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鈺,唯一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2021-02-23 談歷史觀古今

真實歷史中的明代宗朱祁鈺,和廢后胡善祥可沒半點關係。《大明風華》當電視劇看就好,不能當史實。

如果在「悲催」這一方面給明朝皇帝做個排行的話,朱祁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一月天子」朱常洛都比他強點兒,他的人生如同一場戲,明明努力了,上天卻似乎自有劇本。

《大明風華》裡的朱祁鈺

悲催之一:非自願登基

朱祁鈺本來沒有登基為帝的資格,因為他非嫡非長,上面有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異母兄長朱祁鎮。

朱祁鎮在父親朱瞻基(明宣宗)的期盼中降生,出生四個月就被封為皇太子,他的母親孫氏是朱瞻基最為寵愛的女子,也因生子有功而被立為皇后,母子倆地位穩固。

《明史》上說孫氏並不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但不管朱祁鎮的生母是誰,只要朱瞻基承認他是孫氏的孩子,那麼他嫡長的身份就毋庸置疑。

反觀朱祁鈺,土木堡之變發生前基本是個小透明,關於他的記錄少得可憐。

而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于謙等大臣為免主少國疑,擁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百般推辭,在于謙的一再勸說下才同意登基。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

我認為他此時的推辭並不是惺惺作態。雖然每個皇子都有當皇帝的野望,但也得看什麼時候。國家遇到大危難時當皇帝,那代表的不是榮耀而是責任。

比如宋徽宗趙佶,金兵打到汴梁城下時倉促讓位於太子趙桓,就是想要逃避責任,讓兒子去負擔江山,或者承受亡國之君的罵名。趙桓想當這皇帝嗎?肯定不想當。

朱祁鈺此時的心情,和趙桓有點類似。

誠然,此時的明朝並不像宋朝那麼弱,可在靖康之辱發生前,誰能想到徽、欽二宗會被擄走呢?又有誰能想到,率領幾十萬明軍的朱祁鎮,會被瓦剌俘虜?那麼,京城似乎也不那麼安全,再丟個皇帝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兒。

經過一番掙扎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是很多古代君王,當皇帝為的都是享受權利而不是承擔責任。

尤其是在大軍壓境、己方兵力又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當皇帝不是件好差事,伴隨著很大的風險。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考量,而在私心方面,朱祁鈺也不願為帝。因為朝中有太子朱見深,雖然朱祁鎮算是折了,但朱見深名正言順,百年之後還位於他,那不代表自己白做苦功?

此時的朱祁鈺,應該還沒有想到可以把帝位傳給自己的親兒子。他只是本能的覺得這事兒很麻煩,不應該去做。

但是,雖然有著種種不妥,朱祁鈺終究還是登上了皇位,無論後面發生多少事,那一刻他選擇的是國家大義。

最終還是登基了

悲催之二:朱祁鎮平安歸來

出乎朱祁鈺預料的是,給自己造成麻煩的並不是朱見深,而是朱見深的爹朱祁鎮,他竟然平安歸來了!

瓦剌什麼條件都沒提,就這麼把朱祁鎮好生送回來了,仿佛他只是去瓦剌旅行了一年。

這簡直不科學!那可是皇帝啊,雖然在朱祁鈺登基後變成了太上皇,依然是大明的重要人物。怎麼能這麼輕鬆的放回來了呢?整個大明都被震驚了。

朱祁鈺心裡肯定一排神獸狂奔而過。只要瓦剌提一個條件,他就能夠以朝廷利益為藉口拒絕迎回兄長,就像當年宋高宗趙構做的那樣。可瓦剌仿佛洞悉了他的心思,沒給他這個機會。

瓦剌太師也先輕易放了朱祁鎮,並不只是出於和朱祁鎮的「交情」,更不像《大明風華》裡講得那麼離譜。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留著他沒用,又不敢殺,又敲詐不了明朝;二是想讓朱家兩兄弟內訌,製造明朝政府的混亂。

