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號有何區別?你知道嗎?

2020-12-25 濤濤隨記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記載:「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始取天下為祖,始治天下為宗。」

廟號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與諡號有所不同。廟,繁體作「廟」,部首從廣,朝聲(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說文解字》:「廟,尊祖貌也。」(祖貌,祖先的形貌)指放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宗廟(把供奉神佛的地方稱作廟是後來的事)。據說周代以前,天子有五廟,中為始祖廟,左右分列父、祖父、曾祖、高祖(稱作「四親」)四廟,稱為親廟。至周代,以稷為始祖,以為文王、武王乃有德之王,創業功高,又加二廟,成為七廟。古代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禮記·王制》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後「七祖」又成了王朝的代稱,漢賈誼《過秦論》就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樣的話。

《說文解字》中記載:

「祖(字),始廟也。」指奉祀先祖的宗廟,又指祖先,在廟號中常指開國君主,取起始的意思。《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始封必為祖。」《史記·孝文本紀》:「始取天下者為祖。」如漢高祖、宋太祖。

宗(字)「尊也,祖廟也。」在甲骨文裡表示為外面是房子,房中是神主,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為「尊祖廟」,也指祖先,與祖並稱,所以有「列祖列宗」的說法。宗作廟號,也取始的意思。古書上說始取天下為祖,始治天下為宗,加上「太」字,這個意義更明顯,如唐太宗、宋太宗。

宗廟為祭祖之所,而帝王的宗廟中立室奉祀的祖先又非止一個,這樣就存在一個位次和稱謂問題。位次的安排依祖先的世序而定(所謂左昭右穆),另外還需要追尊以特立的名號,這就是廟號,如某祖、某宗之類。

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位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漢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另外西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奭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廟號)、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廟號)、劉衎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廟號),在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祐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之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是賢明之君,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代表是有一定作為的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有失德之處。德宗、寧宗過於平庸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佛道玄虛。文宗、武宗文武各有不足,明褒暗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短暫,昏庸腐朽,哀宗、思宗是亡國之君。

古人認為,題廟號,奉祖宗,「皆推其本統以事其主」,《宋史·禮志九》記載:「祖宗繼序,德厚流光之本意」 。顯而易見,廟號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目的是維護其世襲統治。祖有功,宗有德,在宗廟中奉安神主、尊祖敬宗是一種崇高的政治待遇。唐代以前,並非每個皇帝都稱祖稱宗,西漢十二帝,稱祖宗者五帝;東漢十三帝,稱祖宗者七帝。唐以後,皇帝死後一般都有廟號,開國者稱祖,其餘稱宗 ,但明成祖朱棣起靖難之役,而得帝位,廟號為太宗,明世宗認為朱棣重奠帝業,功擬太祖,後改尊成祖,還有清代康熙皇帝,因燦燦文治武功,也被尊廟號為聖祖。

