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2020-12-24 歷史微論

人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多的共同點到了清朝這裡就不再靈驗。《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清朝卻還沒有分裂,就已經宣告滅亡。

不過,金一南教授認為,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期間的12位帝皇,他們中並沒有一個是昏君。相反其中三分之二都算得上是英明之主,而剩下的幾個雖說算不上英明神武,但也是勵精圖治,絲毫沒敢懈怠,但是他們卻依然被人們痛斥了上百年。

先看看其他王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強漢時期外戚幹政,宦官專政,中間還鬧出一個王莽建立新朝。最後,東漢末年的皇權皆盡被架空,皇帝成了傀儡。

隋煬帝大興土木,揮霍國庫,把他那千古一帝的老爹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偉業給毀於一旦。唐朝時期,地方勢力割據鬥爭,黃巢起義也直接摧毀了盛唐。宋朝經濟繁榮,可是國庫卻都被軟骨頭的皇帝給進貢給遼金了。

精通書畫的宋朝皇帝有不少,但是同樣的他們沉迷於詩詞歌賦,不理朝政、昏庸無能。金朝都打進國都了,宋朝皇帝還在沉迷於書畫不可自拔,將江山拱手讓人。元朝皇帝殘暴昏庸自不必說,人種等級制度讓人們對其充滿仇恨。

沒過百年,元朝統治者就被農民起義給趕出了中原。明朝就更有意思了,從朱棣開始,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大興土木修建明長城,還逐漸關閉了通商口岸。而後,清朝也也將這一政策學得有模有樣。

儘管因為經濟的進步國內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明末的皇帝們卻都不作為,錯過了這一良機。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朱厚照和朱厚熜上朝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反觀清朝,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統一中原的國家,它的皇帝比前朝都要做得更好。

從康熙帝開始,清朝就已經在推廣學習漢文化。儘管統治者們對漢人會有一定程度的打壓,但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還是十分重視重用漢人的。范文程、于成龍、張廷玉、年羹堯、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是清朝鼎鼎有名的漢族重臣。

任用漢人為重臣,這使得清朝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減弱。此外,清朝對皇權集中加強也是做得最好的,既不需要削藩,也沒有軍閥割據混戰。清朝剛剛建立之初,也有反清復明的起義不斷出現,這本來是會影響到清朝的統治的。

但是,從皇太極到康熙,硬生生將起義全數鎮壓,順便還開啟了個「康乾盛世」。中國人口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首次突破了1億大關,人們安居樂業,國家的稅收也在一直創新高。但是這樣的景象到道光年間就戛然而止了,難道道光昏庸嗎?

道光皇帝可是被譽為是整個封建王朝最勤儉節約的皇帝,擁有著千裡江山,但是連自己的黃袍破了都不捨得換新的。《清史》中記載,道光皇帝的褲子破了一個洞,也只是讓內務府補補,接著再穿。

皇后生日,道光皇帝也就只加了餐滷麵。這種節儉的程度估計現在很多百姓都做不到。但是,道光皇帝一生勤於政務,雖挽回了點頹勢,但是最終還是敗於第一次鴉片戰爭。1851年,年僅20歲的鹹豐即位,他也勤於政事,對朝廷制度做出了改革。

他的改革是有效的,並且漢城曾國藩也成功幫他鎮壓住了太平天國。但是,他輸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且年僅31歲就把自己給活活累死了。之後的幾位皇帝也是不斷地在尋求清朝的出路,光緒皇帝主動削減皇權,主持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但卻同樣失敗了。

清末的大臣們雖然已經被西方列強打得灰頭土臉,但是他們也並不像宋朝大臣那麼軟弱無能。儘管各有各的政見,但是他們始終都堅持著領土一寸不可相讓的底線,就連慈禧也是在1900年,向世界各國的侵略者們宣戰,只是慘敗的現實讓他們都苦笑不矣。

那麼,為什麼清朝沒有一個昏君,清末的權臣還大多都是能人之輩,但清朝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呢?金一南教授就為我們給出了答案。首先第一點是器不如人。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來一直重農抑商,社會生產力被嚴重阻塞,科學技術的發展越嚴重落後。

滿清本是弓馬打天下,但是面對炮火,他們就像是小孩過家家。清末的稅收也已經過了上億兩白銀的關卡,但是這些錢在初次輸掉戰爭的時候,就被用去當作戰爭賠款了,沒有足夠的錢財發展軍事力量,導致惡性循環。

