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廟號、諡號傻傻分不清,一篇帶你搞定

2020-12-25 叨叨歷史二三事

我們看古代皇帝的名號,常常有「文」、「武」、「孝」、「明」、「太宗」、「高祖」等字眼。其實這都不是皇帝姓名,這裡面有廟號,有諡號。

「廟號」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等。

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稱「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承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比如唐太宗、宋高宗等。

劉邦

到秦朝的時候,嬴政自稱始皇帝,其後繼者則稱二世、三世……廟號這一制度一度廢止。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原來,最初皇帝想獲得廟號,是有「門檻」的。

西漢二百多年來,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五個:漢高祖(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元帝劉奭廟號「高宗」。在位時間短、或者無所作為的皇帝,都沒有資格獲得廟號。

到了唐代,皇權日益集中,廟號的門檻才被撤掉。皇帝都有廟號,也就好稱呼了。

看廟號便可知一個皇帝在王朝中的地位:「祖」是開國之君,「太祖」「高祖」代表了首創之功;「宗」是繼承者,「太宗」多指鞏固政權,而「高宗」則指有重要文治武功的皇帝。

就拿漢朝舉例,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居功至偉而稱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劉徹為世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時期。「祖」字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廟號的選字不是隨意的,往往要參照帝王性格特徵及平生表現,其中也蘊含有褒貶之意。

一般而言,太祖、高祖屬於艱苦創業,世祖、太宗則是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是保業守成,仁宗、聖宗、睿宗等都智明賢達,中宗、憲宗是大業中興。

唐太宗

另外,哲宗、興宗等表示有所作為,而神宗、英宗則武功不足,德宗、寧宗多謹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等好玄喜虛,文宗、武宗多名不副實,穆宗、敬宗警戒慎法,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都是短命或亡國之君。

再來談諡號,諡號不是帝王專用,大臣包括後宮重要妃子也可以有諡號。

諡號制度開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都獲得諡號。這是諡法之始。

諡號當然也不能隨便起,也有專門規定。

《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

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諡號來自於諡法。

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

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屬於批評的有:煬、厲、靈等;

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比如周厲王諡「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弒當年,唐高祖李淵強加的。

隋煬帝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同廟號一樣,秦始皇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啟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諡光武帝等。

劉秀

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如玄宗李隆基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弘文定業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堆積。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了,讀著不方便,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廟號、諡號你們搞懂了嗎?

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讚吧,歡迎轉發收藏。

相關焦點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今天這一篇文章是由「宋仁宗」的這個稱呼來的。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一清二楚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因此,唐朝以後的皇帝再用諡號稱呼,顯然已經不太合適。 廟號:三國以前並非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三國以後廟號開始泛濫 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便會被特別追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每個皇帝去世之後都有諡號,又因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就有孝武皇帝、孝文皇帝之類的諡號,也就是漢武帝和漢文帝。當時的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擁有的,必須嚴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要有豐功偉績才能在家廟供奉時擁有名號——廟號。整個西漢也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這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堪稱明君的文景帝也沒有廟號。
  • 廟號、諡號和年號傻傻分不清楚?開國之君一般用哪些?明清最簡單
    皇帝的稱號分為三種,廟號、諡號以及年號。廟號和諡號一般一個皇帝只有一個,而年號,一個皇帝卻有很多。廟號,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現在比較熱的《清平樂》裡,宋仁宗就是趙禎的廟號。皇帝去世以後,一般都會被供奉在家廟當中受到子孫後代的祭祀。到了幾代以後,由於人員過多,原來的廟就要被毀掉,集中到太廟一起祭祀。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比如說漢文帝、漢武帝都有廟號,可是夾在中間的漢景帝就是沒有廟號,那個時候的人不太喜歡自欺欺人。
  • 諡號、廟號、年號
    廟號自唐代起,諡號的字數逐漸增多,用諡號稱古代帝王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對唐代以後的皇帝多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在古代有作為的皇帝死後,在祖宗的太廟裡為之設一廟室供奉。讀史書,讀到皇帝有年號,有廟號,還有諡號,年號還總有變動,有時真弄不清楚。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即便不算上洪秀全、李自成、陳勝這樣的草頭天子,正兒八經的帝王也有492名,因為重複名字的人太多,因此歷史學家往往稱呼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又或者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等。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1)廟號 廟號始於商朝,止於清朝,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但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帝王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開國的帝王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繼者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上圖_ 清 陳書.歲朝麗景圖 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死後,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官方正式名稱是「漢太祖高皇帝」。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廟號的使用,在歷史上因時代不同而情況不同。 商朝有廟號,但周朝卻不用廟號,而用諡號。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等都是屬於諡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屬於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就把廟號和諡號一起廢了不用。所以廟號從周朝到秦朝,也曾一度被廢用了近千年。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劉邦恢復諡號)廟號的由來與應用隨著南北朝之後,原本可以進行功過評說的諡號開始變質,成為朝中阿諛奉承的工具,開始對君主只褒不貶,且為了能放入更多讚美之詞,因此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還有像一些末世的皇帝也沒有,因為沒有子孫後代給他追加了。接下來還有「諡號」諡(shì)號起源於西周,與前兩個稱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並不是皇帝專屬的,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能會有諡號;第二,諡號分褒貶,並不都是好的。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廟號,是帝位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在帝王死後對這個帝位的一生做一個評價。商朝滅亡後,周朝開始取消了廟號,因此周武王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到了秦朝,甚至連諡號都給一併去除。因為無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會出現「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不符合倫理道德。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他的年號是後元。
  • 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今年因為宮鬥戲火了的康熙、乾隆……很多皇帝至今仍然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 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稱呼皇帝,才能成為他身邊的紅人
    愛新覺羅·玄燁是他的本名(滿語漢譯),康熙是年號,清聖祖是廟號,「合天弘運」這拖家帶口的一長串是諡號。有的皇帝還有尊號,但康熙爺比較謙虛,就拒絕了尊號。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都是什麼?有什麼區別?一、諡號,對皇帝駕崩後評價的稱呼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有貶。皇帝的諡號由禮官議上。相比於廟號、尊號和年號,諡號出現的最早,西周便已經出現了,但在秦朝的時候曾被廢掉。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可分為為上諡或者說是美諡,帶有讚美的性質,如文、武、景、烈等,如果前任的皇帝慈惠愛民,就可以被諡「文」,如漢文帝;其次是中諡,表示平庸或者同情,如平、惠等,《諡法解》說治理政事而沒犯錯,照著規章辦事,就可以諡號為平,如東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雖然東遷有功,但當時的貴族們已經做大,他在位期間,不能加強王室的權威,駕馭不了貴族們,表現只是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