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2021-02-13 收藏拍賣雜誌

昨晚,隨著明代宗一命嗚呼,明英宗再次登基……播了半個寒假的《女醫·明妃傳》終於收官了。不過,喜歡歷史考古的藏拍先生不是來吐槽劇情的,今天的主角絕對可以與天天上文博頭條的海昏侯劉賀一拼,畢竟人家這皇位坐了七年。

但,他在位7年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皇位被哥哥搶回去,自己就會悲劇收場,偏偏怕什麼來什麼,冥冥之中註定一切。那麼,朱祁鈺是怎麼死的?是被自己的哥哥殺死的嗎?而且死後,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那個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餘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卻沒被葬入十三陵。

說到這個話題就要提到代宗的哥哥——明英宗,也就是霍建華演的朱祁鎮,代宗與英宗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這一結局。


在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中,英宗朱祁鎮被瓦刺所俘,其子朱見深尚且年幼,國又不可一日無主,所以當時的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帝王的寶座,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其子朱見深為太子。之後代宗粉碎了瓦刺對京城的進攻,並迫使其放回了英宗,代宗坐穩帝位後當然害怕英宗的回歸會奪取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不願迎英宗回京,且與朝臣發生了一些不快,後在于謙的建議下不得已迎回英宗。英宗回朝了,但一國不可有二主,加之代宗心胸過於狹窄,居然軟禁了英宗,並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太子,甚至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戲碼。由此代宗與英宗產生了不可彌補的嫌隙與仇恨。

PS:有關「土木堡之變」請點擊:這些畫,記錄了明英宗朱祁鎮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

雖然代宗的目的最終達到了,但好景不長,其子早夭,深受打擊的代宗一病不起,這一病導致了他悲慘的結局。不甘心的英宗趁機復闢了,有傳言說英宗不許太醫幫代宗看病,代宗就此魂歸黃泉。重登大寶的英宗並不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自然無法葬入十三陵,而以「王」的身份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景泰陵。



眾所周知,明代宗朱祁鈺與其哥哥明英宗在皇位爭奪的問題上矛盾重重,有很大的嫌隙。在代宗去世後,英宗對失去帝位,被軟禁在南宮8年而耿耿於懷,積載多年的怨憤自然要在代宗身上全部抒發出來。

因此多次下詔指責代宗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人神共憤」,甚至廢掉他皇帝的稱號,拆毀他的墳墓,不準其葬入十三陵,並賜諡號為「戾」。這足見英宗對代宗的仇恨,自然也是不會賜其廟號的,那麼後人所知的「代宗」的廟號又是從何而來呢?這之後自是又一番波折。我們就來看一下明代宗朱祁鈺的廟號是誰給上的?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

英宗之後,其子朱見深即位,後世尊為「憲宗」。這位憲宗對待自己的叔叔朱祁鈺並非父親那般苛刻,明憲宗雖被代宗廢掉過太子的封號,但好歹他是個明事理的人,相當理解叔叔朱祁鈺所做出的功績。再加上成化年間,一些大臣開始為朱祁鈺鳴不平,認為其受命於危難,解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對外抗擊瓦刺敵軍,對內整肅朝政,鞏固防禦工事,勤加練兵,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但以「戾」為諡號,實在是太不公平,難以接受了。在這兩方面共同作用下,憲宗下旨恢復景帝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礙於父親,賜的諡號規格較短,沒有遷入十三陵,也沒有廟號。

直至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有了廟號「代宗」,諡號也增加到了17個字。至此代宗雖沒葬入十三陵,但起碼與明朝歷代皇帝平等了,他的功績也逐漸的被世人所熟知、稱頌了。

對於熟悉這一段歷史的朋友來說,明朝第七任皇帝代宗朱祁鈺的一生可以說是短暫的,但又充滿了傳奇性。細細翻看世人如何看待朱祁鈺的一生,我們發現也是褒貶兼有之,現在我們就來好好評價一下代宗朱祁鈺的一生。