被俘虜的朱祁鎮

這個目的基本上是達成了,就是用時有點久。瓦剌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先沒等到朱家兄弟相爭那一天就被仇敵刺殺了。

說回朱祁鈺,他並不是一個傻白甜,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他知道朱祁鎮回來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認為,這時候朱祁鈺最好的選擇是不要貪心,把帝位還給朱祁鎮,也就皆大歡喜了。只能說這種想法太過天真。

朱祁鈺當了一年的皇帝,當得還不錯,也嘗到了天下至尊的滋味,他還能對別人俯首稱臣嗎?一年前,他也許是真的不想當這個皇帝,但當他帶領著大明渡過難關,心理上對自己有了認同感,也就真的想當皇帝了。都是宣宗的兒子,兄長做得不好,憑什麼要讓回去?

他不甘心。

最嚴重的是,就算將帝位相讓,朱祁鎮能讓當過皇帝的兄弟活著嗎?這已經不是貪戀皇權的問題,而是保命的問題。

所以朱祁鈺打心眼裡不想迎朱祁鎮回來,對于謙說:「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意思是當初我都不想當皇帝,硬被你們推上去,現在前皇帝要回來,你讓我怎麼辦?

但于謙又沒當過皇帝,無法體會這些帝王心術,或者說,就算體會到了也要依理而行,不迎朱祁鎮,有損大明尊嚴,便從容答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意思是大局已定,您就是皇帝,如果前皇帝懷有異心,我肯定是站在您這一邊的。

朱祁鈺只得從了。但他因此而在內心深處對于謙懷有芥蒂,多年後的奪門之變,朱祁鈺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于謙要篡位。

只能說于謙對大明這一腔赤誠之心,兩位皇帝都沒怎麼放在眼裡。

《大明風華》劇照

其實此時朱祁鈺除了讓位之外還有兩個選擇。

一是把朱祁鎮真的當做太上皇,軟禁在宮中,好生相待,做足仁義的姿態。有土木堡之變這樣的大錯在前,朱祁鎮盡失民心,翻不了大風浪,待遇好一點,對朱祁鈺也不會那麼痛恨;

二是殺了朱祁鎮。明著當然不行,下毒最合適,完事報個病逝,朝中縱有非議也影響不了大局。這是徹底解決後患的辦法。

但朱祁鈺既不能當個徹底的好人,也不能當個徹底的壞人。他選擇了最危險的方式,把朱祁鎮囚禁南宮七年,生活上極盡苛刻,無異於折磨虐待,硬是給自己培養了一個仇人。

《大明風華》劇照

悲催之三:唯一的兒子夭折

以上兩方面,已經很悲催了。可最為悲催的是,朱祁鈺沒有兒子。

本來是有的。他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後,立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沒多久朱見濟就夭折了。

這事兒對朱祁鈺的打擊很大。為了立兒子為太子,他做了很多事,甚至賄賂大臣和掌權的宦官,以換得他們的默認。他的妻子汪皇后(不是朱見濟的生母),因反對此事而被他廢了後位打入冷宮。

費盡心思,結果換來這樣的結果。

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上奏說:「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竊以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

意思是天命在太上皇那一脈,您的兒子沒有當皇帝的福氣,您就別折騰了,把太上皇的兒子當做自己的兒子吧,以後傳位於他,您的任務就完成了。

朱祁鈺勃然大怒,把鍾同下獄杖死了。

《大明風華》劇照

可這並沒有改變什麼,大臣們雖然口裡不說,心裡是真認為朱祁鎮那一脈才是天命所在。

朱祁鈺感到極度悲憤,他不服,他要與天抗爭!之後想盡辦法生兒子,可除了用藥過多導致身體越來越差之外,兒子的影兒都沒見著。

大臣們就更信天命那一套了,否則年紀輕輕的皇帝怎麼就生不了兒子?到了後來就連朱祁鈺自己也信了,也許他真的只是個替代品吧,心情鬱郁之下,生了重病。

奪門之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朱祁鈺得知兄長復闢,很淡定地說:「哥哥做,好!」

這也是朱祁鎮復闢如此容易的原因之一,因為從上到下,大家潛意識裡都有了這樣一種概念:朱祁鈺只是幫朱祁鎮一脈過渡江山,朱祁鎮一脈才是天選之子。

經過多年的嘗試,朱祁鈺已經心灰意冷,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很平靜。但朱祁鎮可平靜不了,七年的囚禁,讓他的歉疚之心減弱,轉為對朱祁鈺的仇恨。

