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為何連忠臣李衛也不放過?

2021-01-17 半壺老酒半支煙

清朝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跟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要是沒有他勵精圖治一改康熙晚年怠政縱貪之頹勢,清朝跟元朝一樣,也挺不過一百年。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的好幫手除了十三弟俠王胤祥,還有被他處置的隆科多和年羹堯。胤祥是可以不避諱改名的好兄弟,隆科多年羹堯有始無終,一直被雍正信賴的朝廷重臣還有四位,那就是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保和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三等勤襄伯(乾隆朝晉升一等伯)鄂爾泰,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太子少傅李衛,河南山東河北總督、太子太保田文鏡。

上面只是列舉了雍正四大重臣比較重要的職位,如果全都開列出來,可能一千字都說不完,這四人的火箭式升官,幾乎把持著所有要害部門——保和殿大學士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內閣首輔,張廷玉鄂爾泰都是軍機大臣。

按照雍正以後「大學士不入軍機不為真宰相」的慣例,張廷玉鄂爾泰都是真宰相,劉墉一生未入軍機,是稱不得「宰相劉羅鍋」的。至於鐵齒銅牙紀曉嵐,最大的官職也就是個協辦大學士,就更不能被稱為「紀相爺」了。

雍正靠著宰相張廷玉鄂爾泰、封疆大吏李衛田文鏡,在十三年裡整治了大量貪官汙吏,朝堂上下煥然一新,這也給乾隆花天酒地奢靡無度提供了條件——如果乾隆接了康熙的班,根本就沒錢六下江南。

雍正帶著四重臣為乾隆攢下了豐厚的家底,乾隆又是怎麼對待這四位重臣的呢?細看《清史稿》列傳七十五和八十一,我們就會發現:乾隆毫不客氣地貶低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的人品和政績,連李衛也沒逃過這一劫,至於乾隆為何連李衛也不放過,其中原因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咱們先來說雍正最信任的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雍正八年,上(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朝職位,張廷玉還有兩個怪異的爵位,分別叫「拜他喇布勒哈番」、「一等阿達哈哈番」,這兩個詞翻譯過來就是「騎都尉」和「一等輕車都尉」,是世襲爵位,比如和珅一開始就是「三等阿達哈哈番」,即使他一生寸功未立,他的兒子豐紳殷德直至鈕祜祿(和珅姓氏)家最後一代長子,都可以承襲這個爵位,一生下來就是正三品(精奇尼哈番為正一品子爵,阿思尼哈番為正二品男爵,阿達哈哈番為正三品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正四品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正五品雲騎尉)。

雍正駕崩,乾隆繼位,張廷玉的好日子就到頭了,為了讓自己的小舅子傅恆上位,乾隆對張廷玉橫挑鼻子豎挑眼:「(乾隆十四年)上命削伯爵,十五年二月,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命盡繳歷年頒賜諸物。」

張廷玉最後實際是憂懼而死,對嚇死的張廷玉,乾隆表現得倒挺大度,又讓他配享太廟——張廷玉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乾隆收拾張廷玉,除了為給傅恆騰位置,還因為張廷玉和鄂爾泰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乾隆收拾張廷玉,當然也不會放過鄂爾泰。

鄂爾泰是個硬骨頭,雍正皇帝當雍親王的時候想朝內務府借錢,結果在鄂爾泰那裡碰了一鼻子灰:「世宗(清世宗憲皇帝胤禛)在藩邸,偶有所囑(清史稿為尊者諱而沒有明說,皇子紛紛掏空國庫的時候,胤禛也伸手了),鄂爾泰拒之。世宗即位,召曰:『汝為郎官拒皇子,其執法甚堅。』深慰諭之。」

雍正很大度,但他兒子乾隆可就不一樣了,這位在位六十年殺了五十三個二品以上大員的乾隆皇帝,收拾起前朝重臣,那可是一點都不手軟,連死人都不放過:「乾隆二十年(鄂爾泰已死十年),內閣學士胡中藻以詩辭悖逆獲罪,中藻出鄂爾泰門下,鄂爾泰從子甘肅巡撫鄂昌與唱和,並坐譴。上追咎鄂爾泰植黨,命撤出賢良祠。」

鄂爾泰死於乾隆十年,最後還是被剝奪榮譽,死於雍正十年的田文鏡也沒逃過乾隆的打擊,他的功績被一道上諭一筆抹殺:「河南自田文鏡為督撫,苛刻搜求,屬吏競為剝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災不報,百姓流離,蒙皇考嚴飭,遣官賑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對雍正信賴的重臣,乾隆進行了一番評論:田文鏡不如李衛,李衛不如鄂爾泰,鄂爾泰已經撤出了賢良祠,如果再把田文鏡也撤出去,豈不是也要把李衛撤出去,這樣做不好!