第二點,制度不如人。首先就是封建王朝強調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於封建統治者們來說,千萬裡尖山,都是他們自己家的。所以,即使戰敗,那也僅僅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而不是對不起疾苦的黎民百姓。

這使得沒有國家觀念的清朝猶如一盤散沙,興亡都是百姓苦,肚子都吃不飽,哪來積極性。1848年,馬克思也曾經在《鴉片貿易史》中說過:大清帝國的人口幾乎佔了全人類三分之一,但是人們麻木不已,安於現狀,與世隔絕,用美麗的幻想自欺欺人。

在金一南教授看來,清朝之所以滅亡,還是因為時代變了,局勢變了。清朝的12位君主如果能生在之前的朝代,起碼能開創一番偉業,甚至被記載光輝榜上。但是,逆著天下大勢的清朝只能被時代覆滅。落後的封建社會體系終將走向結束。

現如今,中國能再度崛起,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還是要感謝前輩們不斷努力地嘗試。他們不斷地尋求救國之法,在一次次失敗後,又重新頑強地求生,最終才取得了成功,才有了現在美麗而又富強的中國。

從百年滄桑到民族復興,看金一南如何解讀中國道路、書寫中國力量、彰顯中國自信!為什麼是中國?針對這一宏大的歷史性問題,金一南教授又做出了如何鏗鏘有力的回答!