《大明風華》裡的朱祁鎮

三大悲催,最終造成了朱祁鈺的悲慘結局

朱祁鎮登基一個多月後,三十歲的朱祁鈺死了,死因成迷。《明史》上只記載他「薨」了,沒說因為什麼「薨」。

但明朝官員、學者陸釴曾在《病逸漫記》中寫道:「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景泰是朱祁鈺的年號。

記錄明朝至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罪惟錄》中也說:「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

種種跡象表明,朱祁鈺是被朱祁鎮弄死的。

劇照

朱祁鎮是真恨朱祁鈺,身後之名也不放過。下詔斥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廢其帝號,賜惡諡「戾」,稱為「郕戾王」。

並以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不許入帝陵。於是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但朝臣和百姓們記得朱祁鈺的功績,朱見深繼位後,迫於輿論壓力復了叔叔的帝號,改諡為「恭仁康定景皇帝」。正常的明帝諡號是十七個字,朱見深只給朱祁鈺五個字,可見對他實在沒什麼好感。並且沒有廟號。

站在朱見深的角度,這麼做無可厚非。朱祁鎮復闢前,朱見深的日子很不好過,整天擔心會被叔叔殺掉,因精神壓力過大而口吃了。

直到南明小朝廷時,朱祁鈺的諡號才增加到十七個字,還有了廟號「代宗」。

明代宗朱祁鈺畫像

總之,朱祁鈺在大明危難之際,勇敢地挑起重擔,鞏固了大明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禍,功不可沒。在位八年,重用賢臣勵精圖治,有明君氣象。

