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清朝比明朝強,無昏君?

2020-11-18 騰訊網

明末天下大亂,關內有闖王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部隊,關外有滿清虎視眈眈,臺灣有荷蘭殖民者,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十足嚴重。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大明壽終正寢享國276年。

此時天下未定,闖王李自成拿下了北京,建立大順政權,但全國並沒有被大順統一,江南仍忠於大明,西南還有張獻忠。最大的威脅是東北的滿清,此時大順光在北京周圍的部隊就有30萬左右,這還不包括其他地方部隊。而且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已經投靠了大順,此時大順是最有利統一全國的。但就在此時發生了一個改變歷史的事件,吳三桂降清,滿清進入關內。

此時北京的李自成知道滿清入關倉促應戰,山海關戰役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滿清雙雙打擊下兵敗,接下來李自成棄守北京。1644年大清入主中原,接下來統一了全中國。從順治皇帝開始到溥儀,一共10帝。而就在這10帝中竟然無一昏君,這就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沒有昏君,沒有昏君清朝是怎麼被滅的?大家一起捋捋這10帝中究竟有沒有昏君。

首先順治帝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從這些中分析可以看出順治帝是位明君。第二位康熙帝,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1]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九年,肅正朝綱,恢復內閣制度,頒布《聖諭十六條》。[2]成年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3]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挫敗沙俄侵略軍,籤訂《尼布楚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4]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標榜仁政,籠絡漢族士人,同時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也有學者尊稱其為「千年一帝。由此看來康熙也不是昏君。第三乾隆更不可能是了除了後期不行,也算上是明君。

這裡面最有爭議的就是道光和鹹豐皇帝,道光籤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中國也正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鹹豐皇帝籤訂了《北京條約》最可氣的是圓明園被毀。由此看來這二位是昏君,但也不完全是他們倆個責任,中國的衰敗是封建制度及思想的落後。但他們是統治者必須承擔主要責任。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之際,就已經埋下了禍端。睜眼開看世界,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你沒有選擇你去看你所在的世界,等你反應過來,就是那些發現你的人來欺負你的時候。這一點,在清朝的末期,我們的感受是極為深刻的。

小編認為其實清朝最大的昏君就是鹹豐了,害怕英法聯軍逃離北京不抵抗就這一條,說他是昏君一點都不為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寵幸慈禧,導致大清後面幾十年被慈禧掌權,中國受到了重多的磨難。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標誌著封建社會的結束。民主,民主,民主。

