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2021-02-22 楊角風發作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

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史料記載:

「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

當時,瓦剌大軍壓境,北京城內惶惶不安,是于謙主動承擔了保衛京城的重任。他以文官身份擔任軍隊最高指揮官,而且表現得極其出色。所有的調兵部署、運送糧草輜重,到一切戰略、戰術布局,幾乎全是由于謙一人制定的。

在戎馬倥傯之際,于謙一人眼觀口述,效率和準確率都高得出奇,小紙片大小的指令,就可以傳到萬裡之外,大家都對于謙佩服之極。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于謙的威望達到頂峰,而軍政大權還在其手中掌握。

說句不好聽的,好在于謙是位剛正不阿的大臣,如果于謙稍有歪心思,那麼大明王朝可能會江山易主,這並非危言聳聽。

史料記載:

「京兵分隸五軍、神機、三千諸營,雖各有總兵,不相統一,請擇精銳十五萬,分十營團操。團營之制自此始。」

于謙不僅手握兵權,還修改了軍隊制度,從軍隊中抽調十五萬精兵,分成十營,保衛京城安危。這就是所謂的團營制度,這是由于謙發起、于謙制定的,由此可見于謙的權勢有多大。

除此之外,景泰帝朱祁鈺對于謙的信任程度超過任何人,所有軍國大事,朱祁鈺必須徵得于謙的同意,只有于謙同意,這條政策才能下令實施。上有皇帝撐腰,軍政大權一把抓,所以說我們說,奪門之變之時,于謙必定是提前知曉的。

整個皇城的軍隊都是由于謙來控制,這麼大的事情,于謙怎麼可能不知道?但史書上並沒有太多在奪門之變時,于謙的記載,那麼我們只能認為,于謙什麼都沒有做。對於政變,于謙沒有出兵阻止,那就代表著他縱容了這場政變的發生。

那麼,于謙為何要沒有阻止這場政變呢?

于謙默認了這場政變

皇宮的防守嚴密程度,應該高過全國任何地方,要想闖進去,再發動政變,逼皇帝退位,這事情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政變當日,徐有貞、石亨等人接到朱祁鎮,就一同前往奉天殿,團營部隊大致有十幾萬人,而徐有貞、石亨只帶了千餘人。如果于謙發兵阻擋,這一行人根本到不了奉天殿,由此可見于謙並不反對這場政變,這大致就是于謙的真實想法。

朱祁鈺或許更不適合做皇帝,朱祁鎮做皇帝或許對明朝更好

朱祁鈺在治國理政方面高於朱祁鎮,北京保衛戰前後的功績,都要記在朱祁鈺身上,但朱祁鈺在其統治期間,也做了很多荒唐事,令其威信大不如前。

原本朱祁鈺是不想做這個皇帝的,但國家有難,且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所以無奈之下,朱祁鈺只得坐上了皇位。然而,伴隨著時間流逝,朱祁鈺愈發感受到權力的魅力,權力令其成為一個怪物。

朱祁鎮作為太上皇,在瓦剌受苦,而戰爭已經停息,那麼必須要將朱祁鎮接回來,此事關係到明帝國的面子問題,所以大臣們極力要求朱祁鈺接回太上皇。但朱祁鈺並不想接回哥哥,他哥哥如果回來,就會成為他的巨大威脅。

於是朱祁鈺一直致力於阻止朱祁鎮回來的工作,大臣們費了好大力氣,才將朱祁鎮接回來。朱祁鎮回來之後,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朱祁鈺給予哥哥生活條件甚至還不如瓦剌,經常是缺吃少喝,而且還被人嚴密監控。

史料記載:

「時盛暑,上皇嘗倚樹憩息。及樹伐,得其故,大懼。」

就連朱祁鎮避暑的樹木,都被朱祁鈺派人給砍了,美其名曰,為了防止藏匿匪徒。朱祁鈺在其統治期間,還將原太子朱見深廢除,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倒黴的是,朱見濟不久就去世了。這廢立太子的行為,不僅得罪了太后、群臣,也將朱祁鈺置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在朱祁鎮回來之後,朱祁鈺就一直心神不定、胡搞亂搞、在外人看來,朱祁鈺的皇位已經有所動搖,所以很多人都開始蠢蠢欲動。包括于謙在內,也都看著朱祁鈺的所作所為,或許于謙認為,朱祁鎮可能更適合做這個皇帝。

