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2020-12-22 騰訊網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著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從地位和歷史影響來看,劉統勳與劉墉無疑是他們老劉家最為出色的兩位,都曾做到過內閣大學士。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

劉統勳在雍正二年26歲的時候考中進士,步入官場,由翰林院庶吉士選為編修,之後又曾外放到河南、湖北等地做鄉試主考官,選拔了不少人才,深得好評。後來乾隆帝繼位,37歲就當了刑部侍郎。39歲,任都察院左都御史。46歲,任漕運總督,不久升任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調任刑部尚書。52歲,擔任軍機處行走。54歲,任太子太傅兼陝甘總督,後補授刑部尚書。61歲,授東閣大學士,同時兼管禮部、兵部事務。64歲,兼任尚書房總師傅。73歲,出任《四庫全書》的總裁官。

自古以來,中國的統治者們都把廉潔和公正這兩種品德,作為官吏們的準則,但官場上結黨營私,貪汙舞弊者,比比皆是。而劉統勳為官卻能廉潔自守,不為金錢所動,不為權勢所屈,可謂鳳毛麟角。

劉統勳逝世後,乾隆親自前來弔唁並賞賜他的家人兩千兩白銀,同時給予他「文正」的諡號,允許其入祀賢良祠。這可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古代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縱觀歷史只有那些對王朝作出巨大貢獻之人才有資格享有它,前朝重臣張廷玉為了這個諡號還差點與乾隆鬧翻,但最後仍然沒有如願,我們不難看出劉統勳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劉統勳逝世後六年,乾隆在一次吟詩作對中突然想起他,便將其寫進詩中稱「得古大臣風,終生不失正」,一位大臣死後六年皇帝都無法將其忘卻甚至還無比緬懷他,劉統勳的厲害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劉統勳是壽終正寢的,而劉統勳的兒子劉羅鍋似乎也差不了多少,整個劉家在清朝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而這部分所謂的一定影響力是直接能夠改變朝廷發展戰略規劃的。

