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農曆冬月十三,是中土唯識宗二祖窺基法師圓寂紀念日。
窺基法師(631—682)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玄奘大師譯經傳法十幾年,門下弟子云集,俊傑賢才如林。而舉世公認專事述作,弘揚其瑜伽唯識之學,光大其門庭的是窺基法師。在糅譯《成唯識論》過程中,窺基法師所展現出的特立獨行,在奘門弟子中是最為突出的,是舉世公認的中土唯識宗「二祖」。
窺基法師,戒名大乘基,俗字洪道,俗姓尉遲,宗出鮮卑族尉遲部,祖籍是山西省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州市),後居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史籍中記載,窺基的父親為唐初的開國公。
窺基法師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一中自敘出家的原因,至親亡故,使其幼小時未曾享受「情分」,因而對遠離塵世、身披「緇服」抱有嚮往之念。十七歲時,窺基法師得以剃度成為沙彌。
後世以「三車和尚」的傳聞來敘述窺基出家的因緣,是源於贊寧在《宋高僧傳·窺基傳》的記載。
窺基法師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自敘:「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別奉明詔得為門侍。」說自己得以成為玄奘法師的「門侍」是經過皇帝批准的。按唐代佛教管理制度,僧人的寺籍要經過官方核准,而跟隨玄奘大師的僧人都要由皇帝下詔確定。
窺基法師剛出家為沙彌,需要接受各方面的訓練。「尋奉別勅選聰慧頴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
窺基法師二十三歲入住慈恩寺,成為玄奘大師「門侍」,其後「年二十五應詔譯經」,二十五歲後,法師正式參與翻譯工作。
高宗顯慶元年(656),窺基法師進入玄奘大師的譯場。三年之後,法師在奘門後來居上,承擔重任,開始擔任筆受。
從顯慶五年開始,至玄奘大師圓寂期間,玄奘大師共譯出經典十三部,窺基法師參與筆受六部。擔任筆受以後,法師譯出的經典:《成唯識論》十卷;《大般若經》;《辯中邊論頌》一卷;《辯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窺基法師最初翻譯的《成唯識論》。這是一部解釋世親菩薩所造《唯識三十論》而屬於集注性質的論書,是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
世親菩薩造《三十頌》時,沒有造釋就圓寂了。後經親勝、火辨等諸論師相繼作釋。玄奘大師在印度,將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釋都搜集了回來。
有關《成唯識論》糅譯的實情,依據窺基法師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一中說,玄奘大師本來欲將解釋《唯識三十頌》的十家論書全部譯出,但窺基法師認為各家解說有異,全部譯出會使漢地讀者不知所從,掌握不到適切意旨。
窺基法師的看法頗合於中土人士的思維慣性,玄奘大師經過思考,同意了這一設想。於是,玄奘大師以護法一家為中心而統合其他各家論說,並由窺基法師獨自擔任筆受工作。這就是《成唯識論》十卷本的由來。
關於《成唯識論》的成因,從窺基法師的敘述可看出,此論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完成。特別是窺基法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說明,早在此時,法師已經以鮮明的宗派化理路來設計自己弘揚瑜伽行派的道路了。
窺基法師之所以能夠在奘門大師的弟子們和眾多參與大師譯場的僧人中脫穎而出,並且被當作慈恩宗的二祖,這一氣質和膽略,大概是首要原因。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大師圓寂於玉華寺,譯業中止。
時年三十三歲的窺基法師回到大慈恩寺,繼續從事著述,直至圓寂。十八年間,窺基法師獨立弘揚自己所學,維護了玄奘大師所持護法系唯識學的完整性與純正性,為唯識宗的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
窺基法師獨立弘教的十八年,以地域變遷為線索可分為三個時期:
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窺基法師示疾,圓寂於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不詳。
十二日四日,窺基法師葬於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塋隴焉。太和四年(830)七月,遷塔於平原。
根據《宋高僧傳》記載,遷塔時,大家開棺見到窺基法師的牙齒,有四十顆,如玉石一般。眾人都驚嘆道: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啊!
「凡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當時有高宗或者玄宗所制像讚流行,在當時朝野信眾中,窺基法師倍受尊崇。
《窺基傳》評價窺基法師:性、相義門,至唐方見大備也。奘師為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與宗,百世不除之祀也。蓋功德被物,廣矣!大矣!
慈恩宗是玄奘大師和窺基法師共同建立的,玄奘大師為「祖」,窺基法師為「宗」。唯識宗以及玄奘大師的思想有賴於此才得以流傳開來,並且延續至今。窺基法師對於玄奘大師的全方位繼承,是繼承玄奘大師事業的弟子中最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