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天下大亂,關內有闖王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部隊,關外有滿清虎視眈眈,臺灣有荷蘭殖民者,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十足嚴重。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大明壽終正寢享國276年。
此時天下未定,闖王李自成拿下了北京,建立大順政權,但全國並沒有被大順統一,江南仍忠於大明,西南還有張獻忠。最大的威脅是東北的滿清,此時大順光在北京周圍的部隊就有30萬左右,這還不包括其他地方部隊。而且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已經投靠了大順,此時大順是最有利統一全國的。但就在此時發生了一個改變歷史的事件,吳三桂降清,滿清進入關內。
此時北京的李自成知道滿清入關倉促應戰,山海關戰役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滿清雙雙打擊下兵敗,接下來李自成棄守北京。1644年大清入主中原,接下來統一了全中國。從順治皇帝開始到溥儀,一共10帝。而就在這10帝中竟然無一昏君,這就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沒有昏君,沒有昏君清朝是怎麼被滅的?大家一起捋捋這10帝中究竟有沒有昏君。
首先順治帝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從這些中分析可以看出順治帝是位明君。第二位康熙帝,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1]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九年,肅正朝綱,恢復內閣制度,頒布《聖諭十六條》。[2]成年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3]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挫敗沙俄侵略軍,籤訂《尼布楚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4]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標榜仁政,籠絡漢族士人,同時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也有學者尊稱其為「千年一帝。由此看來康熙也不是昏君。第三乾隆更不可能是了除了後期不行,也算上是明君。
這裡面最有爭議的就是道光和鹹豐皇帝,道光籤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中國也正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鹹豐皇帝籤訂了《北京條約》最可氣的是圓明園被毀。由此看來這二位是昏君,但也不完全是他們倆個責任,中國的衰敗是封建制度及思想的落後。但他們是統治者必須承擔主要責任。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之際,就已經埋下了禍端。睜眼開看世界,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你沒有選擇你去看你所在的世界,等你反應過來,就是那些發現你的人來欺負你的時候。這一點,在清朝的末期,我們的感受是極為深刻的。
小編認為其實清朝最大的昏君就是鹹豐了,害怕英法聯軍逃離北京不抵抗就這一條,說他是昏君一點都不為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寵幸慈禧,導致大清後面幾十年被慈禧掌權,中國受到了重多的磨難。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標誌著封建社會的結束。民主,民主,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