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朱祁鎮防範甚嚴,為何對「奪門之變」卻無力阻止

2020-12-24 香茗史館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兵敗被俘,留在京城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在于謙和孫太后的支持下即位,明英宗朱祁鎮被遙奉為太上皇,被囚近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重返京城,不僅被幽禁南宮,且朱祁鈺對其防範甚嚴。七年之後,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期間,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闢。那麼,面對明英宗的復闢,朱祁鈺為何卻無力阻止?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即位,八年之後朱祁鎮復闢成功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在權宦王振的極力慫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命郕王朱祁鈺留京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出徵。結果,由於王振的獨斷專權,大軍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

軍隊慘敗,皇帝被俘,當此危急存亡之際,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在建議朱祁鈺抽調軍隊、糧草入京備戰的同時,為了防止也先以皇帝朱祁鎮相要挾,同時為了穩定朝局,于謙聯合大臣奏請皇太后同意,郕王朱祁鈺即位稱帝,是為明代宗,同時遙奉朱祁鎮為太上皇。此後,在于謙的指揮下,明軍力挫力挫也先大軍於北京城外。

北京保衛戰後,也先見無法從朱祁鎮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南下與明廷議和,並表示願意放皇帝回京。對於朱祁鎮返京,明代宗打心底是牴觸的,在于謙的勸說之下,朱祁鎮這才得以返回京城。

對於重返京城的朱祁鎮,朱祁鈺其實並非沒有防備,也正因如此,返回京城的朱祁鎮便迅速被幽禁於南宮之中長達七年。七年裡,朱祁鈺不僅對南宮嚴密封鎖,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加看管,就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朱祁鎮的皇后錢氏甚至不得不依靠做些女紅來維持生計。

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孫太后在扶立朱祁鈺為帝之前,率先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孫太后此舉極為明顯,那便是保證皇位留在明英宗這一脈,而朱祁鈺不過是臨時代為執政罷了。然而,隨著皇位的穩固,朱祁鈺並不想將皇位交回朱祁鎮這一脈,因而在景泰三年(1452年)將朱見深太子之位廢除,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儲君,可惜朱見濟在次年便夭折了。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突然患病,臥床不起,人心惶惶之際,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率兵擁立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而朱祁鈺在位期間深受重用的于謙、王文等人則先後被下獄、處死。

朱祁鈺對朱祁鎮防範甚嚴,為何卻無力阻止其復位

從前文可見,朱祁鈺對於重新返朝的朱祁鎮其實並非沒有防備,然而縱觀整個「奪門之變」,朱祁鈺卻可以說是毫無抵抗之力,這又是為何呢?

政變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持

1、政變過程太過順利。我們來看看發動「奪門之變」的主要成員,其中石亨不僅深受朱祁鈺重用,而且是此時武將集團的領軍人物之一,而且直接掌握著皇城鑰匙;右都督張軏則直接掌管京營,可以就近調兵;宦官曹吉祥則利用宮中之變,趁機取得了孫太后對復闢之事的支持。此外,朱祁鎮太上皇的身份,也令宮中侍衛不敢擅自抵抗,在這幾人的聯手發動之下,整個政變過程兵不血刃、極為順利,朱祁鈺根本來不及反應。

于謙

2、朝臣因立儲而分化。早在景泰三年(1452年)那次易儲,其實便已經有朝臣明確反對,例如貴州道監察御史便因此而被下獄杖死,就連皇后汪氏也因此被廢,雖然朱祁鈺通過試探和賄賂朝臣而壓制了反對聲音,但由於兒子朱見濟在成為儲君次年便夭折,卻使得此事再起波瀾。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病重期間,朝中大臣再度因為立儲而分為兩派,其中大學士王文、宦官王誠等擁立襄王朱瞻墡世子(朱祁鈺沒有其他兒子),而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等則傾向於復立朱見深。

