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有多強?六部尚書都當過,乾隆最信任的軍機大臣

2020-12-22 歷史鑑賞者

《天下糧倉》很多人一定都有所了解,這裡面的主要人物就是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劉統勳。劉統勳的名氣遠不及他的兒子劉墉,因為劉墉得了個宰相劉羅鍋的稱號,所以時常在民間傳頌。

其實真正比較起來,劉墉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劉統勳的,沒有劉統勳的庇佑,劉墉壓根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劉墉57歲以前一直在地方上做官,在地方上就算混得再好,能有在朝中做官升遷快嗎?說個很簡單的道理,你在地方上想做個處長,對不起不熬個幾十年很難達到。可是你在朝廷裡做官,路上隨便一抓,就能抓一大把這種級別的官員。

那麼劉墉在57歲以後,為啥有機會進入南書房,成為乾隆的心腹大臣呢?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劉墉有個好父親劉統勳。

一、劉統勳正直卻不迂腐,這是很難得的。

有些官員專門搞歪門邪道,也能夠在一段時間如魚得水,比如說和珅。而有些官員一身正氣,卻往往做不成大事,比如說,明朝的海瑞。

劉統勳雖然比較正直,但是這個人一點都不迂腐。他懂得變通,這是很多大臣都比不上的地方。在乾隆這種皇帝手底下,不懂變通是很難有什麼發展的。他的這些人生履歷,奠定了他在乾隆朝的地位。

1、劉統勳敢於直言進諫,而且會站隊。劉統勳是以御史的身份出場的,為什麼?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御史是得罪人的差事,老油條不敢得罪人,所以一般都是讓新科進士們試一試這個職位。

大家都是成年人,社會上的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不該說的話不要說,這是做官的重要準則。可是劉統勳一出馬,就把大學士張廷玉和吏部尚書訥親。

人家都是一品大員,你一個小小的御史,可真是虎口拔牙了。可劉統勳卻有自己的理由,他認為張廷玉作為三朝老臣,應該收斂謙遜一些,可是他們家卻在朝中大搞聯姻。

至於吏部尚書訥親,劉統勳覺得他權勢太大,存在作威作福的行為,也應該收斂一些,不應該讓他掌握這麼大的權力。

乾隆看了劉統勳的奏章,那叫一個高興,因為他剛剛登基沒多久,地位不穩,劉統勳初生牛犢,正好可以殺一殺這幫老臣的氣勢。從此劉統勳名聲大振。

從這件事中,你可以說劉統勳敢於直言進諫,也可以說劉統勳是個會站隊的後生。畢竟這兩樣他都佔了。

2、劉統勳會做事,且敢做事,不怕惹事。由於站隊比較正確,劉統勳的升遷速度簡直可怕。乾隆六年他還是個御史,乾隆十一年他就擔任了漕運總督。這段時間,他積極督促修理河道,治理水患,為老百姓解決了很多麻煩。

擔任工部尚書後不久,因為他嫉惡如仇的性格和彈性辦公的水平,所以乾隆將他轉任為刑部尚書,從此劉統勳在得罪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但是他的作風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這就足夠了。因此他的官是越做越大,在乾隆十九年,又升任太子太傅兼任陝甘總督。

這期間劉統勳最大的功績,那就是幫助全國各地修理河道,避免了很多水患。不僅有利於稅收,也有利於百姓。所以他在地方上的名聲很好。

3、擔任軍機大臣,成為乾隆集團的核心領導層。乾隆十七年,經過多方面歷練的劉統勳,終於成為了軍機大臣。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朝中重臣,和昔日的宰相沒什麼區別。

擔任軍機大臣期間,劉統勳多次得到乾隆的命令,到地方上查案,一查一個準。無論是剋扣軍餉還是私吞公款,只要是劉統勳接觸的案子,都能查個水落石出,從而匯報給乾隆。

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勳出任東閣大學士,同時還擔任著禮部、兵部尚書。可以說大清朝的高級官職,劉統勳算是做了個遍。只有這樣的人,乾隆用起來才舒心。