相關焦點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第二,劉統勳學習學得牛。 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個大進士坐在家裡天天培養他,所以他真正成了個學霸級人物。
  • 劉墉之父,位列「五閣臣」的劉統勳,到底多牛?看看其餘4位是誰
    不過歷史上的劉墉並非如此,他們家不僅非常有錢,而且還世代為官。可以說,劉墉是一個官二代,在他的父親的蔭佑之下,他以「蒙蔭舉人」的身份直接參加了會試和殿試,免去了鄉試、縣試和府試,一舉成為舉人。那麼,劉墉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樣的?他的父親到底有多厲害,才讓他少奮鬥了那麼多年?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對於劉統勳這個人的一生,有兩個字是最好的形容。文正。整個中國歷史上,死後被授以文正稱號的,只有24人。文正是宋朝以後,文官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稱號,故此也有『文臣死當諡文正』之說。而在這24位文正公當中,清朝有八位,劉統勳便是其中之一。
  • 為什麼說劉統勳比劉墉要厲害,那到底有多厲害?
    劉統勳,在《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播出前,很多人不知道他,可都知道他的兒子劉墉,但劉統勳在清朝的地位遠在劉墉之上,比劉墉要牛氣很多,那作為劉家最厲害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有多強?六部尚書都當過,乾隆最信任的軍機大臣
    《天下糧倉》很多人一定都有所了解,這裡面的主要人物就是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劉統勳。劉統勳的名氣遠不及他的兒子劉墉,因為劉墉得了個宰相劉羅鍋的稱號,所以時常在民間傳頌。其實真正比較起來,劉墉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劉統勳的,沒有劉統勳的庇佑,劉墉壓根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 【北京榮寶春拍】一念蓮花開·清 劉統勳進呈本寫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劉統勳作為朝廷重臣,常在朝中參與機務,與內廷宦官多有見面機會,但他「從不與內侍交一言」,加以避嫌。劉統勳為官處事認真,重視民生。當時黃河水患不斷,且因黃河與運河交匯,黃河泛濫河床淤高,嚴重影響運河的暢通。在乾隆朝前期,劉統勳是治黃和保運工程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之一,從乾隆十一年到十八年,幾乎每次黃河、運河出險,他都前去指揮治理。
  •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劉統勳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出任編修。整個雍正王朝,劉統勳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乾隆登基後,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仕途才開始平步青雲。
  • 年近六十的劉統勳因此事惹惱乾隆,被革職,劉墉也倒黴丟了官
    劉統勳在雍正朝中了進士,入值南書房,起點還是比較高的。他是個剛正廉直的官員,參核過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說他的家人升官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是因為張廷玉的照顧,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要求朝廷三年內不升張家人的官。他也參過尚書訥親等人,朝野震驚,獲得直諫的美名,也深得乾隆的好感。
  • 身高兩米的「劉羅鍋」:真實的劉墉與和珅關係怎麼樣?
    這是一個顯赫的大家族,曾祖劉必顯、祖父劉棨、二祖父劉果都是進士出身,其父劉統勳日後也是一代名臣,被乾隆帝譽為「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成為一代肱股重臣,但此時只有22歲,2年前在鄉試中剛剛中舉。在這個高門望族裡,劉墉從小就受到了完整的儒家禮教的教育。
  • 劉統勳家族的宗祠為何叫「清愛堂」,說起這個名字還真是大有來頭
    不過,山東諸城劉氏家族,即劉統勳家族的祠堂,卻不叫劉氏宗祠,而叫「清愛堂」,說起這個名字,還真是大有來頭。「清愛堂」是康熙皇帝御賜給劉家的一塊匾額,在封建王朝時期,得到的皇帝的褒獎,甚至御賜書法匾額,這多當事人以及整個家族都是十分重大的榮譽。據統計,諸城劉氏家族至少獲得過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所賜的七塊匾額。
  • 乾隆時期的劉墉既不是羅鍋,也沒有與和珅針鋒相對過?
    不過,就在劉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際,老爹卻觸怒聖顏了。劉統勳在擔任陝甘總督期間,突遇睦爾撒納率領回部出兵擾亂新疆的伊犁地區,定西將軍永常兵敗退守巴裡坤。作為陝甘總督,劉統勳直言上奏乾隆,請求捨棄巴裡坤改為直接退守哈密。結果,乾隆卻認為大清軟弱避戰有辱軍威,隨即下旨將劉統勳革職後押解回京。劉墉受此牽連,被免去了伴讀一職,甚至還一度被問罪下獄。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五八年被挖掘破壞經過
    劉墉墓及其他一些重要劉氏家族成員墓都附合上屬條件,一是當地大地主的祖先,二是歷史上都當過大官,墓中可能存有巨額陪葬品,所以在那個特殊年代眾多劉氏家族墓葬成為挖掘破壞的首要目標。當地劉氏家族成員大多受到管制打壓,對村民挖掘破壞眾多劉氏祖墳也不敢有反對意見,更不敢前往挖掘現場,所以對當年挖掘破壞劉氏家族墓葬情況了解不多。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我國清代有兩對為官清正、留名青史的父子雙宰相,一對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另一對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劉統勳、劉墉父子的故事近些年被編成了電視劇,《天下糧倉》、《天下糧田》講了劉統勳開荒增田的故事,而《宰相劉羅鍋》則是講了劉墉與乾隆、和砷鬥智鬥勇的故事!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 清朝官員劉統勳和李衛的橫向對比,兩人誰的官職更大?
    是大名鼎鼎的劉墉的父親。 逝後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劉統勳的祖父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員外郎。 父親是康熙朝進士,任四川布政使。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19歲考中舉人,26歲高中進士。 一門三進士的榮耀,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 有詩為證,原來劉墉與和珅有交情,不是對頭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現代「戲說」中多有描述劉墉智鬥和珅的情節,二人絕對是冤家對頭、忠奸對立、水火難容。
  • 劉墉到底是有學問,出言不俗,寓意深遠
    和坤趁機向劉墉討賀號。早有準備的劉墉,非常認真地對和坤說:「和中堂,我看您的雅號就叫『海山』吧!大海的海,高山的山。胸闊如海志高如山,怎麼樣?」和坤一聽,「海山」,好,太好了!劉墉到底是有學問,出言不俗,寓意深遠。
  • 劉墉在中秋送一桶生薑給乾隆,遭群臣嘲笑,為何乾隆卻龍顏大悅?
    在影視劇中,乾隆時期的重臣和珅有兩位政敵,分別是紀曉嵐和劉墉,這還是得益於《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的傳播。這裡先不說這是否符合史實,只說其中的故事還真的是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看到和珅在紀曉嵐和劉墉面前吃癟,總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