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2020-12-22 騰訊網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當然清朝入關後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套用明朝,諡號也在內。清朝兩百多年歷史,共有八人曾經獲得過文正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和孫家鼐,這八位都是清朝歷史上的重臣,不過,其中仍有幾位名不副實。

湯斌是清朝康熙年間有名的理學家,其做過最高的官爵為工部尚書。雖然湯斌在清朝學術界享負盛名,但其本人的政治才能卻很一般。康熙年間的大臣中,湯斌根本排不上號,他甚至連李光地、陳夢雷等人都比不過。不過,由於湯斌在清朝學術界有著崇高的威望,乾隆帝後來遂追諡其為文正。

清朝第二位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就是劉統勳。劉統勳是清朝中期有名的政治家,其能夠得到文正諡號,也多是憑藉自身的政治才能。劉統勳是劉墉之父,其生前曾經做到了軍機大臣的職務,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劉統勳是正兒八經的東閣大學士,其政治才能也不亞於張廷玉、鄂爾泰等人。

第三位獲得文正諡號的清朝大臣就是朱珪,他也是乾隆和嘉慶年間有名的政治家。朱珪曾經做過嘉慶帝的老師,其淡泊名利,深得嘉慶帝的信任。嘉慶帝繼位後,朱珪進爵為太子太傅,其輔佐嘉慶帝處理朝政,享譽朝野。

繼朱珪之後,嘉慶朝又產生了一位具有文正諡號的大臣,他就是曹振鏞。相比較於朱珪,曹振鏞似乎名不副實,曹振鏞雖說也是嘉慶朝的名臣,但其和朱珪、王傑相比,還要稍顯遜色。曹振鏞曾經做過軍機首輔,其也是道光皇帝的老師,公元1835年,曹振鏞去世。

杜受田是道光時期的名臣,其做過的最高職務為協辦大學士。杜受田是鹹豐皇帝的老師,他曾幫助鹹豐皇帝爭奪太子。杜受田雖說對鹹豐帝稱帝幫助很大,但是其本人卻並沒有什麼過人的政績,所以其被賜予文正的諡號也有點名不符實。其之所以有如此諡號,可能也是他作為帝師的緣故。

曾國藩慕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對清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沒有曾國藩,清政府恐怕也很難剿滅太平天國勢力。曾國藩擔任的最高職務為直隸總督,其是湘軍的創始人,曾經也負責洋務富強運動。曾國藩一直沒有在中央核心機構任職,所以他也並不屬於真正的宰相。其去世後,同治皇帝依照其貢獻,遂贈諡其為文正。

李鴻藻也是晚清時期的名臣,李鴻藻是同治皇帝的老師,他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是真正的四朝元老。李鴻藻擔任的最高職務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其時而支持洋務運動,時而又反對改革派勢力,故而,他也是晚清褒貶不一的重臣之一。李鴻藻後於1897年去世,其病逝後,慈禧太后因為其是同治帝師的身份,遂追諡其為文正。

清朝最後一位具有文正諡號的大臣就是孫家鼐。孫家鼐是光緒帝的老師,其也是晚清有名的政治家。孫家鼐一生擔任的最高職務為文淵閣大學士,其曾經負責晚清新政改革,是晚清內部少有的改革派分子之一。孫家鼐之所以受諡文正諡號,也是憑藉了其光緒帝師的身份,慈禧太后去世後,孫家鼐繼續輔佐宣統帝。公元1909年,這位晚清名臣最終病逝於北京。

