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跟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要是沒有他勵精圖治一改康熙晚年怠政縱貪之頹勢,清朝跟元朝一樣,也挺不過一百年。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的好幫手除了十三弟俠王胤祥,還有被他處置的隆科多和年羹堯。胤祥是可以不避諱改名的好兄弟,隆科多年羹堯有始無終,一直被雍正信賴的朝廷重臣還有四位,那就是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保和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三等勤襄伯(乾隆朝晉升一等伯)鄂爾泰,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太子少傅李衛,河南山東河北總督、太子太保田文鏡。
上面只是列舉了雍正四大重臣比較重要的職位,如果全都開列出來,可能一千字都說不完,這四人的火箭式升官,幾乎把持著所有要害部門——保和殿大學士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內閣首輔,張廷玉鄂爾泰都是軍機大臣。
按照雍正以後「大學士不入軍機不為真宰相」的慣例,張廷玉鄂爾泰都是真宰相,劉墉一生未入軍機,是稱不得「宰相劉羅鍋」的。至於鐵齒銅牙紀曉嵐,最大的官職也就是個協辦大學士,就更不能被稱為「紀相爺」了。
雍正靠著宰相張廷玉鄂爾泰、封疆大吏李衛田文鏡,在十三年裡整治了大量貪官汙吏,朝堂上下煥然一新,這也給乾隆花天酒地奢靡無度提供了條件——如果乾隆接了康熙的班,根本就沒錢六下江南。
雍正帶著四重臣為乾隆攢下了豐厚的家底,乾隆又是怎麼對待這四位重臣的呢?細看《清史稿》列傳七十五和八十一,我們就會發現:乾隆毫不客氣地貶低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的人品和政績,連李衛也沒逃過這一劫,至於乾隆為何連李衛也不放過,其中原因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咱們先來說雍正最信任的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雍正八年,上(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朝職位,張廷玉還有兩個怪異的爵位,分別叫「拜他喇布勒哈番」、「一等阿達哈哈番」,這兩個詞翻譯過來就是「騎都尉」和「一等輕車都尉」,是世襲爵位,比如和珅一開始就是「三等阿達哈哈番」,即使他一生寸功未立,他的兒子豐紳殷德直至鈕祜祿(和珅姓氏)家最後一代長子,都可以承襲這個爵位,一生下來就是正三品(精奇尼哈番為正一品子爵,阿思尼哈番為正二品男爵,阿達哈哈番為正三品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正四品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正五品雲騎尉)。
雍正駕崩,乾隆繼位,張廷玉的好日子就到頭了,為了讓自己的小舅子傅恆上位,乾隆對張廷玉橫挑鼻子豎挑眼:「(乾隆十四年)上命削伯爵,十五年二月,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命盡繳歷年頒賜諸物。」
張廷玉最後實際是憂懼而死,對嚇死的張廷玉,乾隆表現得倒挺大度,又讓他配享太廟——張廷玉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乾隆收拾張廷玉,除了為給傅恆騰位置,還因為張廷玉和鄂爾泰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乾隆收拾張廷玉,當然也不會放過鄂爾泰。
鄂爾泰是個硬骨頭,雍正皇帝當雍親王的時候想朝內務府借錢,結果在鄂爾泰那裡碰了一鼻子灰:「世宗(清世宗憲皇帝胤禛)在藩邸,偶有所囑(清史稿為尊者諱而沒有明說,皇子紛紛掏空國庫的時候,胤禛也伸手了),鄂爾泰拒之。世宗即位,召曰:『汝為郎官拒皇子,其執法甚堅。』深慰諭之。」
雍正很大度,但他兒子乾隆可就不一樣了,這位在位六十年殺了五十三個二品以上大員的乾隆皇帝,收拾起前朝重臣,那可是一點都不手軟,連死人都不放過:「乾隆二十年(鄂爾泰已死十年),內閣學士胡中藻以詩辭悖逆獲罪,中藻出鄂爾泰門下,鄂爾泰從子甘肅巡撫鄂昌與唱和,並坐譴。上追咎鄂爾泰植黨,命撤出賢良祠。」
鄂爾泰死於乾隆十年,最後還是被剝奪榮譽,死於雍正十年的田文鏡也沒逃過乾隆的打擊,他的功績被一道上諭一筆抹殺:「河南自田文鏡為督撫,苛刻搜求,屬吏競為剝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災不報,百姓流離,蒙皇考嚴飭,遣官賑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對雍正信賴的重臣,乾隆進行了一番評論:田文鏡不如李衛,李衛不如鄂爾泰,鄂爾泰已經撤出了賢良祠,如果再把田文鏡也撤出去,豈不是也要把李衛撤出去,這樣做不好!
為了不把李衛撤出賢良祠,乾隆放過了田文鏡,這時候讀者諸君可能就要感到奇怪了:雍正皇帝駕前的四大重臣,乾隆收拾了了三個,為何偏偏放過了李衛李又玠,以至于田文鏡都跟著沾了光?
張廷玉和鄂爾泰活到了乾隆年間,都沒少挨訓斥,只有混不吝李衛得到了乾隆的格外關照:乾隆三年,李衛病重,乾隆專門派御醫前往診治——這在當時屬於特殊禮遇。
但是單獨放過李衛,還真不是乾隆的性格,他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一旦抓住機會,他也是很願意整治一下死去的李衛的。
乾隆揮霍李衛等人攢下的家底南巡,看到了他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在江南,李衛和妻妾們已經被當作神來建廟祭祀了——李衛在地方上做了很多好事,被當地百姓奉為「湖山神」。
乾隆憋了多年的怒火終於爆發了,他對李衛的神像大發雷霆:「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李衛墓木已拱,乾隆有言在先不撤其賢良祠牌位,只好拿神像撒氣:「命撤像燬(點燃,燒毀)之。」
李衛又被「火化」了一回,到這時候,雍正駕前的四大重臣被乾隆全盤否定,建立了「十全武功」的「十全老人」抹殺了前朝一切功績,把自己包裝成了「千古一帝」。
我們細看乾隆的做法,發現其中蘊含著古代官場一條鐵律:「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收拾雍正四大重臣,連死去的都不放過,讓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並非完人,但是他們好像也比劉墉紀曉嵐和珅做的好事多吧?乾隆能容忍和珅,為何偏偏對先帝的重臣如此刻薄?如果單論治國理政能力,和珅劉墉紀曉嵐能比得上張廷玉鄂爾泰和李衛嗎?「十全老人」乾隆對下屬的包容與寬厚,能否比得上「其面如鐵」的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