為了不把李衛撤出賢良祠,乾隆放過了田文鏡,這時候讀者諸君可能就要感到奇怪了:雍正皇帝駕前的四大重臣,乾隆收拾了了三個,為何偏偏放過了李衛李又玠,以至于田文鏡都跟著沾了光?

張廷玉和鄂爾泰活到了乾隆年間,都沒少挨訓斥,只有混不吝李衛得到了乾隆的格外關照:乾隆三年,李衛病重,乾隆專門派御醫前往診治——這在當時屬於特殊禮遇。

但是單獨放過李衛,還真不是乾隆的性格,他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一旦抓住機會,他也是很願意整治一下死去的李衛的。

乾隆揮霍李衛等人攢下的家底南巡,看到了他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在江南,李衛和妻妾們已經被當作神來建廟祭祀了——李衛在地方上做了很多好事,被當地百姓奉為「湖山神」。

乾隆憋了多年的怒火終於爆發了,他對李衛的神像大發雷霆:「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李衛墓木已拱,乾隆有言在先不撤其賢良祠牌位,只好拿神像撒氣:「命撤像燬(點燃,燒毀)之。」

李衛又被「火化」了一回,到這時候,雍正駕前的四大重臣被乾隆全盤否定,建立了「十全武功」的「十全老人」抹殺了前朝一切功績,把自己包裝成了「千古一帝」。

我們細看乾隆的做法,發現其中蘊含著古代官場一條鐵律:「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收拾雍正四大重臣,連死去的都不放過,讓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並非完人,但是他們好像也比劉墉紀曉嵐和珅做的好事多吧?乾隆能容忍和珅,為何偏偏對先帝的重臣如此刻薄?如果單論治國理政能力,和珅劉墉紀曉嵐能比得上張廷玉鄂爾泰和李衛嗎?「十全老人」乾隆對下屬的包容與寬厚,能否比得上「其面如鐵」的雍正?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年羹堯和隆科多都被雍正收拾,為何張廷玉卻安然無恙呢?
    《雍正王朝》中,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僅是謀略,還有他的忍辱負重,最後之所以成功奪位,不可忽略他手下的年羹堯、隆科多和張廷玉等幾大重臣,在這次奪位之爭立下汗馬功勞。究竟為何,讓多謀善妒的雍正會行霹靂雷霆手段除掉了兩位權臣,唯獨留下了張廷玉呢?
  • 雍正四大寵臣,唯有李衛善終,為何乾隆卻非常討厭李衛?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有四大寵臣,分別是年羹堯、李衛、田文鏡和隆科多。在這四大寵臣中,年羹堯因為功高震主、飛揚跋扈被殺,田文鏡因年老體弱差點病死在任上,隆科多因結黨營私、收受賄賂被囚死在獄中,只有李衛安穩的活到了乾隆朝。
  • 張廷玉和李衛都是雍正最信任的人,但是雍正對兩人態度卻不一樣
    張廷玉和李衛都是雍正的死忠,這兩人在我看來一個是雍正最想成為的那個人,李衛的性格和他所做的事情是雍正心裡最想做但是最不敢的做,而張廷玉就是那個雍正很不喜歡,但有不得不成為那樣的人。這兩個人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未來。李衛是一個相當單純的人,當年雍正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去南方賑災,就是在那裡遇到了李衛這樣的人才。當然當時的胤禛選著李衛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
  • 乾隆為何要把張廷玉趕回老家?
    作為清代三朝元老大臣,張廷玉在清朝歷史中的地位和影響可謂不小。在雍正年間,在諭旨與文字編撰、軍機處的設立、奏章制度改革完善等多個方面,張廷玉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 坑爹狂魔」乾隆皇帝,到底清算了多少雍正朝老臣?幾乎全軍覆沒
