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奇特,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一國之君,居然被蒙古瓦剌部也先俘虜,成為階下囚。

然而,被俘一年後,朱祁鎮又被也先放回來了,回到明朝,朱祁鎮被已經即位當皇帝的景泰帝朱祁鈺囚禁在南宮,景泰帝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七年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趁機奪門復闢,再次登上帝位。

那麼,朱祁鎮為何能復闢成功呢?他主要靠什麼?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率軍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沒想到,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

朱祁鎮被俘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當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組織抵擋瓦剌大軍,最終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本來也先想殺掉朱祁鎮的,但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建議說,明朝皇帝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先覺得這個提議好,因此,便留了朱祁鎮一命,沒有殺他。

也先以皇帝在手為由,要挾明朝,大肆敲詐,索要好處,但是,此時,明朝大臣已經把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同時下令邊關的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就算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理睬,直接無視。

於是,也先大怒,下令進攻明朝,攻打北京,但是,也先大軍被明朝大臣于謙等人在北京保衛戰中擊敗,也先被迫退走大漠。

當也先被明軍擊敗之後,也先覺得明朝有了新皇帝,朱祁鎮這個舊皇帝在手中也沒了價值,成了廢物,還不如放他回去,趁機和明朝議和,以便開展貿易。

於是,朱祁鎮被俘一年後被也先放回,朱祁鈺將明英宗朱祁鎮迎接回京,安置於南宮,實際上是監視起來,和囚禁差不多。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景泰帝朱祁鈺突然病重,朱祁鎮在石亨等人的策動下,奪門之變,成功復闢,再次登上帝位,朱祁鎮廢了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殺了于謙,改元天順。

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主要靠這幾個人。

當時,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以求升官加爵。

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人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和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迎接太上皇朱祁鎮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朱祁鎮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退下。

《明史 明英宗後紀》記載: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以兵迎帝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徐有貞以原官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錦衣衛獄。

時隔八年後,朱祁鎮再次登上帝位,成為大明皇帝。這一事件,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闢」。

明英宗復闢當天,下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後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不久,朱祁鈺不明不白地死去,有的說法是病死,有的說法是被朱祁鎮派人勒死 。