明朝歷史上景泰帝朱祁鈺統治的時期,朝廷積弱,外憂內患不斷,明朝實際上風雨飄搖,還爆發了「南遷」的爭論。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代宗接過了這個國家重擔,而他做的第一件讓世人稱頌的事情便是支持于謙,否決將都城南遷的提議,這一舉動證明了他是一個很有雄心壯志的明君,而任用于謙為兵部尚書,提拔一批清正廉明的大臣足以看出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眼光。

在之後的午門血案中,代宗雷厲風行地處置了一大批奸佞小人,肅清朝廷風氣,獲得了百姓與朝臣的擁戴。在瓦刺圍攻京城之時,由於其平時經常組織京城保衛戰,積極屯糧,加固防禦工事,勤訓新軍,團結京城軍民,因此一舉重創瓦刺這個邊境的心腹大患,保得明朝獲得長時期的安定,也迎回了英宗。

但在處理與英宗皇位爭奪的問題上,但總顯得過於小氣,心胸狹隘。害怕帝位被英宗奪回而拒絕迎其回朝,甚至拘禁英宗,更在太子問題上得寸進尺,堂堂皇帝為了立太子而向大臣行賄,古往今來也就只代宗這一回了吧。

但其侄子憲宗朱見深後來對其叔叔代宗的功績還是相當認可的,後世對他的評論也是功大於過,對於鞏固朝政,抗擊外敵方面來說,代宗朱祁鈺還是一個很值得稱頌的皇帝。

微信編輯/小魚兒

內容整理自360圖書館、武林軍事等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裡是《收藏•拍賣》微信公眾號

這裡有大量的鮮活內容報導

權威的觀點意見+優質的生活方式倡導

我們一直服務於中國最高端的讀者人群

致力為讀者打開全新的「藝術生活空間」


如果您同意,請和我們攜手同行!

《收藏/拍賣》雜誌微店可直接訂閱雜誌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收藏!