    對於從根本上改善清朝發展弊病的新政推行,乾隆皇帝幾乎一一推翻,我們不做評論;對於那些嚴重威脅雍正皇權,甚至阻撓清朝發展的皇室子弟,乾隆皇帝能釋放的釋放,能平反的平反,我們也不做討論;我們今天就來看下乾隆皇帝對待雍正朝舊臣的冷酷無情。那些堅定擁護雍正皇權,為新政推行、為「康熙盛世」的恢復和繼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雍正朝舊臣,在乾隆皇帝登基後又都落得何種下場呢?
  • 「坑爹狂魔」乾隆皇帝,到底清算了多少雍正朝老臣?幾乎全軍覆沒
    不管怎麼說,乾隆皇帝是幸運的,他從雍正皇帝手中接過的江山早已不再是康熙朝末期的「虛晃盛世」。正常而言,能得雍正皇帝如此垂青,能從雍正皇帝手中接過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王朝,乾隆皇帝應該慶幸,應該感恩,最起碼應該秉承著傳統孝道的要求——「三年不改父之道」。
  • 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張廷玉的老爸名為張英,因學問出眾很受康熙皇帝賞識,在康熙身邊做文字工作二十餘年,期間還給皇子們做過老師,最後做到了文華殿大學士和禮部尚書這樣的高官。張英最難得的是自身修養很高,為人十分低調,今天的桐城六尺巷之典故,就是由張英而來。
  • 雍正皇帝的心腹——田文鏡
    在雍正皇帝這樣的信任下,田文鏡開始變得驕縱,不僅欺騙雍正皇帝而且還與智囊鄔先生分道揚鑣。在一次災害後,田文鏡隱匿不報,雍正皇帝在上諭中批道:「田文鏡近來年老多病,精神不及,為屬員欺誑……」已經初顯出不滿。
  •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結局悽慘、隆科多被幽禁,為何李衛步步高升
    導語:雍正能夠成功即位是多虧了手下大臣年羹堯、隆科多、田文鏡還有李衛等人的鼎力相助。而這一幕剛好被雍正和寶親王也就是乾隆撞見,雍正非但沒有提李衛打人的事情,還把那些圍觀的大臣訓斥了一頓。雍正表面上好像是在訓周圍的人,實際上是在暗地裡表揚李衛,只有他懂得為自己分憂,雍正對李衛更加信任。不僅如此,寶親王也立刻補刀,將圍觀取樂的官員們再次痛罵一頓後把他們全部都革職了。
  • 包括田文鏡,謀害雍正的嫌疑人有五個,真正下手的可能另有其人?
    那麼雍正皇帝遭了什麼大故呢?民間傳說的意見很一致:雍正是被人刺殺了!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現雍正皇帝確實是非正常死亡,包括田文鏡,謀害雍正的嫌疑人有五個:嶽鍾琪和李衛自然是沒有責任的,但是乾隆和田文鏡有沒有嫌疑,可能就需要讀者諸君根據各方面史料,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結論了。
  • 清雍正在位十三年,五大寵臣,都是封疆之才,卻結局各異
    雍正在位時,遇到什麼新政舉措或是棘手的事情都會與他先商量。後來他被授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登基。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張廷玉並沒有得到在雍正時期的重用,反而因與乾隆有矛盾而辭官回鄉,最終病逝在家中,享年84歲。
  • 雍正登基後除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什麼張廷玉沒事?
    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高中進士,進入官場,張廷玉一直在翰林院工作。直到康熙晚年,張廷玉才被授予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這時候的張廷玉才真正的展現自己的才能。雍正皇帝繼位後,自然要培養自己的嫡系班底,雍正想要進行改革,當然也要重用一些能幹的大臣,其中像本來就是雍正嫡系的李衛,還有就是後來發掘的田文鏡和張廷玉等人。
  • 乾隆為什麼命人平了雍正寵臣田文鏡的墳墓?
    乾隆是個帶孝子,專跟老爹對著幹。雍正時期得寵的臣子,很多在乾隆帝登基後都名節不保,而當年被雍正帝圈禁的允祀等人,卻被乾隆帝給放了出來還加以厚待。田文鏡在雍正帝晚年已離世,被葬於泰陵附近,結果乾隆登基後,他的墳就被平了。
