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記載:「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始取天下為祖,始治天下為宗。」
廟號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與諡號有所不同。廟,繁體作「廟」,部首從廣,朝聲(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說文解字》:「廟,尊祖貌也。」(祖貌,祖先的形貌)指放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宗廟(把供奉神佛的地方稱作廟是後來的事)。據說周代以前,天子有五廟,中為始祖廟,左右分列父、祖父、曾祖、高祖(稱作「四親」)四廟,稱為親廟。至周代,以稷為始祖,以為文王、武王乃有德之王,創業功高,又加二廟,成為七廟。古代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禮記·王制》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後「七祖」又成了王朝的代稱,漢賈誼《過秦論》就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樣的話。
《說文解字》中記載:
「祖(字),始廟也。」指奉祀先祖的宗廟,又指祖先,在廟號中常指開國君主,取起始的意思。《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始封必為祖。」《史記·孝文本紀》:「始取天下者為祖。」如漢高祖、宋太祖。
宗(字)「尊也,祖廟也。」在甲骨文裡表示為外面是房子,房中是神主,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為「尊祖廟」,也指祖先,與祖並稱,所以有「列祖列宗」的說法。宗作廟號,也取始的意思。古書上說始取天下為祖,始治天下為宗,加上「太」字,這個意義更明顯,如唐太宗、宋太宗。
宗廟為祭祖之所,而帝王的宗廟中立室奉祀的祖先又非止一個,這樣就存在一個位次和稱謂問題。位次的安排依祖先的世序而定(所謂左昭右穆),另外還需要追尊以特立的名號,這就是廟號,如某祖、某宗之類。
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位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漢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另外西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奭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廟號)、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廟號)、劉衎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廟號),在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祐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之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是賢明之君,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代表是有一定作為的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有失德之處。德宗、寧宗過於平庸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佛道玄虛。文宗、武宗文武各有不足,明褒暗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短暫,昏庸腐朽,哀宗、思宗是亡國之君。
古人認為,題廟號,奉祖宗,「皆推其本統以事其主」,《宋史·禮志九》記載:「祖宗繼序,德厚流光之本意」 。顯而易見,廟號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目的是維護其世襲統治。祖有功,宗有德,在宗廟中奉安神主、尊祖敬宗是一種崇高的政治待遇。唐代以前,並非每個皇帝都稱祖稱宗,西漢十二帝,稱祖宗者五帝;東漢十三帝,稱祖宗者七帝。唐以後,皇帝死後一般都有廟號,開國者稱祖,其餘稱宗 ,但明成祖朱棣起靖難之役,而得帝位,廟號為太宗,明世宗認為朱棣重奠帝業,功擬太祖,後改尊成祖,還有清代康熙皇帝,因燦燦文治武功,也被尊廟號為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