相關焦點

  • 「忠武」是諡號最高榮譽,哪些人死後才有資格追諡「忠武」?
    忠武是諡號制度裡一個稱號,「忠武」二字被視為最高的榮譽。古代有哪些名人去世後諡號為「忠武」?忠武侯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其原因有二,其一,諡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必須用成熟的文字來表達,而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為商殷時期的甲骨文,所以商殷之前是沒有產生諡法的條件的,皇帝制諡說是不準確的。其二,記載了堯舜時期至周朝歷史的《尚書》在其《商書》篇中皆稱王為王,稱先祖為先王,若殷商時期已有諡號的出現,則不會籠統的將先祖稱為先王。
  •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個人榮譽的峰巔,更是皇后的閨蜜團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向來都是男尊女卑,直到民國思想解放才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因此在古代封建王朝女性地位一直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女性入朝為官的也是鳳毛麟趾,一般都是在家中相夫教子,做好賢內助。明清時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用皇帝的誥命授予,稱為誥封。除官員本身,皇帝對官員的先代和妻室也給予榮典。受有封號的貴婦都稱為誥命夫人,也稱命夫人或誥命。而「誥命夫人」,作為官員的妻、母授予封號,是在唐代以後才形成的制度。像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就都屬於高級別的誥命夫人。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那個被罵上熱搜的寵妃張必涵,她仗著宋仁宗的喜歡在宮中囂張跋扈,連後位都敢覬覦。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
  • 誥命夫人:古代女性個人榮譽的巔峰,更是皇后閨蜜團的入場券
    並且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發展,使得女性的地位越來越低。一直講究男尊女卑,女性更要聽從三從四德。從生到死,一直都聽命於男人。未嫁的時候要聽父親的話,結婚了要聽從丈夫的,丈夫要是去世了就要聽自己兒子的。所以歷朝歷代入朝為官的女性幾乎是鳳毛麟角,不論是皇家貴婦還是平常人家的女兒幾乎都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成為丈夫的賢內助。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我國古代的帝王有許多的稱謂,像「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就是對清朝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稱謂,看到29個字長的稱謂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這個是努爾哈赤的諡號,他的諡號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的一個。有人會問諡號是什麼?
  • 弱冠之年領三軍,21歲獲至高榮譽,降軍譁變直接殺入軍中取首級
    除了意料之內的一場大勝外,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在於攻下祁連山,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取得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權,正是因為河西走廊的被掌控,才使得古代絲綢之路得到保障。漠北之戰結束後,才21歲的霍去病又得到了代表武將最高榮譽的「封狼居胥」,並被拜為「大司馬」。然天妒英才,就在漢武帝準備再次興兵對匈奴作戰時,時年24歲的霍去病就病逝了。
  • 同為封號,「一字王」與「兩字王」有何之差?解讀古代王爵等級和榮譽
    在清朝後,王爵的封號不再採用古代諸侯國號、地名來稱呼王,轉為由皇帝選擇一些吉祥的字作為王號。 二、不同等級王爵間榮譽的差距體現 隋唐之後,王爵的封地被取締,爵位僅僅是榮譽稱號的代名詞,昭示著皇帝對王爵的寵愛和重視程度,也寓示著王爵代表的這一族系的整體地位如何。
  • 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劉邦)縱觀歷朝歷代帝王諡號,自唐代之後諡號便流於形式了,往往起到的是補充說明的作用。(李世民)更有甚者,到了明清兩代,諡號往往皆取美詞褒獎,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很明顯這個諡號當中唯有「高」字可取,其餘幾字明顯過於繁瑣,又多為溢美之詞,並且叫起來也十分不方便。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一清二楚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至正十五年(1355)春,隊伍已過萬人的鄧愈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的軍隊和他個人都很滿意,所以賜其名為"鄧愈"。往後鄧愈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為其接連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稱王時,鄧愈被任命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後,鄧愈被加封為太子諭德,後又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和衛國公。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啥人們喜歡用「宋仁宗」這個稱號來稱呼宋朝皇帝趙禎,而不是「宋文帝」之類的?在關於皇帝的稱呼方面,古人又有什麼準則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中國古代社會,探尋古代皇帝稱呼之謎。
  • 古代封侯的稱號有什麼講究嗎?
    可見「封侯」一事在封建社會的魔力,當真是深入人心。周武王分封天下諸侯,齊,衛,晉,陳等國比公國次一等,是為侯國,當時的侯爵還沒有稱號,什麼侯就是什麼侯,比如齊侯某某,衛侯某某,只是後人寫史書時將國號與諡號放在一起,作為對當時侯國統治者的稱謂,例如魏文侯,晉武侯。
  • 衛子夫: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為何漢宣帝定其諡號為「思」?
    在看一些古裝劇時,特別是宮廷劇,每當重要的人物去世時,比如說皇帝、皇后等,都會有一個稱號,常見的有孝文、孝武、惠等,這個稱號叫做"諡號",字數長短沒有特定的規定,一般是後人按照逝者生平事跡功績等所擬定的,有褒獎的,也有貶低的。
  • 壟斷後宮生育,諡號千古一人
    電視劇算是把雍正帝搞凌亂了,估計連他本人都搞不清楚究竟愛誰了。所以,判斷誰最受寵,還是靠事實說話。一個女人是否受寵,生育問題是一個硬指標。雍正帝一共有十四個孩子,兒子十個,女兒四個。在眾多后妃中,為雍正帝生育子女最多的當屬齊妃李氏和皇貴妃年氏,此二人均生育四次。不過,有一方面,李氏比不了年氏。年氏,即年羹堯的妹妹,電視劇《甄嬛傳》中的華妃。
  • 古代的諡號,遠不止一個稱呼
    古代的諡制屬於禮制的喪葬禮儀的一種,諡號是概括逝者生前的行事品德功績所賜予的稱號,進行褒貶的一種方式,對其死後的諱稱,通俗來講就是「蓋棺定論」。生前尊其爵位,卒後赴告其名,葬後諱名舉諡號。所以《禮記·樂記》書道:「聞其諡,知其行」。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明朝那個兩歲封王,至死都敢和皇帝攀比的朱翊鏐,為何那麼大膽?
    古代三綱中就有君為臣綱,君君臣臣可不能亂了,亂了就是以下犯上,這是要砍頭的。明朝時期有個王爺兩歲就被封王,至死敢和皇帝攀比!古代是很講究禮制的,比如說一言九鼎中的九鼎可不能隨便用,君王才可以用,還有就是皇帝頭上戴的皇冠的那幾串玉珠也是有講究的,皇帝皇冠上12串旒,每串旒12顆珠。皇帝以下的王爺可以戴9串旒的王冠,每串旒也只能9顆珠!
  • 古代帝王的諡號「紂王」的「紂」是諡號嗎?
    在這篇誓詞中,武王姬發直接稱紂為「商王受」,然後歷數其不修對祖先的祭祀,遺棄先王的後裔親屬,以及信用諸侯各國逃亡人員,使他們禍害百姓等罪狀,宣告自己出兵討商是代天行罰。當時,武王還沒有攻進商都朝歌,紂還沒有登鹿臺自焚而死。這就充分證明:「紂(受)」只能是帝辛生前的名號,而絕不會是他死後才有的諡號。