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十六帝,還有兩位沒當過皇帝的皇帝

2020-12-19 騰訊網

人盡皆知的大明十六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煤山上吊自盡,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所謂的大明十六帝。

這十六位皇帝的順序與在位時間分別是:

第一位,朱元璋,廟號明太祖,年號洪武,在位時間1368—1398(在位30年)

第二位,朱允炆,廟號明惠宗,年號建文,在位時間1398—1402(在位4年)

第三位,朱棣,廟號明成祖,年號永樂,在位時間1402—1424(在位22年)

第四位,朱高熾,廟號明仁宗,年號洪熙,在位時間1424—1425(在位不足1年)

第五位,朱瞻基,廟號明宣宗,年號宣德,在位時間1425—1435(在位10年)

第六位,朱祁鎮,廟號明英宗,年號正統和天順,在位時間1435—1449,1457—1464(前後共在位21年)

第七位,朱祁鈺,廟號明代宗,年號景泰,在位時間1449—1457(在位8年)

第八位,朱見深,廟號明憲宗,年號成化,在位時間1464—1487(在位23年)

第九位,朱佑樘,廟號明孝宗,年號弘治,在位時間1487—1505(在位18年)

第十位,朱厚照,廟號明武宗,年號正德,在位時間1505—1521(在位16年)

第十一位,朱厚熜,廟號明世宗,年號嘉靖,在位時間1521—1566(在位45年)

第十二位,朱載垕,廟號明穆宗,年號隆慶,在位時間1566—1572(在位6年)

第十三位,朱翊鈞,廟號明神宗,年號萬曆,在位時間1572—1620(在位48年)

第十四位,朱常洛,廟號明光宗,年號泰昌,在位時間1620(在位29天)

第十五位,朱由校,廟號明熹宗,年號天啟,在位時間1620—1627(在位7年)

第十六位,朱由檢,廟號明思宗,年號崇禎,在位時間1627—1644(在位17年)

▲ 明朝十六帝畫像

少有人知的另外兩帝

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除了這十六位皇帝之外,明朝還有兩位不是皇帝的皇帝,這兩個人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但卻被追封為皇帝,並且進入了明朝宗廟,受到當時官方的認可,即便是明朝滅亡後,清代統治者編修明史時,也依然認可這兩位「皇帝」的合法性,認可他們皇帝的身份。這兩位沒有當過皇帝的皇帝就是明興宗朱標,還有明睿宗朱祐杬。

明興宗朱標

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母親是馬皇后。朱標元至正十五年(1355)九月出生。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朝剛一建立,朱標就被立為皇太子。

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朱標死後朱元璋傷心欲絕,痛哭不已,將他祔葬在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奪位稱帝後復稱懿文太子。

明睿宗朱祐

朱祐杬是明憲宗第四子,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祐杬出生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封為興王。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年)逝世,諡「獻」,稱興獻王。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明武宗無子,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從其堂兄弟中按嫡長親疏關係選取嗣君。明孝宗為明憲宗第三子,興獻王為明憲宗第四子,按長幼親疏關係論,興獻王獨子朱厚熜與明武宗最為接近。因此在明武宗駕崩後,宣布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是為明世宗嘉靖帝。

嘉靖帝即位不久,便與以楊廷和為首的武宗舊臣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堅持繼統不繼嗣,拒絕認孝宗為父,並追尊自己的生父朱祐杬為皇帝。

為了讓自己生父成為皇帝,嘉靖帝為朱祐杬補齊了所有正統天子的待遇:追尊朱祐杬為皇考,興獻帝,後加封恭穆獻皇帝,修恭穆獻皇帝實錄,記載其在封國26年的生活和功績。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廟號「睿宗」,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為了保證自己駕崩後,讓父親不被祧出,他提前確定好遷祧順序,讓去世的皇后入太廟佔位置,尊明太宗朱棣為明成祖,祧仁宗之廟。

至此,興獻王朱祐杬正式成為了明睿宗獻皇帝。

嘉靖皇帝之後的幾代明朝皇帝,都是朱祐杬的血脈子孫,自然不會自己反對自己的祖宗為帝,因此都認同明睿宗是皇帝,是正統,即便有大臣想要翻案,提出異議,也都遭到了後面皇帝的拒絕。

明史的認可

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清朝統治著編修明史。明史中的皇帝本紀共有十七紀,記載了十六位皇帝的事跡,其中明英宗因為登基兩次而分為前紀後紀。本紀之後的列傳中,清史的修訂者將興宗孝康皇帝與睿宗獻皇帝單獨列傳,並且列於明代諸王傳之前。並解釋說明稱:

興宗、睿宗雖未嘗身為天子,而尊號徽稱典禮具備,其實有不容泯者。史者所以記事也,記事必核其名與實。曰宗曰帝者,當時已定之名,名定而實著焉矣。爰據《元史》裕宗、睿宗列傳之例,別為一卷如右,而各以後附焉。