3、朱祁鎮的太上皇身份。雖然朱祁鈺對於朱祁鎮極為忌憚,並對其進行了諸多限制,但他畢竟還擁有著太上皇的身份,在皇帝朱祁鈺臥病在床的情況,面對太上皇發動的兵變,宮中衛士根本不敢擅自抵擋,這使得他能夠順利進入奉天殿。同樣的,朝中大臣在上朝後見到皇帝換人,雖然一時間驚疑不定,但在朱祁鎮做出朝臣仍然擔任原職的承諾後,便迅速接受了這一事實。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朱祁鈺無子,他百年之後皇位重新回到明英宗這一脈幾乎是眾望所歸,朝中大臣對於朱祁鎮的復闢其實並不牴觸。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朱祁鈺對於政變之事沒有足夠防範也是重要原因,而這一點或許是由於他認為自己已經對朱祁鎮限制到了極點,不認為對方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發動政變,這也導致了政變發生時,朝廷根本沒有做出有效應對。

相關焦點

  • 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為何朱祁鈺不殺了朱祁鎮,卻只是囚禁?
    相信大家只要是一說起明朝這段歷史,肯定就會想到一個名字,那就是朱祁鎮,為什麼會想到朱祁鎮這一點估計大家也可能是因為前段時間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大家知道了這段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成了大家印象之中比較深刻的一個明朝皇帝,說起了明英宗朱祁鎮就不得不提一個事件土木堡之變,也不得不提明朝的另外一個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問題就出現了
  •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知道嗎?如果知道,那又為何沒有阻止他們呢?
    因為于謙對郕王朱祁鈺有大功,所以朱祁鈺在繼位登基(明代宗)後,便將于謙引為股肱之臣,對於他的恩賜和愛戴也是千古罕見。奪門之變前夕,于謙的官職為內閣輔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書。因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發動奪門之變,則有很大可能會驚動于謙,畢竟當時北京城內的所有士卒調動都離不開于謙的同意。那麼,問題便來了: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是否真的知道徐有貞等人的行動,如果知道,那又為何不阻止他們呢?
  •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誰能力強一點,誰對大明朝貢獻更大?
    土木堡之變致使明朝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實力銳減。瓦剌首領也先趁機率軍南下,包圍了北京城,意圖逼迫明朝廷南遷。毫不誇張的說,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差點讓明朝成了第二個宋朝。朱祁鎮所犯的過錯,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消弭的。幸好,危難之際,英宗朱祁鎮之母孫太后在于謙等人的建議下,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年號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大揭秘 明代宗墓在哪裡
    總之最後朱祁鎮向百姓的解釋是,朱祁鈺得重病,不治身亡。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少深宮的血雨腥風,我們是真的不得而知了。明代宗之死明代宗,也就是朱祁鈺,世人所稱的景泰帝,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徵,不幸為瓦剌所擒,瓦剌藉機向明朝提出各種無理要求。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年輕氣盛的朱祁鎮在寵臣宦官王振的蠱惑下御駕親徵,最終兵敗被俘,淪為階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為了俘虜,對於剛剛經歷了洪武、永樂盛世的大明王朝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恥辱,也是一個抹不去的汙點。面對如此形勢,不禁讓人想起了北宋末年發生的「靖康之恥」。在這種危急時刻,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被推舉成為新的皇帝,成為了大明第七任皇帝,而作為俘虜的朱祁鎮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 意外登基,朱祁鈺保住大明江山,為何他卻無力鎮壓奪門之變?
    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不過,有一些皇子就是例外的,他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真就得到了繼位的機會,比如景泰帝朱祁鈺。原本他作為庶出皇子,是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可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他和明朝的命運。
  • 如何評價明代宗朱祁鈺的功績得失?
    當朱祁鎮御駕親徵之後,朱祁鈺代理攝政,為何朱祁鎮這麼放心,把監國的權力交給朱祁鈺,一方面兄弟二人感情真的不錯,另一方面,朱祁鈺真的沒有什麼威脅。土木堡之變,明軍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為了保證帝國的延續,眾人擁護朱祁鈺登基為帝。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樣一位皇帝,他最終的歷史結局如何?
    話說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後,整個大明王朝陷入了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去之後,整個大明王朝就失去了主心骨。就在這個時候,許許多多的朝中大臣都主張遷都。然後就在這個時候,于謙卻主張要力守北京城。因為北京城市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只有守住了北京城,那麼國家才不至於滅亡。