可他的廟號卻是「代宗」,一個「代」字,足以說明他在明朝君臣心中是個什麼地位。

真的很悲催。

相關焦點

  •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那個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餘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大揭秘 明代宗墓在哪裡
    關於明代宗的死,一時間眾說紛紜……後來明英宗甚至不承認明代宗做過皇帝,不許他葬在十三陵,而是將他的墓搗毀,將他移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現在的景泰陵。明代宗墓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但是明朝著名的皇陵叫十三陵,歷史上有三位明朝皇帝沒有被埋在十三陵。
  • 朱祁鈺給自己修的帝陵,被哥哥朱祁鎮毀了,結果葬了另一明朝皇帝
    在此之後,明朝迎來一段十分艱難的時光。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被俘以後,朝廷急需一位新的領導人。這時朱祁鎮的兒子還小,顯然無法出來主持大局,所以在商議之下,群臣決定擁立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與朱祁鎮是異母兄弟,不過兄弟二人從小感情深厚。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代宗朱祁鈺在政治和經濟上有所成就,為何落了一個身敗名裂?
    明朝皇帝朱祁鈺是明朝的一位偉大的大師。然而,朱祁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甚至被明朝英宗朱祁鎮封為「戾」。這就導致了歷史對明朝不公平的觀點。朱祁鈺,明宣宗之子,英宗之弟,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也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朱祁鈺的生活並不完美。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朝帝陵卻叫十三陵?
    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王朝。(註: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出身奴隸,是唯一一位奴隸出生的皇帝,但後趙國區域小、存在時間短,對歷史的影響也較小,這裡不做討論。)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定陵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的陵墓,但是挖掘效果卻非常差,成為重大事故,出土的大量絲織品迅速風化,陵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也是因為這件事,後來國家出臺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顧名思義,明十三陵就是明朝皇帝的陵寢。位於北京市西北的昌平區天壽山麓,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若到北京旅遊,不看就可惜了。可能有朋友感到奇怪,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呢?答案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不葬在此處。十三陵包含長陵(朱棣陵)、獻陵(朱高熾陵)、景陵(朱瞻基陵)、裕陵(朱祁鎮陵)、茂陵(朱見深陵)、泰陵(朱祐樘陵)、康陵(朱厚照陵)、永陵(朱厚熜陵)、昭陵(朱載坖陵)、定陵(朱翊鈞陵)、慶陵(朱常洛陵)、德陵(朱由校陵)、思陵(朱由檢陵)。
  • 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族對中原的統治,帝王的喪葬禮制也由元蒙習俗不建陵寢的「潛埋」方式,重新恢復為中原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5、北京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樣一位皇帝,他最終的歷史結局如何?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歷史人物,他是明朝開國的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因為他的這個皇位是撿來的。話說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大明王朝遭到了外敵瓦剌的入侵。這個時候明英宗朱祁鎮大宦官王振的建議之下,決定率軍親徵。也正是在這樣一場戰役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去了。明代宗朱祁鈺就是在這樣一種政治情形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所以我們才說他這個皇位是撿來的。
  • 明朝皇帝16個,皇陵叫明十三陵,有什麼講究嗎?
    明朝皇帝16個,皇陵叫明十三陵,有什麼講究嗎?文|灌天下歷史中國古代的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是哪個?相信大家不少的人都知道是明朝,作為一個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巨大影響力的朝代,明朝的創立和滅亡都讓天下格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很多的人也都對明朝有著非常崇拜的情愫。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8年皇帝,為何輕易就被推翻了?
    景泰八年,明朝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闢,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闢」。當時,朱祁鈺已經稱帝八年,為什麼政變時沒人幫他?第一,朱祁鈺的皇位是搶來的。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就推舉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主持朝政,是為明代宗。隨後,于謙率軍成功抵禦了瓦剌軍,雙方議和。瓦剌首領見明朝有了新帝,朱祁鎮不能作為人質威脅明朝了,已經沒了用處,所以同意放他回燕京。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國更不可能有兩個皇帝,再說了誰願意讓到手的鴨子飛了?
  • 他沒做過皇帝,但卻有著明代單體面積最大的一座皇陵
    明孝陵自朱棣遷都北京,從朱棣至朱由檢,明朝的皇帝盡數葬於北京附近,隨後就有了「明十三陵」,但是明朝歷史上是共傳了16帝,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朱允炆行蹤是歷史之謎,朱祁鈺因為不被朱祁鎮承認為皇帝被以「王」最終葬在別處,因此就成為了明朝16帝13陵。
  • 明代宗朱祁鈺:怯於改變人生的命運,何須驚嘆世事的無情
    而朱祁鈺當時正奉命監國,也積累了一定的治國經驗,自然成了繼承皇位使明朝渡過危難的最佳人選。儘管,孫太后從維護英宗和她本人的利益出發,立了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最終在于謙等人的努力之下,朱祁鈺還是當上了皇帝。
  • 歷史上的朱祁鈺是怎樣一個人?為什麼明十三陵沒有他的位置?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這部電視劇後期出現的一位重要人物——景泰皇帝朱祁鈺,看看歷史上的朱祁鈺與《大明風華》中有哪些區別。關鍵時刻,以于謙為首的朝臣們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擁立朱祁鈺登基稱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後世稱朱祁鈺為景泰皇帝。朱祁鈺登基對穩定明朝軍心、民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多月後,瓦剌大軍直逼北京,朱祁鈺任命于謙、石亨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在經過了近十天的激烈戰鬥後,明軍終於成功擊退瓦剌軍的進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 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從政績就可以看出明代宗遠勝明英宗。 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走向衰落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北方邊患就來自於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等打擊下,北元分裂出韃靼和瓦剌等部落。明英宗時期瓦剌崛起,太師也先不斷侵擾大明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