可見,清朝官方的態度,也是認可興宗、睿宗的皇帝身份的。

相關焦點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 皇陵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 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朝帝陵卻叫十三陵?
    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王朝。(註: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出身奴隸,是唯一一位奴隸出生的皇帝,但後趙國區域小、存在時間短,對歷史的影響也較小,這裡不做討論。)
  • 明朝十六位皇帝,都用過那些年號,這些年號中又有哪些美好寓意?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從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到1644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統治時間長達276年。在這276年中,明朝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又出現了十七個年號,這十七個年號又有著不同的寓意,今天我們聊一聊明朝十六位皇帝年號中的美好寓意。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哪幾位比較有作為?誰最厲害?
    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禎皇帝,一共經歷了十六位皇帝,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在這十六位皇帝當中,哪幾位皇帝比較有作為呢?如果選出三位,誰可以當選?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當選。
  • 【鄭說歷史】明朝十六帝
    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宦官,領著一個不知深淺的皇帝,像過家家一樣去「打獵」,可惜鷹沒打著,讓鷹啄瞎了眼。「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也先俘虜了。明朝人說得很文雅,皇帝「北狩」。國不可一日無君,那就讓弟弟朱祁鈺即位吧。瓦剌本來覺得撈到了大寶貝,不料卻是個雞肋。我們要把你們的太上皇還回去。朱祁鈺有點不情願,但又不能不接受。朱祁鎮才出狼窩,又進囚籠。不過,「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千難萬難,我挺過來了。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這個名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重八重八,就是兩個八,兩個八就是十六,剛好明朝也正好只有十六個皇帝,有時候世事就是這麼的巧合。明朝十六個皇帝可以說是個個奇葩,朱元璋先前因為貧窮,為了有口飯吃,敲過木魚當過和尚拿過破碗當過乞丐。在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把皇宮裡的空地,全部種上了菜。不愧是布衣皇帝,行事是如此的樸素。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1421年,成祖朱棣遷都於順天府(今北京),至1644年,朱由檢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共傳一十六帝,享國276年!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
  • 每人一個標籤,極簡評價明朝十六帝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建國,1644年亡國,國祚276年,共傳十六帝。後人公認,明朝皇帝最為奇葩,高曉松更是公開表示明朝是一個「名君,無名將,無名士」的朝代。那麼,明朝皇帝究竟怎麼樣呢?今天就嘗試給每個皇帝一個簡短的評價。
  • 明朝木匠皇帝法國鎖匠國王,都不務正業為何路易十六走上斷頭臺
    這裡拿以做木匠為樂趣的天啟皇帝和拿做鎖匠為樂趣的路易十六比,其實是暗含深意的,比較的就是東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卻有同樣的結局。在西方,國王雖然也有權威,可是依然無法徹底對抗利益集團。在東方,皇帝雖然也有權威,可是也無法徹底對抗利益集團。其實與東西方而論,對皇權的威嚴都有限制,只不過多少問題和手段問題而已。
  • 易中天為什麼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
    現在易中天又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說真的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或許在他們的眼裡清朝無論如何都是要好與明朝的,易中天就曾說過「只要不帶民族偏見,都應該承認他們夠資格當中國的皇帝,至少比明代的皇帝強。」,但實際上真如他們所說,明朝的皇帝都如此之差嗎?
  • 明朝寵妃虐殺帝母,挾持皇帝,最終活到清朝壽終正寢
    嚴格來說,她並不算好人,因為她曾虐殺帝母,挾持皇帝,妄圖垂簾聽政。但傳奇的就是,之後她並沒有遭到報復,而是安穩活到清朝,最終壽終正寢。她就是明朝寵妃,李選侍。 在朱常洛還是太子的時候,東宮中有兩位李選侍,為了區分她們,外界將其分為「東李」和「西李」。東李就是後來的李莊妃,而西李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後來的李康妃。其中東李地位稍高一些,但西李更受太子朱常洛寵愛。
  • 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族對中原的統治,帝王的喪葬禮制也由元蒙習俗不建陵寢的「潛埋」方式,重新恢復為中原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
  • 明朝十六帝如果綜合能力和貢獻該怎麼排名?
    如果按照明朝十六帝綜合能力和貢獻排名的話,我認為首當其衝第一名肯定是朱元璋,其次是他的第四子永樂大帝朱棣。第一:明太祖朱元璋說到朱元璋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介乞丐通過十餘年打拼最終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可謂不傳奇。和普通的開國皇帝不同的是,他什麼都沒有。
  • 印度皇帝與中國皇帝訪談:莫臥兒帝國兄弟鬩牆,明朝崇禎兄友弟恭
    主持人讀史思悟(以下簡稱小悟):今天我們再度邀請到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和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兩位同時期的同業者。上一期我們了解了他們童年的差距,本期請他們談一談他們為皇位奮鬥時的感受。兄弟情仇奧朗則布:我想當皇帝可不容易啊!
  • 明代宗朱祁鈺,唯一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意思是當初我都不想當皇帝,硬被你們推上去,現在前皇帝要回來,你讓我怎麼辦?但于謙又沒當過皇帝,無法體會這些帝王心術,或者說,就算體會到了也要依理而行,不迎朱祁鎮,有損大明尊嚴,便從容答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意思是大局已定,您就是皇帝,如果前皇帝懷有異心,我肯定是站在您這一邊的。朱祁鈺只得從了。
  • 明王朝諸帝:明朝有多少位皇帝?分別是誰?
    在1386年到1644年之間,大明王朝一共有16名在位的皇帝。算上南明時期的六位,共有22位,那麼他們的分別是誰? 6.正統帝朱祁鎮,1436年到1449年在位,廟號英宗,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
  • 大明皇帝作死圖鑑
    我們同時也能看到的,在前後一共十六個皇帝裡面,有人兢兢業業,有人卻縱情聲色、禍害朝政。今天,帶你走進明朝,看看那些皇帝們,是如何一步步把明朝「作」死的。點評:當皇帝屁股還沒坐熱,正主就回來了,換我也關他
  • 明朝皇帝的族譜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鈞,乃朱載垕三子(庶出); ·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鈞長子; ·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長子(庶出)(熹宗死後無嗣,乃詔令五弟信王朱由檢入繼大統); · 第十六代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