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很多人一定都有所了解,這裡面的主要人物就是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劉統勳。劉統勳的名氣遠不及他的兒子劉墉,因為劉墉得了個宰相劉羅鍋的稱號,所以時常在民間傳頌。
其實真正比較起來,劉墉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劉統勳的,沒有劉統勳的庇佑,劉墉壓根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劉墉57歲以前一直在地方上做官,在地方上就算混得再好,能有在朝中做官升遷快嗎?說個很簡單的道理,你在地方上想做個處長,對不起不熬個幾十年很難達到。可是你在朝廷裡做官,路上隨便一抓,就能抓一大把這種級別的官員。
那麼劉墉在57歲以後,為啥有機會進入南書房,成為乾隆的心腹大臣呢?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劉墉有個好父親劉統勳。
一、劉統勳正直卻不迂腐,這是很難得的。
有些官員專門搞歪門邪道,也能夠在一段時間如魚得水,比如說和珅。而有些官員一身正氣,卻往往做不成大事,比如說,明朝的海瑞。
劉統勳雖然比較正直,但是這個人一點都不迂腐。他懂得變通,這是很多大臣都比不上的地方。在乾隆這種皇帝手底下,不懂變通是很難有什麼發展的。他的這些人生履歷,奠定了他在乾隆朝的地位。
1、劉統勳敢於直言進諫,而且會站隊。劉統勳是以御史的身份出場的,為什麼?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御史是得罪人的差事,老油條不敢得罪人,所以一般都是讓新科進士們試一試這個職位。
大家都是成年人,社會上的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不該說的話不要說,這是做官的重要準則。可是劉統勳一出馬,就把大學士張廷玉和吏部尚書訥親。
人家都是一品大員,你一個小小的御史,可真是虎口拔牙了。可劉統勳卻有自己的理由,他認為張廷玉作為三朝老臣,應該收斂謙遜一些,可是他們家卻在朝中大搞聯姻。
至於吏部尚書訥親,劉統勳覺得他權勢太大,存在作威作福的行為,也應該收斂一些,不應該讓他掌握這麼大的權力。
乾隆看了劉統勳的奏章,那叫一個高興,因為他剛剛登基沒多久,地位不穩,劉統勳初生牛犢,正好可以殺一殺這幫老臣的氣勢。從此劉統勳名聲大振。
從這件事中,你可以說劉統勳敢於直言進諫,也可以說劉統勳是個會站隊的後生。畢竟這兩樣他都佔了。
2、劉統勳會做事,且敢做事,不怕惹事。由於站隊比較正確,劉統勳的升遷速度簡直可怕。乾隆六年他還是個御史,乾隆十一年他就擔任了漕運總督。這段時間,他積極督促修理河道,治理水患,為老百姓解決了很多麻煩。
擔任工部尚書後不久,因為他嫉惡如仇的性格和彈性辦公的水平,所以乾隆將他轉任為刑部尚書,從此劉統勳在得罪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但是他的作風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這就足夠了。因此他的官是越做越大,在乾隆十九年,又升任太子太傅兼任陝甘總督。
這期間劉統勳最大的功績,那就是幫助全國各地修理河道,避免了很多水患。不僅有利於稅收,也有利於百姓。所以他在地方上的名聲很好。
3、擔任軍機大臣,成為乾隆集團的核心領導層。乾隆十七年,經過多方面歷練的劉統勳,終於成為了軍機大臣。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朝中重臣,和昔日的宰相沒什麼區別。
擔任軍機大臣期間,劉統勳多次得到乾隆的命令,到地方上查案,一查一個準。無論是剋扣軍餉還是私吞公款,只要是劉統勳接觸的案子,都能查個水落石出,從而匯報給乾隆。
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勳出任東閣大學士,同時還擔任著禮部、兵部尚書。可以說大清朝的高級官職,劉統勳算是做了個遍。只有這樣的人,乾隆用起來才舒心。
我們是不是從劉統勳身上,看到了另外一個人的影子?沒錯,那就是乾隆後期的和珅。和珅也是大大小小擔任了若干大清朝的官職。
二、劉統勳成為了兒子和弟子們的依靠。
我們都知道劉統勳有個好兒子叫劉墉,其實他還有一個好弟子叫紀曉嵐。這兩個人在電視劇裡,都是智鬥和珅的重要人物。
其實實際上,這兩個人都不是和珅的對手,至少在乾隆活著的時候,這兩個人不敢把和珅怎麼樣。
劉墉57歲以前一直都在外地做官,而且官職不怎麼高,四十多歲才做知府,比他爸實在是差遠了。等到劉統勳去世以後,劉墉回鄉守孝。
守孝以後,乾隆一想起劉統勳就落淚,為了紀念劉統勳,這才把劉墉調回來。而劉墉已經歲數大了,壓根不敢跟和珅鬥,只能唯唯諾諾地等待時機。
至於紀曉嵐,在一次查鹽案子當中,得罪了乾隆,結果被發配到了新疆。作為自己的弟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劉統勳當然心疼這個弟子,所以在他的幫助下,紀曉嵐才回來擔任了《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這兩個人,都是靠著劉統勳,才在朝中站穩腳跟的。所以說沒有劉統勳,哪有那麼多他們的有趣故事呢?
總結:劉統勳地位再高,其實權力也極為有限。
劉統勳把各部尚書都給做了一遍,而且又擔任太子太保、軍機大臣。可是劉統勳手裡的權力,是極為有限的。
可以說他只有建議權,沒有處理權。這就是當時漢人官員們的尷尬。這種尷尬在清朝中期一直存在,比如說張廷玉也是這麼個狀況,能力再強,也只有指點的份,沒有執行的份。
到了晚清時期,曾國藩這幫漢臣崛起以後,這才改變了這一現狀。不過隨後清朝就因為這種狀況沒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