相關焦點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大揭秘 明代宗墓在哪裡
    關於明代宗的死,一時間眾說紛紜……後來明英宗甚至不承認明代宗做過皇帝,不許他葬在十三陵,而是將他的墓搗毀,將他移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現在的景泰陵。明代宗墓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但是明朝著名的皇陵叫十三陵,歷史上有三位明朝皇帝沒有被埋在十三陵。
  • 明代宗朱祁鈺,唯一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真實歷史中的明代宗朱祁鈺,和廢后胡善祥可沒半點關係。《大明風華》當電視劇看就好,不能當史實。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代宗朱祁鈺在政治和經濟上有所成就,為何落了一個身敗名裂?
    明朝皇帝朱祁鈺是明朝的一位偉大的大師。然而,朱祁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甚至被明朝英宗朱祁鎮封為「戾」。這就導致了歷史對明朝不公平的觀點。朱祁鈺,明宣宗之子,英宗之弟,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也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朱祁鈺的生活並不完美。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朱祁鎮防範甚嚴,為何對「奪門之變」卻無力阻止
    七年之後,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期間,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闢。那麼,面對明英宗的復闢,朱祁鈺為何卻無力阻止?「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即位,八年之後朱祁鎮復闢成功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在權宦王振的極力慫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命郕王朱祁鈺留京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出徵。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明十三陵在朱元璋死後並未動工,當時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另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剛建明時,就有元朝的一些勢力在作祟,為了威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 明代宗孝淵皇后汪氏:三觀正直的前半生 安享晚年的後半生
    而朱祁鈺的生母吳氏身份尷尬,有一說法是她原為罪臣女眷,雖然得宣宗寵幸生下皇子,母憑子貴獲封賢妃,但母子二人一直都居住在宮外,直到宣宗病重時才將朱祁鈺母子從宮外接回,託付於母親張太后。賢妃吳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彥名女。初為漢王宮人,漢王以叛誅,宣宗赦其罪,顧不敢攜入宮……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宮,帝抱持哭。未歲,封郕王。
  • 如何評價明代宗朱祁鈺的功績得失?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293,閱讀時間:約6分鐘歷史提問如何評價明代宗朱祁鈺的功績得失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會有波峰和波谷,北京保衛戰就是朱祁鈺的最高點,足以令他傲視群雄,但從此之後一路下坡,直到江山易主,抑鬱而終。朱祁鈺為人比較善良,有野心卻不敢下狠手,不懂得馭人之術,皇帝做得毫無威信可言,所以我們說,朱祁鈺不適合做皇帝。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樣一位皇帝,他最終的歷史結局如何?
    話說當時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大明王朝遭到了外敵瓦剌的入侵。這個時候明英宗朱祁鎮大宦官王振的建議之下,決定率軍親徵。也正是在這樣一場戰役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去了。明代宗朱祁鈺就是在這樣一種政治情形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所以我們才說他這個皇位是撿來的。然而他卻沒有能夠在位多長時間?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就復位了。那麼,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這裡邊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 明代宗朱祁鈺:怯於改變人生的命運,何須驚嘆世事的無情
    引子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鎮的弟弟。明代奉行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朱祁鎮登基之後,他被封為郕王。不出意外的話,朱祁鈺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頭:無非是就藩之後,在自己的藩地娶妻、生子,默默地度過餘生。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8年皇帝,為何輕易就被推翻了?
    當時,朱祁鈺已經稱帝八年,為什麼政變時沒人幫他?第一,朱祁鈺的皇位是搶來的。瓦剌胡人南下入侵時,朱祁鎮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堅持要御駕親徵。結果被胡人俘虜,成了階下囚。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就推舉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主持朝政,是為明代宗。隨後,于謙率軍成功抵禦了瓦剌軍,雙方議和。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說到這裡,有一個問題,明孝陵加上十三陵,一共十四位皇帝,但是清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何數目對不上? ▲定陵出土 三、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陵 比較特殊的是兩位皇帝: 一個是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答案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不葬在此處。十三陵包含長陵(朱棣陵)、獻陵(朱高熾陵)、景陵(朱瞻基陵)、裕陵(朱祁鎮陵)、茂陵(朱見深陵)、泰陵(朱祐樘陵)、康陵(朱厚照陵)、永陵(朱厚熜陵)、昭陵(朱載坖陵)、定陵(朱翊鈞陵)、慶陵(朱常洛陵)、德陵(朱由校陵)、思陵(朱由檢陵)。
  • 他沒做過皇帝,但卻有著明代單體面積最大的一座皇陵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在眾多風水師勘測,最終在紫金山南麓選址並開始修建皇陵,馬皇后死後葬入此處,因為其諡號是孝慈高皇后,因此這座大明第一陵就被命名為「孝陵」,朱元璋死後和馬皇后合葬此處,後世稱之為「明孝陵」,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陵之一。
  • 歷史上的朱祁鈺是怎樣一個人?為什麼明十三陵沒有他的位置?
    二月,朱祁鎮下詔冊封朱祁鈺為郕王。這一年朱祁鎮九歲,朱祁鈺八歲。朱祁鎮、朱祁鈺早年感情非常融洽,這主要是因為兩人是唯一的兄弟。而且一個為君,一個為臣,彼此間不存在權力紛爭的問題。如果放在太平盛世,朱祁鎮、朱祁鈺兩人可能會成為兄良弟悌的典範,然而一場意外卻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國運,也改變了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的命運。
  • 明代宗廢后杭氏:一個不被正史承認的悲劇皇后
    其實譚允賢是有這歷史原型的,並且不是一個人,她是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和我們今天要聊到的明代宗廢后杭氏合二為一塑造而成的。平步青雲 母憑子貴《女醫明妃傳》劇照杭氏出生在民間,父親杭昱,在女兒成為皇后之後,才累官至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官)。在朱祁鈺還是郕王的時候,杭氏為側夫人。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明十三陵修建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五月,朱棣的陵墓為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誰能力強一點,誰對大明朝貢獻更大?
    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同為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祁鎮的母親孫皇后,少時和朱祁鎮一起長大,頗受宣宗寵愛。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