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

2021-01-12 小帆侃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帆侃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

大家都知道,廟號是皇帝死後移進太廟供奉的尊號,在皇帝死後,會制定一個廟號來評價他的功績。

在兩漢時期,廟號制度非常的嚴格,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獲得廟號,漢朝嚴格按照祖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來執行,而經過五胡亂華以後,整個傳統文化的承襲遭到了破壞,從隋唐開始,不管哪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但是無論怎麼破壞,每個朝代都恪守原則,除了開國皇帝和追封的先祖,基本沒有其他皇帝廟號敢稱祖的,即便是被稱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只能定為太宗。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皇帝有太祖和成祖兩祖,清朝更甚,有太祖、世祖、聖祖,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明朝的成祖就是朱棣,朱棣死的時候明仁宗本來定的是太宗,這樣也符合規矩,就這樣帝王世系一代代傳了下來,到了明武宗駕崩以後,明朝帝系終結了。後經群臣商議,立旁系朱厚熜為帝,就是嘉靖。話說這個嘉靖皇帝登基以後,他老是想把自己的老爹移進太廟來供奉,起初群臣是反對的很厲害,後來嘉靖一意孤行,群臣也沒辦法了。只能任由他胡來。可是問題又來了,西周開始規定的太廟只能供奉天子七廟。除了不能動的太祖朱元璋,這七個也滿了。

按照規矩,要把關係最遠的朱棣移出去,可是永樂大帝的名聲太大了,更何況沒有永樂大帝就沒有他們這一脈的皇位,朱厚熜根本不敢動朱棣的牌位,所以就把朱棣太宗改成了成祖,這樣按照祖萬世不移的規矩,他就把明仁宗朱高熾給移出去了,把他爹給移進去,就這樣一代太宗變成了成祖。本來太宗是太祖的繼承人這樣很符合,嘉靖非要改成成祖,這樣間接承認了祖宗的造反事實,朱棣知道了會不會從地底下出來掐死他。

再說大清,努爾哈赤是太祖沒啥問題,而順治皇帝則是入關後的的第一個皇帝,相當於把清朝從一個地方政權變成了正統王朝,稱為世祖也問題不大。

至於康熙的聖祖,則是清朝文武大臣以及清朝統治者認為康熙的功績堪比千古一帝,所以就是清聖祖了。要是皇太極知道他的兒孫都是祖會不會被氣活呢?

