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代皇帝的名號,常常有「文」、「武」、「孝」、「明」、「太宗」、「高祖」等字眼。其實這都不是皇帝姓名,這裡面有廟號,有諡號。
「廟號」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等。
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稱「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承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比如唐太宗、宋高宗等。
到秦朝的時候,嬴政自稱始皇帝,其後繼者則稱二世、三世……廟號這一制度一度廢止。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原來,最初皇帝想獲得廟號,是有「門檻」的。
西漢二百多年來,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五個:漢高祖(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元帝劉奭廟號「高宗」。在位時間短、或者無所作為的皇帝,都沒有資格獲得廟號。
到了唐代,皇權日益集中,廟號的門檻才被撤掉。皇帝都有廟號,也就好稱呼了。
看廟號便可知一個皇帝在王朝中的地位:「祖」是開國之君,「太祖」「高祖」代表了首創之功;「宗」是繼承者,「太宗」多指鞏固政權,而「高宗」則指有重要文治武功的皇帝。
就拿漢朝舉例,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居功至偉而稱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劉徹為世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時期。「祖」字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廟號的選字不是隨意的,往往要參照帝王性格特徵及平生表現,其中也蘊含有褒貶之意。
一般而言,太祖、高祖屬於艱苦創業,世祖、太宗則是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是保業守成,仁宗、聖宗、睿宗等都智明賢達,中宗、憲宗是大業中興。
另外,哲宗、興宗等表示有所作為,而神宗、英宗則武功不足,德宗、寧宗多謹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等好玄喜虛,文宗、武宗多名不副實,穆宗、敬宗警戒慎法,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都是短命或亡國之君。
再來談諡號,諡號不是帝王專用,大臣包括後宮重要妃子也可以有諡號。
諡號制度開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都獲得諡號。這是諡法之始。
諡號當然也不能隨便起,也有專門規定。
《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
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諡號來自於諡法。
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
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屬於批評的有:煬、厲、靈等;
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比如周厲王諡「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弒當年,唐高祖李淵強加的。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同廟號一樣,秦始皇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啟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諡光武帝等。
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如玄宗李隆基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弘文定業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堆積。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了,讀著不方便,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廟號、諡號你們搞懂了嗎?
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讚吧,歡迎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