  • 乾隆為什麼要在後期替八叔胤禩翻案?他也覺得雍正做錯了嗎?
    乾隆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哥哥弘時翻案,這是明確的犯案,弘時是用雍正第三子,也是雍正成年諸子之中最年長的兒子,本應成為雍正皇位的繼承人,但是雍正並不喜愛弘時,認為弘時為人個性率直與自己不符,逼得弘時與雍正的政敵弟弟老八胤禩越走越近。雍正在收拾胤禩和胤禟的時候弘時替胤禩求情觸怒了雍正,被雍正革除宗籍,圈禁起來了,並且過繼給胤禩為子。
  • 雍正皇帝讀後之田文鏡:雍正的分身
    在李衛、李紱、鄂爾泰、楊名時等一幹雍正親信的封疆大吏之中,田文鏡不是最能幹的,但他「雖萬千人吾往矣」的敬業精神和骨子裡的苛刻是最像雍正的。從小說中可以看到,李衛是雍正的心腹,辦事自出心裁,而且事情都辦得漂亮;楊名時是雍正的輔助,辦事自有主見,又能與雍正殊途同歸;李紱辦事自成章法,但與朝廷思路有別,是雍正統一思想的對象。
  • 張廷玉,大清三朝重臣,勤勉克己,為何人生未能完美謝幕?
    張廷玉張廷玉為官五十多年,輔佐了三代帝王,在仕途上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張廷玉寬嚴相濟,不負厚望。張廷玉不到三年的時間從知縣、知府一路高升至京城,後官升至吏部左侍郎。歷史上君臣一體的典範,有劉備與諸葛亮,有唐太宗與魏徵,而雍正和張廷玉也算得上一對。在雍正多年的勵精圖治中,與張廷玉早已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君臣早已融為一體。雍正作為帝王,明察秋毫,運籌帷幄;張廷玉作為臣者,夜以繼日,精忠報國。二人朝夕相處,共同處理朝政、民生及軍務,二人的默契度近乎完美。此外,張廷玉還積極籌建了軍機處,還大力推行新政,在各省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及火耗歸公,還嚴懲貪官汙吏。
  • 雍正王朝中反田文鏡的帶頭人李紱,為何他免死,另外兩個卻遭殃?
    昨天一位網友「鎵有靚妞」提問道:「請解讀一下為什麼李福(紱)帶頭反田文鏡,最後免了死罪,而另兩個人也算清官,罪過應該大不過李福(紱),最後卻被殺頭?」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反田文鏡的李紱免了死罪,另兩個清流卻被斬了?一、李紱是怎樣一個人?
  • 雍正王朝:李衛公然抗旨,寶親王弘曆為什麼不敢處理他?
    雍正也很無奈,因為新政得罪了很多人,連刑部和大理寺都打著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拒絕審問曾靜,無奈的雍正只能親自審問曾靜。李衛自然氣不過,於是以奴才的身份去暴打曾靜,其實要換其他官員這麼做,就是很明顯的巴結雍正。但換成李衛就不一樣了,因為李衛是雍正潛邸的奴才,是雍正信任的自己人。
  • 乾隆南巡遇到一件怪事後惱羞成怒:這壞小子怎麼成神仙了?燒掉!
    但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李衛出身於江南富家,一入行就買了個兵部員外郎,轉眼就升職為戶部郎中,相當於一個司長,那一年李衛只有三十二歲。當上浙江巡撫成為一省長官的時候,李衛也只有三十九歲。李衛一生抓了數不清的江湖好漢或者盜賊,也扳倒了好幾個朝中大佬,連與張廷玉同受雍正遺命輔政的總理事務大臣鄂爾泰,也被李衛整得灰頭土臉——這樣的李衛只會當官,是不可能辭官的。
  • 《雍正王朝》田文鏡為什麼要趕走鄔思道,真是付不起幕酬嗎?
    《雍正王朝》中,田文鏡和鄔思道的「分手」,彼此既有不滿意,也有各自的「小算盤」。雍正坐上皇位後,鄔思道的奪嫡使命也完成了,但並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雍正的立場變了,有鳥盡弓藏之意。這時候,鄔思道的首要目標是保住小命,其次是尋求半自由,最後才是逍遙在外。通過一系列「跳槽」,鄔思道到了田文鏡幕府,離最高目標就一步之遙。天要降雨,娘要嫁人,不管田文鏡願意不願意,鄔思道遲早都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