我們是不是從劉統勳身上,看到了另外一個人的影子?沒錯,那就是乾隆後期的和珅。和珅也是大大小小擔任了若干大清朝的官職。

二、劉統勳成為了兒子和弟子們的依靠。

我們都知道劉統勳有個好兒子叫劉墉,其實他還有一個好弟子叫紀曉嵐。這兩個人在電視劇裡,都是智鬥和珅的重要人物。

其實實際上,這兩個人都不是和珅的對手,至少在乾隆活著的時候,這兩個人不敢把和珅怎麼樣。

劉墉57歲以前一直都在外地做官,而且官職不怎麼高,四十多歲才做知府,比他爸實在是差遠了。等到劉統勳去世以後,劉墉回鄉守孝。

守孝以後,乾隆一想起劉統勳就落淚,為了紀念劉統勳,這才把劉墉調回來。而劉墉已經歲數大了,壓根不敢跟和珅鬥,只能唯唯諾諾地等待時機。

至於紀曉嵐,在一次查鹽案子當中,得罪了乾隆,結果被發配到了新疆。作為自己的弟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劉統勳當然心疼這個弟子,所以在他的幫助下,紀曉嵐才回來擔任了《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這兩個人,都是靠著劉統勳,才在朝中站穩腳跟的。所以說沒有劉統勳,哪有那麼多他們的有趣故事呢?