《為什麼是中國》這一著作氣勢磅礴、文筆犀利,是難得一見的絕佳著作!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除去我們都知道的清朝最出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外,嘉慶在國庫空虛時,斷然決定節衣縮食,而其他幾位皇帝也並沒有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還出現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這樣壯大中國的舉動。 著名教授金一南在分析國家安全時為這一問題找到了完美的答案。首先在於中國的生產力。俗話說,生產力是第一要素,我國到了清朝時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平時的用具基本上靠手工製作。
  • 八國聯軍入侵時,老百姓們為何那麼「反常」?金一南指出根本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武器落後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現代著名的將軍金一南就在他的書,《為什麼是中國》當中介紹道:「八國聯軍最開始由天津登陸,不少的人都跑去看熱鬧。有些中國人抵禦不了侵略者錢財的誘惑,不僅幫他們領路,還幫忙搬運貨物,只為賺取一點錢。」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滅亡了?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無數朝代的興衰滅亡,當然和處在九五之尊的皇帝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當一個王朝皇帝賢良有德的時候,那個朝代就能夠維持比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時,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
  • 晚清4次發布宣戰書,每一次都輸得一塌糊塗,金一南指出3條原因
    此時的晚清仿佛一隻溫順的羔羊,任人隨意訓斥、宰割,從不敢挺起腰板大聲說「不」,給人留下一種懦弱的印象。其實,面對英、法、日等國家的侵略,當時的晚清政府並不是沒有採取行動,他們也對外宣戰過。一、道光是晚清第一位站出來發布宣戰,也是第一位籤訂不平等條約的皇帝1820年8月,嘉慶皇帝駕崩,嫡長子旻寧在太和殿登基上位,是為道光帝。不得不說,道光帝的眼光還是非常準的。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在我們的電視劇上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帝好像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朱元璋殘暴,朱棣兇狠,朱瞻基愛鬥蛐蛐——雖然絕大多數人覺得這都不算啥缺陷,誰還沒個愛好呢?但是還是給這個雄才大略的明宣宗添上了一筆汙點。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
  •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人們之所以痛恨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對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個王朝中如果出現了昏君,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非常難以消解的影響。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昏君有秦二世胡亥,他把自己父親好不容易統一的江山,斷送在了自己手裡。
  • 清朝12帝並未出昏君,卻仍然走向滅亡,大勢所趨
    中國自古以來,歷史上有明確記錄的朝代大大小小有好多個,縱觀歷史,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出現了昏庸無能的帝王,比如商朝的紂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有一個朝代卻令人很是不解,那便是清朝,雖然清朝的皇帝多多少少有一些毛病和錯誤決斷,但是大體而言還算不上昏君,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還是滅亡了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金一南道出了3點原因!
    金一南一針見血道出了根源!在《為什麼是中國》一書裡,金一南說道: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以血緣和姓姓為核心的封建王朝,共興,是一家的興,其亡,是一家的亡。最典型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皇宮,道光皇帝非常難受,他不想賠款也不想割地,但沒辦法。退朝後,他沒有回寢宮,而是在大殿前來回踱步,長嘆道:我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歷經10位皇帝,個個極為勤政,實屬罕見
    在古代中國皇帝當家做主的時代裡,一個昏君的破壞力極大。他們可以輕易的毀掉幾任好皇帝留下的基礎。這樣的皇帝特別多。  秦二世胡亥,整天花天酒地,最後把秦帝國的江山,斷送在自己手裡。    從皇太極開始,到光緒結束,中間10任皇帝,都極為勤政。從來沒有出現像過去那種不上朝、整天沉溺於後宮的皇帝。在皇權時代,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做到,讓皇帝都能勤政的呢?  這就要先從清朝的皇族教育開始講起。清朝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對於漢家文化,卻一直十分仰慕。皇太極在關外的時候,就曾派人從遼東找到一個叫龔正陸的讀書人,教各位皇子念書。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清代無昏君?嘉慶也不算,為何王朝衰落了?
    嘉慶算不算昏君我不知道,但是清王朝開始衰敗可並不是因為一個皇帝能夠決定的。曾流傳一種想法清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面,沒有一個昏君這種說法,我覺得清朝的皇帝很勤奮。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對於每一任皇帝的教育質量,抓的最緊的就是清朝。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乾隆,一個自詡「十全老人」的主,基本上他這一輩子都在玩,六下江南、五巡五臺山、三上泰山,就這樣硬生生將他爹雍正用命換回來的數千萬兩白銀耗費一空;嘉慶,一個雖有治國之心,但卻無治國之能的皇帝,一個讓紫禁城第一次被亂軍攻入的皇帝,一個連小小的白蓮教叛亂都弄不定的主;道光,同樣跟他爹一樣沒有治國才能主,一個自己都吸鴉片的皇帝,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就是在他這裡籤的。
  • 公知:清朝比明朝強,無昏君?
    但就在此時發生了一個改變歷史的事件,吳三桂降清,滿清進入關內。從順治皇帝開始到溥儀,一共10帝。而就在這10帝中竟然無一昏君,這就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沒有昏君,沒有昏君清朝是怎麼被滅的?大家一起捋捋這10帝中究竟有沒有昏君。 首先順治帝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
  • 為什麼清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他們有什麼秘訣?
    凌晨4點多鐘,養心殿後寢宮裡已經有了動靜,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內有燈光亮起,當班的太監宮女就都得打起精神,準備服侍。清朝皇帝勤政是學界共識。故宮保存下了一萬兩千餘冊的起居注,記錄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點起床,有重大慶典還會更早,對於習慣睡懶覺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可怕的要命。
  • 中國史上有沒有沒有昏君的朝代?有!但僅三百年就滅亡了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幾乎都會出現幾個昏君,加速國家的滅亡。就像現在人們經常所說的富不過三代,越往後的子孫後代就越會敗家,皇帝也是如此。開國皇帝往往是最懂得保持鬥爭精神的,而後面的子孫一代代傳下來,逐漸就變得荒淫無道。中國史上有沒有沒有昏君的朝代?有!但僅三百年就滅亡了。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昏庸,清朝皇帝最勤政?
    從影視上了解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明朝似乎無道昏君很多,而清朝皇帝似乎個個勵精圖治,「堯舜禹湯」。然而,有人可能會問:這符合歷史事實嗎?今天看鑑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真相。>,大把大把的花錢,導致大清財政日益緊張;嘉慶很平庸,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應對白蓮教大起義時手足無措;道光、鹹豐及以後的清朝皇帝在面對外辱時更是昏聵無能。
  • 我國唯一沒有一位昏君的王朝,為何只堅持200多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這幾千年中,皇帝一直是國家政權的最高點,皇帝把握這整個國家的發展命脈,可以說一個皇帝的德行與才能就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生存。歷史告訴我們,每一個朝代都不可能長長久久的存在,就算一個朝代裡英明的君主頻出,但是仍有一兩個殘暴昏庸的皇帝,會讓整個朝代覆滅。 比如在歷史和文化都非常繁榮的唐朝,自從唐玄宗之後的皇帝基本上都沒有很大的作為,有些甚至成為國家滅亡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