而于謙等人,因為當初擁立朱祁鈺即位,也被明英宗朱祁鎮以謀逆大罪處死,一代忠臣于謙,就此慘死。

相關焦點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是怎麼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經被軟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在一場被後世稱為奪門之變的政變當中,再次登上皇位。 直到這場奪門之變後,才再次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敗仗被俘虜後,能重新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幾千年的史書,也就只有這麼一個了。
  • 于謙明知道英宗復闢後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不阻止呢?
    對於已經病重的皇帝來說,未來不久皇位又會重新回到朱祁鎮一系的手中。 其實于謙等人這樣的做法,已經默認了朱祁鎮復闢的情況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景泰元年,朱見深年僅兩歲,到了景泰九年正月的奪門之變時,朱見深也才十歲左右。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為何突然臥病在床?與朱祁鎮無關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為延續大明江山,眾臣推舉朱祁鈺登上皇位。然而萬萬沒想到,一年後,朱祁鎮不僅沒有死,還被蒙古給釋放回來了,不過當時的朱祁鈺並不願意交出皇位,直到奪門之變的發生。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嫡長子,八歲繼位為帝,是明朝第六任皇帝,同時也是明朝第八任皇帝!沒錯,朱祁鎮曾兩次登臨帝位,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很多人都說明朝皇帝多奇葩,明英宗朱祁鎮就是一個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鎮的「名氣」全仰仗於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正統十四年,眼看著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師也先的帶領下逐步崛起,並不斷在大明周邊進行騷擾侵略索求利益。
  •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徐有貞和石亨的結局如何?
    因為皇太后跟大家約定了,太子還是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但朱祁鈺一上臺就失約廢了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英宗回國後朱祁鈺就給人家軟禁了起來。如果你守信,就讓出政權,如果你貪戀皇位,那就清除異己,把英宗失蹤或者病故。但朱祁鈺卻選擇了兩不靠,虐待軟禁英宗,繼續任用前朝大臣,這不是作死又是什麼?
  • 奪門之變:明英宗連夜記住的功臣名單,不料成為了歷史的笑柄
    事實上,明朝中期的這場「奪門之變」,對明朝的歷史走向,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一、23歲的太上皇明宣宗駕崩那年,其長子朱祁鎮才8歲(虛歲9歲),朱祁鎮登基後,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王振的家鄉在蔚州,王振勸朱祁鎮繞道蔚州回京,因為這樣王振就可以在家鄉人面前顯擺一番。當時瓦剌大軍逼近大同,蔚州已屬於前線,大臣們反對繞道蔚州,但明英宗寵信王振,果然選擇繞道。就是因為繞道蔚州,耽誤了行程,被瓦剌大軍追上,明朝大軍來不及反應,被瓦剌人按在地上一頓狂揍,死傷過半,最要命的是,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了。那個真正的「禍害」王振,則被明英宗的護衛一錘子殺死。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明英宗朱祁鎮——大明帝國最強盛世的終結者,伴隨著朱祁鎮親徵路上的冒進,明朝迎來被兵臨城下的危機,俗話說有危自然也有機,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他力主抗戰,反對南遷,最終在一些愛國正直大臣的支持下,朱祁鈺同意于謙的抗戰之策,並給予于謙無條件的信任。
  • 朱祁鎮復闢,朱祁鈺聽到鐘聲後,在病床上說了兩個字
    一山不容二虎,對於明英宗朱祁鎮的歸來,明代宗朱祁鈺很不情願,主要原因就是擔心明英宗復闢,搶回原本屬於他的皇位。為此,明代宗不得不狠下心來,將明英宗軟禁在了南宮。太上皇帝,無非就是個耀眼而又慘澹的角色,有名無實,有位無權,沒他不少,有他則多。在明代宗看來,明英宗活著回來,就已經對他的皇位構成了威脅;只要明英宗還活著,他就睡不踏實。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
  •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朱祁鎮防範甚嚴,為何對「奪門之變」卻無力阻止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兵敗被俘,留在京城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在于謙和孫太后的支持下即位,明英宗朱祁鎮被遙奉為太上皇,被囚近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重返京城,不僅被幽禁南宮,且朱祁鈺對其防範甚嚴。
  •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誰能力強一點,誰對大明朝貢獻更大?
    毫不誇張的說,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差點讓明朝成了第二個宋朝。朱祁鎮所犯的過錯,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消弭的。幸好,危難之際,英宗朱祁鎮之母孫太后在于謙等人的建議下,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年號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 明英宗朱祁鎮:史上最忘恩負義的皇帝
    他被抓到蒙古高原上去啃生羊肉了,爛帳總要有人收拾,皇帝讓人綁了,敵人打到家門口了,總不成學宋朝來個衣冠南渡吧,還好有他親弟弟給他收拾,弟弟朱祁鈺繼承帝位,改年號為景泰,可氣的正統朝總算結束了。景泰帝信用良臣于謙,成功組織北京保衛戰打垮敵人,再運用外交壓力,逼得瓦刺把英宗放回來當太上皇,總算不用學宋徽宗那樣客死他鄉。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
  • 女醫明妃眼光不錯,朱祁鎮就是個好皇帝
    到了朱祁鎮的祖宗,從朱元璋到朱棣,再到朱瞻基,哪個沒有親自披掛上陣過?惟一沒有親徵的就是朱祁鎮的皇叔祖朱允炆,結果便丟了帝位。但另一邊,親徵又經常被反對,認為皇帝為國本,不宜輕出。所有親徵失敗的皇帝,都是因為沒聽文武百官的忠言。那麼對於朱祁鎮而言,正統十四年夏天的那次親徵,到底是不是輕出,是不是一場沒有必要的徵伐?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從瓦剌死裡逃生回來的英宗卻沒有受到大明王朝的熱烈歡迎,因為此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是怕這個哥哥回來之後要跟他爭皇位。於是明朝在與瓦剌的談判中拒絕和談。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英宗被瓦剌送了回來。
  • 勵精圖治,才能勝兄的朱祁鈺,為何在奪門之變中一夜倒臺?
    朱祁鈺繼位後,改年號為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並於同時展開一系列行動。對內,朱祁鈺任賢除奸,將英宗時把權專政,禍壞朝綱的宦官王振一黨盡數剪除,使得朝政清明;對外,朱祁鈺主戰,積極整肅內部,安定人心,將于謙升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託以防衛重任。
  • 小人得志,命不久:明朝「奪門之變」的功臣,為何下場都十分悲慘
    這三個人同為小人,而且還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幫助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雖然這三個人功勞很大,但這三個人最後的結局卻無人善終。明朝的「奪門之變」後,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這三位大功臣都落了個慘死,不得善終?
  • 冤殺于謙復闢皇位後,明英宗竟然完全變了一個人?
    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明朝中前期的帝王裡,若論槽點最多的一位,毫無疑問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事實上,比起史料裡對明英宗的撲天罵聲,相對被忽略的,卻恰恰是這件事:在再度復闢之後,昔日的昏君明英宗,難道繼續做了昏君?到底昏不昏,下面幾個事,應該就是答案。在土木堡之變前,明英宗朱祁鎮一個曾被詬病的毛病,就是荒廢朝政。由於寵信宦官王振,明英宗當時花在朝政上的精力確實不多,相反十分愛玩,以至於最終在王振攛掇下,一場土木堡慘案徹底玩大。
  • 【讀歷史】女醫明妃眼光不錯,朱祁鎮就是個好皇帝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中秋節,明英宗朱祁鎮的天子之怒,帶來了「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土木堡一戰,大明京師精銳二十萬灰飛煙滅。朱祁鎮這次出徵成為了這位皇帝生平最大的汙點,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明朝國勢的轉折點,大明從此由盛而衰。 這麼大一口黑鍋背在朱祁鎮身上,如果他泉下有知,無論如何也沒法吞得下這口氣。
  • 朱祁鎮被俘以後,瓦剌人是如何對待他的?好吃好喝還送公主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自此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即位稱帝,次年改年號為正統,史稱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