再說一個,有人可能會說劉秀廟號是世祖,那是因為劉秀把漢朝又光復起來了,如果他換個國號的話,其實就是一個開國皇帝,所以稱祖一點也不過分。

文/小帆侃歷史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洪建武/我的列祖列宗續(三)
    我的列祖列宗續(三) 文/洪建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朝·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 紀念|農曆冬月十三 中土唯識宗二祖、百部疏主窺基法師圓寂紀念日
    2020年12月27日,農曆冬月十三,是中土唯識宗二祖窺基法師圓寂紀念日。窺基法師(631—682)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玄奘大師譯經傳法十幾年,門下弟子云集,俊傑賢才如林。而舉世公認專事述作,弘揚其瑜伽唯識之學,光大其門庭的是窺基法師。
  • 神宗:明褒實貶,政績顯著的趙頊廟號為何會是「神宗」?
    神宗,皇帝廟號之一,明褒實貶,中國歷史上廟號為神宗的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有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朱翊鈞,此外還有大理國的神宗段智祥和西夏神宗李遵頊。我們從宋神宗和明神宗身上看看一個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和一個政績顯著的皇帝為何都會得「神」這個廟號。
  • ——從朱棣廟號的「宗」與「祖」品中華文化
    那我們再來看明朝皇帝廟號的一個疑點。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為「明太祖」,而朱棣我們稱他為明成祖,那為什麼明朝會有兩個「祖」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一段歷史,一探究竟,看看「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遺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宋代詩人方回,論詩標舉「一祖三宗」,提倡豪放質樸的詩風
    方回論詩標舉「一祖三宗」之說,他提出:「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後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餘可配饗者有數焉。」(《瀛奎律髓》卷二十六)明確主張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並為三宗。又江西詩派不少代表作家是以杜甫作為師法的對象,所以方回此說實際上主要為標榜江西詩派而倡言的,以圖重新確立江西詩派在詩壇的地位。
  •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PS:有關「土木堡之變」請點擊:這些畫,記錄了明英宗朱祁鎮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雖然代宗的目的最終達到了,但好景不長,其子早夭,深受打擊的代宗一病不起,這一病導致了他悲慘的結局。不甘心的英宗趁機復闢了,有傳言說英宗不許太醫幫代宗看病,代宗就此魂歸黃泉。重登大寶的英宗並不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自然無法葬入十三陵,而以「王」的身份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景泰陵。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法相宗曼陀羅
    圍繞著彌勒菩薩的是十六位法相宗祖師,首先是由右上方角落為始,第一行依次是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護法菩薩及陳那菩薩。無著、世親兩位菩薩居法相宗祖師的首兩位,自是毋庸置疑。但特別的是該曼荼羅置陳那菩薩於護法菩薩之後,陳那菩薩為護法菩薩之老師,論繼承次序,應先是陳那菩薩先於護法菩薩,但此曼荼羅卻倒置之。
  • 拒絕瓊瑤「四顧茅廬」,被導演列三宗罪開除,黃海冰如今怎樣了?
    拒絕瓊瑤「四顧茅廬」,被導演列三宗罪開除,黃海冰如今怎樣了?黃海冰之後,再無沈浪。這是很多觀眾在看完《武林外史》之後的評價。事後,導演還列出了黃海冰的三宗罪:演戲不上心、沒有職業道德、拒絕聽從導演講戲。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再反觀明朝,雖然明朝有少許的皇帝看起來讓人很不靠譜,比如喜歡封自己做大將軍的明武宗、喜歡自己奶媽的明憲宗,還有二十餘年都不上朝的明世宗,甚至更過分的還有三十餘年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但是有沒有發現明朝這些皇帝雖然都不太喜歡治理國家,但是他們的治國能力卻不弱,簡而言之就是他們會當皇帝。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大揭秘 明代宗墓在哪裡
    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少深宮的血雨腥風,我們是真的不得而知了。明代宗之死明代宗,也就是朱祁鈺,世人所稱的景泰帝,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徵,不幸為瓦剌所擒,瓦剌藉機向明朝提出各種無理要求。
  • 明武宗朱厚照果真是荒淫無道的昏君嗎?
    清代修《明史》,出於鞏固少數滿人統治大多數漢人的目的,特別需要讓廣大人民覺得漢族皇帝很差勁,很糟糕,特別需要讓漢族普遍自卑到骨子裡,從而心甘情願當好俯首帖耳的奴才,所以就處心積慮地在文字上進行了種種歪曲和醜化明朝歷史的操作。
  • 攝政王多爾袞為什麼被稱為「清成宗」呢?
    一生沒做過皇帝,那為何又成了大清皇帝「清成宗」?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的叔叔,孝莊太后的小叔子,「太后下嫁」的緋聞男友。  多爾袞,原本是有三次機會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後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話的事兒,可一生偏偏三次都與至高無上的皇位,擦肩而過!
  • 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 而清朝
    如果你仔細翻看史書的話,你會發現清朝的皇帝,特別是前幾任皇帝都是十分重視讀書的人。幾乎每天五點左右就起來都書了(幾乎每天都是現在高三的節奏)。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弓箭騎射。每天同時還要學習前代皇帝的治國之道,還要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學習從來不放鬆。 但是,跟清朝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明朝。
  • #淺釋《法性宗》#
    (第四十三段)五,法性宗;又名<三論宗>、<空宗>、<破相宗>。什麼是法性宗呢?此宗認為;一切眾生之心並非由於斷惑而得清淨,實為本來清淨,所以眾生之心即為法性。更以般若之智,直入諸法實性,故名法性宗。什麼是三論宗呢?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明朝除了十六帝,還有兩位沒當過皇帝的皇帝
    人盡皆知的大明十六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煤山上吊自盡,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所謂的大明十六帝。
  • 明代宗朱祁鈺,唯一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誠然,此時的明朝並不像宋朝那麼弱,可在靖康之辱發生前,誰能想到徽、欽二宗會被擄走呢?又有誰能想到,率領幾十萬明軍的朱祁鎮,會被瓦剌俘虜?那麼,京城似乎也不那麼安全,再丟個皇帝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兒。被俘虜的朱祁鎮這個目的基本上是達成了,就是用時有點久。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淨宗祖師贊淨宗始祖慧遠尊。儒門宗匠智慧人。學六經融匯貫通。達官顯貴眾人欽。捨棄富貴與榮華。道安法師為落髮。立身行道披袈裟。勤修苦練悟大道。廬山東林種白蓮。淨宗道場渡有緣。念佛三昧詩文寫。淨宗二祖善導尊,專修淨土妙法門,念佛光明從口出,每天念佛幾萬聲。嚴守戒律不毀犯,激勵弟子苦修行,精細事物大眾吃,粗糙劣質自留存。尊者弟子非常多,一心一意念彌陀,證得念佛三昧者,如恆河沙無數個。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昏庸,清朝皇帝最勤政?
    從影視上了解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明朝似乎無道昏君很多,而清朝皇帝似乎個個勵精圖治,「堯舜禹湯」。然而,有人可能會問:這符合歷史事實嗎?今天看鑑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真相。其實之所以會造成大多數人印象中,清朝皇帝比明朝能幹的原因,多半來源於勤於政事的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在位時間都很長,因此加深了人們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