相關焦點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句話有什麼漏洞?
    所以,明朝、清朝的享國年數壓根不相同。但是二者符合300年這個鐵律。明清二朝是符合的。  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300年左右?  歷史之上的昏君不在少數,昏君能夠在短短幾年,便使江山破碎,但若是真的,因為明朝皇帝身上一些劣跡,便將其判定為昏君,豈不是冤枉了在位之時兢兢業業的帝王?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等等這些難道是昏君?如果這些都是昏君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還有明君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等這些盛世難道都是昏君治理出來的?
  • 「明朝昏君多,清朝鮮有昏君」,這句話誤導了大家多少年
    「明朝多昏君,清朝鮮有昏君」這個說法已經討論很多年了,但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導致結果也不一樣。而我個人認為,明朝之所以比清朝的昏君多,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昏君是被罵出來的,而清朝的明君是殺出來的」。另外,「清修明史」也是眾人所知,清朝為了籠絡漢人學子人心,把明朝說的一無是處,這手段反正歷史上總有的。就好比李建成在小說中被說得一無是處,這種說法也是從宮中傳出來的。包括隋煬帝、商紂王等等,新朝代替舊朝,總要拿前朝說點事,以便於在新朝的頭上頂一個神聖的光環。
  • 為清朝十二帝翻案,只因「清朝無昏君」
    清朝無昏君,北洋無國賊。對於我們來說,近代史是一段充滿了屈辱血淚的時間,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把鍋扔向當時的統治者,清朝的皇帝們更是首當其衝。事實確並非我們所想,從清朝的建國皇帝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單從個人角度而言,他們都是優秀者;從時代而論,有些人能夠改變歷史,有些人只能成為歷史的塵埃。中國近代史的屈辱來源於西方國家的殖民政策和侵略主義。眾多西方國家在經歷過工業革命以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已經無法他們的滿足他們的需求。
  • 為什麼說清朝取代明朝充滿了「天意」的成分?
    比如清朝取代明朝,就是一種天意。 並且在制度上,清朝也全面照搬明朝的制度、包括科舉、八股文。 而清朝統治下的老百姓,對清朝的態度也很平淡,對於農民來說,不管誰當皇帝,自己都得勞動,因此並不關心明清易代;而對於讀書人來說,大清皇帝也拜孔子,也讀四書五經,因此也十分支持。 總之,清朝人自己都沒想過,清朝不是中華的一部分。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昏庸,清朝皇帝最勤政?
    從影視上了解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明朝似乎無道昏君很多,而清朝皇帝似乎個個勵精圖治,「堯舜禹湯」。然而,有人可能會問:這符合歷史事實嗎?今天看鑑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真相。其實之所以會造成大多數人印象中,清朝皇帝比明朝能幹的原因,多半來源於勤於政事的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在位時間都很長,因此加深了人們的好印象。
  • 為什麼明朝電視劇沒有清朝多
    首先,歷史劇最好的素材是君臣鬥,聖君名相,或者昏君忠臣。清朝的皇帝,尤其是前面四個皇帝,形象鮮明,事跡突出,大家對他們的印象都很深刻,民間文藝,文學作品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矛盾線索有貫通性,在創作的角度,更好處理,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作品的成功率高。
  •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這句話是否正確,朱元璋、乾隆等皇帝怎麼說?
    文/小蟲 標題: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這句話是否正確,朱元璋、乾隆等皇帝怎麼說? 在百姓的眼中,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而那些喜歡引發戰爭又加重百姓賦稅的,無疑就是一些昏君。自古以來,這種標準都沒有任何的問題,在現如今的和平時代,有人在鑽研歷史時,按照這個標準得出了一句話「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
  • 明朝被黑的最慘的一個皇帝,好好的一個明君,卻被黑成昏君!
    說到明朝,很多人應該都沒有什麼好印象吧?像清朝還有「康乾盛世」,唐朝也有「貞觀之治」,但是明朝卻沒有什麼出名的好皇帝,人們聽好最多的就是就是「文字獄」、「胡惟庸案」這樣的暴政。於是現在一提到明朝皇帝,很多人第一反應這是一個昏君暴君集大成的朝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
  • 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人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多的共同點到了清朝這裡就不再靈驗。《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清朝卻還沒有分裂,就已經宣告滅亡。不過,金一南教授認為,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期間的12位帝皇,他們中並沒有一個是昏君。
  •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人們之所以痛恨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對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個王朝中如果出現了昏君,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非常難以消解的影響。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昏君有秦二世胡亥,他把自己父親好不容易統一的江山,斷送在了自己手裡。
  •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為何到了清朝時期卻蹤影全無?
    從元末時期開始,由於日本政局的急劇動蕩,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於日本浪人與漢人走私集團勾結,頻繁侵擾朝鮮和明朝沿海地區,倭寇之亂日趨嚴重,並在明朝嘉靖年間達到巔峰,然而作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在清朝時期卻極少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清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他們有什麼秘訣?
    清朝皇帝勤政是學界共識。故宮保存下了一萬兩千餘冊的起居注,記錄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點起床,有重大慶典還會更早,對於習慣睡懶覺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可怕的要命。國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起床梳洗之後,第一件事是要給老太后請安,之後,上早自習,讀書!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
  • 為什麼《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但現在人都認為憲宗是昏君呢?
    相信時人對明憲宗的印象,大多是在紅極一時的《明朝那些事》中了解的,我們縱觀他的一生,有少年離亂,有即位後的撥亂反正,有減免賦稅和刑罰,有任用奸佞,也有後宮鬧劇,更有價值不菲的鬥彩雞缸杯留給了後世,但是書中畢竟對明憲宗的篇幅也很簡略,導致現在很多人對他的了解很刻板。所以是明君還是昏君?
  • 明朝滅亡後,李朝正式使用清朝的年號,但私下仍使用明朝的年號
    在李朝與清朝的協議中,李朝成為清朝的屬國,並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聯繫。當然,李氏不再被允許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而是使用清朝的年號。然而,李朝雖然在正式場合履行了條約,但在其他場合仍然使用"崇禎"的稱號,這是為什麼?。仇國:"丁丑下凡"被認為是恥辱即使在明朝滅亡後,李朝仍然視清朝為"犬羊易帝",私下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稱清朝使者為"盧氏"。
  • 明朝第一大昏君,葬送大明百年國運,死前卻做了一件好事
    明朝自朱元璋開創大明帝國以來,他下面的四位皇帝都是好樣的,甚至在朱高熾,朱瞻基父子11年的執政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繁榮昌盛時代。遺憾的是他們父子都是英年早死,如果他們不死,或許歷史上不會有清朝的事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可是朱瞻基卻養了一個敗家子朱祁鎮。
  • 張獻忠手下出了三個明朝一字王,決定了明朝和清朝最終的勝負
    1644年,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崇禎皇帝、李自成、多爾袞和吳三桂是舞臺中央的主角,明末的另一位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似乎存在感沒有那麼強,崇禎皇帝自殺之後,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在山海關和北京城內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戲,而張獻忠則獨自一人默默的在四川辛苦的奮鬥著,雖然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也取得了不小的收穫
  • 清朝諷刺明朝時候絲毫不留情面,明朝使者被懟的啞口無言面紅耳赤!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聯手明朝山海關總兵打敗了李自成,這個時候清世祖順治帝決定將首都從盛京遷到北京,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北京一直都是清朝的中央政權。
  • 清朝12帝並未出昏君,卻仍然走向滅亡,大勢所趨
    中國自古以來,歷史上有明確記錄的朝代大大小小有好多個,縱觀歷史,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出現了昏庸無能的帝王,比如商朝的紂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有一個朝代卻令人很是不解,那便是清朝,雖然清朝的皇帝多多少少有一些毛病和錯誤決斷,但是大體而言還算不上昏君,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還是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