于謙甘願犧牲自己

徐有貞、石亨等人都是于謙的仇人,政變之後大權將被這些人奪走,而于謙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一方面這些人對于謙是恨之入骨,另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很有可能成為政治犧牲品。

對此于謙已經做好了相應準備,從那天他默認這一切發生開始,或許他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在我看來,于謙如此大才,卻被小人陷害至死,實在是令人惋惜,如果于謙能提前剷除徐有貞、石亨等人,再派親信示好朱祁鎮,那麼最起碼保存自身是沒有問題的。

奈何于謙太過剛烈,對於認同的事,他會一條路走到底,哪怕是死也毫不在乎。朱祁鎮在歷史上評價不算高,不僅寵信奸佞,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于謙默許政變的發生,是對還是錯,到現在都難以判定。

于謙有一腔愛國熱血

于謙的忠誠不只是對於皇帝,他忠於的是大明王朝,只要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于謙最想看到的。于謙身為國家頂級重臣,卻從不徇私枉法,石亨保舉其兒子做官,于謙即刻予以拒絕。

于謙生活節儉,被抄家的時候,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正室有一個帶鎖的柜子,其中放著皇帝賜予的蟒袍、寶劍等器物。只要國家長治久安,于謙根本不在乎自己生死,于謙一生的理想就致力於安邦定國。