相關焦點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由王凱所扮演的宋仁宗趙禎,更是千萬粉絲心目中的當之無愧的宋朝皇帝。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啥人們喜歡用「宋仁宗」這個稱號來稱呼宋朝皇帝趙禎,而不是「宋文帝」之類的?在關於皇帝的稱呼方面,古人又有什麼準則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中國古代社會,探尋古代皇帝稱呼之謎。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一清二楚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到了明清,又變成了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
  • 古代廟號的定奪有什麼特殊含義嗎?(下)
    古代廟號選字並不嚴格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成祖、聖祖、世祖以及太宗、高宗這些廟號之前已經說了。這些都是相對而言功績比較大的皇帝。而仁宗、孝宗也是妥妥的明君廟號。這些廟號的皇帝大多也都是中等以上的皇帝,比如文壇百花齊放之時的宋仁宗以及恢復科舉制度的元仁宗。而孝宗同樣也是寬厚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廟號。比如南宋最好的君主宋孝宗以及明朝的明孝宗。中宗、聖宗是中興之主,如劉詢、司馬懿和李顯;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肅宗有中興之意,卻無中興之力。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即便不算上洪秀全、李自成、陳勝這樣的草頭天子,正兒八經的帝王也有492名,因為重複名字的人太多,因此歷史學家往往稱呼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又或者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等。
  • 漢朝皇帝哪幾個有廟號的,為何漢景帝治國有功績,卻沒有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是皇帝的後世子孫追加有功績的祖先所上的名號,廟號主要是用來放在廟中用來區別祭祀先祖的稱號,對於後世子孫來說,需要祭祀的祖先就那麼幾位有重大功績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廟號在西周時期就被廢除,然後到漢朝後開始重新啟動,廟號與諡號不同,諡號是後世子孫對祖先生平的一個評價語,用最簡短的話對祖先做一個評語就諡號,廟號只是用來祭祀的名號,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漢朝既有廟號又有諡號。
  • 皇帝廟號、諡號傻傻分不清,一篇帶你搞定
    我們看古代皇帝的名號,常常有「文」、「武」、「孝」、「明」、「太宗」、「高祖」等字眼。其實這都不是皇帝姓名,這裡面有廟號,有諡號。「廟號」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原來,最初皇帝想獲得廟號,是有「門檻」的。西漢二百多年來,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五個:漢高祖(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元帝劉奭廟號「高宗」。
  • 宋高宗廟號之爭——宋朝廟號這麼奇怪,為什麼趙構廟號這麼普通?
    中國古代的人的稱謂比較多,有地位的人除了名字以外還會有各種稱號。比如我們知道的範仲淹,他的字為希文,諡號為文正,爵位為楚國公。社會地位越高,稱號就越多,上至皇帝除了諡號以外,還會有廟號。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太宗、仁宗、高祖。
  • 古代穿越(zuo si)指南——中國古代的帝王稱謂
    結果我就被路人舉報了,罪名還是詛咒皇帝。    老白在夢中為何如此悲慘?夢裡我這個穿越者為何連續被捕?醒來後,老白查閱了歷史書,這才知道,這和古代帝王的稱謂有關。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帝王都有特定的稱謂,比如漢文帝、漢武帝,又如唐高祖、唐太宗,再如康熙、雍正、乾隆,那這些稱謂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講究?怎麼稱呼皇帝才能不被殺頭呢?今天老白就來和大家講講古代帝王的稱謂。
  • 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眾所周知,廟號與諡號是後代皇帝及臣子對前代皇帝的最終評價。由於唐朝諡號「含金量」下降,唐朝以後,廟號就成為了評價皇帝功過的主要標準。而廟號的選擇,在古代是有非常嚴格標準的。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清朝特別「不要臉」,非開國皇帝都稱為「祖」,而且還使用了比較尊貴的「聖」字。事實真的如此呢?就讓我帶你一窺究竟吧。首先,並不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會稱為「祖」,也不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開國皇帝被稱為「祖」的比較多,但也有特例。
  • 古代陛下、殿下、閣下這些稱謂,大有講究,值得一看
    古代陛下、殿下、閣下這些稱謂,大有講究,值得一看文/詩綠鳳在古代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稱謂,顯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有很多講究。如今的現代人對這些稱謂已經很陌生了,分不清各種稱謂有何意思?下面就來說一說這些有意思有內涵的稱謂。你知道陛下、殿下、閣下、足下是什麼意思?有何區別麼?陛下:是古代的人們對帝王的敬稱。殿下:和陛下的稱謂是一樣的,也是對帝王的敬稱。
  • 諡號、廟號、年號
    提示:古代漢語文學QQ群[2](314120068)、古代漢語文學QQ群[1](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學》《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辭書、歷史書籍300
  • 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廟號卻是聖祖?
    康熙的廟號叫聖祖,很多人都會奇怪,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能夠稱祖?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稱祖,比如說太祖,高祖,康熙都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按理說怎麼都稱不上祖啊,康熙的聖祖是怎麼來的呢?
  • 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稱呼皇帝,才能成為他身邊的紅人
    先以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爺為例,他的本名是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是他,康熙是他,還有一個變態長的名字: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也是他。為什麼皇帝有這麼多個名字?愛新覺羅·玄燁是他的本名(滿語漢譯),康熙是年號,清聖祖是廟號,「合天弘運」這拖家帶口的一長串是諡號。有的皇帝還有尊號,但康熙爺比較謙虛,就拒絕了尊號。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都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民間也有諡號,被稱為「私諡」,比如陶淵明的諡號就是朋友送的,陶淵明去世後,顏延之作《陶徵士誄》私諡其為「靖節徵士」,我們一般稱呼他為靖節先生。廟號是皇帝去世後,於廟中被供奉時,群臣所商定的一個名號,得廟號者必是皇帝,后妃王侯都不能有廟號。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