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經歷了入關、康乾盛世與多次戰爭,最終在1912年結束了整個王朝,國祚還不到三百年就走向了滅亡。除去我們都知道的清朝最出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外,嘉慶在國庫空虛時,斷然決定節衣縮食,而其他幾位皇帝也並沒有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還出現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這樣壯大中國的舉動。
著名教授金一南在分析國家安全時為這一問題找到了完美的答案。首先在於中國的生產力。俗話說,生產力是第一要素,我國到了清朝時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平時的用具基本上靠手工製作。
反觀西方諸國,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便拉開了序幕,將人類從手工時代帶到了機器時代。西方諸國在蒸汽機發明以後,還陸續發明了其他機器,極大地加快了諸國發展的進程。19世紀末,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出現,而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更是錦上添花,為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動力。電燈、電影、電話、汽車的出現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樂趣。
這便是西方諸國與清朝的顯著差異,雖然清政府後來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政策,學習了西方的技術,但是長期閉關鎖國造成的落後必然不能在短時間內追趕,因而在1894的甲午海戰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中,中國都處於極大的劣勢之中。
其次在於中國的制度並不先進。據馬克思主義來說,社會的變更應該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後到共產主義社會。而西方諸國已經處於第三階段,就連日本也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中改變了社會制度。雖然在晚清時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封建制度的劣勢顯然更加強大。
皇帝就算愛民如子,但是實際上更在乎的是「家天下」,也就是說,他們將家族利益視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是為何維新變法迅速失敗的原因,因為它動搖了貴族的利益,他們並不願意將國家強盛置於家族強盛的前面。
因此,金一南認為,就算清朝的12位君王都不是昏君,也根本無法抵擋住列強的進攻與民心的渙散,因為在20世紀初,決定一個國家是不是屹立於世界的前提是體系。而他們使用的那些落後的刀劍根本抵抗不住人們的炮火與獵槍,這也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