總結:劉統勳地位再高,其實權力也極為有限。

劉統勳把各部尚書都給做了一遍,而且又擔任太子太保、軍機大臣。可是劉統勳手裡的權力,是極為有限的。

可以說他只有建議權,沒有處理權。這就是當時漢人官員們的尷尬。這種尷尬在清朝中期一直存在,比如說張廷玉也是這麼個狀況,能力再強,也只有指點的份,沒有執行的份。

到了晚清時期,曾國藩這幫漢臣崛起以後,這才改變了這一現狀。不過隨後清朝就因為這種狀況沒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著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 劉墉之父,位列「五閣臣」的劉統勳,到底多牛?看看其餘4位是誰
    那麼,劉墉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樣的?他的父親到底有多厲害,才讓他少奮鬥了那麼多年?一、深厚的家庭背景在清朝的史書上,劉墉其實並沒有他的父親有名,也沒有那麼厲害。因為他的父親劉統勳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舉人,並且被乾隆皇帝封為「五閣臣」之一。
  • 為什麼說劉統勳比劉墉要厲害,那到底有多厲害?
    劉統勳,在《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播出前,很多人不知道他,可都知道他的兒子劉墉,但劉統勳在清朝的地位遠在劉墉之上,比劉墉要牛氣很多,那作為劉家最厲害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 年近六十的劉統勳因此事惹惱乾隆,被革職,劉墉也倒黴丟了官
    劉統勳在雍正朝中了進士,入值南書房,起點還是比較高的。他是個剛正廉直的官員,參核過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說他的家人升官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是因為張廷玉的照顧,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要求朝廷三年內不升張家人的官。他也參過尚書訥親等人,朝野震驚,獲得直諫的美名,也深得乾隆的好感。
  • 清朝官員劉統勳和李衛的橫向對比,兩人誰的官職更大?
    要問誰的官職更大的話,肯定是出任乾隆朝軍機大臣的劉統勳了。 要論名氣的話,被數部影視作品演繹的李衛無疑最大。 不過兩者都是深得皇帝的信賴的能臣。
  • 乾隆時期的劉墉既不是羅鍋,也沒有與和珅針鋒相對過?
    其祖父劉棨官居四川布政使,其父劉統勳官居吏部尚書,自然可以稱得上是官宦世家。生於這樣的家庭,劉墉從小就接受貴族式的一對一精英教育,完全不同於其他同齡人。毫不誇張的說,劉墉從起跑線就遙遙領先,只要不是太過紈絝,他的成功已經是註定的。到了22歲時,劉墉不出所料地考中了進士,甚至還成為了皇子的伴讀。
  • 【北京榮寶春拍】一念蓮花開·清 劉統勳進呈本寫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乾隆前期,歷官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左都御史、漕運總督、協辦陝甘總督、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乾隆帝對其非常倚重,說他「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審決大獄,督辦大工程,悉命統勳前往蒞事,無不治者」。劉統勳官至宰相,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的「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對於劉統勳這個人的一生,有兩個字是最好的形容。文正。整個中國歷史上,死後被授以文正稱號的,只有24人。文正是宋朝以後,文官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稱號,故此也有『文臣死當諡文正』之說。而在這24位文正公當中,清朝有八位,劉統勳便是其中之一。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劉統勳官大,但他可不是那種事事唯有磕頭稱是的庸官,更不是危害朝廷聚斂財富的貪官壞官,他是一個真正有能力辦事的官員。 劉統勳直言敢諫,無論對方官多高權多大,只要被他盯住,他就要一抓到底。比如他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屬於剛剛進入官場不久,就敢直接上疏參奏當時朝廷的兩位高官張廷玉和訥親,並得到乾隆帝的讚許。
  •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劉統勳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出任編修。整個雍正王朝,劉統勳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乾隆登基後,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仕途才開始平步青雲。
  • 神敏剛勁,不失其正——清代八大文正公之劉統勳
    劉統勳(1698 -1773),山東諸城(今高密)人。雍正2年(1724)進士,歷任左都御史,刑、工、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拜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宰相」。清代自雍正設立軍機處起,即把兼任軍機大臣的大學士視之為「宰相」。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軍機大臣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若干,其中資歷最高,影響最大的叫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軍機大臣相當於國務院總理,軍機大臣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或者說軍機大臣更像政治局常委)。軍機大臣位高權重,但是沒有品級。軍機大臣都是由大學士或者六部官員充當,沒有定額。舉例說,我原來是戶部尚書,皇上令我「在軍機處行走」,就是任命我為軍機大臣。我還得幹戶部尚書的工作,還拿著戶部尚書的工資,只不過額外要多幹軍機大臣的工作。軍機處屬於臨時機構,只不過這一個臨時就臨時了一百多年。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共有八人曾經獲得過文正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和孫家鼐,這八位都是清朝歷史上的重臣,不過,其中仍有幾位名不副實。 康熙年間的大臣中,湯斌根本排不上號,他甚至連李光地、陳夢雷等人都比不過。不過,由於湯斌在清朝學術界有著崇高的威望,乾隆帝後來遂追諡其為文正。
  • 身高兩米的「劉羅鍋」:真實的劉墉與和珅關係怎麼樣?
    他們這一代文人在讀書時,長輩老師們就不厭其煩地強調,哪些字不可以寫,哪些話不可以說,並告知少年劉墉,寫錯字說錯話,不只是你個人科舉仕途失敗的問題,而是咱們全家都逃不了!文字獄的教訓,對劉墉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可能不產生重大的刺激,並且實際影響了他們幾代文人的思想品格。劉墉20歲那年,疼愛他的奶奶去世,父親劉統勳回家丁憂,守孝三年。此時的劉墉已經長大成人,身材異常高大。
  • 珍貴的乾隆朝大臣畫像,張張十分罕見,富察傅恆 海蘭察長相意外
    富察·傅恆(約1720年—1770年),字春和,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清朝外戚、名將,滿洲鑲黃旗人。多拉爾·海蘭察(?—1793年),鄂溫克族;滿洲鑲黃旗人,多拉爾氏,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的將領。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劉統勳是清朝時期少有的,能夠擔得起「股肱之臣」之名的大臣。自乾隆朝開始,劉統勳歷任刑、工、吏三部尚書,後來又升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在四十多年的從政生涯中,劉統勳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功勳卓著。甚至連他死的地方,也是在上朝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