祖,但由於文王武王功大是周王朝的實際定礎者,後代感念其功,不將其遷出,於是定文武不祧之列,三昭三穆之首,意思是當今天子只能追尊四代祖先。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廟號制度由來已久,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廟號,最初的廟號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儘管後世廟號泛濫,但這四大廟號一直是最尊榮的廟號。歷代王朝中清朝前幾位皇帝廟號有點特殊: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皇太極廟號太宗、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有沒發現皇太極有點尷尬:父親、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號,為何自己卻是太宗?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先說說康熙廟號為何是祖號的聖祖?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諡號、廟號、年號
    廟號自唐代起,諡號的字數逐漸增多,用諡號稱古代帝王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對唐代以後的皇帝多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在古代有作為的皇帝死後,在祖宗的太廟裡為之設一廟室供奉。清聖祖(廟號)玄燁(名字)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而其年號「康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後人也拿其年號稱之為康熙皇帝。其它類似還有很多:執政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廟號)弘曆(名字)「乾隆」(年號)皇帝;明神宗(廟號)朱翊鈞(姓名)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48年)的皇帝,年號萬曆,史稱萬曆皇帝。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由王凱所扮演的宋仁宗趙禎,更是千萬粉絲心目中的當之無愧的宋朝皇帝。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啥人們喜歡用「宋仁宗」這個稱號來稱呼宋朝皇帝趙禎,而不是「宋文帝」之類的?在關於皇帝的稱呼方面,古人又有什麼準則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中國古代社會,探尋古代皇帝稱呼之謎。
  • 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1)廟號 廟號始於商朝,止於清朝,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但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帝王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開國的帝王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繼者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
  • 明成祖朱棣,廟號應該是明太宗,為何成了明成祖?
    隨著朱棣的上臺,明朝皇位的繼承權也到了燕王系中,然而奇怪的是,朱棣既然是名義上的第二位君主,可他在死後,自己的廟號居然不是太宗皇帝,而是成祖。在封建王朝中,對於稱號的使用是非常嚴格的,尤其是廟號,即便漢唐開始漸漸放寬要求,可該有的還是要有,像歷史上這些王朝裡面,很少有一朝出現多個廟號的皇帝。通常太祖皇帝是開國之君,他往往也就是唯一有祖廟號的皇帝,第二位皇帝經常是太宗文皇帝,代表著他的地位。
  • 漢朝皇帝哪幾個有廟號的,為何漢景帝治國有功績,卻沒有廟號
    開國之君,光這個功績就沒有皇帝能比得上,開國之君的廟號一般是某祖,所以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這個廟號是漢景帝上的。漢文帝孝文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文帝劉恆的廟號是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上的,劉啟上廟號時,不僅給他父親劉恆上的,還給他爺爺劉邦也上了,劉恆是開啟文景之治的皇帝,同時也是西漢自呂氏亂政之後,再次由劉氏重掌政權的開始,同時劉啟給劉恆上廟號,也有確實正統的意思,因為劉邦之後的皇帝是他的嫡長子劉盈,劉恆即位後,皇位已經從劉盈一系轉到了劉恆一系,所以劉啟也有顯示正統的意思,包括後面的皇帝都是劉恆與劉啟的後代。
  • 為什麼漢景帝死後子孫沒有給他上廟號?
    一個個都自稱是漢景帝之後,可為什麼就沒一個人給他上個廟號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政績不夠麼?提起漢景帝劉啟沒廟號這個事兒,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漢朝廟號審核嚴格,漢景帝「黑點」太多、政績不夠等等之類的。公元前156年,丞相申屠嘉等人上書漢景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之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獻祖宗之廟」。漢景帝準奏,從此才有了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的廟號。2、為什麼漢景帝時期會恢復廟號呢?還是因為皇位更替的正統性。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後世都喜歡叫他明成祖?
    按理說,朱標是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廟號理應是太宗。但他畢竟是追尊的、不是正牌皇帝,上太宗廟號名不正、言不順。或許朱允炆還有自己的小九九,太宗這個廟號大概其是他準備留給自己將來死後用的。所以,朱允炆只給父親朱標上了廟號興宗、諡孝康,是為興宗孝康皇帝。▲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如果就這樣順順噹噹過下去,太宗這個廟號幾乎沒有疑問,就是朱允炆的!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可能很多人學歷史時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漢朝皇帝幾乎都叫什麼帝,比如漢文帝、漢武帝。唐宋皇帝都什麼祖、什麼宗,比如唐太祖、唐高宗、宋太祖、宋太宗。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秦國二世而亡之後,漢朝恢復諡法。
  •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廟號卻是聖祖?
    康熙的廟號叫聖祖,很多人都會奇怪,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能夠稱祖?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稱祖,比如說太祖,高祖,康熙都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按理說怎麼都稱不上祖啊,康熙的聖祖是怎麼來的呢?
  • 皇帝廟號、諡號傻傻分不清,一篇帶你搞定
    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稱「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承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比如唐太宗、宋高宗等。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原來,最初皇帝想獲得廟號,是有「門檻」的。西漢二百多年來,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五個:漢高祖(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元帝劉奭廟號「高宗」。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廟號:三國以前並非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三國以後廟號開始泛濫 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便會被特別追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最初的廟號其實只有「太、高、世、中」四種,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 中華帝王廟號的由來和探究
    廟號,是中華文化圈內,對於君主在死後的一生功業評定標準,起源於商代。大部分人以為第一個擁有廟號的帝王是商王湯(太祖),其實湯只是第一個在位獲得廟號的帝王。在商尚未代夏之時的商部落首領「亥」(王亥),後世被商王追尊為「高祖」,稱為「高祖亥」,這才是一個個獲得廟號的「君主」。
  • 朱棣廟號本來是「太宗」,可為何後來嘉靖改為「成祖」?
    按照這樣的規則,「永樂大帝」朱棣作為把太祖皇帝朱元璋事業發揚光大的守成之君,死後廟號應該也稱「太宗」。 為什麼本該叫「明太宗」的朱棣現在卻被我們稱之為「明成祖」了呢? 其實,從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開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這100多年間朱棣的廟號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廟號改成了「成祖」,並將明成祖朱棣與明太祖朱元璋並稱為「明朝二祖」。就這樣,朱棣的廟號被嘉靖帝改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