不論如何,于謙終究是名留史冊,為萬世所敬仰。

相關焦點

  •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知道嗎?如果知道,那又為何沒有阻止他們呢?
    奪門之變前夕,于謙的官職為內閣輔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書。因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發動奪門之變,則有很大可能會驚動于謙,畢竟當時北京城內的所有士卒調動都離不開于謙的同意。那麼,問題便來了: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是否真的知道徐有貞等人的行動,如果知道,那又為何不阻止他們呢?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奪門之變當晚,于謙肯定是知道的,但之所以不阻止,有以下兩個原因:
  • 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而且于謙其人,剛毅正直,他只會忠於大明忠於大明皇帝。至於是誰當皇帝可能並不是怎麼太重要。而且對於朱祁鎮,于謙已經盡了做臣子的本分,他無愧於天地良心,更不愧於大明朝廷。所以當奪門之變發生之時,他只能在旁邊看著,什麼也做不了,也什麼都不能做。
  •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朱祁鎮防範甚嚴,為何對「奪門之變」卻無力阻止
    七年之後,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期間,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闢。那麼,面對明英宗的復闢,朱祁鈺為何卻無力阻止?「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即位,八年之後朱祁鎮復闢成功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在權宦王振的極力慫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命郕王朱祁鈺留京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出徵。
  • 于謙明知道英宗復闢後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不阻止呢?
    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的勸說,朱祁鎮在蒙古還不知道要吃多久的羊肉,馬奶酒不知道要喝到什麼時候呢!對於朱祁鎮,于謙明顯也是有不小的功勞的。 于謙等人已經議定立朱見深為太子,皇位回到朱祁鎮一系成為定局了 奪門之變發生於正月十六晚上,其實在當天白天,于謙、王直等人已經議定,請求景泰帝朱祁鈺冊立朱見深為太子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在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的密謀幫助下,重新奪回了皇位,成為了大明第八任皇帝,這就是「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兩次登基都可謂「風平浪靜」。第一次乃是明宣宗朱瞻基親傳帝位,地位之正毋庸置疑。第二次登臨皇位乃是「奪」了弟弟朱祁鈺的皇位,這也是引發其地位不正的重要原因。明代宗朱祁鈺的皇位得位正不正?
  • 勵精圖治,才能勝兄的朱祁鈺,為何在奪門之變中一夜倒臺?
    朱祁鎮的被俘,是土木堡之變的結果,也是日後奪門之變的開端。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朱祁鎮身在敵營時,明朝內部為防瓦剌進犯,穩定人心,在于謙等大臣的建議下,將手握監國大權的郕王,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即是景泰帝,明代宗。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首先,景泰帝朱祁鈺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日後南宮復闢的核心人物徐有貞,此時還叫徐珵,他第一個發言,卻講什麼天數有變,必須南遷。這時,于謙瞪著徐珵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力陳,北京城乃是天下根本,一旦遷都則大事去矣,一統江山的大明就要變南宋了。于謙一錘定音,在危難時刻他升任兵部尚書。作為此時兵部最高負責人,他也明白京師此時守備空虛,帳面上還有數萬兵力,但都是上次出徵時被淘汰下來的羸弱兵士。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主要是因為這個劉贇是劉崇的兒子,當時劉崇一句話說的最直接,老子兒子誰當皇帝都一樣,哪有老子去搶兒子的江山?當然劉贇並沒有到達開封就被廢了。我們後周太祖建立了五代時期最強盛的漢家王朝。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是怎麼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經被軟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在一場被後世稱為奪門之變的政變當中,再次登上皇位。 直到這場奪門之變後,才再次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敗仗被俘虜後,能重新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幾千年的史書,也就只有這麼一個了。
  • 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為何朱祁鈺不殺了朱祁鎮,卻只是囚禁?
    相信大家只要是一說起明朝這段歷史,肯定就會想到一個名字,那就是朱祁鎮,為什麼會想到朱祁鎮這一點估計大家也可能是因為前段時間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大家知道了這段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成了大家印象之中比較深刻的一個明朝皇帝,說起了明英宗朱祁鎮就不得不提一個事件土木堡之變,也不得不提明朝的另外一個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問題就出現了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為何突然臥病在床?與朱祁鎮無關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為延續大明江山,眾臣推舉朱祁鈺登上皇位。然而萬萬沒想到,一年後,朱祁鎮不僅沒有死,還被蒙古給釋放回來了,不過當時的朱祁鈺並不願意交出皇位,直到奪門之變的發生。
  • 奪門之變後,朱祁鈺為何死得那麼離奇?這位「一代妖妓」難脫關係
    大明帝王朱祁鈺,依舊沉浸在他的酒色世界中,根本想不到僅一年後,震動天下的「奪門之變」就發生了,他的哥哥朱祁鎮重奪皇位,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他,則在悽苦中等待大限來臨。倘若朱祁鈺,希望時間倒流的話,恐怕他必會讓時間定格在公元1448年,那年他的兒子朱見濟出生了。一年後,哥哥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他在于謙等人的擁護下登上了皇位。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那麼,朱祁鎮為何能復闢成功呢?他主要靠什麼?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率軍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沒想到,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 朱祁鎮被俘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當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組織抵擋瓦剌大軍,最終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 奪門之變:明英宗連夜記住的功臣名單,不料成為了歷史的笑柄
    事實上,明朝中期的這場「奪門之變」,對明朝的歷史走向,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三、哥倆「好」因為兵部尚書鄺埜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兵部侍郎于謙被任命為尚書,主持北京保衛戰。北京保衛戰打得很辛苦,因為當時大明朝的精銳都損失殆盡,北京城剩下的將士不到十萬,而且都非常惶恐。于謙急調南京和河南的備操軍和抗倭的運糧軍,這些人本就不是正規軍,再加上長途急行軍,到北京後基本上累癱了,打仗根本沒有戰力。在此之前,有個叫徐珵的官員覺得北京肯定守不住,建議遷都南京。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失敗被俘之後,好不容易回來,並且成功再次奪取皇位。
  •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徐有貞和石亨的結局如何?
    因為皇太后跟大家約定了,太子還是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但朱祁鈺一上臺就失約廢了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英宗回國後朱祁鈺就給人家軟禁了起來。如果你守信,就讓出政權,如果你貪戀皇位,那就清除異己,把英宗失蹤或者病故。但朱祁鈺卻選擇了兩不靠,虐待軟禁英宗,繼續任用前朝大臣,這不是作死又是什麼?
  • 土木堡事變後,登上皇位的為何是朱祁鈺?副部級的于謙為何說了算
    土木堡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部企圖拿明英宗當提款機,不斷訛詐大明,脅迫邊關將士開關迎盜。在這種狀況下,大明被迫決定重新立一位皇帝,把朱祁鎮升級為中看不中用的太上皇。當時的候選人,除了朱祁鈺和朱見深叔侄二人外,其實還有一位「第三者」。于謙的資歷其實很淺,他也不是擁立朱祁鈺的首議人。
  • 朱祁鎮奪門復闢之時,朱祁鈺登基已有八年,為何身邊無人救駕?
    此時此刻,龍椅上的易主屬於反常的更替,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位八年的朱祁鈺為何身邊沒有人救駕,朱祁鎮也沒有人阻止他發動政變?所有這些都要從他意外地成為了皇帝開始。在歷史上,朱祁鈺生母吳氏,並非高門貴女,而是漢王府中的小宮女。在漢王造反之後,明宣宗親自出馬將他擒住,並將自己府裡的女眷都帶回皇宮。回到家裡,明宣宗就寵幸了吳氏,後來她又生下了朱祁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