  •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卻沒被葬入十三陵。說到這個話題就要提到代宗的哥哥——明英宗,也就是霍建華演的朱祁鎮,代宗與英宗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這一結局。在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中,英宗朱祁鎮被瓦刺所俘,其子朱見深尚且年幼,國又不可一日無主,所以當時的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帝王的寶座,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其子朱見深為太子。
  • 勵精圖治,才能勝兄的朱祁鈺,為何在奪門之變中一夜倒臺?
    朱祁鎮的被俘,是土木堡之變的結果,也是日後奪門之變的開端。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朱祁鎮身在敵營時,明朝內部為防瓦剌進犯,穩定人心,在于謙等大臣的建議下,將手握監國大權的郕王,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即是景泰帝,明代宗。
  •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明代宗朱祁鈺其一、無情最是帝王家。朱祁鎮原本作為大明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在經歷土木堡之變後,成為瓦剌的俘虜。大明王朝在面對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明代宗朱祁鈺為了確保自己皇位穩固,將已經追曾為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鎮軟禁於南宮,這一軟禁就是漫長的七年之久。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是怎麼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經被軟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在一場被後世稱為奪門之變的政變當中,再次登上皇位。 這場奪門之變的發生,固然是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荒誕的一幕。不過,明英宗朱祁鎮復闢之後,對待親弟弟朱祁鈺的幾個妻子,在對待的方式上,卻截然不同。
  • 朱祁鈺當了八年皇帝,為什麼會被如此輕易的發動奪門之變?
    說到「奪門之變」,勢必想起與之關聯的另一起政治事件「土木堡事變」。當初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盲從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徵結果當了俘虜。本著「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政治鐵論,郕王朱祁鈺(朱祁鎮的弟弟)在大臣于謙等人的支持下登上大寶,我相信朱祁鈺當時發自內心的感謝先人智慧過人。
  • 明代宗朱祁鈺,唯一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反觀朱祁鈺,土木堡之變發生前基本是個小透明,關於他的記錄少得可憐。而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于謙等大臣為免主少國疑,擁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百般推辭,在于謙的一再勸說下才同意登基。但于謙又沒當過皇帝,無法體會這些帝王心術,或者說,就算體會到了也要依理而行,不迎朱祁鎮,有損大明尊嚴,便從容答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意思是大局已定,您就是皇帝,如果前皇帝懷有異心,我肯定是站在您這一邊的。朱祁鈺只得從了。但他因此而在內心深處對于謙懷有芥蒂,多年後的奪門之變,朱祁鈺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于謙要篡位。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
  • 朱祁鈺當了8年皇帝,為什麼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時,毫無還手之力
    若論明朝皇帝的悲催程度,朱祁鈺可以排進前三。當了8年皇帝,結果前皇帝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輕輕鬆鬆就奪了他的帝位,還讓他死得不明不白。為什麼這場政變如此容易就成功了呢?這可就說來話長了。咱們先從朱祁鈺的身份說起。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
  • 于謙明知道英宗復闢後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不阻止呢?
    此後整個景泰朝,于謙深得朱祁鈺的信任,很多政事都是先問過于謙後,才下令實施的。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從南宮迎出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 明代宗朱祁鈺在政治和經濟上有所成就,為何落了一個身敗名裂?
    明朝皇帝朱祁鈺是明朝的一位偉大的大師。然而,朱祁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甚至被明朝英宗朱祁鎮封為「戾」。這就導致了歷史對明朝不公平的觀點。朱祁鈺,明宣宗之子,英宗之弟,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也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朱祁鈺的生活並不完美。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首先,景泰帝朱祁鈺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